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9359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 5 家国情怀(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家国情怀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课标要求: (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

2、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

3、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真题精练1.(2020全国I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答案】D【解析】材料“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

4、接管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项;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排除A项;材料做法有利于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但没有体现出已经解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出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排除C项。2.(2020全国I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

5、“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3.(2020全国II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

6、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由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从秦二世到汉武帝,从贵族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乃至从汉人到西域人对这一运动项目的喜爱,体现了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选B项;材料主要提及秦汉时期的角抵表演,无法体现它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材料还提及到秦二世,时间不符,排除C项;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成为训练兵士的方法,又演变为民间竞技,不是劳作技能,排除D项。4.(2020全国II卷,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

7、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解析】由材料“梁思成、林徽因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知梁思成、林徽因根据唐代壁画的记录发现了历史遗存古迹,壁画的内容印证了文化遗存,故选C项;材料提及的壁画“大佛光寺”和实物佛光寺,说明壁画的创作还是有实物作为创作原型的,并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完整还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壁画和遗迹的价值来自于历史传承,不是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5.(2020全国III卷

8、,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

9、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 C项。6.(2020全国III卷,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 D项。7.(2020天津卷,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

10、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

11、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8.(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

12、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9.(2020天津卷,4)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

13、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答案】C【解析】据所学大众传媒的知识可知,报刊宣传能起到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再据材料“详细介绍了鼠疫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可知,当时大公报的宣传有利于从思想层面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要靠清政府,材料并未提及该宣传对清政府的影响,无法体现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疫情,“开启了”一说无从体现,对疫情的专业研究的是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的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报刊宣传仅能起到报道、传播研究成果的作用,排除B项;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

14、散,需要政府、医院、民众等多面的共同努力,报刊宣传无法直接起到这一作用,排除D项。10.(2020江苏卷,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A. 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 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答案】B【解析】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现象,这表

15、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故选择B项;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A项;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项;文献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记录者的个人主观的限制,排除D项。11.(2020江苏卷,11).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B. 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C.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D. 广泛动员

16、民众争当抗日英雄【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利用关羽、岳飞等人的忠义形象来宣传抗日,团结民众抗战,体现出中共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B项正确;“开始”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关羽、岳飞的内容并不是革命的理论,排除C项;抗战并不是要“争当英雄”,排除D项。12.(2020江苏卷,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

17、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13.(2020江苏卷,6).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人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A. 传统的小农经济

18、根深蒂固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C. 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D. 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简化了手工织布业的生产程序,客观上使手工织布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有所提高,促进了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故选择D项;“纺”“织”分离,表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29世纪初,且手工织布工场没有使用机器生产,不属于近代民族工业,排除B项;手工织布只是“一度的兴盛和繁荣”,且进口机织棉布的销售情况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14.(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19、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15.(2020山东卷,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

20、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16.

21、(2020山东卷,4).王安石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

22、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17.(2020北京卷,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冰鉴缶是贵族的礼器,且周礼中

23、记载了其使用规范,故冰鉴缶的使用展示了贵族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根据所学,宗法制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夏、商、周被誉为“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新兴地主阶级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冰鉴缶的使用无关,排除D项。18.(2020北京卷,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

24、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乐府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

25、复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19.(2020北京卷,6)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A BC D【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可知,晚清竹枝词并非官方档案,故错误;根据材料“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

26、新的时代内容”可知,晚清竹枝词是诗歌体裁,属于文学作品,通过竹枝词可以了解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和时代新特征,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故正确;根据材料“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可知,晚清竹枝词根据时代变化,内容不断更新,使民众的眼界得以开阔,故正确;根据材料“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可知,晚清竹枝词仅增加的是介绍外国风俗的内容,并非引进西方文学风格,且我国文学革命开启于新文化运动中,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20.(2020海南卷,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

27、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答案】A【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21.(2020海南卷,2)图1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图1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B【解析】据

28、材料可知,“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选B项;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材料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无法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官吏”“贵族妇女”不能体现小农经济,排除C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和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排除D项。22.(2020海南卷,3)表1唐诗(摘录)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表1由表1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

29、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答案】D【解析】材料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D项;材料涉及下层人民生活,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不涉及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23.(2020海南卷,6)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图2寓意图2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据图片清代民俗

30、钱币“状元及第”“独占鳌头”可知,这寄托了古人激励学业精进的希望,体现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心外无理”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排除C项;“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排除D项。24.(2020浙江卷1)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A. 汉赋B. 楚辞C. 话本D. 散曲【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时代限定词“先秦”并结合所学

31、知识可知,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文学作品,B正确;汉赋是汉代文学形式,排除A;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排除C;散曲主要流行于元代,排除D。25.(2020浙江卷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 秦始皇长城B. 灵渠C. 郑国渠D. 都江堰【答案】A【解析】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都

32、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26.(2020浙江卷5).有文献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椀(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 )。A. 武经总要B. 梦溪笔谈C. 萍洲可谈D. 梦粱录【答案】A【解析】“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可知,这是指南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介绍了指南鱼的作法,A正确;梦溪笔

33、谈记载的是指南针的磁化及使用方法,排除B;萍洲可谈是中国宋代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等的笔记体著作,并未记载指南鱼磁化方法,排除C;梦粱录是宋代吴自牧所著的笔记,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未涉及指南鱼磁化方法,排除D。27.(2020浙江卷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 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 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 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

34、无知【答案】D【解析】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28.(2020全国I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35、分) 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

36、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 ;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解析】(1)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材料苏绰“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可见他才能超群;“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见他尤善理财;“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可见他政绩卓著;

37、“性俭素,不治产业”,可见他克己奉公;“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见他推荐人才。(2)“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材料“擢贤良”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针对“经济文化落后”,苏绰主张“尽地利、均赋役”,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针对“民族关系复杂”,苏绰提出“先治心、敦教化”,使得“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可见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29.(2020全国II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

38、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

39、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解析】(1)由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得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2)由材料“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得出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由材料“精简军队,压缩编制”、“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

40、先减少30多万”得出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得出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30.(2020全国II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

41、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据竺可桢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答案】(1)培养科学人才;推动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发展;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项目;将科学成就应用于国家建设。(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解析】(1)由材料“他与柳

42、诒微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得出培养科学人才;由材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史地理学规划等工作”得出推动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发展;由材料“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得出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项目;由材料“为国家建设提供了

43、参考数据”得出将科学成就应用于国家建设。(2)由材料“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得出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由材料“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史地理学规划等工作”得出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由材料“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得出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31.(2020天津卷,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

44、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

45、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0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6分)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4分)【答案】(1)变化: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

46、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背景: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妥善安排;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简评:略【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可以从学习内容、留学渠道以及归国后的去向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一“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以及材料二”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可知,学习内容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据材料一”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以及材料二”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

47、多为自费“可知,留学渠道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据材料一”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以及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可知,归国后的去向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19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间背景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据材料二”甲午战后“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二”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知,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据材料”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1949年1

48、2月“这一时间背景并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据材料三”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可知,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妥善安排;据材料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可知,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第二小问简评,可以选择材料中提到的邓稼先、钱学森等,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历史人物,对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进行简评即可。32.(2020江苏卷,22).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

49、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材料二1979年7月,宝安(深圳)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蛇口当时是一个落后的渔村,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

50、拦。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给蛇口安装进口的专用交换机,电话可直拨香港。次年,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1982年6月购物中心开业,很快这家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蛇口工业区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问题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并简析中国积极扩大

51、对外开放的意义。【答案】(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2)问题:修建通讯站遇到困难(通讯设施落后);港商投资购物中心受阻;对外开放无先例可循。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意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举措:根据“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得出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根据“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可

52、得出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背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可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等角度概括。(2)问题:根据“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拦”可得出修建通讯站遇到困难(通讯设施落后);根据“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得出港商投资购物中心受阻、对外开放无先例可循。主要原因:根据“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并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53、的影响,可从思想解放、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等角度概括。意义:根据所学可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角度概括。33.(2020江苏卷,25).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

54、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答案】(1)举措:直接考察高级官员;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表彰(奖励)廉吏。吏治思想:强调官员表率作用;清廉为重;察吏为安民(治天下)。(2)实效:官吏治理能力提升;官场作风改进;社会局面安定;开创康乾盛世(国力强盛)

55、。【解析】(1)举措:根据“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得出直接考察高级官员;根据“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得出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根据“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得出表彰廉吏。吏治思想:根据“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得出强调官员表率作用;根据“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得出清廉为重;根据“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得出察吏为安民(治天下)。(2)实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提升官吏治理能力、改进官场作风、安定社会局面、开创康乾盛世等角度概括。34.(2020北京卷,19)(9分)“十三行” 材料一

56、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

57、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答案】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 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在华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

58、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要求“评析”,即评价分析,一般从评析对象即十三行兴衰的背景、十三行的职能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如兴盛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

59、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根据材料一中“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可知,由于一口通商,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 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职能上,根据材料二中“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可知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

60、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衰的背景,由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洋人在华进行自由贸易,且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根据所学,由于急需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最后,对十三行的兴衰作整体评价,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5.(2020海南卷,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61、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等材料二 海南在30多年里书写全国最大改革“试验田”的春天故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

62、体系。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摘编自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世界太小了”这一广告语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对支持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9分)【答案】(1)背景: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意义: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全球自由贸易或推动贸易自由化;用实际行动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解析】(1)据材料一“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

63、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结合所学得出科学技术的创新;据材料一“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结合所学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据材料二“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结合所学得出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据材料二“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结合所学得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或推动贸易自由化;据材料二“海南在30多年里书写全国最大改革试验田的春天故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64、”“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结合所学得出用实际行动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36.(2020海南卷,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也是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著述之功,主要凝聚于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书传完全撰写于海南儋州,其他两部也是在儋州最终修订完成。苏轼在儋州创作的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以及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在海南期间,虽然受制于诸多条件,苏轼仍“不免时时弄笔翰”。现存于台北“故

65、宫博物院”的渡海帖,是苏轼在海南时期书法作品中唯一的存世墨迹。苏轼之前,虽有来自中原的有识之士在海南提倡文化教育,但无实质性的效果。苏轼居儋期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行教育,在其身边聚集了一批好学青年,尤其是琼州学子姜唐佐,专程至儋州向苏轼求学。临别时,苏轼写诗赠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鼓励他说:“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中举,改写了在此之前海南岛从来没有本土籍举人的历史。摘编自李景新论苏东坡的海南功业等(1)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在海南的主要业绩。(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对宋词的突出贡献。(6分)【答案】(1)业绩:推广、传播、研究儒学(

66、2分);写作诗文(2分)或创作了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2分);创作书法(2分)或创作了渡海帖等书法作品(2分);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分)(2)贡献: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3分);拓宽了宋词的抒写题材范围。(3分)【解析】(1)据材料“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也是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著述之功,主要凝聚于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书传完全撰写于海南儋州,其他两部也是在儋州最终修订完成”得出推广、传播、研究儒学;据材料“苏轼在儋州创作的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以及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得出写作诗文或创作了诗词、赋、杂记等各

67、类诗文作品;据材料“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渡海帖,是苏轼在海南时期书法作品中唯一的存世墨迹”得出创作书法或创作了渡海帖等书法作品;据材料“苏轼居儋期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行教育姜唐佐果然中举,改写了在此之前海南岛从来没有本土籍举人的历史”得出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结合所学可从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拓宽了宋词的抒写题材范围角度回答。37.(2020浙江卷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

68、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浙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种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

6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答案】(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成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安理会“五常”首脑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WTO)。【解析】(1)内容:根据“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各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这一角度概括。成就:结合所学可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 WTO)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