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19级调研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是生物科学史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不相匹配的是( ) 选项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A观察到植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观察到动物受精卵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B第一组植物提供C18O2和H2O,第二组植物提供CO2和H218O,检测到第二组植物释放的O2有放射性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C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D将菊花形帽伞藻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去核的伞形
2、帽伞藻细胞中,最后长出菊花形伞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表格可知本题是考查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详解】A、该内容符合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A正确;B、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设立的一组对照实验:H218O和CO2,H2O和C18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源水,B正确;C、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投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
3、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正确;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D。【点睛】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的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和叶绿体,但没有中心体B. 正在分裂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没有大液泡和叶绿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C. 高倍显微镜下的成熟植物细胞,不可能观察到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D. 许多果实、花瓣的颜色是由液泡中的色素决定的,色素的颜色与细胞液的pH有关【答案】A【解析】【详解】A、只有绿色植物细胞叶肉细胞和幼茎表皮细胞才有叶绿体,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液泡,低等植物细胞也具有中心体,A错误;B、幼嫩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成熟,没有液泡,且根部细胞也没有叶绿
4、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B正确;C、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C正确;D、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而许多果实、花瓣的颜色是由液泡中的色素决定的,D正确。故选A。【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点睛】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只有绿色植物细胞才有叶绿体,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液泡。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3.下图表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甘油和脂肪酸以图1中的b途径通过细胞膜B
5、. 图2中Na的两次跨膜运输方式相同C. 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用图1中的c表示D. 图1中都能运动,而不能流动【答案】A【解析】【分析】图1是细胞膜的模式图,表示糖蛋白,表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表示磷脂双分子层,a表示协助扩散进入细胞,b表示自由扩散进入细胞,c表示主动运输运出细胞,d表示自由扩散运出细胞。【详解】A、甘油和脂肪酸都是亲脂性物质,以b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A正确;B、由图可见,图2中的Na+的两次跨膜运输方式不同,一次是主动运输,一次是协助扩散, B错误;C、图2中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而图1中c也表示主动运输,但二者的方向不同,C错误;D、磷脂双分子层是可
6、以运动的,D错误;故选A。4.动物细胞自噬的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自噬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B. 水解酶在溶酶体中合成、加工C. 细胞自噬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的稳态D. 图中自噬体的膜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自噬体由双层膜围成,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详解】A、自噬溶酶体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水解酶在核糖体上合成,由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B 错误;C、细胞自噬可以清除细胞内的老化蛋白质和损伤的细胞器,有利于维持细胞内的稳态,C正确;D、图中自噬体由双层膜、4层磷脂分子组成,D正确。故选B。5.高
7、温加热后蛋白质的溶解度会降低,原因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经酒精、紫外线处理后的蛋白质溶解度也会降低,原因与图示相同B. 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蛋白质溶解度也会降低,原因与图示相同C. 变性后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不变,但不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D. 每种蛋白质都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肽链盘曲、折叠而成,必须维持在特定的空间结构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观察天然蛋白质和变性蛋白质的结构发现,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了,变得松散,进而导致其溶解度降低,据此答题。【详解】A、经酒精、紫外线处理后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会被破坏,因此溶解度也会
8、降低,A正确;B、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蛋白质溶解度也会降低,属于盐析现象,盐析是可逆的,空间结构并没有被破坏,B错误;C、变性后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不变,破坏的只是其空间结构,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C错误;D、组成蛋白质的肽链数可能有一条到多条,D错误。故选A。6.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建模”方法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中甲丙分别表示细胞中常见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每种有机物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与下图中甲丙对应完全吻合的是哪一组( )A. DNA、RNA、纤维素B. 多肽、RNA、淀粉C. DNA、蛋白质、糖原D. 核酸、多肽、糖原【答案】B【解析】图甲中
9、,单体具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单体只能表示20种氨基酸,因此图1可能表示蛋白质或者是多肽;图乙中,有圆形、正方形、六边形、菱形四种不同的单体,并且该有机物是单链的,因此它可以表示组成RNA分子的四种核糖核苷酸;图丙中,只有圆形一种单体,最可能表示的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综合三幅图,图甲、乙、丙可分别表示蛋白质或多肽、RNA、淀粉或纤维素。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三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分布情况,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图中每个小单位可认为是单体,然后由单体聚合形成多
10、聚体,即图中三种物质都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题干中“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三种有机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植物特有的多糖为淀粉和纤维素。7.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 破伤风芽孢杆菌在氧气充足环境下易大量繁殖B. 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的过程中,发酵液的pH会降低C. 低温、低氧有利于蔬菜、水果的贮存,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 “创可贴”松软透气,目的是抑制厌氧细菌的生长【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细胞呼吸的应用,破伤风芽孢杆菌的呼吸类型为厌氧型细菌,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的生物,当其进行有氧呼吸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当其进行无氧呼
11、吸时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破伤风芽孢杆菌在无氧环境下易大量繁殖,A错误;B、酵母菌发酵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会使得发酵液的pH降低,B正确;C、低温、低氧可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贮存,C正确;D、创可贴透气可以使得伤口附近的氧气量增加,从而抑制厌氧细菌的生长,D正确;故选A。8.某种野生型油菜存在一种突变体,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其叶片呈现黄化色泽。野生型和突变体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相关指标见下表。 指标类型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mol CO2m2s1)胞间CO2浓度/(mol CO2m2s1)呼吸速
12、率/(mol CO2m2s1)野生型0286941321086407突变体0329305662390736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CO2浓度、ATP与H产量等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B. 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发生的改变可能抑制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C. 突变体成熟叶片中叶绿体吸收CO2速率比野生型低247(mol CO2m2s1)D.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可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片中的色素【答案】B【解析】【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等。2、由表格数据可知,突变体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叶绿素a/b、胞间CO2浓度均升
13、高,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下降。【详解】A、由题意可知,突变体的胞间CO2浓度升高,故CO2浓度不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A错误;B、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叶绿素下降,但叶绿素a/b升高,故推测可能抑制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化,B正确;C、突变体成熟叶片中叶绿体吸收CO2速率表示光合作用实际固定的CO2,突变体比野生型低(13+4.07)-(5.66+3.60)=7.81(mol CO2m2s1),C错误;D、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纸层析法分离叶片中的色素,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
14、、分析问题的能力。9.如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中ag为物质,为反应过程,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将b物质用18O标记,最终无法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B. c为ATP,e为HC. 图中表示水分吸收,表示水的光解D. 图中a物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解: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以确定图中表示水分的吸收,表示ATP的合成,表示水的光解,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表示糖类的生成;图中物质分别表示:a为色素、b为氧气、c为ATP、d为ADP、e为
15、还原型辅酶(NADPH)、f为辅酶(NADP+)、g为二氧化碳。【详解】A、b物质是氧气,用18O标记,会使水中出现放射性,进而使二氧化碳中出现放射性,最终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c为ATP,e为H,B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图中表示水分的吸收,表示水的光解,C正确;D、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物质表示色素,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D正确。故选A。10.下图表示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甲辛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乙过程中细胞分化改变了细胞中的遗传信息B. 丁过程的发生有利于多细胞
16、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C. 戊过程的发生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D. 已过程中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所有酶活性降低【答案】B【解析】乙过程为细胞分化,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没有改变,A错误;丁过程为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B正确;戊过程为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不受遗传物质控制,C错误;己过程为细胞衰老,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多种酶的活性降低,D错误。11.研究人员将二倍体不抗病野生型水稻种子进行人工诱导,获得了一种抗病突变体,研究发现该突变体是由一个基因发生突
17、变产生的,且抗病与不抗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对该抗病突变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两种单倍体植株中,抗病与野生型的比例为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野生型水稻是杂合子,可通过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进行验证B. 不抗病突变为隐性突变,可以通过与野生型植株杂交进行验证C. 抗病突变体产生的配子中,含抗病基因的雄配子可能部分死亡D. 该抗病突变体植株成熟后,产生的雌配子数量应该多于雄配子【答案】C【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18、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根据题文分析:突变体的花药离体培养后的单倍体抗病:野生型=1:3,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突变体是杂合子,A错误;B、若要验证形状的显隐性,可通过杂合子自交进行验证,也就是突变体自交,B错误;C、正常情况下抗病突变体产生的雄配子中抗病:不抗病=1:1,而结果是抗病:不抗病=1:3,可能是含抗病基因的雄配子部分死亡,C正确;D、雄配子的数量要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D错误。故选C。【点睛】雌配子数量很少,而雄配子数量上亿个,但凡题中碰到雌雄配子数目比较时,雄配子的数量要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12.下列有关生命科
19、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作出假说”B. 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人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C.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D. 科学家在证实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中运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答案】C【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
20、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作出假说”,A正确;B、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都是将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正确;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C错误
21、;D、科学家在证实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中运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3.某人发现其养殖的一对白毛家兔生出几只灰毛家兔,为了研究家兔毛色的遗传特性,他让两只亲本继续杂交,仍有灰毛家兔出生,让灰毛家兔与亲代多次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白毛家兔灰毛家兔灰毛家兔白毛家兔子代雌性930子代雄性1030A. 家兔毛色性状中灰毛对白毛为显性B. 控制家兔毛色性状的基因的遗传只遵循分离定律C. 控制家兔毛色性状的基因可能只
22、位于常染色体上D. 上述过程中出现的灰毛性状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环境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子代雌性白色:灰色3:1;子代雄性白色:灰色=3:1,说明白色是显性性状,灰色是隐性性状。【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家兔毛色性状中灰毛对白毛为隐性,A错误;B.若控制毛色颜色的基因只有一对,则灰色家兔与亲本回交,后代灰色家兔和白色家兔的比例应为1:1,说明控制毛色颜色的基因有两对,且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通过分析可知,控制家兔毛色性状分离比雌雄都为3:1,跟性别无关,故控制家兔毛色性状的基因可能只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D.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D错误。故选
23、C。14.已知某种花的花瓣有三种表型:大花瓣、中花瓣、小花瓣。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只有中花瓣个体自交才能产生小花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花花瓣为大花瓣的都是纯合子B. 小花瓣有可能是杂合子C. 中花瓣自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不能叫性状分离D. 中花瓣不一定是杂合子【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花瓣的大小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假设花瓣性状由A、a控制,由于花瓣有三种表型:大花瓣、中花瓣、小花瓣,则花瓣大小是不完全显性,且只有中花瓣个体自交才能产生小花瓣,说明中花瓣为杂合子Aa。【详解】AB、假设花瓣性状由A、a控制,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花瓣一定是杂合子(Aa
24、),而大花瓣和小花瓣都为纯合子(AA和aa),A正确,B错误;C、中花瓣Aa自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花瓣一定是杂合子,D错误。故选A。15.2019年10月,第六届国际植物表型大会在南京举行,研究植物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深度和广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可能相同B.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别相关C.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能反映亲本配子的相关基因组成及比例D. 若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可确定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
25、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详解】A、相同环境下,基因不同的个体表现型可能相同,例如显性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均表现为显性性状,A正确;B、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因此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总是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B正确;C、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可以反映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进而可确定F1的基因型,C正确;D、若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可确定该性状至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错误;故选D。16.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选纯合
26、的黑蛇与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bbTTB. 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Tt,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C. 让F1花纹蛇与杂合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 1/4D. 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花纹蛇基因型为B T ,黑蛇基因型为B tt,橘红蛇基因型为bbT ,白蛇的基因型为bbtt,据此答题。【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亲本黑蛇含基因B,橘红蛇含基因T,所以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BBtt和bbTT,A正确;B、F1的基因型为BbTt,表现型全为花纹蛇,B正
27、确;C、杂合的橘红蛇的基因型为bbTt,所以让F1花纹蛇BbTt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21/4=1/8 ,C错误;D、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 ,D正确。故选C。17.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两个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B. 紫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不是3:1C. 基因型为AaBb的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豌豆之比为9:7D. 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
28、是AaBb和aaBb【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甜豌豆的紫花和白花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说明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又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所以紫花甜豌豆的基因型为A-B-,白花甜豌豆的基因型为A-bb、aaB-和aabb。【详解】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有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如白花AAbb与白花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表现型都为紫花,A错误;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可以是3:l,如紫花AaBB自交,后代A-BB紫花:aaBB白花=3:1,B错误;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B-(紫花):A-bb
29、(白花):aaB-(白花):aabb(白花)=9:3:3:1,即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C正确;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也可能是AaBb和Aab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重点考查基因型的判断以及遗传概率的计算问题,难度中等。18.金鱼的某抗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尾鳍有无斑点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两亲本金鱼杂交,F1中非抗无斑点雄鱼:非抗斑点雌鱼:抗性无斑点雄鱼:抗性斑点雌鱼3:3:1:1。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叙
30、述错误的是( )A. 两对等位基因不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 F1非抗斑点雌鱼可形成基因型为aXb的极体C. 某些金鱼体细胞内只存在一个B或b基因D. F1非抗性雌雄鱼自由交配,子代抗性雄鱼的概率为1/9【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非抗无斑点雄鱼:非抗斑点雌鱼:抗性无斑点雄鱼:抗性斑点雌鱼=3:3:1:1,分开来看,雌性中:非抗:抗性=3:1,全为斑点;雄性中:非抗:抗性=3:1,全为无斑点,说明控制抗性的基因型位于常染色体上,非抗为显性性状,控制有无斑点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斑点为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AaXBY、AaXbXb。【详解】A、由分析可知:控制抗性的等位基因(A
31、/a)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有无斑点的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B、由分析可知,亲本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F1非抗斑点雌鱼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Xb,可形成基因型为aXb的极体,B正确;C、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雄性金鱼个体体细胞内只存在一个B或b基因,C正确;D、只考虑抗性这一对相对性状,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都为AA:Aa:aa=1:2:1,若F1非抗性雌雄鱼自由交配,则非抗性雌雄鱼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则A基因频率为2/3,a基因频率为1/3,自由交配的子代抗性
32、雄鱼(aaXY)的概率为1/31/31/2=1/18,D错误。故选D。19.科研人员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培育转基因烟草,如图为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三种转基因烟草的体细胞示意图。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一定不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B. 植株的一个花粉细胞中至少含有1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C.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有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D.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含4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和【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对同源
33、染色体上,中2个荧光蛋白基因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详解】A、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有一半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A错误;B、植株的一个花粉细胞中可能含有0个、1个或2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B错误;C、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有丝分裂后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荧光蛋白基因,C错误;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2个荧光蛋白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2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D正确。故选D。【点睛】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1:1;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
34、光基因=1:0;产生的配子含荧光基因:不含荧光基因=3:1。自交后代含荧光:不含荧光=3:1;自交后代全部含荧光;自交后代含荧光:不含荧光=15:1。20.基因型为AaBbDd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正确的是()A. 三对等位基因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详解】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
35、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21. 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I的亲本基因型是A. 甲为AAbb,乙为aaBBB. 甲为
36、aaZBZB,乙为AAZbWC. 甲为AAZbZb,乙为aaZBWD. 甲为AAZbW,乙为aaZBZB【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的两种杂交方式属于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一般用来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是常染色体遗传,正交反交后代表现型雌雄无差别,反之则为性染色体遗传。【详解】A、根据杂交组合2中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联系,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可以确定其中有一对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A错误;B、杂交组合1中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都与亲本不同,可见子代雌雄个体应是同时含A和B才表现为褐色眼,如果甲的基因型为aaZBZB,乙的基因型为AAZbW,因此后代褐色眼的基因
37、型为AaZBZb和AaZBW;由此可知反交的杂交组合2中亲本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后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ZbW(红色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ZBZb(褐色眼),这个结果符合杂交2的子代表现,B正确;C、如果甲为AAZbZb,乙为aaZBW,则子代AaZBZb(褐色眼)、AaZbW(红眼),杂交1后代表现型不同,C错误;D、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W,D错误。故选B。22.玉米有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研究发现纯合的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下图两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在实验2的F2早熟
38、植株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8/15B. 玉米的晚熟是隐性性状,该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若让实验1中的F2随机交配,则后代中早熟和晚熟的性状分离比是31D. 据实验1可知有两种亲本组合类型,则每一种亲本组合的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两种【答案】A【解析】【分析】由实验2的F2代的15:1即9:3:3:1的变式可知,该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早熟的基因型为:A-B-、A-bb、aaB-,晚熟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实验2的亲本为:AABBaabb。【详解】在实验2的F2早熟植株中,纯合子有三种,为AABB、AAbb、aa
39、BB,早熟植株中纯合子占3/15=1/5,故杂合子占4/5,A错误;由实验2中F1早熟自交后代早熟:晚熟=15:1可知,玉米的晚熟是隐性性状,该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F2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或1aaBB:2aaBb:1aabb,若让F2随机交配(按配子计算,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不变),则后代中早熟和晚熟的性状分离比是3:1,C正确;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F2中早熟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或1aaBB:2aaBb,D正确。故选A。23.若图O表示
40、某精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和两个四分体B. C细胞含有4个DNA分子和两对同源染色体C. D细胞可以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D. 图中B细胞不属于该精子形成的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是初级精母细胞,B细胞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同源染色体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初级卵母细胞,C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此时,着丝粒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数染色体数目时以着丝粒的数量为准;而四分体
41、是由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构成,且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同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详解】A、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A细胞内含有两个四分体,即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正确;B、C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和4个DNA分子,B错误;C、D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中期,可能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C正确;D、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初级卵母细胞,不属于该精子形成的过程,D正确。故
42、选B。【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准确识别,前提是考生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特点要了然于心,且能区分二者的异同。24.遗传学家摩尔根在1910年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下列关于白眼性状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蝇的红眼突变为白眼属于生化突变B. 该白眼果蝇可以正常生存和繁殖,说明基因突变大多是无害的C. 摩尔根根据杂交实验验证白眼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D. 摩尔根通过相关杂交实验证实了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数有害性、不定向性。2、摩尔根在1910年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根据杂交实验推测白眼基因
43、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详解】A、果蝇的红眼突变为白眼可以认为是基因突变类型中的生化突变,A正确;B、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生存环境,但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B错误;C、摩尔根根据杂交实验推测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C错误;D、摩尔根通过相关杂交实验又一次验证了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正确性,D错误。故选A。25.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约为1:1,原因是( )A. 雌配子:雄配子=1:1B. 含X的雌配子:含Y的雌配子=1:1C. 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D. 含X的雄配子:含Y的雄配子=1:1【答案】D【解析】【分析
44、】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详解】A、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B、雌配子不会含有Y,含有Y的都是雄配子,B错误;C、含X的配子包括含X的雌配子和含X的雄配子,含Y的配子为雄配子,所以含X的配子多于含Y的配子,C错误;D、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
45、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D正确。故选D。26.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往回原烧杯后,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2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C. 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D. 从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16种【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模拟孟德尔杂交试验。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所示烧杯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
46、定律实验;所示烧杯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验。【详解】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A错误;乙同学分别从如图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模拟了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1/2=1/4,C错误;从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33=9种,D错误,所以选B。【点睛】关键要明确实验中所用的烧杯、不同烧杯的小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学生明确甲、乙两同学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27.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0,减数分裂的联会时期、四分体
47、时期、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中的DNA分子数依次是( )A. 80、80、40、40B. 40、40、20、20C. 40、80、40、20D. 80、80、40、20【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
48、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某种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0条,说明有20对同源染色体,40个DNA分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所以在联会时期和四分体时期,DNA分子数都是80个。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中DNA分子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即含有40个DNA分子;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中DNA分子减半,为20个,D正确。故选D。【点睛】28.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简图(图中只表示某一对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配子的产生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造成的B. 图甲中配子与一个正常配子结合后代染色体数目正常C. 图乙中A与a、B与b可
49、以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 若图乙为卵原细胞,则可能形成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图甲中配子的产生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
50、源染色体没有分离,A错误;B、图甲中配子与一个正常配子结合后代染色体数目缺失一条,B错误;C、图乙中A与a、B与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会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D、图乙如表示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则形成的一个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D正确。故选D。【点睛】29.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睾丸B. 曲线图中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是FG段C. 细胞甲、乙、丙、丁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有甲、乙,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的
51、有甲、丙D. 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对应于甲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细胞分裂图: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精原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分析曲线图: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曲线图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详解】观察题图可知,甲乙是有丝分裂,乙丙丁属于减数分裂,且丙的细胞质分配是均匀的,所以此器官是睾丸(精巢),A正确;对曲线进行解读可知,ABCDE属于有丝分裂,FGHI属于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2、即FG段,B正确;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只有甲、乙,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的只有甲,C错误;曲线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对应于甲细胞,D正确。【点睛】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0.蝴蝶的性别决定为ZW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遗传解释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由图可推断,决定蝴蝶雌性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的基因可能位于W染色体上B. 过程依赖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也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C. 阴阳蝶的出现是因为W染色体丢失,这种
53、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 阴阳蝶能产生雌、雄配子,则其次级卵母细胞比次级精母细胞多1或2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蝴蝶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为ZW型,其中ZZ表示雄性,ZW表示雌性。【详解】A、由于W染色体丢失后为雄性一半,所以决定蝴蝶雌性生殖器官发育的基因可能位于W染色体上,A正确;B、过程表示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识别功能,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阴阳蝶
54、的出现是由于部分细胞丢失了W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C正确;D、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其次级精母细胞比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少1条或相等,D错误。故选D。【点睛】31.下列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结论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培养只生长R型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B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若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烟草感染出现
55、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D大肠杆菌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含14N)培养基中细胞分裂三次后,提取DNA并离心,1/4DNA位于中带,3/4DNA位于轻带,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
56、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DNA水解酶能够水解DNA分子,从而使其失去遗传效应,A正确;B、由于35S标记的是蛋白质,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该实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只能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B错误;C、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C正确;D、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形成子代8个,由于半保留复制,含14N -15N的DNA分子是2个,14N -14N的DNA分子是6
57、个,故1/4DNA位于中带,3/4DNA位于轻带,D正确。故选B。32.图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A代表噬菌体侵染细菌、B代表噬菌体空壳、C代表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需含32P的无机盐B. 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C. 保温时间延长会提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成功率,使上清液中放射性的比例下降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繁殖提供了所有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保温的目的:让噬菌体充分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让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
58、离开来。【详解】该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故培养液不能用32P标记,A错误;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作对照,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出现在上清液,引起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错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DNA是噬菌体提供的,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原料,酶、场所等是大肠杆菌提供的,D错误。故选B。33.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59、【答案】B【解析】【详解】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A错误;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正确;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B。34.如图表示DNA分子结构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B.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C. 结构可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 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其DNA中的比例相对较低【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结构的片段,其中为胸腺嘧啶,为脱氧核糖,为磷酸,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60、酸,为碱基对。【详解】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每个DNA分子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B、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C、根据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D、为C-G碱基对,C-G之间有3个氢键,而A-T之间只有2个氢键,因此C-G的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即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其DNA中的比例相对较高,D错误。故选C。35.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5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
6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个,则n、m分别是A. 3、490B. 3、560C. 4、1 050D. 4、1 120【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中,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互补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知道DNA中碱基种数和其中一种碱基的数目,即可确定其他碱基数目。DNA复制过程中,以解旋后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详解】DNA复制n次后含有15 N的DNA有2个,不含15N的DNA有2n-2个,又因为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所以解得n=4即DNA复制了4次;由于用15N标记的
62、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胞嘧啶的个数是120-50=70(个),复制4次,得到16个DNA分子,相当于增加了15个子代DNA,所以复制过程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7015=1 050(个),C正确,ABD错误。故选C。36.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 n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其种类最多可达B. 某DNA分子含胸腺嘧啶a个,该DNA分子复制n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C. 以杂合子(Dd)为亲本,让其连续自交n代,从理论上推算,第n代杂合子出现的概率为D. 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则含母链的脱氧核苷酸链应占子代DNA的脱氧核苷酸链总数的【答案】C【解析】【分析
63、】本题是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和基因分离定律的考查,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计算。【详解】A、n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该DNA片段中的碱基对是n/2,其种类最多是4 n/2=2n种,A错误;B、某DNA分子含胸腺嘧啶a个,则腺嘌呤碱基是a个,DNA复制n次形成了2n个DNA分子,因此需要游离的腺嘌呤是(2n1)a,B错误;C、杂合子自交n次,连续自交n代,第n代杂合子出现的概率为1/2n,C正确;D、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n个,其中有2个DNA分子含有一条母链,因此含母链的脱氧核苷酸链应占子代DNA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比例是2/(2
64、2n)=1/2n,D错误。故选C。【点睛】根据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和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37.下列关于右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错误的是A. 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可作用于处B. 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与相同C. 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A+G)/(C+T)的比例上D. 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核内某基因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为磷酸二酯键,是DNA聚合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位点;是氢键,是解旋
65、酶的作用位点。【详解】A、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是断裂氢键,故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可作用于氢键处,A正确;B、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的化学键的形成,都是磷酸二酯键,B正确;C、所有DNA分子都含有A、C、G和T四种碱基,且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则,因此所有双链DNA的碱基种类和的比例相同,但不同DNA中的比例不同,的比例不同体现DNA的特异性,C错误;D、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方式,将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形成的DNA分子中都含有15N子链,比例为100%,D正确。故选C。38.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66、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染色体是基因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详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错误;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正确;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
67、,也可能是相同基因,错误;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正确;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正确。故选D。39.某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中DNA分子的双链均被32P标记(不考虑细胞质DNA),将其放在含31P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正确的是( )A. 若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则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子细胞100%含有32PB. 若该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则产生的子细胞均不含32PC. 若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50%含有32PD. 若该细胞为精细胞,则其增殖产生的子细胞含32P【答案】A【解析】【分析
68、】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组成,称为半保留复制。【详解】A、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所以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子细胞100%具有放射性,A正确;B、无丝分裂过程中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且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子细胞含有32P,B错误;C、若该细胞是精原细胞,则其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D
69、NA分子也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产生的子细胞100%具有放射性,C错误;D、高等动物的精细胞不能增殖产生子细胞,D错误。故选A。40.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B. DNA聚合酶催化碱基对之间氢键的连接C. 每个 DNA分子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 DNA的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
70、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详解】A.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B.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B错误;C.根据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可知,每个DNA分子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D.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41.香稻米香气馥郁,被视为水稻中的珍品。香稻含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质,其中2-乙酰-1-吡咯啉(2-AP)是香稻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已知基因B编码酶B
71、,基因F编码酶F,基因B的数量决定2-AP的积累量,2-AP的积累量与水稻的香味强度密切相关,2-AP的合成和代谢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普通二倍体水稻中,基因F隐性突变后,稻米表现出香味性状的原因是_。 (2)基因b不能控制酶B的合成,基因型为Bbff的水稻_(填“具有”或“不具有”)香味。浓香型水稻的基因型为_,无香味纯合水稻的基因型是_。 (3)将基因型为BbFf的无香味水稻自交,子代均没有出现香稻,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基因F突变后导致酶F的功能缺失,2-AP累使稻米产生香味 (2). 具有 (3). BBff (4). bbFF、
72、bbff、BBFF (5). 基因B和基因F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b和基因f在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只形成BF和bf两种基因型的配子【解析】【分析】提炼题干中信息“(2-AP)是香稻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2-AP的积累量与水稻的香味强度密切相关”,可知B基因数量越多,则香味越浓;且由题图可知F基因存在时会将2-AP分解而使水稻香味丧失,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F基因存在会产生F酶分解2-AP,故基因F隐性突变(f)后, F突变后导致酶F的功能缺失,2-AP累使稻米产生香味;(2)基因型为Bbff的水稻因为有B基因存在,可产生2-AP,且无F酶的分解,故
73、表现为有香味;由题干信息知,水稻的香味与2-AP数量有关,最终取决于B的数目,且不能有F基因,故浓香型水稻的基因型为BBff;无香味纯合水稻可能是无B基因,或有B同时有F,故可能的基因型是bbFF、bbff、BBFF;(3)将基因型为BbFf的无香味水稻自交,若为独立遗传,则后代会出现Bff型的香稻,故子代均没有出现香稻的原因可能是基因B和基因F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b和基因f在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只形成BF和bf两种基因型的配子。【点睛】此题属于信息类题目,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从题图中找出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进而分析作答。42.图1表示洋葱根尖结构的不同区域示
74、意图,图2表示某动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3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值的变化关系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将图1洋葱根尖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苷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用蒸馏水清洗,检测根尖各部位细胞中放射性强度,发现根尖放射性强的部位位于图1的_(填标号)。(2)图2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细胞有_。(3)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_,如果该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定是 _染色体。(4)图3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_。图2中_细胞处于图3中的CD段。(5)铬是一种对生物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科学家用铬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观察细胞的分裂指数和微核率来研究水
75、中铬的毒性,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细胞分裂指数是指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微核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通常认为是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丧失着丝点的染色体片段产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在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图4可知,铬离子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是_. 比较图4和图5,分析当铬离子相对浓度达到100时,细胞的微核率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2). 乙、丙 (3). 次级精母细胞 (4). 常 (5). 着丝点分裂 (6). 丙、丁 (7). 铬离子能抑制细胞分裂,浓度越大抑制越强 (8). 高浓度的铬离子抑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解析】【分析】分析图1:表示成
76、熟区,表示伸长区,表示分生区,表示根冠。分析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S期,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由图4可知,随着铬离子浓度的提高,细胞的分裂指数越来越低,并且下降率越来越大。图5中,随着铬离子相对浓度的提高,微核率不断升高,但是铬离子相对浓度过高
77、后,微核率反而下降,这可能与分裂指数下降有关。【详解】(1)若将图1洋葱根尖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苷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用蒸馏水清洗,检测根尖各部位细胞中放射性强度,发现根尖放射性强的部位位于图1的分生区,因为只有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2)图2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细胞有乙、丙。甲细胞有8条染色体,丁细胞有2条染色体。(3)图2中丁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如果该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定是常染色体。(4)图3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
78、分裂前期和中期。图2中丙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处于图3中的CD段。(5)由图4可知,随着铬离子浓度的提高,细胞的分裂指数越来越低,并且下降率越来越大,因此可得铬离子能抑制细胞分裂,浓度越大抑制越强。比较图4和图5,当铬离子相对浓度达到100时,细胞的微核率反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铬离子抑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3.下面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
79、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_酶,B是_酶。(2)甲图中,从DNA复制结果看,DNA复制的特点是_;从DNA复制过程看,DNA复制的特点是_。(3)写出乙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的中文名称:7_,10_。(4)从乙图看,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原则。(5)DNA分子的复制需要 _
80、等基本条件,_能够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通过_,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答案】 (1). 解旋 (2). DNA聚合 (3). 半保留复制 (4). 边解旋边复制 (5).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6).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7). 反向平行 (8). 脱氧核糖和磷酸 (9). 碱基互补配对 (10). 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11).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12). 碱基互补配对【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A是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由图甲可知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
81、留复制的过程,图乙中1是碱基C,2是碱基A, 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基团,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 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的片段。【详解】(1)分析甲图可知,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A是解旋酶,作用是断裂氢键使DNA解旋,形成单链DNA;B的作用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为DNA聚合酶;(2)分析题图甲可知,从复制的结果来看,子代DNA包括一条亲代链,一条新合成的链,故DNA 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从复制过程来看是边解旋边复制;(3)分析题图乙可知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10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4
82、)从乙图来看,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排列在外侧;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5)DNA复制的条件是具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可以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的进行。【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知DNA的复制过程以及DNA的结构,学生需熟练运用DNA结构特点的相关知识来解题。44.在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研究中,有如下的实验过程或理论解释。 图一是关于肺炎双球菌R型菌的转化过程图:据研究,并非
83、任意两株R型菌与S型菌之间的接触都可发生转化,凡能发生转化的,其R型菌必须处于感受态,产生一些感受态特异蛋白,包括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 图二是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过程图。 图三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检测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步骤_是将S型菌加热杀死的过程,S型菌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的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其中一条链(a)在_酶的作用下水解,另一条链(b)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菌细胞内。完成步骤后,这条链(b)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形成_(填单或双)链整合进R型菌的DNA中,这种变异属于_。 (2)图二中,实验最
84、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 (3)图三中所示实验中,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实验结果表明:_(填整数)分钟后的曲线变化基本上可说明DNA与蛋白质实现分离。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_,以证明细菌没有_,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答案】 (1). (2). DNA (3). 双 (4). 基因重组 (5). 把S型菌的DNA和蛋白质等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中的作用 (6). 2 (7). 对照 (8). 裂解【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
85、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1)图一中,步骤是将S型菌加热杀死的过程,S型菌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的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其中一条链(a)在DNA酶的作用下水解,另一条链(b)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菌细胞内。完成步骤后,这条链(b)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形成双链整合进R型菌的DNA中,这种变异属于基
86、因重组。(2)图二中,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把S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中的作用。(3)图三中所示实验中,以噬菌体为研究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技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实验结果表明:2分钟后,细胞外的蛋白质约占80%,细胞内的DNA越占30%,这基本上可说明DNA与蛋白质实现分离。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点睛】熟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图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3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