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6556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真题讲解:专题十三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法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考题位置第13题(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

2、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

3、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

4、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

5、金融的一个新特点。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解析:选A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多种形式”,而A项中表述为“借贷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2下列理解和分析,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解析:选B原文第三段中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而B项则错误地表述为“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实际还有

7、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解析:选D原文第三段中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宋代各

8、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偷换概念,应为“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即指交子、关子、会子等便于携带的纸质信用工具,不包括原来铜铁钱等不便携带的信用工具。“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并无此表述,属于无中生有。1从命题形式看,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命题有什么规律?考查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2从考查趋向上看,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考点有什么规律?2016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9、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因此,我们只要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答题。为此,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和精读。泛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准备。精读,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学生的思

10、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一、两步阅读法泛读精读相结合泛读,圈注关键信息点一、圈注关键句1圈注论点句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

11、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2.圈注论据句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往

12、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二、勾画关键词类型阐释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13、)。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精读选项与原文巧对照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由于“文题比对法”将在后面“备考

14、怎么学”中专门讲解,此处不再细说。下面通过2015全国卷重点演示“泛读”环节,引导学生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二、读文示范边读边标最快捷泛读,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关注理由(2015全国卷)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1)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2)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3)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

15、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4)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5)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

16、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6)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7)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

17、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8)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9)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

18、命之光。(10)(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第一段:(1)“并不被看作”,表示“艺术品的接受”事实是“美学问题”,只是“过去”没有看作重要的美学问题,这是命题人在“否定与肯定”方面的命题点,第1题的A项就是在此方面命题的。类似的还有第(3)处的“并不说明”。(2)明确表明本文论述的话题,这是考生圈注的关键点,能迅速把握本文论述的问题。第二段:(3)“过去”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也是命题者在时间方面命题的关注点,根据下文,理解“过去”所指代的具体时间段,应是下文“接受美学”产生之前,第1题的B选项就在此方面命题。本处的第二句话“而从接受美学听众的再创作”是本段的观点句。论点和论据是命题者必命角度之一,

19、第1题的C选项就在此方面命题。(4)是对第(3)句观点的原因分析,命题者命题时往往会有意因果倒置地设置选项,类似的还有第(7)处和含有“因为”“所以”的语句。(4)中“也就是说”既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原因,又深化了观点,命题者会有意变换说法,让考生辨析意思是否相同,第1题的D选项就是在此命题。第三段:(5)“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是结果,有三方面原因:“空白”“空缺”“否定”。注意因果关系和原因的范围,这是命题者的关注点,第2题A选项就是在此命题的。并且原因的三方面也揭示文章脉络层次。(6)“由此可见”后是观点句,“正如”后是论据,注意辨析举例论证的观点是“文本的召唤性”,命题者往往在“

20、依据和结论”方面设题。第3题的A选项就是在此命题。第四段:(7)“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本段的中心句,是结果,是观点,这一观点的原因是海德格尔的“结构影响着理解”,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C选项的正误。类似的还有第(9)处。(8)“一方面”“另一方面”揭示了本段的行文脉络;“某种意义”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命题者在指代方面的命题点,第3题的B选项就是在此方面命题的。第五段:(10)尾句往往是升华中心的,本处又运用了修辞,把握其本意,是命题者的关注点,第2题的D选项就是在这方面命题的。真题试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

21、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析:选A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二段,与A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

22、题”,而不是“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23、解析:选C本题从颠倒因果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C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C项表述因果颠倒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24、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解析:选B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错。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之对应的原文信息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

25、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由此推断不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考生往往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及设置陷阱时所运用的命题手段,是导致答案“不准确”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就从命题选项的手段及设置选项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复习,以便在答案“准确”上有所突破。一、熟悉6大命题手段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

26、干扰项常用的6大手段如下表:1.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3.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

27、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二、明辨7大命题陷阱了解了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7个方面设置陷阱。命题陷阱类型解读选项特征1.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28、。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有时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有时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2.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4.以偏概全(混淆范围或程度)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

29、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5.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

30、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6.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7.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

31、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掌握了选项设置的陷阱,就能找到解答题的思维方向,请把下面各题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看是否符合内容,并判断其命题陷阱。1(2014安徽高考T1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判断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原文信息: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

32、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2(2015四川高考T6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命题陷阱:无中生有判断理由:“最高成就”没有依据,而且文中说“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已不是单单只代表古文经学了。原文信息: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

33、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2015安徽高考T1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命题陷阱:以偏概全判断理由: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原文信息: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4(2015湖北高考T8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

34、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命题陷阱:强加因果判断理由:“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不能得出“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结论。原文中是说“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应该是“一”。原文信息:“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

35、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5(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

36、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命题陷阱:混淆时态判断理由:选项A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原文信息: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6(2015天津高考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命题陷阱:张冠李戴判断理由: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原文信息:“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

37、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7(2015天津高考T6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命题陷阱:混淆是非判断理由: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是否定的

38、。原文信息: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做论述类题目要做到“既快又准”,力避耗时过长,影响后面题目的答题。怎样做到“既快又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流程,这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与谁比)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1题干中出现“对(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

39、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即是信息所在区域。2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3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某一段。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考点并确定信息所在区域,然后比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怎么比)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

40、,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示例下列有关“一路一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原文信息: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

41、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选项切片找区间,细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与原文“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比对,可看出“优先合作领域”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亚洲”,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与原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

42、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表述一致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本项是错误的。根据上面的示例,完成下列题目。 (2014安徽高考第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原文信息: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

43、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44、。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A项切片找区间,细比对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应原文第段“然而”之前的所有内容

45、,是对“然而”之前内容的准确概括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对应原文第段两个问句的内容,是将原文的问句的意思变成陈述,表意一致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对应原文第段最后一句话,选项只是将原文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概括成了“艺术领域”,表意一致自然引出本文话题这是第段的作用,完全正确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A项是正确(正确或错误)的。D项切片找区间,细比对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对应原文第段前三句的内容,是对前三句的准确概括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对应原文第段第四、五句的内容,是对第四、五句的准确概括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对应原文第

46、段最后一句话,选项与原文表意完全一致与段相照应这是第段的作用,综合第段来看,正好照应第段对技术的反思和审视,完全正确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可以看出,D项是正确(正确或错误)的。当然,不是所有的选项都需要切片分析,如果选项表述比较简短明了,直接比对即可。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 (比什么)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不论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角度1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

47、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思考趋向解题技巧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以偏概全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混淆时态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 偷换概念

48、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指代词”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指代词”所代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远指和近指现象。张冠李戴注意选项句中“指代词”所指代的对象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对象是否一致。以偏概全注意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程度上、范围上的差异。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混淆是非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用“比对词语”法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2015安徽高考T2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

49、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判断:理由:作者在原文中并没有就“孟子”“荀子”和“新儒家”各自的关注点作叙述,只是说“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是儒家的共同特点,选项中的“都”和“只”,以偏概全了。原文信息: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

50、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2(2013全国卷T3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判断:理由:原文是说“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选项把“正统”改为了“臣下”,偷换了概念。原文信息: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

51、天的意志和抉择。3(2015湖北高考T6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判断:理由:由原文中“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应为来自,编者注)天”,可知选项中“让普通人敬畏”数量减少了,还有“天子与贵族”。原文信息: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应为“来自”,编者注)“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

52、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角度2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

53、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命题人常在以下关系上命题:关系类型比对特征思考趋向情况诠释解题技巧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注意选项句中的

54、“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因果现象。还要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中的“果”的原因是否与原文一致。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无中生有不合逻辑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1)注意选项分句表示的关系与原文分句表示的关系是否一致。注意表分句关系的关键词,没有关键词的,需要分析分句内容存在的关系。(2)注意选项句表示的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两个分句间或是

55、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等。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等。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句子间的关系,判断选项正误(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2015湖北高考T8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判断:理

56、由:选项“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的原因不正确,原文说的是“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这说明导致神仙信仰的世俗化的原因应该是“人之永恒极其困难”,而不是“永生可以实现”。属于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信息: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

57、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2(2014湖北高考T6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判断:理由:由原文信息得

58、不出选项所说的这一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原文信息: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3(2012辽宁高考T1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判断:理由:原句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因而是错误的。原文信息: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

59、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比对特征思考趋向解题技巧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张冠李戴因果混乱注意选项是否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混乱(1)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2)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3)选

60、项中的结论是多种依据推断出来的,但是选项只是其中一种依据。(4)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多种结果,但是选项中的结论却只是一个。用“比对依据和结论”法,判断下列选项正误(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2015湖北高考T8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判断:理由:选项“从来就没有”的观点过于绝对,原文中的观点是“次要地位”,“次要地位”不等同于“从来就没有”。原文信息: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

61、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2(2014江西高考T9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判断:理由:选项的结论是“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原文用了“是否”,作者没有定论。原文信息: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3(2014湖北高考T8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

62、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判断:理由:从原文看,“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这个条件是成立的,但“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这个结论却没有。从逻辑上推理,两种艺术的高低优劣原文也未做比较,不能妄下结论。原文信息: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

63、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论述类文章阅读”综合提能练分点讲练,综合验收,2套综合练习全面评估你的复习效果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综合提能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美国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的死再一次提醒我们,抑郁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一个人无论事业多么成功,或者表面上多么幸福,都有可能被抑郁症缠上。有人认为抑郁症就是一时想不开导致的情绪低落,纯属心理问题。其实不然,抑郁症属于生理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刺激都有关系。得了抑郁症的病人绝不仅仅是情绪低落这么简单,而是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

64、无动于衷,仿佛大脑被屏蔽了。病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听到或者看到完全不存在的东西。还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直接原因,但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抑郁症患者确实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严重的甚至连床都不愿起,饭也不想吃,但这并不等于他想死。有人做过统计,虽然大多数尝试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但真正付诸行动并“成功”的还不到4%。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还有两个因素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相关。其一,抑郁症患者如果服用某种神经性药物的话,自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这里所说的神经性药物特指中枢神经抑制剂,包括鸦片、海洛因和吗啡等毒品。威廉姆斯就是个瘾君子,曾经多次进戒毒所接受治疗,说明他的毒瘾已经达到相

65、当严重的程度。其二,抑郁症患者如果还伴有狂躁症,情况就会变得格外严重。狂躁症和抑郁症正相反,患者表现为情绪失控,精神极度亢奋,思维大幅跳跃,说话口无遮拦。事实上,不少抑郁症患者在抑郁和狂躁之间来回切换,一会儿兴奋到极点,转眼间又抑郁到极点,医学上称这类病人为躁郁症患者。威廉姆斯就是一个典型的躁郁症患者,他自己也承认他一上舞台就会变成一个疯子,回到生活中就会立刻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想说话。像威廉姆斯这样的情况在演艺界似乎非常普遍,很多演艺界人士都有这种倾向,自杀的比例似乎也相当高。大家熟悉的涅槃乐队的主唱科特科本就是一例。他生前患有严重的躁郁症,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他在演艺生涯巅峰时期突然吞枪自杀的主

66、要原因。如果把范围扩展到艺术家领域,案例就更多了。画家凡高、作家伍尔夫和海明威都是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海明威家庭先后一共有七位成员自杀身亡,似乎天生带有某种“自杀基因”,而且这个基因还挺强大。实际上,人类的“自杀基因”是不存在的,但是,抑郁症也许是有遗传基因的,海明威家族的情况就是明证。抑郁症基因虽可怕,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这种基因同时还带有某种好处,比如说它会提高一个人的艺术创造力,也许这就是艺术家群体中得抑郁症的比例较普通人更高的原因。不过,这个结论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至今未有定论。但不管怎样,杀死威廉姆斯的是严重的躁郁症。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疾病。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内容的表述,正

67、确的一项是()A抑郁症是一种人人都能患上的可怕的疾病,事业成功的人或者表面上幸福的人,都有可能被抑郁症缠上。B实际情况是,抑郁症这种原本属于生理性的疾病,同时也属于心理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刺激都有关系。C患上抑郁症的病人除了情绪低落,还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无动于衷,病人的大脑仿佛处于被屏蔽的状态。D抑郁症会使病人产生幻觉,病情严重时还会令病人听到或看到完全不存在的东西,甚至会夺去人的生命。解析:选CA项,“人人都能患上”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可能”;B项,抑郁症不属于心理性疾病,原文有“其实不然”;D项,“抑郁症会使病人产生幻觉”错,原文是“病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

68、文意思的一项是()A相关数据表明虽然大多数尝试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直接原因。B如果抑郁症患者服用鸦片、海洛因和吗啡等抑制中枢神经的某些神经性药物,就会大大提高其自杀的可能性。C几乎可以肯定涅槃乐队的主唱科特科本在演艺生涯巅峰时期突然吞枪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他自杀前患有严重的躁郁症。D海明威家族先后一共有七位成员自杀身亡的情况,表明“自杀基因”是能够遗传的,而且这个基因还挺强大。解析:选D“自杀基因是能够遗传的”错,原文是“似乎天生带有某种自杀基因”,变猜测为肯定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狂躁症是一种和抑郁症正相反,以情绪失控、

69、精神极度亢奋、思维大幅跳跃及说话口无遮拦为患者表现的病症。B在抑郁和狂躁之间来回切换,一会儿兴奋到极点,转眼间又抑郁到极点,有这种表现的病人在医学上被称为躁郁症患者。C凡高、伍尔夫和海明威都是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可见艺术家领域中画家和作家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案例更多。D艺术家群体中得抑郁症的比例较普通人高,其原因也许在于抑郁症基因同时还带有提高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好处。解析:选C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画家和作家”范围缩小。二、(2016昆明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秦汉时期的反腐败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

70、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若“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

71、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

72、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时,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

73、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删改)4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地步。B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D秦朝的“

74、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解析:选C无中生有,监御史与郡守、郡尉的地位关系,原文只有“并称”之说。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对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C“三互法”是汉代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D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

75、监察,颁布了刺史六条问事,建立了举报箱制度。解析:选D混淆时态,举报箱制度出现在汉宣帝时。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B秦朝的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C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D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

76、解析:选C偷换概念,“见知故纵之法”是为了促进上下级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举报。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综合提能练(二)(时间:40分钟分值:18分)一、(2016河南六市一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是“煮熟到适当程度”的意思。“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为“烧煮熟食物”。“烹饪”一词的意思表明,烹饪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有关烹饪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烹饪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烹饪就是用火直接

77、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例如“烧”,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有所不同,它不用任何烹饪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与“烧”同时的,还有“烤”,也不借助任何烹饪器。此后,又产生了“石烙”“石烹”两种烹饪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饪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水平有所提高,烹饪方法也逐渐增多。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大都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房遗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另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可以搬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

78、耳,可以提拿搬动,结构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以煮蒸食物为主。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他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在煮蒸两种烹饪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以前。有些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字样。它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合作煎炒使

79、用。在先秦文献中,也不乏炒菜的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说的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印证的是,在先秦的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梁,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在1979年4月,江西靖安也出土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其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同时炒菜的品种也不够

80、多。即便如此,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摘编自中国烹饪探源,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早期“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烹饪出现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之后,根据“烹饪”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对火的控制与使用是烹饪产生的基本前提。B作为一种烹饪法,“烧”最初是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这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是有区别的。C在烹饪产生之初,不管是“烧”“烤”还是“石烙”“石烹”,都不借助任何烹饪器,而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D在新石器时代,用于烹饪的简单炊器多已具备,并产生了坑灶和陶灶,可见当时烹饪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增多。解析:选C以偏概全。根据

81、原文,不借助任何烹饪器,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的是“烧”和“烤”,不包括“石烙”“石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郭宝钧认为殷周时期烹饪方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其根据恐怕是考古发掘出的殷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B1923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是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西靖安出土的两件炉盘表明,楚辞大招中“煎鰿臛雀,遽爽存只”的记载确有其事。D炒法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技艺不如现代的高,因为当时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解析:选D强加因果。“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

82、菜的品种也不够多”不是先秦时期炒法“技艺不如现代的高”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制烹饪器出现前,应只有“烧”“烤”“石烙”“石烹”四种烹饪法,其他烹饪法是陶制烹饪器产生后才出现的。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增多,新石器时代如此,先秦的其他时期应该也是如此。C在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的推动下,先秦时期的炊器,经历了从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D有些学者错误认为炒法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能证明炒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相关考古资料。解析:选C条件与结果关系不成立。先秦炊器的发展由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推动的

83、说法错误。二、(2016“五个一名校联盟”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

84、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

85、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 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

86、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来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摘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有删改)4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

87、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德国地理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B“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解析:选A指代不明,“中亚人已经活动”错,据原文可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5下

88、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C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D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解析:选C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B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C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D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解析:选B以偏概全。“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