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二)(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1.(2016全国丙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屏弃功利性_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_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A其实这而要确定所以/B这其实/能认为因为即使C实际上却会/可能就是D这当然就是如果/虽然【解析】本题从选
2、用词语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抓住主要信息“高考志愿、热门专业、学以致用”,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用“这”来指代上一句话,用“其实”进行引转。此处用“这其实”“其实这”“实际上”都是可以的。“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是不是”为并列关系,处不需填内容,当然填“而”也不影响这种关系。处需要一个客观表达“屏弃功利性”作用的词“能”或“会”。至此答案已确定为B,后面可以来验证:处依旧承接句客观表达的语气,选“认为”,处解释原因,处和后文的“也”照应。【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
3、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B.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词语的能力。A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B项,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这里对象使用错误。C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
4、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情感色彩不当。D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安徽沿江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布局的大格局已经拉开,正在掀起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高潮,江淮人民正在描绘美好的蓝图。B.面对在政治真空所造成的乱象纷呈局面下,伊拉克各个联盟派别已经认识到,伊拉克需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美国撤军后的安全保障。C.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日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扎实迈进。D.在日方协调
5、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海啸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近4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域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圆满完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解析】A项,主语“设施建设和大格局”中的“大格局”与后面的谓语“掀起高潮”搭配不当;B项,“面对”与“在下”杂糅;C项,语序不当,把“日益”移到“成为”前面。【答案】D4.(2016江苏高考)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A.古琴评书昆曲木偶戏B.昆曲 评书 古琴 木偶戏C.古琴 木偶戏
6、 昆曲 评书D.昆曲 木偶戏 古琴 评书【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意思是说戏曲演员们借助表演揭露人性,借前人旧事来展现今朝面貌。“假笑啼”对应昆曲演员们的表演。“关节”“绘声绘影”“连环”体现了评书说书人的高超技巧和评书章节回合的特点。“白雪阳春”“雅曲”“高山流水”符合古琴的特点。“傀儡”“舞台”“机关”符合木偶戏的特点。【答案】B二、阅读鉴赏(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遇见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地铁猛地停住了。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
7、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每天都是如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今晚有些不同往常。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写信,她回信。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她等待着,可是再也
8、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
9、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
10、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道:“就你们俩吗?有孩子吗?”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有个儿子,才一岁半。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他怎么了?”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风不停地撩弄纷
11、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她以前住在这一带。”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你爷爷奶奶还好吗?”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
12、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谢谢您!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她大声招呼他们:“喂,别站在那儿了。过来看看房子吧。”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谁是她孤独的源泉?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转载于2015年第2期读者)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13、)A.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C.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D.小说中对“他”的出场只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他”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她”的感情,而还可见到“他”的善良。E.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高潮中收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
14、,而“他”的形象模糊。【解析】B项,“都是衬托忧郁的情怀”不当;C项,“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是对地铁中遇见的那个男人的回顾,也不是“没能成家”的因由;E项,“他的形象模糊”不准。【答案】AD6.请指出第段中作者运用的叙述笔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出运用的叙述技巧,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答案】插叙的手法。(2分)补充交代“她”的感情经历,也制造了悬念,“他”感情变故的原因不明,使得女主人公始终生活在孤独痛苦之中;将多年以前的事件与多年以后的事件集中展开,使得故事情节更为紧凑。(2分)7.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
15、个怎样的人。(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分析。【答案】(1)“她”钟情于爱情,与“他”相恋,虽然“他”与别人结婚,可“她”还是单身,等待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爱情。(2)“她”意志坚忍,在伤痛中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孤独而又宁静坦然地生活。(3)“她”是个不幸而又幸福的人,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心上人,在孤独困惑中承受痛苦的煎熬,而多年以后,又意外地遇见了曾经心爱的人,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每点2分)8.小说的标题是“遇见”,请指出它都包含哪些层面的含意。(4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题目意蕴的能力。既要答出“遇见”的表层内涵,又要答
16、出其深层的意蕴。表层上,主要分析“他”与“她” “遇见”;深层上,要答出两人在“遇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答案】(1) “遇见”主要是“他”与“她”:周五在地铁上的“遇见”,周六租房过程中“遇见”;其次是“他”在国外战争中与好心的姑娘的“遇见”。(2分)(2)这“遇见”之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忠于爱情的“她”的赞美,也有对“他”能与救了自己却伤残的好心姑娘结婚的赞美,展现了所负起的责任与道义。(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8分)铁圈俄索洛杜布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17、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衫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妇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他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
18、也没有其他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他心想:“这种玩意儿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个老
19、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短裤滚着铁圈玩耍。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了。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铁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也
20、许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着,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树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
21、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顶。他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他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箍,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尽情地玩了之后,他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由于
22、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原文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一句中的两个“同样”的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同样”突出老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同样”突出小孩滚铁圈的情景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他对像小孩那样尽情玩耍的强烈渴望,为下文做铺垫。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
23、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勇于追求精神幸福,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D.写老人去滚铁圈时,多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温暖亲情的渴望,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文章的结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等。B项,“对
24、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理解有误,小说主要体现了老人渴望幸福生活,并没有体现其对社会制度的痛恨。C项,表述有误。老人是一个善良、单纯但又内向、胆小,辛劳一辈子却精神空虚的普通人,他人格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自卑却勇于追求精神幸福。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根据原文可知,老人虽然一生充满了艰辛,但并没有感到人生充满了苦难,而是勇于追求精神幸福。【答案】AD10.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情态来分析。此题从人物的情态角
25、度命题,让考生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第句,考生应抓住“呆痴的笑容”来分析,明确该句反映了老人羡慕、高兴、沉醉其中(或者陷入回忆)的内心活动;对于第句,考生应抓住“轻松愉快的笑容”来分析,明确该句体现了老人愿望实现后的轻松和愉快;对于第句,考生应抓住“堆”和“宁静的微笑”来分析,明确该句体现了老人内心的极大满足。【答案】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反映了他羡慕、高兴、沉醉其中(或者陷入回忆)的内心活动。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得以实现,因此他感到轻松愉快。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尽情地玩了一次幸福的
26、孩子才玩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11.小说第7自然段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其次,要注意结合原文分析,如小说第7自然段中对工厂的环境描写,体现了老人现实生活环境的嘈杂、晦暗,以此反衬老人渴望幸福、追求幸福的精神生活,并与后文的环境描写形成了对比。【答案】(1)反映了老人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
27、和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2)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变化,使他有了自己的快乐和精神追求。(3)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轻松明快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12.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分别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出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在对作品进行解读时,应结合文章主旨、情节以及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本文所表现的是一个老人渴望幸福、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历程,着重体现的是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本文中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都是围绕“铁圈”展开的,因此,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就要
28、围绕“铁圈”来作答。另外题干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三个方面去作答,因此考生答题时,切勿答非所问。【答案】(示例)主题思想方面,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情节结构方面,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小孩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箍自玩铁箍。人物塑造方面,铁圈是老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动因,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的状态下的老人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并促使他摆脱了胆怯和恐惧,实现了内心的愿望。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13.请就下面这段新闻,发表你的观点,不少于80字。本周,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的乾隆时期瓷瓶,拍出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震惊英国媒体
29、。有英国记者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从太阳报刊发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到,在拍卖会现场,竞拍者几乎全是华人。每日镜报的报道则说,天价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加上佣金和增值税,瓷瓶身价达到5300万英镑,这让拍卖者和出售者都狂喜不已。但是,在报道这只花瓶卖出“震惊世界”天价的同时,对其可能来源,提及的媒体并不多。它如何辗转从中国来到伦敦,不得而知。每日电讯报则报道称,来自中国、伊朗、埃及和印度的人们,正不惜代价买回他们失去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因为战争或是西方收藏者的掠夺而流失海外。 【答案】(示例一)看来没有人意识到为何中国人会花大价钱买下这只瓷瓶。在19世纪,英法联军火烧
30、圆明园,抢走所有珍宝,这是一个大国背负了100多年的耻辱那些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的中国富人,的确有些“愚蠢”,但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小偷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真正的文明但英国人却没有这样的耻辱感。(示例二)不管是为收藏也好,或者带着民族情结重建本国的历史文化也好,这天价文物背后引发的话题多种多样是不难理解的。曾经的耻辱血泪史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相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14.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上文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30个字。现代文明就像一列飞驰的列车,乘客在享受高速便利的同时,也隐隐地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作为现
31、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隐喻,铁路尤其是高铁所体现的特征,几乎完全吻合上述的描绘:高速疾驰的列车一旦出现微小的故障,就可能引发无可挽回的重大悲剧。对此, 【答案】人类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每一个细节,以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15.请写出你对下面两句名言的理解。(1)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法国)丹东格拉西安(2)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所监狱。(法国)维克多雨果(1) (2) 【答案】(1)强调教育对国民素质的作用。(2)强调教育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四、写作训练(60分)1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统一法国雨果在棕色群山起伏的地平线上,太阳,这朵光芒万丈的鲜花,在黄昏时分,把脸儿俯向大地。一朵新开的银菊,在麦地旁,野草丛中,一座行将坍倒的灰色的墙上,怯生生地放射着天真洁白的圆光;而这朵小花儿,就从残破的墙上,注视着那颗,在永恒的碧空里,万古不息地倾泻着流光的巨星。“至于我,我也在放射光辉!”它向他说道。这首诗可以引起人们多方面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读这首诗产生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