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4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北八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2(2019安徽十校联盟联考)邓小平曾指出,新时期政协对政府实施“监督”权,有其固定含义。政
2、协不应该有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而不是指政协不应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邓小平强调的是政协(B)A监督权需要制度保障 B非国家权力机关性质C参政议政权是有限的 D具有类似人大的职能解析:从材料“政协不应该有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而不是指政协不应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政协有民主监督的权力,但不是具有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权力机构,故B项正确。3(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调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D)A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
3、体系B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D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有利于党在过渡时期基本任务的完成,故D项正确。4(2019广东湛江调研)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做主的主题。这是为了(B)A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B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C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D大力宣传“一五”计
4、划的重大成就解析:根据所学,1953年夏提出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3年下半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做主的主题”,结合所学,1954年我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B项正确;朝鲜战争是为国内的发展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非人民当家做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一五”计划于1957年提前完成,故D项错误。5(2019湖南益阳、湘潭调研)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不懈探索。对此说法正确的是(C)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
5、(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形式的机构吸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故C项正确。6(2019河北邢台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C中国共产
6、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7(2019山西太原联考)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A)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解析:根据材料“要以不违
7、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行使自治权的前提,不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符合国情的信息,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不是高度的自治权利,故D项错误。8(2019四川成都冲刺演练)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D)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解析: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
8、中心工作,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9(2019山东德州模拟)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A)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
9、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解析:题干是说在1961年时,毛泽东已经就台湾问题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可以保留社会制度不变,这就说明此时“一国两制”这一思想已经萌芽,雏形已经初现,故A项正确。10(2019江西阶段性检测)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未来。这充分表
10、明(C)A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C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D两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解析:“一国两制”原则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故A项错误;材料中,两岸改善关系的政治行动,不能反映出两岸的民意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习近平、马英九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反映了两岸在改善关系道路上成果显著,故C项正确;材料中,两岸在政治上的和解,是两岸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交流与尝试,故D项错误。11(2019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
11、中,中央政府郑重作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B)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根据材料中央“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说明中央政府为了统一大业,给予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故B项正确。12(2019河南郑州检测)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
12、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C)A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B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C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D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解析:据材料“蒋介石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台湾当局和大陆都承认“一个中国”,都以统一中国为目的,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共关系走向缓和,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故B项错误;蒋介石反攻大陆,不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
13、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更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已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
14、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
15、,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可知党派之间分化组合多变;根据材料一“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可知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根据材料一“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可知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根据材料一“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可知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第二小问“原因”,从内部政治上、经济上和阶级关系方面作答,外部受到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创新”,指新中
16、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推动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2)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平台;为
17、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14(2019丹东市质量监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18、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解析: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情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
19、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革”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示例二: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或答出以下趋势,并有简单说明,也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革”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答出四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