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44583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解析》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

2、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

3、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

4、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

5、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B. 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C.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D. 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2. 下列理解和分析,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B. 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C. 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D. 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

7、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B. 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C. 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D. 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答案】1. B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说“陈望

8、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陈望衡的观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错误,范围扩大。根据第三段可知,应是“它对中国近代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

9、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10、、“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二)(1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主角陈彦很多年后,成名后的忆秦娥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说她舅回来了。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的戏,见她舅可神气了。戏要开演前,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跷

11、,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他噗噗地吹开茶水上的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就像两根“筷子”的鼓槌来。“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几个敲锣、打铙的,看着“筷子”的飞舞,还有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整个山沟,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看的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可那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迭声脆响。以至戏开始了

12、,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到他这敲鼓的好手艺。省城大剧院的戏,舅说也看过几出的,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的”。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了就是骂,说他一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舅对娘说:“麻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我赶晚上把娃领到公社住下,明天一早好坐班车上县。”娘就赶紧张罗着要给她洗澡、梳头。她舅说:“一定要把头上的虱子、虮子篦尽,要不然进城人笑话呢。”她娘说:“知道知道。”娘就死劲地在她头上梳着篦着,眼看把好些头发都硬是从头皮上薅掉了,痛得她躲来躲去,可娘还不停地梳。招弟也不知是高兴还是茫然,头嗡的一下就木了。

13、她想,那咋都是她姐来弟的事。来弟比她漂亮,能干。可没想到,这事竟然是要让她去了。洗完头,娘给她扎辫子的时候,她问:“这好的事,为啥不让姐去?”娘说:“你姐毕竟大些,屋里好多事离不开。我跟你爹商量来商量去,你舅也同意,还是让你去。”“我去,要是人家不要咋办?”她问。娘说:“你舅在县剧团里,能得一根指头都能剥葱。谁敢不要?”娘把她姐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这是姐去年挖火藤根,卖钱后买下的,平常都舍不得戴。“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她说。“看你说得皮薄的,你出这么远的门,戴她两个花卡子,你姐还能不愿意。”娘说完,咋看,又觉得她身上穿的衣裳不合适。不仅大,像浪浪圈一样,挂搭在身上,

14、而且肩上、袖子上、屁股上,还都是补丁摞补丁的。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来弟的箱子锁砸了。娘从那里翻出一件绿褂子来。那是来弟姐前年过年在供销社买的,只穿了两个新年,加上六月六晒霉,拿出来晒过两回,再没面过世的。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锁在箱子里,钥匙连娘都是找不到的。她咋都不敢穿,还是娘硬把绿褂子套在了她身上。褂子明显大了些,但她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出门时,舅说:“你看你们把娃打扮的,像个懒散婆娘一样。再没件合身衣服了?”娘说:“真没有了。就身上这件,还是她姐的。”舅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唉,看看你们这日子。不说了,到城里我给娃买一件。走!”刚走了几步,娘就放声大哭起来。其实,招弟也舍不得娘。刚出村子,

15、她舅说:“得把名字改一下,以后不要叫招弟了,就叫易青娥吧。省城有个名演员叫李青娥,你叫易青娥,说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员了呢。”舅说完,还很是得意地笑了笑。突然变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没有笑。她觉得舅是在说天书呢。易青娥舍不得娘,也舍不得那几只羊,它们还在坡上朝她咩咩叫着。十几年后,易青娥又变成了忆秦娥。(节选自陈彦主角,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关于天气的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又展现了主人公小时候单调而又贫穷的生活。B. 娘和爹爹以及舅舅都偏爱招弟,主要是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

16、C. 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D. 文章结尾处她觉得舅舅是在说天书呢,表现了招弟对于生活中突然而来的变化茫然无措的心理。5. 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在文章的写作顺序上,这段插叙使行文起伏变化,有了波澜,避免文章呆板、拘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表现了舅舅“浪荡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小说情节上,戏台对于招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主人公以后

17、艺术道路的成功作铺垫。 6. 放羊时候的百无聊赖;回忆赶场子的时候,看舅舅敲鼓的沉醉和入迷心境;得知母亲送她跟随舅舅去学习戏剧消息后的高兴和茫然的矛盾心理;和家乡、亲人离别时的不舍和依恋。【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表述错误,于文无据。从文本中看当初家里选择让招弟去唱戏,原因是姐姐在家里维持家务,没有艺术天分很高的意思,同时在

18、文本中也找不到依据。故答案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情节内容的作用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小说的记叙的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内容等角度去分析作答。本题题干问的是: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首先从题干上能力看出第二段是小说的插叙的内容,小说的插叙的目的是使得文本内容丰富。从舅舅人物形象上看,塑造了舅舅的多才多艺。从情节内容上看,写招弟被舅舅的戏台演绎吸引,为后文主人公成名作了铺垫和预设的作用。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主人公的心理挖掘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概括主人公

19、心理的变化过程。本题题干问的是: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从文本中第一段看,是写招弟放羊的百无聊赖的心理特点。接着是他被舅舅的戏台艺术所吸引,沉迷于戏台的心理。接着是舅舅要领走招弟,招弟内心的喜悦与复杂的情感。最后是招弟对母亲和家乡眷恋的心态。【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

20、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

21、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

22、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材料三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

23、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材料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

24、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 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

25、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愉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D.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

26、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9.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答案】7. C 8. A 9. 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缺少阅读时间;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学习生活压力大;读者有参与的乐趣【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结合

27、文本内容“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分析可知,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错误。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

28、,结合文本内容“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分析可知,“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D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内容分析,“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故选A。【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可概

29、括出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可概括出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

30、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

3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

32、,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

33、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B.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C.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

34、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D.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B. 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C. 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出来重新做官。D. 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

35、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B. 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C. 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D. 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2)可法

36、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解析】【10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

37、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陛下践阼初,意思是陛下即位之初,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因此“初”后面要断开;“谒”和“哭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因此“哭泣”前要断开;“道路”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因此前面要断开;“若躬谒”和“亲见”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前面分别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因此中间要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陛下,所以,前面也要断开;“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史可法。前面断开。故选C项。11题详解】该题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38、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名和字没有关联”错。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1)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

39、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故选A项。【12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故选B项。【13题详解】

40、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行,行进,指出征;以故,因为这个原故,因此;死,拼死效力,效死力。第二句中,素服,名词作动词,穿素服;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次,驻扎;发,派遣;师,军队;示,昭示,显示;以,连词,不译,引出后面的对象。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

41、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

42、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屋舍,生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援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

43、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调发军队向北出征,把必定报仇的决心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骛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听从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百姓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

44、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带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敌人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到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妻子想为他娶妾。他长声叹息说:“国家的事情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袍笏招魂,把他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纱窗恨答冠月韵田茂遇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1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老天涯”之“老”字,

45、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B. “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C.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D. “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15. 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答案】14. A 15. 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

46、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本题A项,针对的是上阕“笛声阵阵因风送,

47、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中的“老天涯”一句,结合语境来看,“老天涯”的主语是“笛声”,“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而选项误理解成人。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上片写景,其实主要只是写了引子乡思的笛声。梅花落原出塞北,汉乐府横吹曲名,本笛中曲。南朝鲍照、吴均、陈后主、徐陵、隋朝江总等所作乐府,都有此篇。到了唐代,梅花落更为人们所传诵。正如唐白居易杨

48、柳枝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唐代文人墨客不但写梅花落乐府古题,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梅花落”。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在这些诗句,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把听觉诉诸视觉,我们不仅听到笛声,而且仿佛看到风吹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在这里“梅花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有了更活泼的生命力。田茂遇这首纱窗恨也继承了唐人这一传统。风送笛声阵阵,溢满天涯,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如果说上片结处还透露着“凄切”,那么过片开头气势转壮。“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

49、“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而且使词句中流走着感伤情绪也忽为壮阔。这里感伤而不坠纤弱,不亚唐人气象。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在这里感情的格调又产生了一次跌宕,由豪放而转入婉转。【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50、)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的句子是:_,_。(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4)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5)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答案】 (1). 反是不思 (2). 亦已焉哉 (3). 狗吠深巷中 (4). 鸡鸣桑树颠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7). 青青子衿 (8). 悠悠我心 (9).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10). 谣诼谓余

51、以善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是”“已”“吠”“颠”“诞”“殇”“衿”“悠”“蛾”“淫”。【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52、,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人们议论纷纷, 。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揭开其神秘面纱。如何解决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成为月球背面登陆探测的关键问题。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 ),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

53、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 。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 。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6月14日11时06分,“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这样,( )。“鹊桥”的搭设,将建立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的联系,它犹如太空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鹊桥”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我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17. 文中句,没有语病的一

54、句是( )A. 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揭开其神秘面纱。B. 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C. 它犹如太空转发站,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D. “鹊桥”的成功就位,不仅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标志着我国的轨道控制、通信等空间技术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隔着遥远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B. 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

55、要隔着月球球体“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C. 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D. 不仅隔着月球球体,而且还要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地球能看到“鹊桥”,月球背面也能看到“鹊桥”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莫衷一是 望尘莫及 鼎力相助B. 甚嚣尘上 鞭长莫及 鼎力相助C. 莫衷一 鞭长莫及 大力相助D. 甚嚣尘上 望尘莫及 大力相助【答案】17. C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句,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

56、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完成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语序不当,“首次”应调至“人类历史上的”之后。B项,“这是之所以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句式杂糅,“之所以”和“的原因”杂糅,可去掉“之所以”。D项,“已步入国际领先水平”搭配不当,“步入”与“水平”不搭配,应将“水平”改为“行列”,或将“步入”改为“达到”。故选C项。【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

57、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第一处,此处是说“在月球背面登陆的嫦娥四号”隔着中间的距离“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隔在中间的有“地月距离”和“月球球体”,“不仅而且”是表递进关联词,而从后面“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这一情况来看,“地月距离”和“月球球体”比起来,“月球球体”的穿越难度更大,故应放在后面,这就排除CD两项。第二处,前面一直在说“鹊桥”,且都是以鹊桥为主语,后面说“鹊桥的搭设”,可见都是从“鹊桥”的角度来说的,从语意连贯的角度来看,中间也应该从“鹊桥”的角度陈述,这就排除A项,故选B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

58、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第一处,前面说“人们议论纷纷”,应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故使用“莫衷一是”。“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鞭长莫及”,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第二处,前面说“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可见应是说通信信号难以达到月球背面,应使用“鞭长莫及”。“鼎力相助”,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别人

59、的帮助时的客气话。“大力相助”,用很大的力量帮助。第三处是说“需要中继卫星”的帮助,应使用“大力相助”。故选C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0、。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

61、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答案】“寄奉”改为“惠赐”; “过目”改为“拜读”; “些许”改为“莫大”;“惠存”改为“珍藏”;“光临”改为“前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这里是对方给自己寄来的作品,应把“寄奉”改为敬辞“惠赐”; 这里是自己阅读对方的作品,应 把“过目”改为谦辞“拜读”; 这里是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所以“些许”改为“莫大”;“惠存”敬词,请保

62、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改为“珍藏”; “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改为“前往”。【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

63、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条微博,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70个字。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答案】示例一:反对该建议。如果名牌大学不再是“分数面前人

64、人平等”,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穷人家的孩子“有分没钱莫进来”,将是更大的不公平。示例二:支持该建议。富家子弟多出的学费可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第一,我们要读懂新闻。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 什么;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第二,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

65、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第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力求新颖、独到,做到生动形象、文采丰富、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切忌陈旧、老套、死板。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名牌大学分数不够,用钱来凑” “实现教育公平”。答题首先要表面态度,对这一建议,或支持或反对。评论的切入点要小,见解要新。如反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将被打破,穷人家的孩子“有分没钱莫进来”,将是更大的不公平。如支持,富家子弟多出的学费可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最后还要注意,一条微博不能超过70个字。【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

66、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 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材料一:途经17个站点,每站必停;20多年票价未变,单程最低仅需两元;乘客多是车站周边村民,带着农产品出山交易翻开2018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一列穿行在黔东南崇山峻岭间的“慢火车”进入大众视线。在高铁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仍共有81对公益扶贫性质的绿皮“慢火车”行驶在路上,它们已经成为偏远地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承载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

67、希望。材料二:春城晚报2018年6月14号公众号消息:近日,市民朱先生向记者爆料,对于吃不完的盒饭,人们通常选择扔掉,而他的同事杨欣,一位女白领,总是打好包,放在路边,让过路的流浪汉来吃。杨欣的举动在网络引发大家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善行,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有人这样发问:争议之前,为什么不问问流浪汉,他们是不是需要呢?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关爱弱势群体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历程,体验着生活的五彩斑斓。爱,就像一个跳动的音符,与我

68、们一路同行。当我们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时,你可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享受不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热情。他们就是残疾人。残疾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些低贱的人。人们见到残疾人,不但不帮助他们,反而对他们指指点点,拿他们取乐。你可知道你一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对他们的心灵上,尊严上有多大的伤害吗?残疾人也是人啊!要不是种种原因,他们现在能这样?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用手摸到,他们是必须用心灵去体会的。”的确是这样,残疾人虽然身体上出现了一点缺陷,但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有快乐。贝多芬出生贫寒,从小随父亲学音乐,8岁开始演奏,50岁耳朵失聪了,可他有伟大

69、的理想,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他的努力,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成就对同时代及以后欧洲音乐艺术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张海迪5岁就瘫痪了。可她并没有放弃过活着,她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英语和世界语。她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年在她的鼓励下考取了大学。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生命之歌: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的富强,为人民的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这种种都说明残疾人并不比我们弱。只要有生命的存在,人生就有希望。让我们去体贴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吧!【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

70、材料作文,共有两则材料,材料一的内容是在高铁时代仍有慢速列车,但他们对于偏远山区的作用不言而喻;第二则材料是把剩余的饭菜打包留给流浪汉,引争议,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可以立意为:社会发展需要速度,更需要温度,关爱弱势群体,愿更多疾步向前的人们,能将目光投向还在艰难迈步的同路人,能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携手共圆中国梦;要有全局意识;“中国梦”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等。行文时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述,论述时结合现在鲜活的事例论述“中国梦”“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会让文章充满正能量,有深度。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

71、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