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时空坐标 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美苏的威胁和西欧自身的衰落,欧洲开始走向联合,共同维护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根本目的,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历史解释:通过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等新兴力量崛起的史料,认识综合国力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细致梳理核心点一、“欧洲人的欧洲”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2)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的_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联合2进程(1)经济一体化1951 年 4 月,法国、_、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1958
2、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_共同体。1967 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_。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_、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联邦德国原子能欧洲共同体商品(2)政治一体化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_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 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 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_”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成员国间的_也加快了步伐。独立自主欧洲议会防务合作轻巧点拨关键点思维点拨欧共体成
3、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欧共体成立后,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轻巧识记共同体的形成二、迅速兴起的日本1原因(1)经济上: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_的经济发展战略。(2)外交上:坚持以_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教育、科技上:重视教育,发展高科技。本国国情日美关系2表现(1)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_号经济大国。(2)1987 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_。(3)1990 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居世界
4、第一位,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_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3影响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日本谋求“_”的目标,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二美国贸易出口政治大国名师指津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非美国的扶植,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轻巧识记战后日本的崛起三、东方巨龙的腾飞1政治奠基(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逐步走上_道路,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2)1953 年_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2经济奠基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_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社会主义抗美援朝工
5、业化3曲折发展1957 年至 1966 年之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挫折中取得较大发展。4遭遇重创十年“_”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文化大革命5巨龙腾飞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1)经济方面: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发展;_总额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体。(2)科技文教: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3)国 际 影 响:中 国 是 第 三 世 界 中 唯 一 的 联 合 国 安 理 会_,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出口贸易常任理事国历史认识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结盟运动
6、并非绝对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个大国结盟,不参加美苏争霸。不结盟运动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结成的一种联盟。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2)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_、纳赛尔的积极推动。2诞生1961 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尼赫鲁3政策(1)奉行独立自主和_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2)坚持反对_、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
7、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主张国际关系_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_。非集团帝国主义民主化两极格局重点精讲不结盟运动的特点(1)其队伍和影响迅速扩大。(2)矛头由初期指向新老殖民主义转向集中反对霸权主义。(3)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4)一定程度上是对两极格局的一种冲击,从客观上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探究主题一欧洲的联合之路史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
8、个第三种力量。阿登纳回忆录由画线中关键信息“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结合当时的世界局势的特点及欧洲所面临的处境回答。(1)为什么阿登纳说:“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感到只有联合才能与美苏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史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钱
9、乘旦不平衡发展:20 世纪历史与现代化欧洲的一体化过程中注重保护各个民族国家的自身优秀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正”“越位”的?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三个机构合并成为欧共体。史料三 1958 年当选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毅然抛弃法德宿怨,1963 年,签订法德合作条约。1964 年,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 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翌年 3 月,一切外国驻法部队均被赶出法国。摘编自余伟民世界当代史体现了法国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日益奉行相对
10、独立的外交政策。(3)概述史料三中法国在外交上挑战美国的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国际影响。措施:促成法德和解;冲破美国构建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退出北约;逐出外国军队。影响:为欧洲联合创造条件,抗衡美国政治控制,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历史解释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3)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4)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
11、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2影响:(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2)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探究主题二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史料一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美国遇到来自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挑战。(1)根据史料一,说明 20 世纪 70 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美欧经济竞争激烈。史料二 从 20 世纪
12、50 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进入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日本面向国际社会提出政治诉求。世界历史研究强调了美国、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很激烈。(2)根据史料二指出日本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什么政治诉求。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史料三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进一步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日本日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不结盟运动为什么“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斗争目标上与西欧、日本有何不同?原因: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不同:不结盟运动以政治斗争为
13、主,西欧与日本先经济后政治。历史解释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1美国和苏联由于长期竞争,实力走向衰落。2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着两极格局。4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建体系微总结1欧共体的成立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政治上的联合,冲击了两极格局。2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且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改革开放以来
14、,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5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具体原因是新兴力量的崛起。表现为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基础巩固题组一“欧洲人的欧洲”1西欧国家一些领导人认为,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间的战争威胁。基于这一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A战争 B分裂C联合 D独立解析:题干中“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间的战争威胁”,不符合战争走向,故 A 错误;材料中西欧领导人要求
15、联合,故 B 错误;根据题干中“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间的战争威胁”可知,西欧领导人希望法德和解,建立类似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组织,故 C 正确;欧洲的国家一直都是独立,故 D 错误。答案:C21946 年 9 月 19 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的最初实践是()A建立北约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C组建原子能共同体 D成立欧共体解析:题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为欧洲的联合而进行的第一次实践。1951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故 B 正确。1949年成立的北约是
16、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体现,不是欧洲国家联合的表现,排除 A。1958 年组建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 7 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答案:B题组二 迅速兴起的日本31972 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表明()A日本正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日本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C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开始改变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材料中日本外相大平正芳的讲话正体现了这一意图,故 A 正确。答案:A题组三 东方巨龙腾飞及发展中国家的呼声4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舞
17、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原因不包括()A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B中国以其实力挑战美苏霸权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D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解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信奉和践行“和平崛起”,并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B 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B5它诞生于 1961 年,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它”是指()A不结盟运动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1961 年及非集团的宗旨。
18、1961 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会议表示,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这与题干内容相符。答案:A6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A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扩大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D发展中国家放弃了彼此间的合作解析:战后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B、C、D 说法不正确。答案:A题组四 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综合认识7如图是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与此对应的国际关系是()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即将形成B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
19、系C美苏冷战的加剧D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应对“经济滞胀”解析:由图片中人物的语言、座位的分布可判断出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故选 B。答案:B同步真题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安排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迁移当时的时代特征美苏争霸,可以判断出美国这样做的目
20、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 D 项。材料中的做法未必能争取到国内黑人选民的支持,故排除 A 项;这一做法与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无关,排除 B 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故 C 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答案:D21960 年 1 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解析:材料中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是指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选 C 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 1942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 项错误;B、D 两项材料未反映,排除。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