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情景导入目标导航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玛雅人创建的文明,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为中心,发祥甚早。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古代玛雅人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数学、天文学、历法和宗教礼仪,并建有大量庞大的石砌“金字塔”(神庙等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掌握了很高的石雕和玉雕技术。但是这种文明并没有能够延续下来,在15、16世纪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讨论: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提示:古代玛雅人随着人口增长,破坏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
2、剧,导致人口剧减,古文明消失。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掌握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运用实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_、互相影响。2环境具有供给_、_和消纳_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_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大自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_,导致_恶化。互相依存物质能量废弃物良性生态平衡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答案】这种认识是错
3、误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段公元前 200万年至前 1万年公元前 1 万年至 18 世纪公元 18 世纪至 20 世纪末20 世纪末以后对自然的态度_自然(敬畏自然)_自然10 _自然善待自然依赖改造征服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11 _问题蔓延到全球12 _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听天由命开始
4、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13_补救措施谋求14_区域性全球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开始改变,变为善待自然,为什么?【答案】因为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现实的意义上说,是要15_ 和 16 _ 人 类 对 环 境 的 破 坏,防 止 17_的恶化;从18 _的意义上说,则是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19 _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 条 件;从 维 护 生 态 环 境 价 值 出 发,要 求 人 类 必 须 20_。控制制止生态环境积极动态平衡尊重和善待自然2保护
5、环境不仅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还需要21_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3当人类的22 _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兼顾23 _与24 _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区域当前利益当代人后代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要“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吗?【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从现实意义看,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二是从积极意义上看,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三是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1导致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下列哪种环境观()A崇拜
6、自然环境观 B传统征服论环境观C人地协调环境观 D可持续发展观【答案】B【解析】传统征服论环境观只知道征服自然,结果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2.(2018年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是()A.我国北方的夏季暴雨给市民带来许多不便B.近年来台湾地震活动频繁,对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C.台风频繁登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D.我国强沙尘暴天气持续40多天,比上年增加近4倍沙尘量【答案】D【解析】夏季暴雨、地震、台风都属于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沙尘暴是由于人类破坏植被引起的,属于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D项正确。3.下列事例反映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A
7、.杭州湾赤潮 B.城市热岛C.低碳出行 D.汽车、住房热销【答案】C【解析】低碳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4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答案】A【解析】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则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对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5能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
8、田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答案】C【解析】A、B、D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起来。C项表述的人类活动的目的是防止风沙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协调发展。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在距今大约6 0007 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出超出他们家庭需求的食物,他们用剩余的谷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大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他们的灌溉技术并不是可
9、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美索不达米亚人没有及时阻止环境的退化。由于技术停滞以及频繁受到入侵者的袭扰,他们忍受着巨大的生态灾难的煎熬,文明因而走向衰亡。(1)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成为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原因是什么?(2)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农业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思维导图】【答案】(1)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再加上热量充足,很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因此成为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2)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因为他们的灌溉技术落后,采用大水
10、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又由于蒸发旺盛,盐分上升累积到土壤中,造成土壤盐渍化,农作物难以生长。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的模式图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具体关系如右图所示:(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3)箭头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4)箭头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
11、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5)箭头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如果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良性的反作用;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那么环境就会给人类一个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学法点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它们之
12、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如下表所示: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读下面“人类与环境关系
13、图”,完成下列问题。(1)人类系统通过社会经济系统提供_与_发生关系。(2)人口子系统通过提供_与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联系。(3)环境要素通过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产生影响。(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_和_,通过生产、消费又向_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反过来作用于_系统。(5)图中的“状态”指由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压力”指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对环境自身造成的压力,“响应”显示社会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采取的对策。据此将下列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工厂 水污染某种物种消失 某地发病率上升使用清洁能源 工人(6)图中所
14、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_和_。说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和_。【答案】(1)物品和服务 人口子系统(2)劳动(3)大气 水 土壤(4)资源 能源 环境 人类(5)自上而下填:人类系统为:环境系统为:影响为:反馈为:(6)污染 资源损耗压力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读下面“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B发展生态农业C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D人均收入减少E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F环境退化G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H提高环境质量(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
15、的关键在于什么?(3)传统的环境观忽视了森林的_价值,新的环境观重视了土地资源使用的_。【思维导图】【答案】(1)左边上为D,下边自左向右为G、F、A,右边上为B,下边自左向右为H、E、C(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环境 方式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尊重与善待自然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爱全人类的大局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
16、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特别提示】传统的环境观与新的环境观的区别环境观核心思想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的环境观“征服自然”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
17、,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恶化新的环境观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是“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法点拨】图解法理解发展观的概念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据此完成第12题。1我国走可持续
18、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的极限 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后备耕地资源不足ABC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高了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答案】1.D 2.D【解析】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多,造成巨大压力,并非劳动力不足。我国农业资源并非都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特别
19、是光热、土地等。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教材P14 活动探究提示:材料一介绍的主题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大自然漫长演化的结果,人类应该恰当利用和保护,要注意珍惜。材料二提供的信息表明,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两则材料表明: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教材P15 活动思考提示:1.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2如孟子梁惠王上讲,“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淮南子讲,“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些古语都渗透了对大自然利用与保护为一体的智慧思想。点击进入WORD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