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A. 旧石器时代B. 原始人群社会C. 母系氏族社会D. 父系氏族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 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A. 北京人B.
2、 大汶口文化C. 河姆渡文化D. 黄帝时代【答案】A【解析】【详解】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因此A正确;BCD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以种植业为主,排除。故选A。3. 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A. 原始人群时期B. 旧石器时代C. 金石并用时期D. 新石器时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4. 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3、产生的影响是A.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B. 实行了禅让制度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 确立了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启杀死禹确立的王位继承人伯益后继承王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正式取代禅让制,世袭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王位继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禹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不是启建立的;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禅让制的破坏,不是禅让制的实行;D选项错误,皇帝制度在秦朝形成。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 二重证据法是将“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
4、证据法”的是A. 蒋庄遗址与回忆蒋庄遗址的发掘B. 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C.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重证据法”是指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是综合利用“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的历史研究方法;史记殷本纪是文献资料,殷墟甲骨卜辞是考古发现,故D项正确;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不是姜寨遗址本身的“二重证据”,排除A项;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也是根据传说制作的,不属于“二重证据”,排除B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根据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绘制的,不属于“二重证据”, 排除C项。6.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
5、重要地区。距今(2019年)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A. 时间早B. 一元化C. 独特性D. 多元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可以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故答案为D项。ABC项,三项均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7. 下图所示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A. B. C. D 【
6、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因此原产地不是在中国,故错误。小麦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因此原产地不是在中国,故错误。水稻和粟的原产地在中国,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故正确,故B项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中国的农作物。解题的关键是对玉米、水稻、小麦、粟的产地的识记。8. 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开疆拓土的需要B. 维护周王室的利益C. 诸侯等级的不同D.
7、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答案】B【解析】西周分封制下主要是周王室为主,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多分配到偏远地区,显然是维护周王室的利益,B正确;开拓疆土是分封制的客观影响,A错误;C属于分封制的特点,不是原因;D中中央集权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排除。9.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
8、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
9、段特征。10. 著名历史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中华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在这些星斗中不包括A. 仰韶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河姆渡文化D. 龙山文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指的是新时期时代的遗址,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D符合题意,故选D;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属于新时期时代,符合“满天星斗说”,不符合题意,排除ABC。【点睛】11.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 农耕文明B. 和谐平等
10、的社会秩序C. 神话传说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耕织结合的农耕文明,故选A;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12. 在王位世袭制下,世袭可以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双系继承、女儿继承等多种方式。这表明王位世袭制A. 在血缘集团内部传承权力B. 最高统治者无力控制局面C. 王子依据其实力继承王位D. 王子在王族内部地位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世袭可以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双系继承、女儿继承等多种方式”体
11、现出血缘关系,因此王位世袭制是在血缘集团内部传承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说明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王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且王子地位平等也不符合宗法制之下强调等级的史实,故D项排除。13.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A. 儒家的忠孝思想B. 道家的辩证法思想C. 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D. 墨家的“兼爱”“非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
12、亲疏。”可以看出这个学派崇尚节俭,主张兼爱。因此为墨家思想。故选D。14. 下表为墨家和儒家思想主张。从表中可以看出墨家墨子儒家礼运尚同“天下为公”尚贤“选贤与能”非攻“讲信修睦”兼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A. 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B. 墨家吸收了儒家部分思想主张C. 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一致D. 两派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墨家主张尚同,儒家主张“天下为公”;墨家主张尚贤,儒家则主张选贤与能等信息可知,墨家和儒家的主张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由借鉴意义,故选D;题意仅反映了两派的部分主张,不能由此说明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A
13、;两派主张存在相通的地方,不能说明是墨家吸收了儒家的部分主张,排除B;二者代表的社会阶级不一致,排除C。故选D。15. 战国时期,墨子基于“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提出“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A. 融合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精髓B. 蕴含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C. 突破了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D. 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百人百义”,墨子提倡“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可知,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故选B项;法家的思想精髓是法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按照血缘关系世袭,排除C
14、项;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其主张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点睛】16. 商代具有恐怖威慑、狞厉神秘力量的兽面纹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但到西周中晚期后,复杂的兽面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器物的足部,仅为附饰。春秋战国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兽面纹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先秦A. 礼器纹饰功能的质变B. 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C. 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D. 青铜礼器偏重实用功能【答案】B【解析】【详解】兽面纹从商代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以强调王权的神秘威严,西周中晚期位于器物足部,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反映出先秦统治者的神权意识淡化和治国理念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的变
15、化,B项正确;先秦时期青铜礼器纹饰兽面纹的变化,不能说明礼器纹饰功能发生了“质变”,A项错误;青铜礼器纹饰的变化主要由统治阶级决定,反映的是统治阶级而非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C项错误;青铜礼器偏重实用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7.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A. 韩非子B. 李斯C. 荀子D. 孟子【答案】A【解析】【详解】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故选A;李斯是秦朝的丞相,他不是法家集大成者,排除B;荀子和孟子都是儒家代表,排除CD。故选A。18.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 对墨家思想进行了思想
16、升华B. 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形成C. 具有实用主义的某些特点D. 体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体现的是墨子著作中的一些记载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具有某些实用主义的特点,C正确;墨家思想的精华是其主张,非技术记载,A排除;中国古代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排除;材料与社会剧变无关,D排除。故选C。19. 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髙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 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 强调理性思考C.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
17、 反对贵族专权【答案】A【解析】【详解】“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髙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表明孔子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根据“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强调人的自身实践,无法体现强调理性思考,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0.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以下的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出韩非子对“势”的重视的是A. 加强君主集权B. 厉行赏罚C. 法不阿贵D. 事异
18、则备变【答案】A【解析】【详解】韩非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故A正确;厉行赏罚、法不阿贵体现的是“法”,排除BC;事异则备变体现的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思想,与“势”无关,排除D。21. 秦汉时期的郡守可以自辟僚属,若非因违法而被罢免治罪,有些郡守任期长达20年,一年一度的上计制度有时也只是流于形式。这表明秦汉时期A. 君主春行无为而治B.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C. 地方自主权力较大D. 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秦汉时期郡守有权“自辟僚属”,中央对地方官的考核(上计)不
19、严,表明当时郡守等地方官有较大的自主权,C项正确;君主推行“无为而治”只是西汉初期的短期做法,不适用于整个秦汉时期,A项错误;秦汉时期我国形成并发展了中央集权,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监察制度效能有限,D项错误。22.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体现了君主专制、中
20、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故选A;根据题意“秦汉”,可排除含有二府三司制(宋朝)、行省制(元朝)、世官制(秦朝以前)的选项,即排除BCD。【点睛】23. 某考古队在考古时发现了一块带有文字的秦代铺地砖,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篆文。最能体现秦代“海内皆臣”的是:A. 三公九卿制B. 修筑长城C. 统一度量衡D. 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海内皆臣”体现的是国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这一目的的,D正确;三公九卿制是中枢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A;长城修筑地点在北边,目标指向是游牧民族,并不能实现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排除B;统一度量衡有助于
21、国家赋税征收,但是其本身不具有直接控制地方的作用,排除C。24. 如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 保留了分封制的痕迹B.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C. 已有对相权制约意识D.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郎中令、宗正及治粟内史等官员的职责可以看出秦朝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B正确;分封制在秦朝已经被郡县制所取代,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5. 秦始皇以
22、法家思想治国,其治国指导思想应不包括( )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 “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C.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BD分别体现了法家的集权观、法治观和改革观,C体现了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因此不属于秦始皇的治国指导思想,因此选C 。考点:诸子百家点评:注意将历史上重要思想联系起来归纳共性、比较不同,尤其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注意从着眼于思想解放潮流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即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三者的结合,中外思想文化的结合,思想文化与当
23、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26. 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 )A. 中央集权制B. 郡县制C. 中央官制D. 皇位世袭制【答案】D【解析】【详解】皇位世袭制中包含着宗法血缘的因素,故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27. 秦职官记载:“自秦惠王以后,嫡称王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 长使、少使之号。美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这可以说明当时秦国A. 官僚制度建立B. 礼乐制度崩溃C. 宗法制度瓦解D. 中央集权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通过秦国君主妻妾的品位爵禄来考查官僚政治的建立。据题目可知,秦惠王以后,有王后、夫人等明确的
24、职官称号,并且记载称美人爵两千石,相当于秦二十等爵制的少上造,八子千石,相当于秦二十等爵制中的中更,说明秦国已经出现了严格的爵位等级制度,故本题选择 A项;题目未体现礼乐制度的崩溃,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度的瓦解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地方对中央的隶属服从关系,故 D 项错误。28. 如表中的资料表明春秋时期出处内容史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左传(公元前680年)楚文王以彭仲爽为“令尹”,“实县申、息”左传(公元前627年)晋国胥臣荐举都缺有功,襄公赏以“先茅之县”A. 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权B. 诸侯国君对地方控制加强C. 郡县成为地方基
25、本行政单位D. 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春秋时期秦国、楚国、晋国都曾在地方设置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秦国、楚国、晋国在地方设置县,不能说明郡县成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排除C;秦国、楚国、晋国在地方设置县,不能说明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排除D。【点睛】29. 当我们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时,我们能知这一地方行政长官是A. 诸侯B. 县令C. 郡守D. 太尉【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故C正确。诸侯属于西周
26、实行分封制的产物,不是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官员名称,故A错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错误。太尉是中央机构官员,负责分管军事,不是地方行政长官,故D错误。30.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A. 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B. 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C. 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D. 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
27、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
28、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自中国历
29、史先秦卷张岂之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子白寿孨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3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
31、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要从经济方面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制度方面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等多方面分析即可。影响方面要从积极方面社会的进步即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消极方面连年的征战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2)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要突出孔子的“仁、礼”,墨子的则要突出
32、“兼爱”“非攻”。在评价时主要突出这两种观点均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而这两种思想观点在当时都无法实现即可。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反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一组图片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
3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3)司马迁把个人的品行和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解析】【分析】【详解】(1)要紧扣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衡。(2)要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3)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可见,司马迁把商鞅的个人品行作为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