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选择题热点练(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9374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选择题热点练(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选择题热点练(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选择题热点练(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 选择题热点练(二)(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择题热点练(二)(15分钟40分)考点1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上升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解析】选B。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B正确。2.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

2、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D。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3.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A.改

3、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解析】选B。汉武帝并没有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故A错误;题干中强调的孝、孝道等都是在强调社会的教化作用,故B正确;汉武帝的做法与打击地主豪强无关,故C错误;孝和孝廉更侧重于一种道德层面,与选拔实用型人才无关,故D错误。4.下图是东汉陶水田模型。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对于广东佛山发现的东汉水田模型的描述为:水田分为六方,五方田面刻有水波纹,一方田面刻有篦点纹(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表示插过秧苗,每方有一俑在劳动。它反映了东汉时期()A.铁犁牛耕方式在南方普及B.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C.水稻栽培技术已趋向成熟D.经济重心南

4、移的趋势开始显现【解析】选B。据材料“五方田面刻有水波纹,一方田面刻有篦点纹(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表示插过秧苗”说明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故选B;材料“插过秧苗”可知是插秧技术不是铁犁牛耕,排除A;“表示插过秧苗”只能说明具有插秧的技术不能说明水稻栽培技术趋向成熟,排除C;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经济重心没有南移,排除D。5.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的“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地方行政机构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权力位

5、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俨然成了封疆大吏。于是州由刺史的监察区变成了一级行政区,郡则下降为二级行政区,县降为三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形成,故A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排除B;材料显示,刺史制度的监察功能有所弱化,排除C;D结论由材料难以得出,故排除。6.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中西方的联系并没有因为河西走廊的动乱而终止,故

6、选B。考点2唐宋时期的社会状况7.阅读下表,这反映了()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地区河南道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河东道山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次数6455433423159731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解析】选C。据材料“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可知唐代灾害救济多集中于统治中心及周围,故选C;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并不是灾害发生次数,排除A、B;材料只提到唐代地方各道救灾情况无法判断中央政府力量对救灾实施的影响,排除D。8.在宋代的布帛、茶、盐等重要商品的大宗交易中,商人之间,尤其在客商(行商)和铺商(坐

7、商)之间相当盛行赊买和赊卖。这说明()A.国家普遍推行茶盐官营制度B.社会商业信用体系逐步形成C.商品销售方式出现重大变革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监督【解析】选B。根据材料“在客商(行商)和铺商(坐商)之间相当盛行赊买和赊卖”可知,这种行为是建立在信用之上,而且“相当盛行”,故选B;根据材料“客商(行商)和铺商(坐商)之间”无法判断其性质是国家控制,更多的是民间行为,排除A;根据材料“客商(行商)和铺商(坐商)之间相当盛行赊买和赊卖”可知只是资金的往来方式变化,未体现商品销售方式的改变,排除C;D与史实不符,排除。考点3其他角度9.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

8、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调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解析】选B。依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知,侨人由不负担国家调役,转变为需要负担,此举可以加强对侨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调役来源,B正确;材料反映“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赋役来源,抑制士族势力膨胀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侨土之间的矛盾,C错误;材料信息与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无关,D错误。10.宋明时期,一些儒者以及医者纷纷援医入儒。中医书籍儒门事亲中记载:“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这反映出()A.中医药学思想丰富了君主集权理论B.中医理论推动了儒家治国之道的传播C.医学成为儒者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D.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解析】选B。据“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可知中医理论蕴含儒学治国之道,“一些儒者以及医者纷纷援医入儒”体现的是中医理论与儒学治国理念相交织,说明中医理论推动儒家治国之道的传播,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