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3-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一板块 从命题角度把握复习方向-5-一二三答题感受 一、(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22分)武王
2、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6-“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
3、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一二三答题感受-7-一二三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
4、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答题感受-8-一二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B.敢问其目目:条目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D.白刃始合合:交锋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C项,次:驻扎。答案 解析 关闭C-9-一二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B.是故
5、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A项,都是顺承连词,那么,就;B项,介词,替/动词,给予;C项,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副词,才/副词,于是。答案 解析 关闭A-10-一二三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
6、斧钺 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斋三日”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令太史”后不应断开,应在明确让太史做什么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卜吉日”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答案 解析 关闭C-11-一二三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
7、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B项,“再次请求”于文无据,“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理解错误,“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是将军出征后的事。答案 解析 关闭B-12-一二三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参考答案: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参考答案: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
8、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答题感受-13-一二三答题感受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句的关键点:“一”,全;“臣”,名词活用为动词;“愿”,希望;“帅”,通“率”,带领;“应之”,对付它,言外之意是“讨伐它”。第(2)句的关键点:“好死而乐伤”,愿意死亡,乐意受伤;“为”,因为;“知之审”和“见之明”,句式结构一致,“清楚地知道”“明确地了解”,其中的“之”,只有结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必翻译;句中的两个“而”都是并列连词。-14-一二三答题感受 参考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军的方法是怎样的?”太公答道:“大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将军
9、,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将军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用龟甲占卜,选择吉日,向将军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将军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将军,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将军,宣告: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10、。-15-一二三答题感受 “将军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听从外部的干预,军队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君答允之后,将军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将军,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替将军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替将军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武器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
11、殃。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武王说:“说得好啊!”-16-一二三答题感受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军有三礼。”武王说:“我能询问一下具体的条目吗?”-17-一二三答题感受 太公说:“身为将军,冬天不能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军叫礼将。将军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军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军叫力将。将军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军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军才能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军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
12、军叫止欲将。将军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军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武器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18-一二三二、(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22分)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
13、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答题感受-19-一二三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
14、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答题感受-20-一二三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
15、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答题感受-21-一二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C项,延:聘请。
16、答案 解析 关闭C-22-一二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与市中儿嬉敖客亦知夫水与月乎B.皆长跪以言具告以事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及其所之既倦D.其见称如此其皆出于此乎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A项,介词,跟,与/连词,和。B项,连词,表修饰/介词,把。C项,都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指代人或事物。D项,代词,他/副词,也许,大概。答案 解析 关闭C-23-一二三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3分)辄能言诸生所诵 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鼎为草表谢,辞
17、甚恭而辩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B.C.D.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是说詹鼎读书用功。是说詹鼎廉洁。是说詹鼎对人态度诚恳,应对有度。答案 解析 关闭B-24-一二三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
18、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答题感受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D项,无中生有。从丞相说“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来看,詹鼎没有任“河南行省郎中”一职。答案 解析 关闭D-25-一二三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参考答案: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2)上读表,曰:“孰谓方
19、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5分)参考答案:皇上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答题感受-26-一二三答题感受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1)“故”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故”的义项引申出“本来”;“市”是名词作动词,做生意;“业”是名词用作动词,继承手艺;“游”是多义词,此为“交往”之意。(2)“孰谓哉”是特殊句式;“是”是指示代词,这;“乃”是副词,于是;“问”,这里是“问罪”之意。-27-一二三答题感受 参考译文:詹鼎,字国器,台州宁海人。他的家族本来地位低下,(他的)父亲在街市卖饼,寄
20、居在本县的大户人家。大户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在吴氏家寄居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跟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欢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读的内容。吴氏很喜欢他,对他的父亲说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只是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每每自己学习功课,夜晚坐在饼灶之下诵读不止。他的父亲看到儿子求学的志向不能改变,就送他去读书。过了一年,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就让他回去了。当时吴氏家聘请了儒师,詹鼎就前去学习,吴氏也把他当作子女一样抚育,让他学习。不几年,吴氏子弟就无人
21、能与詹鼎谈论学问了。他们的老师辞去,詹鼎于是成了吴氏各子弟的老师。-28-一二三答题感受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于是授予他高官。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拔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捉拿他。詹鼎被抓获,没有办法,于是尽力替方国珍做事,担任庆元府的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任平章事,有人违反法律,交付詹鼎处理,詹鼎按法论罪。平章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原判不同意,说:“现在方家想要做大事,应该任用天下贤人,一心一意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政事呢?”最终没有答应。平章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关进监狱,半年后才释放。-29-一二三答题感受 詹
22、鼎被重新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所占之地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都认为詹鼎是一介书生,不熟悉边防事务,屡屡违反纪律。詹鼎在院子里召集众人,拉出一个驿丞,以不奉公行事的罪名斥责他,将其斩首。在场的人都吓得双腿发抖,跪着挪动上前请罪,跪得太久以致无法站立,詹鼎才罢休。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事禀报,也都长跪着说话,不敢抬头直视詹鼎的脸。詹鼎处事有才能,满桌子的案卷,很快就处理完毕。元至正末年,我军(朱元璋的队伍)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恐惧,乘楼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想要派兵诛杀他。(方国珍)无计可施,詹鼎代为草拟了谢罪表,言辞谦卑,辩白有理。皇上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
23、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并且还任命方国珍做了右丞,詹鼎也被征召至京师。-30-一二三答题感受 当时河南行省郎中一职空缺,吏部请求任命詹鼎担任这一职务。丞相说:“我们执掌同一事务,凭詹鼎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待职半年后,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任期未满,相关衙门请求任命官职。丞相说:“刑部有个詹鼎,胜过一百人。”詹鼎就是这样被称道。詹鼎在刑部,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威名,而人们也都喜欢他不苛刻。适逢大都督府受贿卖官。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赃款。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可能有这类事,詹鼎实在不知情。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
24、有名望的人。”最终,詹鼎与一百多人都被处死。-31-一二三答题感受 三、(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22分)看松庵记明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32-一二三答题感受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
25、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33-一二三答题感受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
26、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九节筇(qing):一种竹杖。唶(ji):赞叹。-34-一二三答
27、题感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之可茹茹:吃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B项,秀:秀美。答案 解析 关闭B-35-一二三答题感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人因号之为“匡山”不如因善遇之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罍而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今乃以“看松”名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A项,介词,因此;介词,趁。B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D项,二者都是副词,却,反而,竟然
28、。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答案 解析 关闭D-36-一二三答题感受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3分)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日歌吟万松间 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B.C.D.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描写薜萝;描写“闽中”之树,不专指松树;写人非写树。答案 解析 关闭C-37-一二三答题感受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
29、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原文说“环中亭”可以弹琴、下棋、喝酒,并未叙述弹琴、下棋、喝酒之事。答案 解析 关闭B-38-一二三答题感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参考答案: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
30、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参考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39-一二三答题感受 解析:(1)关键词:“负”“尝”“树”“帅”“盖”。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式。(2)关键词:“凌”“易行”“耶”“是故”“自厉”“若”。“非松也耶”的反问语气要翻译出来。-40-一二三答题感受 参考译文:龙泉有许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的山峰尤其幽深。有座山四旁高耸而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人
31、们因此称之为“匡山”。匡山有很多松树,满眼的松树高耸入云,颜色青翠照人,像刚刚洗过一样。松树上爬满薜萝,纷纷地悬垂下来,横向伸出去数十丈,颜色嫩绿,可以食用。松根下的茯苓,大得像斗一样,间杂着黄精、前胡及牡鞠的嫩苗,采摘来也可食用。-41-一二三答题感受 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这里新建了草庐。草庐的西南不远处,有两处深渊,蛟龙潜伏在其中。云雾轻盈蒸腾而上,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云雾的颜色洁白,就像大海虚无缥缈,广大无边,若是大风从东方吹来,云雾就渐渐散去,章三益于是又在此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庐的东北方不远处,山势更高,峰峦更加峻峭,气势雄伟几乎要顶到天。向南望,闽中数百里,丰茂的树木
32、贴在地皮上,矮小得好像小草一样,章三益又因此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草庐的正南不远,地势开阔明朗,东、西、北面的诸多山峰,都竞相表现自己的秀美景色,令人玩味,忘记了疲劳,又加上此处可弹琴,可弈棋,可高举酒杯开怀畅饮,(无论做什么),没有不相宜的,章三益又为此建造了“环中亭”。-42-一二三答题感受 章三益读书写作的空闲,身披鹤氅衣,手拄九节竹杖,遍游三亭。回来坐在草庐之中,回头看看松树,感觉就像有德的君子环绕在自己左右。章三益注视良久,精神集中,外物与自身一并忘记,仿佛与古代豪杰在千年的时空中对话。章三益快乐非常,起身穿上谢公屐,每日在松林间吟唱,木屐之声铿锵,合乎节奏,与歌声应答唱和。茂盛的松
33、树好像理解章三益的心思,也隐隐约约发出笙箫的乐音互相愉悦。章三益赞叹说:“这是我懂得看松乐趣的缘故啊。”于是用“看松”命名自己的草庐。龙泉的人士,听说了章三益的事,产生了疑问,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却以看松命名草庐,好像隐士的做法,难道说是他鄙视世间的纷扰而不近世俗吗,或者是这些人是不值得交往的,而在松树那里有所收获呢?”-43-一二三答题感受 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的。植物之中,具有贞烈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为最多。(我)曾经暗自沉思:一种气质刚刚形成,其根须吸收蕴含养分,没有不是为了
34、舒展叶子、开放花朵来呈现自己的美丽于一时。等到秋高气爽,天降霜露之后,就都枯黄陨落,剩不下什么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三益隐居,与松树为伍,自然有其人格巍然屹立的资格;至于(他)为时局挺身而出,坚守自己刚烈坚贞的节操,不为外界的议论所影响,最终能为国家建立功勋,对百姓施与恩惠,从一开始就没有与松树的品格相背离啊。有的人不理解(他),牵强地认为章三益消极避世,而对他“入世”又“出世”的做法产生疑问,岂不是将错误的看成是正确的了吗?-44-123答题感受 年份 答题情况(请在下面表格对应处填上“对”或“错”,或“难”“中”“易”)第 1小题 第 2小题 第 3小题 第 4小题 第 5小题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整体评价 -45-123答题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