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
2、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所述的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主体背景导语结语(1-3)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4-5)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6-15)
3、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16)奥斯维辛现状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拍摄角度是什么?整体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者的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产生观察 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是什么?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毒气室巨大的焚尸炉牢房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
4、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合作探究:一般报道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报道内容情感倾向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最新发生的时间客观事件客观时效性不强个人感受个人情感浓厚比较关于奥斯维辛当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非写不可,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要写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第一次:承上启下 第二次: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
6、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深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拓展延伸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
7、一个民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日军活埋小孩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后,掷入城郊池塘。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忘记过去,(列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意味着背叛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布置作业反差手法的运用贯串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使这里处处是矛盾,处处是揭露,没有血淋淋的场景,没有悲惨的哀嚎,只有历史残留的痕迹。只有默默走过的人群。但它却震撼着参观者,产生了让读者痛苦、窒息的新闻效果。在本篇新闻报道中,再找出几处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