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2922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60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1页
第21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2页
第22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3页
第23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4页
第24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5页
第25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6页
第26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7页
第27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8页
第28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29页
第29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0页
第30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1页
第31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2页
第32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3页
第33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4页
第34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5页
第35页 / 共36页
10、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6页).pdf_第36页
第36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条件(背诵)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活动变化的霓虹灯刺激物的新异性,如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当时的需要,如食物易引起饥饿者的注意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等二、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条件(背诵)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2、对兴趣的依从性。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对活动结果的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注意。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2、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还和活动是否正确组织有关。有些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很有规律。这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他能全神贯注地工作。把智力活动与某些外部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注意的维持。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随意注意受到过去知识经验的制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活动,可以自动地进行加工和操作,无需特别集中的注意;另一方面,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5、对人格的依从性。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比较容易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三、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条件(熟读)1、

3、注意的广度因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3、个体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四、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条件(背诵)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影响到注意在它上面维持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2、主体的精神状态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点之外,个体的主观状态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要点背诵3

4、、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注意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种干扰。主体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始终如一地保证活动的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五、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条件(熟读)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例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自唱,或者边说边打快六、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条件(背诵)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原有注意的紧张度越小,转移就越容易、越迅速;反之,就越困难、越缓慢。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易、

5、越迅速;反之,就越困难、越缓慢。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灵活性强的人,注意转移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较难。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太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区域,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得不灵活。七、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熟读)【论述 or 案例分析】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尽量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尽可能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尽量减少学生迟到、分心、讲话等现象。教学方法避免单调呆板,控制好教学各环节

6、的节奏。教学内容切忌枯燥乏味、杂乱无章。(2)充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做到新颖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相结合。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

7、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2)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教师可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或者采取一些具体的控制措施,沉着应对突发事件。(3)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3.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引导学生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这样才能使注意较为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在教学中,如果

8、过分强调或过多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学生就容易疲劳。如果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就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4.要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阔的兴趣(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4)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八、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熟读)1、客观方面:刺激物的绝对强度。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容易被选择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也即差异律。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9、如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最明显;出板报时,重点部分用彩色粉笔书写,最易优先选择。相反,军事上的伪装,昆虫的保护色,使对象和背景差别变小,则不易被人发现。对象的活动性,也即活动律。夜空中的流星、霓虹灯广告、音响、幻灯等都容易被人们知觉。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此外,还有组合律,即知觉对图形的组织原则。2、主观方面: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九、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熟读)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连续等因素。2

10、、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做文字校对工作的人,由于对整个文句的感知,有时难以发现句中个别漏字或误写的字词,这就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例如,把相同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用不同

11、的乐器演奏或由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就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能做到的。十、观察力的培养(背诵)【论述】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是良好观察力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3、在实际观察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5、引导学生开

12、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十一、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背诵)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以及意义性。2、系列位置效应。所谓系列位置,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学习材料处于系列记忆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回忆效果也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被称为渐近部分。由于前摄抑制及倒摄抑制的影响,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异。在学习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学习一篇课文,一

13、般总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忘记。其原因是,课文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 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 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例如,读一篇外语课文,学习 30 分钟就刚好背诵并正确回忆,为了巩固记忆,又增加了 15 分钟的学习时间,这就是过度学习,其过度量为 50%。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

14、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十二、防止遗忘的方法(背诵)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十三、提高记忆能力/效果的方法(背诵)【论述】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

15、并确切的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又系统。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十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背诵)【论述 or 案例】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

16、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策略和技法有:(熟读)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所有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

17、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系统探求法。为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对问题的解决进行系统设问、特性列举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 5W2H 系统设问,即 Why(为什么)、What(做什么)、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How to do(如何做)、How much(多少)等;缺点列举法等。联想类比法。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如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从属联想、遥远联想等。组合创新法。即按照一定的技术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因素(如性能、原理、功能、结构或模块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去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产物的过

18、程。对立思考法。即从事物的对立面来考虑问题,得出新的观点。转换思考法。它是一种在没有直接解决问题的通路时,走间接的通路巧妙绕过问题解决障碍而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换个角度想想”“另辟蹊径”等。例如,曹冲称象,不是直接称象,而是先称石头,最后达到称象的目的,就是一个转换思考策略的典型例子。检查单法。检查单法又称检查提问法或检核表法,是指对照检查单的每项内容逐个进行思考,以期获得新设想和新发明的方法,有“创造技法之母”之称。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十五、科学概念的掌握(背诵)【论述】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感性材料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材料越丰富、全面,概念的掌

19、握就越准确。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4、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在生物学中介绍“果实”概念时,不要只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还要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籽、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看到一切果实都有“种子”这一关键属性,而舍弃“可食性”等无关特征。5、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6、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20、并运用于实践中十六、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熟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但是又指向该活动的动力准备状态。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避免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十七、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背诵)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

21、的想象能力的空间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十八、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熟读)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但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情绪,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在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后还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予以克服。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分抑制时,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正常的。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如果引起积极情绪的刺激环境消失

22、了,学生还长时间地陶醉在愉快、兴奋的情绪中,这是不适当的。同样,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学生,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效率。4、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情绪特点不相符合,则需引起老师的注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十九、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熟读)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传授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健康情绪调节方法有:(1)认知调节法。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够成熟。当

23、学生发现自己有负性情绪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分析这种感觉是否是由于自己的想法或解释造成的,和自己的个性、习惯又有哪些联系。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 ABC”理论,认为一个人情绪的好坏主要是由自己的认知和想法所决定的。如果能改变一个人非理性的思想、观念和评价,就能改变他的情绪和行为。根据此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当个体处于负性情绪时,如果能找到人的非理性信念,并驳斥干预此信念,用合理信念取而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2)合理宣泄法。当人受到不良刺激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应让不良情绪充分得以宣泄,通过合理的宣泄来减轻心理负担,恢复心里平静。宣泄可以采用适当的方

24、式:找亲朋好友倾吐不愉快的事;大哭一场或自言自语,以发泄心中的委屈和不满等。宣泄必须合理、适当,否则,可能导致消极后果。(3)意志调节法。意志调节法也称升华作用具体参见本章自我防御机制的内容。(4)转移注意法。当人受了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应尽可能离开不良刺激的环境,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环境和新事物上去,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和加重。(5)幽默法。具体参见本章自我防御机制的内容。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二十、意志品质的培养(背诵)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3、组织实践活动,在

25、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4、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7、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二十一、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背诵)【版本一】1、丰富学生的知识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版本二】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26、趣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兴趣得以强化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二十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熟读)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如下: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

27、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

28、,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二十三、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背诵)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3、教育与教学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智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智力的

29、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二十四、学生能力的培养(背诵)【版本一】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版本二】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变“灌输式”的教为“启发式”的教,把学生的思维引活、引深,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去思考所学知识,而不是作为一个“知识容器”。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相结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0、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的局限,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应注重开放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现状。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二十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背诵)1、生物遗传因素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

31、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更密切;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孩子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放纵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32、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失控。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唯我独尊等。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被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33、,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二十六、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背诵)1、家庭2、学校教育3、同伴群体4、社会实践5、自我教育6、社会文化因素二十七、气质与教育(熟读)1、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育工作: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气质仅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特征,无所谓好坏;同时,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也都有其消极的方面,无法比较好坏。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的

34、方法应尽可能地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3)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4)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

35、,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自身气质特征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将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气质特点进行分析,让他们主动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气质的消极面,或以气质的积极面去掩盖其消极面。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由于兴奋性太强或太弱而容易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在教育中,对这两种极端类型的学生应该给予特别的照顾,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尽量避免强烈的刺激和大

36、起大落的情绪变化。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在任命班干部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使班干部的气质类型与每种职务的工作要求相符合,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潜力和优势。二十八、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熟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7、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二十九、影响从众的因素(背诵)1、个体的特点。首先,年龄与性别。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从年龄来说,儿童比成人更易从众。其次,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了解得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最后,个性特征。能力强、自

37、信心强的人不容易发生从众。2、群体因素。首先,群体的一致性强,群体人数的增加和群体凝聚力的增强,群体成员的从众倾向都会增强。另外,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3、刺激物因素。首先,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越模糊不清,人们越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其次,刺激物的内容,如果刺激物的内容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人们较易从众。三十、影响服从的因素(背诵)(1)命令者的权威性。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从。职位较高、权力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实验研究表明,服从者具有明显的权威主义人格特征。他们表现

38、出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3)情境压力。首先,权威的靠近程度,权威越接近个体,个体服从权威者的比例越高。其次,受害者的靠近程度。一个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越直接,他感受到的内心压力越大,服从权威伤害他人的比例就越低。三十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背诵)1、遗传2、环境3、教育4、主观能动性三十二、皮亚杰认为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背诵)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不是决定条件,神经系统的成熟只能决定某一特定阶段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有

39、关物体特性(如体积、重量等)的信息。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三十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熟读)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4、在实际教育过程

40、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的消极后果。(效果律)三十四、布纳鲁学习理论的贡献与不足(熟读)布鲁纳克服了以往学习理论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推演到人的学习的种种缺陷,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习各种知识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过程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但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传授,而以发现法教学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

41、程的差异。第二,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是无法实现的。第三,发现学习在当时虽然有其积极作用,然而发现法运用的范围有限,从学习主体来看,真正能够用发现法学习的只是极少数学生;从学科领域来看,发现法只适合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的教学,对于文学、艺术等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是不适用的;从执教人员来看,发现法教学没有现成方案,过于灵活,对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第四,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三十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熟读)建

42、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都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其理论中所概括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的核心思想,能够给予当前的教育实践很多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观念,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改革。1、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出发,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对于现实的理解和假设,其受到特定经验和文化等的影响,因此每个人对知识所建构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并不是要对所有的学生传授完全相同的原理知识,而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他的知识经验建构出新的知识内容。2、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

43、不断变革,从而建构对客体意义理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有意义建构,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例如,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形成小组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在小组群体中共同分析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并进行辩论,最终获得大家认可的一致结论。这种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从而对知识建构深层次的理解,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表征,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知识的传授,还

44、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搜集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领路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再是不可亵渎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师生之间成为共同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三十六、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背诵)学习动机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1、主观因素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学生的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志向水平与价值观、焦虑程度等。(1)需要与目标结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

45、,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需要和认知方式,反映在学习动机上,认知需要也多种多样。因每个人在需要的强度上不尽相同,反映在学习动机上也有强度差异。(2)成熟与年龄特点。年幼儿童的动机主要是生理性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动机及其作用也日益增长。(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意志品质等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学生的理想与志向水平影响着其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一般来说,理想、志向水平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且越具有持久性。(5)焦虑程度。焦虑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和担忧的感觉,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2、客观因素(1)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

46、。学习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个体学习动机的形成和结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它可以强化学生在家庭、社会影响下初步形成的正确学习动机,也可以纠正学生在家庭、社会影响下形成的错误的学习动机。三十七、归因理论对个人的影响与归因指导(熟读)1、归因对个人的影响维纳认为,个人对其行为成败的归因能引起个体不同的心理变化,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首先,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

47、就行为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其次,归因还影响到个体的情感反应。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因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相反,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因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可见,归因影响个体的期待与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下一步成就的强度。2、归因指导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的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

48、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三十八、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启示与意义(熟读)1、启示:根据成败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

49、,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学生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的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2、意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

50、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反馈的影响。三十九、学习动机的激发(背诵)【版本一】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这样就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把学生引导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师要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应:(1)熟悉教

51、材。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结构、组织形式及表述方式等都应了如指掌。熟悉教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也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可能回答问题的方式。同时,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是相对于不同人而言的,有些问题对于某些人是问题,而对另外一些人则不是问题。教师要想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3)贯彻始终。在教学中,教师应只把概念、原理讲深讲透,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讲细讲到,也就是要造成悬念,启发引导,让学生思索回味,前后贯通,探索回答。创设问题情境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

52、(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颖有趣。(3)要有适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些;而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是问题出现时,要尽量心气平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加

53、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表扬与批评作为教师常规教学中的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有的研究还表明,表扬与批评的效果是相对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许多中介因素。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多表扬、少批评;(2)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区别对待;(3)要考虑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4、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归因当倾向于稳定性因素归因时,成功会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失败会产生自卑感、羞耻感;当倾向于非稳定性因素归因时,成功或失败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54、(2)内外性维度归因当倾向于内在性因素归因时,成功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失败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象;当倾向于外在性因素归因时,学习结果不会对自我意象产生影响。(3)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归因当倾向于可控性因素归因时,成功会充满信心,失败会产生犯罪感;当倾向于不可控性因素归因时,成功会产生感激心情,失败会产生仇视、报复情绪。既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

55、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版本二】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成功的教学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2、设置合适的

56、目标,控制作业难度。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设定一个目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设定的目标实现的情况,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原因何在,并以此作为设置新目标的参考。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实现。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反馈必须明确、

57、具体,并紧随学生的学习结果。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外部奖赏在此是指物质上的奖励。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但外部奖励运用不当,也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只有当内部动机缺乏时,物质奖励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表现出期望行为并对适当行为进行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心态,赞扬、奖励一般比批评、惩罚更具激励作用。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运用竞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

58、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2)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3)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4)提倡团体竞争。(5)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版本三】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表达明确的期望5、提供明确、及时、经常性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7、有效地运用表扬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四十、学习动机的培养(背诵)【版本一】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习的要求

59、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通过立志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地学习。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方法包括: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相信成功与努力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人就不容易表现出消极行为,不容易产生无力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训练学生的步骤如下: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

60、进行积极归因。【版本二】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5、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四十一、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背诵)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四十二、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背诵)1、表达明确的期望2、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4、有效地运用表扬四十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背诵)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

61、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是主渠道,教师一定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2、课堂中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将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教师始终要以欣赏、激励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比如用赞许、表扬、奖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搭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舞台。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

62、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形成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好习惯。(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和家长搞好配合,引导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学习习惯培养的重点及方法也不同。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应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孩子循序渐进,养

63、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建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标准不仅能激励学生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更能使学生抑制自身消极的习惯,懂得行为的对错,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四十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背诵)【版本一】(一)相似性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

64、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就越差。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三)学习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版本二】1、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65、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很多迁移理论都在其理论假说中提及材料对迁移的重要作用,如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易产生正迁移。又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之间共同因素比较多,学习时也有正迁移。相反,学习对象没有或缺少共同因素,或虽有共同因素,但要求学习者作出不同的反应时,则可能在学习时产生负迁移。2、原有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

66、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最重要因素。(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概括化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某种迁移所必需的知识,而且学习对象也具有相似性,但仍不能产生迁移,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

67、元认知技能与策略。拥有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沿着正确、合理的程序分析问题,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迁移的问题上,促使个体知道何时、何处、如何迁移某种经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学习策略对迁移的影响的表现参看第五点学习策略的水平。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大多数心理学理论都强调情境在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习迁移,学校环境下的真实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其中心问题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创建实习场,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在校外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此外,知识经验获得的情境与知识应用的情境在许多方

68、面都密切相关,如情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呈现的方式与空间位置、两种情境的类似情况等。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准备状态是在过去学习或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又对未来的学习或活动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学习定势在迁移研究中是较多讨论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所谓定势就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它使人倾向于在认识方面或外显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定势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经验。它往往

69、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或线索,因此定势会影响学习迁移。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5、学习策略的水平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策略主要是通过自发的形式获得的,并且答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学前期儿童、小学期儿童以及初高中时期的学生,其学习策略在不断发展,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时期学习策略发展的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知识学习、问题解决和迁移。学习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展水平、学习策略的丰富程度以及依据情境的变化灵活运用等方面。6、智力与能力个体智能的高低对学习迁移

70、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智能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和关联,能更好地概括总结出一般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习得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运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之中。7、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能令学习者发生正迁移。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对学习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还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一般性的原则,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应该关注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让学生学会学习。【版本三】1、主观因素(1)原有的认知结构(2)对学习情境的理解(3)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4)学习策略的水平(5)智力与能力2、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点(2)教师的指导四十五、促进学生有效的迁

71、移(背诵)【版本一】1、精选教材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简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72、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版本二】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年龄特征等,还要照顾到教学时间和教法要求,力求把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在教材的呈现上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使学生的知识在组织过程中纳入到网络结构中。此外,还应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73、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最有效的方法。4、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尤其是在新的学习遇到阻碍时,容易进行广泛的联想,变一般迁移为特殊迁移,从而促进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往往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比较好的人。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以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应转变学生的被动性,通过各种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了如何学习能实现最普遍的迁移。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教学条件下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

74、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教育性,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学习迁移具有积极的作用。【版本三】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四十六、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背诵)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教学中应发挥和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2、内化性原则内化性原则是指在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从而能够在新的情景中灵活应用。3、特定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4、生成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

75、的材料重新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东西。5、有效监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便确定所选策略是否有效。6、个人效能感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和自信程度,它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四十七、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熟读)在学习策略的训练教学中,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只有根据训练原则,应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帮助学习者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1)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有关的学习策略,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

76、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其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许多恰当的事例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提供的事例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简到繁。(2)程序化训练模式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学习者要按程序进行活动,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志每个步骤的含义;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

77、步骤活动;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有意注意每一个成分或步骤,而且每一步训练所需的心理努力都是学生能够胜任的。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步训练都给学生以策略应用的整体印象。(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 6 人)一起进行的,主要是为了把擅长阅读的人的心智模型,通过策略外化成不擅长阅读的学生能操作的程序,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此外,交互式学习还是一种很好

78、的改善人际关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增加交往活动。(5)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四十八、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背诵)【版本一】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3、学习材料的内容【版本二】1、客观因素。第一,学习材料的内容。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其次,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第二,学习材料的形式。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性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同样的内容,往往既可以用较抽

79、象的方式来呈现,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来表现。第三,教师言语的提示与指导。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的言语提示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2、主观因素。第一,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背景会影响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而这种知识背景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认知结构。第二,学生的能力水平。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的学习还会受到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尤其是抽象知识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有时学生语言能力的缺失往往会制约其对某些知识的理解。第三,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

80、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学习者积极的认知加工活动而实现的,学习者需要有主动理解的意识和建构理解的有效方法。它主要体现在:首先,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其次,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带着积极主动的倾向,学习者会积极地进行意义的生成活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使用一些促进理解的有效方法。四十九、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背诵)【版本一】影响学生知识应用效果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课题的性质,主观因素主要指学生对知识理解与保持的水平,学生的认知策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课题的性质一般来说,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节的类似课题容易应用。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保持的水平学生能否顺利地解答作业

81、题,关键在于他们对知识理解与保持的水平。3、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学生能否顺利地从记忆储存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需要的知识,也是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仅依赖于使用已学习的知识及解题规则,更依赖于一种控制思维过程的技能,即认知策略。【版本二】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理解得深刻全面而又准确,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应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越高,则越能有效地应用;反之,就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的巩固程度与知识的应用也密切相关,学过的知识记不准、记不牢,在解决课题时,就不能准确重现相关知识,则不能顺利解决问题。2、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知识能否正确应

82、用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关,同时影响知识的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存在个别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思维、想象等品质的差异,特别是表现在思维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水平上的差异。学生的智力水平高,就能概括课题的特点,掌握解题的关键,顺利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具体化;反之,就不能找出合理的解题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技能。3、课题的性质。应用知识的难易与课题性质密切相关。通常,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节的课题容易;解答简单的课题比复杂的、多步骤的课题容易;设计单一的课题比综合课题容易;解文字题比解实际操作

83、题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迅速应用,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检验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各种适应性的练习机会。五十、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熟读)操作技能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表现为动作的熟练化和自动化。熟练操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动作程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五十一、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背诵)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的结合

84、,并且注意示范时速度的控制。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呈现几种共同趋势,如下:(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动作速度的加快和准确性的提高上。动作速度的加快的标志是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增加,或每次练习所需要的时间减少。动作准确性提高的标志是每次练习的成功率增多,错误率减少。(2)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这就是高原期。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心理

85、因素,人的心理受其思维、注意力、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制约,其变化会对技能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生理因素,长期训练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在疲劳状态下,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视力减弱,力量达不到动作要求的标准。这种生理疲劳现象,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疲劳,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思维迟缓、记忆减退等现象;知识因素,已有知识与技能的限制以及新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的影响。(3)练习中的起伏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有“峰”有“谷”,呈现明显的波浪,这就是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操作技能在教学组织中的练习原则: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帮

86、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正确掌握练习的次数、时间,保证练习的质量。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化,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合理应用整体练习与分散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反馈是指在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据此对其学习方法、计划和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反馈对技能的顺利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从结果中获得的反馈越多,练习的进步就越快。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由运动感觉和运动知觉构成的,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动觉是运动知识获得的前提,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五十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背诵)【版本一】由于心智

87、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版本二】1、建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3、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五十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背诵)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

88、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3、酝酿效应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

89、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这类经历。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4、知识经验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实际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6、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90、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五十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背诵)【版本一】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

91、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版本二】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应考虑练习的质量,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

92、、灵活性和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推理进行,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呢?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提高思维的水平。【版本三】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5、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7、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8、提供多种练习机会9、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

93、思维水平五十五、影响创造性的因素(背诵)1、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创造性。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不同意见,给予学习活动较多的自由,容许学生自行探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人其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个性创造性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也

94、是个性培养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的驱动力。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高的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独立判断、有独立见解、不轻信、不盲从等都是高创造者的特征。另外,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自我调整等品质也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五十六、创造性的培养(背诵)【版本一】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

95、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4)重视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

96、,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秀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1)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有效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

97、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功能扩散、因果扩散、词语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4)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是由奥斯本于 1939 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具体运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

98、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5)分合法分合法是戈登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本义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包括两种心理运作过程:“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过程要求学生用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观点去重新了解旧问题、旧事物、旧观念,从另一个新奇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熟悉的概念。例如“母鸡”是一个为我们所熟悉的概念,采用化概念为新奇的方法,就是“母鸡只是一只生蛋的工具”。而熟悉陌生

99、事物的过程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不同新奇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材料主观化。面对陌生事物或新观念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法和类比法来尽快熟悉陌生事物。戈登的分合法,主要是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形成不同观点。隐喻的功能在于使事物之间形成“概念距离”,以此激发学生的新想法。例如,问学生“如果教室像电影院”,让学生以新的途径去思考熟悉的事物。相反,也可以让学生用原有方式去思考新主题。【版本二】创造性是由人的认知能力、个性倾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结果。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创造性的培养途径: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1)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提高创造性的基

100、础。(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参照心理学部分第二章第五节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建议,可概括如下:(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4、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对教师进行有关创造性的相应培训和专门指导。(1)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

101、观念,使教师形成理解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2)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提高他们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3)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作为一个教师,应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那些已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创造性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五十七、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条件(背诵)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

102、、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儿童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对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使得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人

103、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知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五十八、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背诵)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

104、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2、树立良好榜样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

105、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的示范。3、利用同伴(群体)约定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规定、原则。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4、价值辨析一种

106、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2)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1)奖励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应该强调内部奖励。(2)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某种喜爱刺激或剥夺某种权利,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6、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使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

107、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7、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五十九、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背诵)1、客观原因首先是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家庭环境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教育态度、教育方法、行为作风等无不在有意或无意地塑造着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其次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一些关系,如朋友、邻里

108、、里弄街道、非正式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生活场所、文化传播媒介等。最后是学校教育不当。学校及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要求、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带来影响。2、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研究表明,学生的某些不良品德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所造成的。学生常常是“有错不知错”。(2)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3)道德意志薄弱。他们不能用正确的道德意志战胜不合理的欲望。如有的学生不能抵御各种诱惑因素而出现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等。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必须重视道德意志的培养和磨炼,增强抵制各种

109、诱惑的能力。此外,不良的行为习惯、接受错误的道德观点、精神上的空虚、人际关系紧张及青少年学生所具有的模仿性、幼稚性、依赖性等特点都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六十、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学策略(熟读)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下面介绍一些矫正的心理学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4)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六十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熟读)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

110、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六十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熟读)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时时处处加强道德修养,争取从人格上赢得学生尊重。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六十三、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区别(熟读)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专家型教师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有如下差异:1、课前计划的差异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

111、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1)在课时计划的内容上,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同时,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正式计划的时间之外,自然地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候发生。而新教师要在临上课之前针对课时计划作一下演练。在两个平行班教同样的课时,新教师往往利用课间来修改课时计划。(2)在教学的细节方面,专家型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决定。他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有关教学细节的问题。而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

112、课程的目标,仅限于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而不能够把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3)在制订课程计划时,专家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他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课时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4)在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他们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象和心理表征,并且能预测执行计划时的情况。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因为他们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些什么。2、课堂教学过程的

113、差异(1)在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上,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难以坚持执行。(2)在维持学生注意上,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手型教师则相对缺乏。(3)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专家型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手型教师则不能。(4)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手型教师则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5)在课堂练习上,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在学生做练习时,专家型教师往往是这样做的: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练习;帮助

114、他们把握做作业的速度;在课堂上来回走动,以便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对练习情况提供系统的反馈(如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他们的作业情况,或者在课堂上留一部分时间来订正作业等);关心学生是否学得了刚才教的知识,而不是纪律问题。而新教师则是这样做的:对课堂练习的时间把握不准,往往延时;只照顾自己关心的学生,不顾其他学生;对练习无系统的反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安静,并把这看作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二者在课堂练习及作业检查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而非必经的步骤,检查学生作业有一套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时间短、效率高。3、课后评价差异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

115、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更多地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和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4、其他差异(1)在师生关系方面,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成就体验。(2)在人格魅力方面,专家型教师具有注重实际和自信心强的人格特点,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理智地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课后进行评估和反思。(3)在职业道德方面,专家型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义务感和责任感强。六十四、教师成长的途径(背诵)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组织化

116、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缺欠的年轻教师可以进行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 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3、进行专门训练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其中的关键程序有:(1)每天进行回顾;(2)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3)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4)布置家庭作业;(5)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

117、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职业发展: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六十五、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熟读)1、社会因素教师的

118、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2、组织因素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组织氛围和谐,是教师心情愉快、工作效率高的保证;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3、个人因素A 型性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为了避免倦怠,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自己的内部动力。第一,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第二,教师了解自我,悦纳自己,培养开朗

119、、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多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分享工作体验,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六十六、预防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熟读)1、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3、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4、学校的帮助。5、社会的支持。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六十七、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背诵)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

120、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4、对教师的期望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

121、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当期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这种定型的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六十八、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背诵)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循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最后,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3、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

122、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六十九、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熟读)(1)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也叫个体人格的适应不良,是指个体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个体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学校中常见学生人格适应不良的症状是注意广度低、多动、寻衅闹事、学术志向水平低和人格的不成熟等。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诱因。厌烦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太难或太容易,都会使学生对学习

123、失去信心或兴趣,感到索然无味;而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单调或语言平淡,也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挫折与紧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学习和行为上的要求,不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有的学生面临失败或挫折的威胁。而挫折容易使学生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寻衅闹事。也有的学生采取逃避的方式,表现出回避批评、嘲笑及被人抛弃的不利情境的退缩性问题行为。寻求注意与地位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可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和认可,但他发现,教师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他就会故意出现某些问题行为,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并获得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124、过度活动过度活动的学生,有的是由于有情绪冲突,有的是由于脑功能失调,使他们对于刺激过于敏感或有过度反应的倾向,因而在课堂上对一些无关刺激也易作出反应而造成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上,行为冲动,容易扰乱课堂秩序。对于由于生理原因造成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情交往,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而不要滥用药物。性别差异一般说来,男学生的问题行为比女生要多一些。这既可能是由于男孩语言技能发展较慢,导致其社交学习较晚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低年级中女教师多,而使男生出现了学习适应上的困难。(2)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有的教师要求过严,学生动辄得咎,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有的教师则要求过低,只要

125、学生不惹是生非,其他一概不管,这样课堂纪律必然涣散。滥用惩罚手段惩罚虽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从而诱发攻击性或退缩性问题行为。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当问题行为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对学生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这更会加剧学生的不满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变本加厉。此外,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当,营造过于强烈的竞争氛围,也会引起不同的问题行为。(3)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极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

126、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但是大众媒体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七十、严重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熟读)在学校里常常有一些这样的问题行为,如打架、偷窃、毁坏公物、辱骂老师等,比常见课堂不良行为要严重得多。教师也可运用行为矫正程序来减少严重的问题行为。(1)行为矫正原则行为矫正就是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和后果来改变行为。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识别出一个或少数几个

127、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第一个被定作目标的行为应当是最严重、最容易看出、最重要、发生的频率较高的行为,并且看看是什么强化物在维持这一行为。设立基点行为观察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例如,如果目标行为是“打扰同伴”,那么你就得决定什么具体行为构成了“打扰”。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典型的课堂强化物包括表扬、权利、奖品等。如有必要,选择惩罚及其标准当使用强化程序也无法解决某一个严重的行为问题时,就需要使用惩罚了。观察行为并与基点作比较评价程序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为矫正程序往往要持续好几天,如果一周以后行为并未得到改善,那么就要尝试其他系统或强化物了。减少强化的频率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改善,并且稳定在某个新的

128、水平上,强化的频率就可减少了。减少强化的频率有助于长时间维持新的行为,并且有助于把行为延伸到其他情境中。(2)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指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报告给家长,家长提供奖励。教师让学生把一张每日或每周报告卡拿回家,根据教师的报告,家长给学生提供特权或奖励。此方法常被用来改善个别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的行为,也适用于整个捣乱的班级。个人日志卡指要求父母参与,并强化所希望结果的一种行为管理系统。在日志卡上,每堂课的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行为和作业评级。学生整天拿着这张卡,让上课的老师给他评分。每天回家,要拿这张卡给父母看,当他的分达到某一标准后,父母就给以奖励。整班代币强化指学生能把因学习和积极的课堂行为而获得的代币,如小红星、分数等变换成他们想要的奖品的一种强化系统。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它比其他矫正行为如以家庭为背景的课堂管理策略更容易实施。首先,作为全班记录通常要容易得多;其次,大多数情况下整个班级要么得奖,要么不得奖,避免分别处理学生。例如:教师说“如果所有学生都放下手中的活,保持安静,我就讲故事”;“如果全班在明天的测验中平均分在 90 分以上,下一周家庭作业就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