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31318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本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

2、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

3、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

4、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

5、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

6、社会的多元和开放(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们的裁缝店李娟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的酥掉了。我们还养

7、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

8、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知道就没事了?”“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9、。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

10、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

11、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

12、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总结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

13、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

14、,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学书不成,去去:离去B.又不肯竟学竟:完成C.毋妄言,族矣族:灭

15、族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灭亡8.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B.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C.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D.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9.下

16、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二)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

17、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要,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

18、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0.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以当南日 当:遮挡B.又北向 向:朝着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D.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号叫11.下列句中加粗的“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而母立于兹B.鸡栖于厅C.然余居于此D.室西连于中闺12.下列各项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19、)(3分)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尝居于此C.先妣抚之甚厚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经历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对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D.“然余居于此,多可喜

20、,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可歌可泣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分)(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5分)(三)古诗词鉴赏(9分)15.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野望 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

21、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城南。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 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B.首联中,“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 “望”字。C.尾联写诗人“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引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D.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四)古诗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22、分)(1)逍遥游中写不知一月时间变化的菌类,不知一年时间变化的寒蝉的句子是:“ , 。”(2) 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这些_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_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23、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_。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_,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沉痛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B.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C.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D.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18.下列

24、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

25、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20.学校成立了若干学生社团,请你将下列词语分别组合成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6分)看我非我 常向秋山 谁就像谁 留住秋水装谁像谁 我也非我 现出庐山 又驱春色旧丰神 入毫端寻妙句谁装谁 真面目 我看我戏剧社:_文学社:_摄影小组:_21.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四、作文(60分)22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在地铁站口,在城市街头,我们都曾遇到过拾捡废纸的老人,他们为贴补家用拾捡废品变卖。不过北京地铁口一名自称为“四惠大爷”的老人却很特别,他为了感谢平日递送给他报纸的陌生人,便亲手制作了一些卡片,发放给进入地铁的市民。路人每给这位“四惠大爷”送一份看过的报纸,大爷都会深深鞠一躬, 双手接过报纸,说声“谢谢”,并递上这样一张感恩卡。“再怎么着急,也别忘了吃早饭”“大家每天都给我报纸,感谢您”卡片上朴素的语言,令许多网友感动得“泪奔”,有网友评论说:“这寻常的感恩和热心,这么简单而强烈。” “拿到卡片心里暖暖的。”这种来自普通人细致入微的温情语言再次将路人感动

27、。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理解和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综合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1.A;2.A;3.B解析:1.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2.

28、A项,见于原文第段,“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此处想论证的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作用,而不是“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选项分析不正确。B项,见于原文第段,从“民窑青花瓷的崛起”,到“进入商业化模式”,以至“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最终成为世界时尚。选项分析正确。C项,见于原文第段,“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选项分析正确。D项,见于原文第段,先提出“航海与瓷器同时

29、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这个问题,接着分析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和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关系,最后在段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选项分析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3.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二)4.B; 5.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6.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人物对话有

30、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解析:4.B项,主观臆断。“请顾客看金鱼”只是裁缝生活中的一支温馨插曲,其能适当缓解与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说明“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理解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个句子的含意,关键在于对 “一样”指代内容的理解。由上文“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知,“一样”强调干任何行业都需要辛苦劳作;但在做裁缝的辛苦之中,作者对生活的认知更加深切, 体会到其中的独特意义。6.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题干点明了小说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要求考

31、生结合全文加以赏析。小说的语言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赏析时应当结合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联系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典型环境及主题思想来分析。就作品而言,其叙述语言朴实无华,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鲜明特征;人物对话还显示出较强的地域特点。整体语言呈现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二、古诗文阅读(一)答案:7.D; 8.A; 9.D; 解析:7.亡:逃亡。8.正确标点为: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9.应为项梁带领项籍起事,也不是立即起事。【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

32、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杀害的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抵挡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里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

33、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家伙的皇帝位置可以拿过来替他做。”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

34、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几十上百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

35、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二)答案:10.D 11.D 12.C 13.D14.(1)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怎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像个女孩子一样呢?(2)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解析:10.号:哭泣。11.D项,连词,和。其他三项都是介词,在。12.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中“于庭”后置,B项中“于此”后置,D

36、项中“轩中”后罝。13.“语未必,余泣,妪亦泣”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哀思。14.(1)关键词:若、竟日、类。(2)关键词:以、他日。(三)15.答案:(1)B; (2)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的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抒发了作者由战乱引起的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以及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之情。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 “日”转“萧条”的隐忧。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结合注释可知,“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

37、戍”是远景。(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结合具体诗句”的要求,答题时应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首联“西山”“清江”两个意象凄清冷峻,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之情。中间两联“涕泪”“天涯”“一身”“多病”“未有”,尾联“人事”“萧条”,表现作者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感情。(四)16.略三、语言文字运用17.A; 18.B;19.C解析:17.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此处修饰“教训”,选用“沉痛”更合适。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此处修饰“文物古迹”这一实物,选用

38、“留传”更合适。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横线前面“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分析可知,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而无关道义,故选用“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结合横线前面“有没有对保护工作”以及横线后面“结果会大不一样”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表达对保护工作有没有尽力的意思,故选用“全力以赴”。故选A。18.“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由此排除A、D两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由此排除C项。故选B。19.画线部分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

39、的位置不当,“文化保护”作为全句的唯一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虽然”的前面;二是搭配不当,“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不搭配;三是成分残缺,“注入”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中心语。综合各选项来看,C项修改最恰当。 20.答案: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短语的语法结构及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各自的特点,对题干中的短语进行分类,然后再结合语意关系以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将短语组成三副对联。如:从语法结构上看“真面目”与“旧丰神”相对,“现出庐山”与“留住秋水”

40、相对,从语意关系上看,可以组成对联“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现面目”“留丰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故该对联应送给摄影小组。同理,“常向秋山”与“又驱春色”相对寻妙句”与“入毫端”相对,可组成对联“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妙句”“毫端”与创作有关,所以该对联应送给文学社。“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副对联形象地说明了演员的特点,应该送给戏剧社。21.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要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要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

41、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图是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故可以从“群众”开始叙述, 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逐步描述即可。如先“提供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把事情分成“协办件”“代办件”“即办件”三个部分,“协办件”要弄清协办的原因,“代办件”要明确代办的承诺,“即办件”要即收即办,接着就要把受理的结果反馈给群众,最后汇总上报。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四.作文解析:本篇材料作文可有如下立意:(1)点亮一盏心灯,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这就是正能量传递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确立“爱心传递,促生和谐”“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等主题。(2)双手接过报纸,向对方深鞠躬,并真诚地说声“谢谢”,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细的节恰恰体现了老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由此,我们还可以确立“学会感恩”“重拾传统美德”“细微之处见真情”等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