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化一、选择题(2019襄阳模拟)半城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13题。1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2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
2、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3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甲曲线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呈明显减少趋势,应为耕地变化,是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耕地面积减少,而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出现劳动力先增加,而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农民工数量减少,所以在阶段二的资源为劳动力,到了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房产成为主要资源,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应为农民,而乙曲线随着建设先增加后减少,应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出
3、现主要在阶段二和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故选A。第3题,读图,结合材料,该村在2001年后主要就业方式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房东和个体商户经营者,主要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选B。答案:1.D2.A3.B(2019梅州模拟)美、日、德三国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但由于地理历史背景、经济社会条件等差异,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包括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约2.6亿人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占总人口的83.7%。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
4、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仅有2 500万人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较大城市,占总人口的30%左右,而有70%的人口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下的较小城市中。下图示意美、日、德三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据此,完成46题。4甲、乙、丙分别对应的国家是()A日本、德国、美国B美国、日本、德国C美国、德国、日本D德国、美国、日本5三国的城市化进程()A甲国城市化起步最早B二战后丙国城市化速度最快C目前乙国城市化水平最高D三国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6与甲国、丙国相比,乙国城市化模式的优势是()A城市总数量少 B大城市病不严重C小城市数量少 D城市间竞争小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美国城市化水平为83.
5、7%,可知甲为美国;工业革命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再向北美、亚洲等各大洲发展,三国中德国城市化开始最早,可知乙为德国;三国中日本的城市化起步最晚,可知丙为日本,故C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三国中乙国城市化起步最早;二战后丙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目前丙国城市化水平最高,三国均出现逆城市现象,所以B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乙国为德国,该国仅有30%左右的人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较大城市中,且较大城市人口数量少,小城市数量多,因此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不严重,故B正确。答案:4.C5.B6.B(2019衡水金卷)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
6、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部分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注: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效应7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8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A珠三角技术水平较高B工业化速度最快C人均GDP最低D能源以清
7、洁能源为主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为正相关关系,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GDP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投入,所以C对,B错;而工业化程度高并不一定空气质量差,如珠三角工业化程度高,但城市空气质量较好,A错;图示中显示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为负相关关系,D错;故选C。第8题,读图可以发现,珠三角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较大,说明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已经进入到较高水平,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少。珠三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速度快,人均GDP位于我国前列,单从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地区,无法
8、得出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GDP最低的结论,B、C错;珠三角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其能源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错,故选A。答案:7.C8.A(2019襄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城市200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完成910题。9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构成的变化,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城市地下水水位上升B雾霾天气频发C热岛效应增强 D蚊蝇害虫肆虐10解决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A建立污水处理厂B将工业大规模外迁至郊区C实现垃圾资源化D增加和合理规划城市绿地解析:第9题,该城市耕地和林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使城市地面硬化,加之城市用水量不断增长易使城市
9、地下水水位下降;城市绿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会增强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雾霾更多是生产、生活和汽车尾气造成,与城市用地类型关系不大;蚊蝇害虫肆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构成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选C。第10题,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应该是“治本”之策,那就是增加城市绿地,合理布局城市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故选D。答案:9.C10.D二、非选择题11(2019滨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3)题。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10、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解析:(1)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
11、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2)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3)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
12、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12(2019江苏考前全真模拟)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13、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提法是城市住宅用地布局模式要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阅读材料,完成(1)(3)题。(1)说明我国住宅用地采用“大院式”布局的主要优势和不足。(2)与“大院式”住宅小区相比,分析“街区式”住宅小区的优势。(3)除了交通拥堵,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大院模式”布局,外来人员不易进入,这样便于管理,但是该模式不方便居民出行。(2)读图分析可知,与“大院模式”住宅小区相比,外来的车辆可以自由进出“街区式”住宅小区,实现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方便居民出行和交流;原来小区内的公共用地变成城市公共用地,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利于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3)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除交通拥堵外,应该主要从住房、教育、就业、管理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优势:便于管理。不足:不方便居民出行。(2)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利于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利于城市居民的沟通与交流。(3)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