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4分)1. 下列关于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C. 转运蛋白在转运分子或离子时具有特异性D. 水分子进入细胞不需要借助转运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变化;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
2、要与通道蛋白结合。【详解】A、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A正确;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变化;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正确;C、转运蛋白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每种转运蛋白只能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C正确;D、水分子进入细胞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借助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方式,D错误。故选D。2. 人体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下列液体或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是( )A. 尿液
3、B. 痰液C. RNA聚合酶D. O2【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尿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B、痰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不符合题意;C、R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不符合题意;D、O2属于内环境,D符合题意。故选D。3. 下列有关实验目的、原理、操作和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通过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的对比,证明了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能维持pH稳定B.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胰腺能
4、分泌促胰液素C. 温特将胚芽鞘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调节的结果D. 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浸泡法【答案】C【解析】【分析】1、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分泌,胰液由胰腺分泌。2、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沾蘸法,若药液浓度较低应采用浸泡法。【详解】A、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通过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的对比,证明了缓冲物质能起到减弱pH变化的作用,从而在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pH稳定,没有证明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能维持pH稳定,A错误;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小肠黏膜能分泌促胰液素,而胰腺分泌的是胰液,B错误;C
5、、温特将胚芽鞘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调节的结果,并且把这种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C正确;D、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沾蘸法,D错误。故选C。4. 下列结构中不参与构成反射弧的是( )A. 肌肉B. 骨骼C. 内分泌腺D. 神经纤维【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详解】A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肌肉和内分泌腺可以参与构成反射弧,AC不符合题意;B、骨骼不能参与构成反射弧,B符合题意;D、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都有神经纤维,D不
6、符合题意。故选B。5. 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功能。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与甲状腺激素均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且二者为协同关系B.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影响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二者为协同关系D. 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二者作用相抗衡【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
7、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胰岛素可降低血糖,甲状腺激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A错误;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反,二者作用
8、相抗衡,B正确;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负反馈作用于垂体,使其减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二者作用相抗衡,C错误;D、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为协同关系,D错误。故选B。6. 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促进下列哪些生命活动(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葡萄糖氧化分解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 肌糖原分解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胰岛素的作用: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
9、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详解】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是消化系统的功能,不是胰岛素促进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胰岛素能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不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不符合题意; 胰岛素能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不符合题意;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符合题意;胰岛素能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符合题意;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即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 , 符合题意; 胰岛素能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不会促进肌糖原分解,不符合题意;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调节血糖浓度下降,符合题
10、意,不符合题意故选B。7. 冬天从空调教室走到外面,同学们的身体会通过调节,保持体温稳定。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室外皮肤冷觉感受器的兴奋会抑制热觉感受器并形成冷觉B. 骨骼肌战栗的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激素产生的热量运输到全身C. 增加产热的同时,还减少散热,散失的热量室外少于室内D. 安静时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而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答案】D【解析】【分析】寒冷环境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
1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详解】A、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冷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B、寒冷时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作用于组织细胞,加速代谢,代谢产生热量(并非激素直接产热),B错误;C、人体要维持体温恒定,则产热量=散热量,在室外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多于室内,C错误;D、安静时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而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D正确。故选D。8. 有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炒菜时放盐极少,长期这样下去会有害健康。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非常重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的来源有饮
12、水、食物和代谢,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B. 食物过咸时Na+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 血钠含量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 水盐平衡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方式来实现的【答案】B【解析】【分析】1、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
13、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2、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详解】A、人体中,水的来源有饮水、食物和代谢,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液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14、,A正确;B、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错误;C、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D正确。故选B。9. 图1曲线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图2表示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由图1可知,茎弯曲生长时背光一侧的生长素的浓度应高于D点对应的浓度B. 从图2
15、中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2mgL-1之间C. 图1、图2均可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对茎和根生长的作用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 生长素类似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合成难但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植物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加后降低,且D点以后表现为抑制作用,体现了生长素对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图2中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的增加,根平均长度逐渐增加,最后又下降得比对照组还低,体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详解】A、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对茎表现为促进作用,故背光侧对应的浓度不能高于
16、D点对应的浓度,A错误;B、从图2信息可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mgL-1116mgL1,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D、生长素类似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较多,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D错误。故选C。10.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类似物2,4-D可用于田间除草是因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B. 棉花适时打顶是根据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原理破除顶端优势C. 春天气温适宜,百花齐放,秋天温度渐低,只有菊花等少数植物开花,都是植
17、物激素调节的结果D. 冬小麦在秋天播种,第二年夏天收割,符合春化作用的原理【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详解】A、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比单子叶植物高,所以可以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除单子叶作物田
18、里的双子叶杂草,A正确;B、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所致,对棉花适时打顶去心,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促进侧芽发育,可提高产量,B正确;C、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D、某些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低温诱导春化作用后才能开花结果,高温,缺氧和缺水均可解除春化作用,冬小麦在秋天播种,第二年夏天收割,符合春化作用的原理,D正确。故选C。11. 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样方法调查某些种群的种群密度,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19、)A. 调查某种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种群密度时适用样方法B. 调查某中学校园内樟树的种群密度时适用样方法C. 取样时无论是采取五点取样法还是采取等距取样法都是为了保证随机取样D.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属于估算的方法,所以往往会有误差【答案】B【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2)样方法: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标记重捕法中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详解】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即调查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种群密度时可用样
20、方法,A正确;B、校园调查范围不大,且调查对象樟树个体大,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B错误;C、使用样方法在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即无论是采取五点取样法还是采取等距取样法都是为了保证随机取样,C正确;D、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属于估算种群数量的方法,所以往往会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距,即都会有误差存在,D正确。故选B。12.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 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其作用强度往往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 猞猁以雪兔为食,所以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化取决于雪
21、兔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C正确;D、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有很多,如
22、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化取决于猞猁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或多个答案,每题4分,共16分)13.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从内环境中选择性地吸收所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正常人尿液通常可检测出下列物质中的( )A. 尿素B. 生长素C. Na+D. 葡萄糖【答案】ABC【解析】【分析】人体内细胞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
23、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则通过皮肤,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可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直接参与,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详解】A、尿素作为代谢废物,需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即尿液中存在尿素,A正确;B、生长素虽然不是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但生长素可以通过食物随着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4、、随后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故尿液中有植物产生的生长素,B正确;C、Na+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离子,多余的钠离子会通过尿液排出,C正确;D、当人体一次摄入糖过多时,多余的葡萄糖会在细胞中进行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通过泌尿系统时。葡萄糖渗入原尿中,但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具有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因而最终形成的尿液中一般不存在葡萄糖,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ABC。14. 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共同实现三大基本功能,但有时也会出现免疫失调。下列生命现象属于免疫失调的是( )A. 机体清除新冠病毒侵入的呼吸道细胞B. 有人吃海鲜后面部肿得像猪头C.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
25、止肿瘤的发生D. 类风湿性关节炎【答案】BD【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
26、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机体清除新冠
27、病毒侵入的呼吸道细胞,这是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属于正常免疫,A错误;B、有人吃海鲜后面部肿得像猪头,这是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B正确;C、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这是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属于正常免疫,C错误;D、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失调,D正确。故选BD。15. 如图为某种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细胞最可能为真核细胞B. 图示过程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遗传信息的翻译两个阶段C. 图示过程中分别以DNA双链和mRNA为模板D. 图中核糖体在核苷酸链上的移动方向为53【答案】A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
28、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详解】A、据图可知,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最可能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A错误;B、图中上面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为转录过程;下面是mRNA与核糖体结合合成多肽链为翻译过程,B正确;C、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C错误;D、根据多肽链的长短,3端的核糖体上肽链的较长,结合到mRNA上时间较早,可以判断核糖体在该mRNA上的
29、移动方向是53,D正确。故选AC。16. 下图表示科研小组在一海湾中测得的浮游植物(在水中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数量随环境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湾中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海湾群落的重要特征B. 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布也会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 10月之后导致浮游植物密度降低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强度D. 当年5月和7月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升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答案】ABD【解析】【分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2、垂直
30、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详解】A、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所以海湾中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海湾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B、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布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分析图形可知,
31、10月之后导致浮游植物密度降低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C错误;D、就非生物因素分析,不同月份气温不同,浮游植物数量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年5月和7月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升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D正确。故选ABD。第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三、综合题(共60分)17. 下图表示普通的绿色植物(A)与景天科植物(B)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对比,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是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催化CO2固定的酶。已知景天科植物大多分布于非洲干旱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的场所是_,光作用的总反应式:_。(2)图中A、B
32、的暗反应均需要在Rubisco的催化下将CO2固定并最终转化为光合产物,反应过程中需要光反应提供还原剂_,此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_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合产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景天科植物夜晚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的C4酸是一种有机酸,为避免酸性物质的积累,需将C4酸转入_(填细胞结构)中暂时储存。(4)从适应性的角度分析景天科植物夜晚开启气孔,白天关闭气孔的原因:_。【答案】(1) .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或叶绿体基粒) . (2) . NADPH . ATP、NADPH (3)液泡 (4)景天科植物大多分布于非洲干旱地区,夜晚开启气孔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以满足光合作用需求,白天关闭气孔降低蒸腾
33、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必须从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个方面作答)【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1)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具体反应步骤: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NADPH;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反应步骤: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NADPH、酶、ATP生成有机物。此过程中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NADPH和AT
34、P,NADPH和ATP能够将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有机物。【小问1详解】植物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及某些细菌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无机物,合成复杂有机物并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小问2详解】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NADPH和ATP,NADHP能作为还原剂,NADPH和ATP能提供能量。暗反应步骤: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NADPH、酶、ATP生成有机物。此过程中NADPH和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5、。【小问3详解】景天科植物有一种很特殊的CO2固定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苹果酸后不断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运输至细胞质基质并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小问4详解】景天科植物大多分布于非洲干旱地区,夜晚开启气孔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求,白天关闭气孔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景天科植物夜晚开启气孔,白天关闭气孔。【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8.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根据下面两图回答生活实际问题:(1)甲图1
36、处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_的动作电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_,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并最终完成缩手反射,该反射属于_(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针刺后机体是先缩手然后才产生痛觉是因为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经过了较多的_进行信号转换,传递速度慢。(2)用乙图中序号和字母写出婴儿完成排尿反射的反射弧:感受器_,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图中_(填数字或字母)的控制,临床上高位截瘫导致损伤的病人是否能完成排尿?_(填“是”或“否”)。(3)人受到惊吓时会表现为瞳孔扩张、心跳加速,此时_(填“脊髓”或“脑和脊髓”)发出的_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支气管_(填“扩张”或“收缩
37、”),胃肠的蠕动_(填“加快”或“减缓”)。【答案】(1) . 外负内正 . 局部电流 . 非条件反射 . 突触结构 (2) . B . B . 是 (3) . 脊髓 . 交感 . 扩张 . 减缓【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
38、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如膝跳反射。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3、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引起机体耗能增加,器官功能活动增强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升高,而胃肠道蠕动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会抑制机体的损耗,增加储能,也就是和交感神经的作用其实是互相拮抗的。【小问1详解】甲图1处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内流,使细胞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据图可知,该图中反射弧位于脊髓
39、,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必须经过脊髓上行传导到大脑,经过了较多的突触结构进行信号转换,才能产生感觉,因此先缩回手后感觉到疼痛。【小问2详解】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婴儿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所以婴儿完成排尿反射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这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即大脑皮层对图中B脊髓的控制。据图可知,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通过传出神经调控低级中枢脊髓,临床上高位截瘫导致损伤的病人,排尿
40、反射正常,但不能有意识排尿。【小问3详解】交感神经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人受到惊吓时会表现为瞳孔扩张、心跳加速,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是由脊髓发出的,除此之外,还会表现支气管扩张,胃肠道蠕动分泌功能受到抑制,蠕动减缓。【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9. 大多数病原体被皮肤和黏膜阻挡,漏网之鱼进入体液,巡逻的吞噬作用的细胞会主动吞噬它们,如果突破了前两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就会发生,如图:(1)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_、_和免
41、疫活性物质。上图所示为_免疫的基本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免疫活性物质有_,B细胞接收的第一个信号就是病原体表面的标签蛋白,称为_,第二个信号是上图中_(填数字)所示步骤的确认,此外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作用,才能开始增殖、分化。(2)上海传染病预防专家张文宏认为,新冠病毒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和人类共存,因为它们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_使机体原有的免疫防御能力降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的是在_发育成熟的T细胞,T细胞在两种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使患者丧失大部分特异性免疫功能。(3)现在很多妇女婚前接种HPV疫苗,能产生抗体的同时还产生_,能维持较长时间。异体器官移植之前要进行
42、配型供体与受体的主要_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进行移植,同时受体还需终身服用_以降低免疫排斥。【答案】(1) .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 体液 . 细胞因子、抗体 . 抗原或抗原决定簇 . 或 (2) . 变异或突变 . 胸腺 (3) . 记忆细胞 . 组织相容性抗原或人类白细胞抗原或HLA . 免疫抑制剂【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2、体液免疫: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
43、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并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小问1详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由图可知,该免疫过程有抗体的参与,因此上图所示为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和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少数病原体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因此B细胞接收的第一个信号就是病原体表面的标签蛋白,称为抗原或抗原决定簇。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
44、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因此B细胞接收的第二个信号就是图中的或所示步骤。【小问2详解】RNA一般是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或突变。T细胞在骨髓中生成,但需要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小问3详解】疫苗的本质是抗原,注射的疫苗进入机体后,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器官移植是将某一个体的器官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体内的手术方法,用正常器官代替病变器官,重建该器官正常的功能。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体对供体器官存在免疫排斥反应,故需要受体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降低免疫排斥。供体与受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或(人类白细胞抗原或HL
45、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移植了。【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为素材,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的过程、RNA的结构、免疫学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20. 下表所示为科研单位对某地弃耕农田持续观测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物种分类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第25年草本植物(物种数)112726302823灌木(物种数)059121915乔木(物种数)002142325(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与另一种演替类型相比,这种演替方式的特点是_(至少答出3点)。(2)随着演替的进行,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_。此时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较为复杂,这对
46、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有何意义?_。(3)若要调查演替过程中某一阶段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以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可以用_和目测估计法。【答案】(1) . 次生演替 . 演替起点不同、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较少 (2) . 乔木较灌木更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 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 . 取样器取样 . 记名计算法【解析】【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随着弃耕农田的演替,草本植物的种类先增后减,灌木的种类先增后减,乔木的种类逐渐增多。【小问1详解】弃耕农田原本有生物存在,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原本没有生物存在)相比,次生演替
47、起点不同、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较少。【小问2详解】由于乔木较灌木更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故随着演替的进行,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较为复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小问3详解】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点睛】本题的易混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注意如何区分二者。21. 兴趣小组在培养某种观赏性植物时利用甲、乙两品种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组合亲代子一代子二代一甲甲全为白花全为白花二甲乙全为白花红花:白花=3:13三乙乙全为白花全为白花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种植
48、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决定,另一对等位基因(B、b)虽不直接决定花色,但B能阻止红色色素的生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的花色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第二定律_(填“是”或“否”),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为_。(2)组合二F2中红花的基因型为_,若将这些红花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若将这些红花随机交配,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3)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亲本甲的基因型,可选取甲与F2红花杂交,若_,则甲为隐性纯合子。【答案】(1) . 是 .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或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2) . AAbb/Aabb(答案不完整不得分) . 红花:白花=5:1 . 红花:
49、白花=8:1 (3)杂交后代出现红花个体【解析】【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判断显隐性的方法:(1)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体杂交或自交,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后代中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小问1详解】分析组合二可知,子二代中,红花:白花=3:13,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植物的花色遗传符合孟德尔第二定律,这两对基因的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分析组合二
50、可知,白花为显性性状,由题意“该种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决定,另一对等位基因(B、b)虽不直接决定花色,但B能阻止红色色素的生成”,所以红花基因型为A_bb,又因为组合二的子二代中,红花:白花=3:13,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那么AaBb自交,子二代中红花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Abb:Aabb=1:2。若将这些红花自交,1/3的AAbb自交后代还是1/3AAbb,2/3的Aabb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2/3(1:2:1),综上所述,将这些红花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3+2/33/4):(2/31/4)=5:1。若将这些红花随机
51、交配,1/3的AAbb和2/3的Aabb产生的配子分别为Ab=1/3+2/31/2=2/3,ab=2/31/2=1/3,根据配子法算出后代AAbb=2/32/3=4/9,为Aabb=2/31/3+2/31/3=4/9,aabb=1/31/3=1/9,即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8:1。【小问3详解】若想证明甲是隐性纯合子(aabb),可选取甲与F2红花(AAbb或Aabb)杂交,若子代杂交后代出现红花个体,说明甲为隐性纯合子。【点睛】熟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杂交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运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相关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