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7929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 教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学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

2、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

3、角度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因此,关联中外,形成中外类比通史知识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近现代时期的历史,中外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思考和解决

4、此阶段的历史问题,有必要树立一个中外横向比较的意识和能力。把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复习中必须有一个中外历史的整体意识。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价值观的认同。1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合本课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运用情境性材料,学习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史实。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了解 “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搜集和运用“文化大革命”

6、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一些影视资料和典型个案(包括发生在本土地区的史实)等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感受和说明失去民主法制的保障,人和社会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史有论地总结历史教训,并凸显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一主题。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如修改宪法(指的是1982年宪法和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史实。2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3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

7、建设进程中的成就和曲折,培养学生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1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联系第一单元的专制政治,适当援引旧中国的一些宪法条文,以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2可以举行宪法知识的小竞赛,也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依法治国”的主题,寻找相关案例来撰写小型的法制报告。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3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增进民族自豪感,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

8、责任心1将“一国两制”的构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从而使港、澳、台话题成为一个整体。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性教学:联系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归纳和概括香港、台湾问题的由来;组织“认识台湾”的资料搜集活动,例如台湾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史论共享:1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人民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人教版)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

9、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岳麓版)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版)2从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岳麓版)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人教版)3认识依法治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人教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人民版)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人教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人民版)4“一国两制”构想及其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一国两制” 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人民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人教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

11、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人民版)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人教版)重难点解析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之比较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特点在于: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二是实行权力制衡原则;三是实行政党政治。简单地说,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和特点均可以“三权分立”来体现出

12、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本。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Z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1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2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

13、说明。4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照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5。可以适当补充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活动,既增强历史的情境性,又养育学生的礼仪风度。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3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1引导学生回忆联合国成立的有关史实,结合背景资料的分析,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必然。2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的史料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胜利喜悦,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师生互动

14、,畅谈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外交活动,为学习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外交史积累素材。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2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各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1补充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关的细节性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探讨其国际影响创设必要的情境。2适当分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认识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关系,增强历史洞察力。 3梳理中日两国自古以来的历史,联系现实展望中日

15、两国关系的发展,树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正确观念。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1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2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3树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1分析中国国内改革开放的形势,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认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去”的外交战略。2以合作小组展示资料的形式,熟悉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体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

16、要地位。3可以选择一些“当前”的我国外交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阐述外交努力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Z4引导学生编制新中国外交成就大事年表,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回顾,学会一些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史论共享: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人教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岳麓版)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17、合法席位的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人教版)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大象版)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人教版)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

18、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版)4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版)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岳麓版)项目中国美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两党制关 系执政党、参政党执政党、在野党政治上密切合作政治竞争、分权制衡、轮流执政专题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四次变动 第一

19、次:土地改革运动(1949-1952)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原因:农民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 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20、估计不足。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至今) 原因:中共正确总结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纵向联系: 古今中外的工业1、古代中国 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2、近代中国 近代工业:洋务经济、民族工业、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3、现代中国

21、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大跃进(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近代西方 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主,工厂制度,中小企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主导、大企业(垄断组织)。5、现代西方 罗斯福新政:创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苏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821):工业国有化;(2)新经济政策(2128):坚持国有制前提下,实行租借制;(3)斯大林模式(2853):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国有化;五年计划;(4)改革:赫、勃(重点是工业)/

22、戈(突破斯模重点发展重工业)。7、中外改革史(1)阿里改革:创办近代工厂,保护民族工业;(2)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先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后扶植私人企业。建国后中共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学术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 教育“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外交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60年代外交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转

23、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总体特征:改革开放(2)所有制形式: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3)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加入世贸组织。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中外工业化道路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资*源%库西方道路轻工

24、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发展缓慢优先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 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中外农业的政策和调整古代中国重农(小农经济)现代中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近代英国圈地运动苏(俄)联余粮征集制、粮食税、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专题十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3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25、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其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3)水平: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4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注意角度)(1)近代:外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推动,辛亥

26、革命等,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倡导和推动。(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物质生活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美观大方,彰显个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众传媒影视、互联网的发展

27、演变电影电视互联网(计算机)世界 中国1895年电影诞生;1927年之前,默片时代;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摄制定军山;1913年,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26年,发明电视;1941年,发明彩电;1958年,建立北京电视台。1946年,计算机诞生;1969年,互联网问世;1994年,互联网向公众开放;1983年,银河- 1995年,中国开展互联网业务; 1997年,银河-。探讨影响其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推动因素:外西方工业文明、民主思想、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 内政治上,政府倡导及民主政治运动推动。经济上,近代工业,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

28、工业推动。思想上,思想解放、思想启蒙。阻碍因素:政治上半殖半封。 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上封建思想阻碍。专题十八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思想理论三民主义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同盟会成立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核心或精髓民权主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决的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民主主义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发展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

29、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来&源: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推翻了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使中国人民醒过来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都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提出都具有开创性都与时俱进 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成熟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利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在改革开放中,

30、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战胜“两个凡是”,冲破了“个人崇拜”,经历大约一年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便大致完成;第二次思想解放:1992年南方谈话,破除姓“社”姓“资”的框框,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1997年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是第二次思想解放的继续。近现代中国道路探索1、走封建的路: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2、走西方人的路: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实业救国3、走俄国人的路: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建设计划经济体制4、走自己的路: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和平赎买;建设邓小

31、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一、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表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评价或影响三民资*源%库主义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同盟会建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资壮大;鸦战后救国方案失败,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传入。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

32、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新三民主义军阀黑暗统治; 维护共和的失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内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实现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论成果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萌芽:国民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丰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过 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理

33、问题,主要贡献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指导中国人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形成:80年代中共十二大、十三大;深化发展:90年代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江泽民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正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主要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为新时期指引中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二、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项目主要成就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

34、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教育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文艺界百花凋;新时期,文艺创作迎来新的春天。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打破旧的教育制度,尽量新的教育制度;“文革”时期,“教育大革命”使得正规教育遭到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198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重点、热点问题突破】1、 孙中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3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共同构成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理论体系。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保障和补充(社会革命)。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形势下,对革命纲领的修正,体现了他与时俱进的思想特点,新三民主义也因此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具体体现,是新三民主义的灵魂。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载体。 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民生主义及其贯穿始终的思想内涵。如: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核心的土地问题,实行“耕者

36、有其田”以平均地权,反映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又增添了“节制资本”,以改善农民和公认的 生活状况。这就是三大政策中“扶助农工”的具体体现。呼唤社会公平、“关注民生”是的每一个革命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民为邦本”是自古至今统治者(政府)的共识。 2、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立足这一特点。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

37、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道路。 实事求是就是不照搬照抄,而是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符合自己的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3、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大作用:(1)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2)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教育、科技和

38、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培养人才,科技的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观点:经济和政治变革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政治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确

39、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社会转型期: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

40、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二、中西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1)从国家政局看: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壮大;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诸侯割据称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兴起;(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

41、鸣”。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工商业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形成;人文主义思想产生。2明末清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2、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 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对外政策

42、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启蒙运动兴起。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

43、天”;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4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1)对内改革: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

44、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2)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世界历史的重要转型: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1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

45、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1718世纪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21718世纪: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政治领域: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

46、过资产阶级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2)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3)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5)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2

47、)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4)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19世纪末20世纪

48、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5)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6)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看,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中国错失的战略机遇115、16世纪,第一次错失战略的机遇西方经济、思想、政治的资本主义化开始,中国处于封建衰落自闭阶段(明清)。进入十五、十

49、六世纪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第一次全球化高潮涌动,世界历史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性发展,原有的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没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及政治制度呼之欲出。此时的中国仍满足于汉唐辉煌和农业经济、儒家礼教、科举制度,对新的世界大潮却视而不见,不思变革。其结果是,中国失去率先实现经济政治转型,发展近代科技和大工业的先机。2.鸦片战争后,中国错失第二次战略的机遇19世纪中叶开始,借助近代科技、工业革命而强盛起来的欧美国家大规模东侵,企图把全世界纳入其殖民统治范围,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同时成为欧美侵略对象。此时,中日都处于封建社会末世。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日

50、本采取变革措施“明治维新”,使其迅速成长为东亚强国。中国清王朝面对世界大潮,实行的是“中体西用”,不愿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3.辛亥革命成功的革命,第三次错失机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并开启了民智。虽然中国这场并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迟到了300年,但如果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战略机遇期。但事与愿违,辛亥革命虽然革命成功,革命成果却被窃夺,中国不但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国无宁日。4“文化大革命”部分错失第四个战略机遇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东亚日本

51、、韩、新、马、泰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等所谓“四小龙”、“四小虎”,形成所谓发展“雁阵”,经济迅速崛起。此时的中国,在经历过几个五年计划,战胜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起飞条件。但是,此时中国判断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是日益临近,对国内阶级斗争的严峻性也进行了不适当的估计,建国后20年间积累的国力被错用。其结果是,中国部分错失了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反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

52、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2、近代化:即现代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具体表现为: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和理性转化;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治转化;1、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1)现代化(近代化)概念: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生活的文明化(丰富多彩化)等。其核心是经济

53、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原因:列强入侵,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和实践的推动。(3)表现:政治上: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实践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主要采用西方的机器化生产。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思想上: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主要的实践活动有维新思潮、三民主义。(4)过程:开端-洋务运动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腾飞中共对经济近代化的探索 3 、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1)发展历程: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还是推动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

54、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2)领导力量: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主角,开始是商业资产阶级,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中国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甚小,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3)资金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的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萌芽被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出现的,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严重

55、不足。(4)工业化次序: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中国洋务企业 一上来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4、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近代各种经济成分的地位和作用(1)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不断解体,至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自然经济最终解体;它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中国要进步、要发展必须改造自然经济,反对封建统治。(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甲午战后,外企合法化。新中国成立

56、后,被取缔。尽管其比重不大,但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中国要进步、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反对外来侵略。(3)洋务企业曲折发展、消失。19世纪60年代,洋务企业产生,甲午战后破产,1912年清政府灭亡后消失。主观上维护封建制度,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份,政治上表现是为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中共成立 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

57、足,后天畸形。一直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较晚,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内与封建主义勾结,对外依赖帝国主义,它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直接没收。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它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经济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混合型的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个体农民经济、私营工商业等。它在旧中国的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小,但却代表着中国前进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全国居主导地位,最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经

58、济的过渡。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启动(18401894)(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政治上: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3)思想文化上:“师夷长技以夷”,开近代向西方学习

59、的先河。“体用之争”冲击了夷夏之辩,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条件。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1)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2)技术近代化的起步(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3)军事近代化的起步(创建三支新式海军)。(4)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新式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不同,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并开留学风气)。阶段特征主导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薄弱,因此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阶段成果: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启动阶段。成就主要在经济领域,近代工

60、业起步;并开始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结果、教训: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都不能带领中国实现近代化。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19)1、经济近代化: 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清政府: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极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3、思想文化近代化:(1)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2)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发动了辛亥革命。(3)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61、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两个发展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中华民国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2.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为例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不断地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62、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使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折。阶段特征主导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成为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阶段成果: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政治领域。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果、教训: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实现近代化。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1)爱国性。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强烈的反侵略、反封建性质。(2)向西性。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

63、真理的特点,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3)层次性。经历了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4)曲折性。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制,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没有为中国近代化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1)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2)经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三座大山。(4)思想:重农抑商、重义轻利、封建特权迷信等观念。(5)政治:客观上,三座大山。主观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有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2、 中国近代化探索对我们有何启示?

64、(1)各阶层的救国探索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3)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成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近代化的含义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

65、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内容: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实质: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前提: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既是“强盗”,

66、也是“先生”,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学技术,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三、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1、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武器装备近代化的“新军”。2

67、、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此后,经过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行政机构被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的行政机构所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此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进一步完善。3、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始建立新式学堂,并且开展留学教育。戊戌变法期间,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废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准

68、许设立报馆、学会 ;鼓励留学教育。虽然,上述措施大都被废除,但它们还是冲击波了旧的封建教育体制。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此后,中国出现第一次近代以来留学高潮。留学生在国外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完善的近代教育体制。4、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迈上了新的台阶。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主要内容:主要是

69、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军械所,最大的是曾、李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特点: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允许民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2、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

70、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经济近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的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个时期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政治体制近代化政治体制近代化的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政治体制近代化的特点

71、:波浪式推进。基本线索:清政府: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但最终仍是失败。资产阶级内部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实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3)思想文化近代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

72、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要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增长率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五、实现近代化下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间的关系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

73、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扫清了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实现现代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六、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1、先天不利条件。(1)资金条件:没有充足的资本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2)技术条件: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3)人才条件:只有经济开动的人才,缺乏能把握国际现代化大势和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思想条件: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

74、思想障碍。2、面临两大政治障碍。(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勾结起来,扶植反动派作为他们的统治中国的支柱。(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般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挫败中清醒过来,反而仍然愚昧无知,不思进取。3、后天的不利条件。(1)气管正确的道路: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然后延伸到重工业,工业化的同时,

75、农业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中国的近代化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示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际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懒汉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斩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2)没有科学的决策:历届统治者都不得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由于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被缺少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而困扰。(3)缺乏安定的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七、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中国近代

76、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发展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

77、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面是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随着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趁早淡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在中国,直到1905处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5)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6)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是充当了不自觉的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合的。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78、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

79、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考点一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知识梳理(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1 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 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

80、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经济领域。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政治领域。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4、军事领域。创建近代海军。5、起步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

81、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1、经济领域(工业化)。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

82、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2政治领域(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

83、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3思想领域(理性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

84、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5文教领域。

85、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

86、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三)曲折前进阶段(1 9271 949年)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

87、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4曲折前进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的程度有所深化。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现代化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在外忧内患面前。第一次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88、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2经济领域。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共同纲领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了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1953年,中共提出了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1 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不复存在。“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 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89、步基础。“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工矿业成就突出。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需要加速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

90、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

91、生活水平。3政治领域。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后来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_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

92、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_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53 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r、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

93、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思考、新概括。4思想领域。1957年整风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5外交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l;“安邻”“睦邻“富邻;和平崛起。6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7腾飞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式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快速推进,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把中国建

94、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二、升华认识(一)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1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开展的具体背景如下:人口过剩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社会动员作用。

95、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2中国近代化面临着两大任务和出路:任务: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两者要同时并举,1949年前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1949年后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为主。出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近代化的成功。3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动力群体:地主官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三)中国近代化的类型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

96、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四)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关于两者的关系,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二者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互相影响。工业化为近代革命提供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为工业化开拓道路。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而近代化又是前者的最终目的n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

97、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个问题的内容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人们无法同时并举来实现两个任务,或者毕其功于一役。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走革命的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中国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

98、,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化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更新。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

99、有发展起来,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三、复习提示1掌握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2准确掌握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3正确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相互关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

100、辩证关系。4掌握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5比较中国与西方、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苏联走向近代化的异同点,从中获得启示。6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7掌握中国现代化与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三次历史性巨变为: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8把握历史上现代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9中国近代化也就是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化的社

101、会转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考察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全景式地展现近代历史,并便于把握其发展规律。10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其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找到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切入点。考点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一、知识梳理(一)产生(1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

102、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

103、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三)短暂繁荣(19121919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四)日益萎缩(1927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五)走向崩溃(1937-1

104、949年):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105、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二、升华认识(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有很大的区别: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

106、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2阻力大,近代化不仅遭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3在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4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5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

107、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1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化工业的思想障碍。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

108、致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等)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寓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摧残。(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等)。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重工业延伸至农业。而中国工业化则先重后轻,农业却严重拖后腿。欧美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的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

109、本。工业化开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从决策上看,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近代历届政府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近代教育严重滞后,_中国现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近代化的正常进行。从环境上来看,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也影响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110、。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三、复习提示1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包括产生及发展的不同阶段(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后、一战期间、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

111、),各阶段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2掌握近代时期各个阶段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等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4认识建国初期中共合理调整工商业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根本目的。5准确理解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概念问题。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

112、兴办。6把握历史上工业化两种类型的道路。掌握两种道路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二是社会主义工业化。7抓住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两面性特点,进而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也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密切相关。它还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的历史根源,如“为什么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等,复习时应引起重视。8近年高考考查的内容多集中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发展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和思想

113、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的准确分析和理解。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本专题时以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并且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9掌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近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除了政治、地理上的原因之外。其历史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10联系现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岸能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区域,就得益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考点三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一、知识梳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鸦片战争

114、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放,眼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此时思想仍处在器物层次(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引进西方制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学堂、派遣留学生,引进了一批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封建制度,因而学习西方的

115、思想仍旧是停留在器物层次。(二)农民阶级的探索及实践19世纪中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洪仁玕为首的农民阶级,先后提出、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等革命纲领,试图建立一个新型的社会。但由于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尤其根本上由于农民阶级所受的阶级和时代局限,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是资政新篇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清政府的认识不清,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绞杀下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民

116、主革命。(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分离出了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和议会制度。早期维新派以郑观应等为代表。由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本身仍与地主阶级有着联系,他们的主张也并未真正付之于行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御侮自强和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有了重大突破。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号召,以应诏统筹全局折为施政纲领,在光绪皇帝的主持

117、下,决定变法。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求。发动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成果。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在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威逼下,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并一步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四)无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早在19世纪

118、四五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早期工人阶级的自发斗争,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国民大革命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二、升华认识1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 89

11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3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新政中

120、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人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4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革命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

121、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5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

122、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三、复习提示1掌握近代各种政治力量对政治民主化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情况。2把握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趋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明清时期空前强化,进入近代后走向衰变,政治民主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从思

123、想启蒙到社会运动再到制度变革的过程。3联系历史重大热点。2005年是“公车上书110周年、中国、同盟会成立l。周年以及新青年创刊90周年,这三个事件刚好涉及中国政治近代化探索的三次重大历史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先后掀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深深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此外,2006年是文革结束40周年,以史为鉴,吸取文革的教训,尤为重要。4联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三个文明建设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重点把握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就业、健全社保体制等几个方面。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把

124、握好民主制度、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放在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考点四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一、知识梳理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2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3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4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5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从此以后

125、,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主张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7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二、升华认识1西学东渐的概念。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人、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2从鸦片战争到1 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此后30年里,中国近代化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效果并不明显,近代化未能实现。3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阶段:第

126、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4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2把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特点。 3掌握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127、,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过程中有激烈的冲撞,有艰难的移植,也有别具匠心的创造,最后导向中国科学文化的近代化。4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众的爱国和民族精神,为其政治侵略服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人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5联系时政热点,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文化观。A.鸦片战争时期的林、魏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

128、制夷”的主张,学习西方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B.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C.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D.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的过程(1)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19世纪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

129、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思考讨论:想一想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示: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对外

130、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条件,又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认识(1)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2)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东方各国的近代化。(3)也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二、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体系演变1.演变过程(1)18世纪中期1944年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8世纪中期,

131、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纪早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拥有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霸主,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逐步形成。一战英国经济受到削弱,英镑地位动摇,二战使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2)1944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中西欧各国普遍衰弱,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拥有最雄厚的工业资本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伴随西欧和日本的恢复与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3)欧元的崛起:1

132、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2.认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联盟的建立取决于各国或集团经济实力,反映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经济全球化(1)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思考讨论: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提示: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2)实质:

13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区域集团。3.认识(1)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

134、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过程(1)15001945年资本主义萌芽和两次工业革命都开始于欧洲,使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2)1945年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战败,欧洲普遍衰落,美国掌握世界霸权,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3)20世纪70年代至今天,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

135、、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4)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形成环太平洋经济区。2.认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有欧洲中心美国中心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过程。经济政治的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基本途径及评价从1500年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不断的海外殖民扩张来完成的。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

136、的发展,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旧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也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2.欧洲一体化进程(1)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组成,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2)1993年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1994年增至15个国家。(3)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欧元的启动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137、。3.工业化国家对落后民族的征服活动(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的需求。(2)主要手段:用炮舰、廉价商品、剩余资本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使之成为其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重要的投资场所。(3)主要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列强本国经济的发展,给亚非拉落后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促进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近代化。(4)主要启示:落后国家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富国强兵,救亡图存。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领域: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经营的模式。(2)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们

138、的公民意识增强。(3)对侵略方式的影响:殖民侵略进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4)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6)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能源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还拥有广大的殖民地。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错失机遇,被美国德国迎头赶上。(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市场,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3)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