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78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名师导学》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考点集训:必修二 第六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集训(四十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答案题号12345678910一、选择题1“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提高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涨了2%,而工厂的生产率却提高了55%。”该段材料显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B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D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2“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原因之一 B

2、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D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主要途径3读下图,判断A点至B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C经济大危机的爆发D政府大力干预经济4英国在1932年公布“进口条例”,规定输入英国的货物一律加征10%进口税,并另征附加税。同年召开的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这一做法的影响有A解决了英联邦内部贸易矛盾B加剧国际贸易关系紧张C进一步规范了世界贸易秩序 D英国成功走出经济危机5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法国政府特别强

3、调财政平衡,实行“维持预算平衡”和通货紧缩等措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6年才有了一定的改变。因此,法国A政府赢得了法国民众的信任B经济疲软的时间长于美德等国C最大限度地维持了企业利益D基本上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6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美国人强烈反战,制造假结果逃避兵役B美国人懒于运动,身体条件差C经济萧条导致营养不良D作为移民国家美国人民缺乏爱国心7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

4、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8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A经济危机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9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

5、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事实上,他两者兼具。”材料反映了当时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应对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10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

6、宜 B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D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下图)材料二: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选自美国总统咨文汇编(英文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山姆大

7、叔”如此窘境的原因,并指出这一现象的实质。(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在现实中遭遇困境,出现了“异化”。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取贸易保护美德等国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这些托拉斯垄断了国内市场;而

8、英国就不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因为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始终存在。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材料二: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英国首先放弃金本位,与它利益相近的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为了与之抗衡,美国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组织了“美元集团”,法国也曾组织了“金本位集团”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国际关系史请回答: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评述李斯

9、特关于自由贸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考点集训(四十二)罗斯福新政题号答案12345678910一、选择题1大萧条期间,哈佛大学教授汉森指出,资本主义正经历着长期停滞,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开垦区的终结、大型个体新工业的消失、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节省资本革新的推广等因素,正在结束作为资本主义增长过程中心的新私人投资的机会。根据上述观点,我们推断他应对危机的主张应该是A增加政府投资 B实行国有化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福利国家政策21933年10月,美国宣布政府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

10、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A促使商品价格逐渐回落B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D利于美国对外贸易获利增多3“它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面临空前困难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下列措施属于“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的是A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B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C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4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1930年1940年拖拉机92万台156.67万台谷物联合收

11、割机6.1万台19万台玉米摘收机5万台11万台A.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5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6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优化农村环境

12、 B给农民提供补贴C提供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7“罗斯福新政通过承认大部分在政府里没有代表人的那些集团的地位,实现了一种更为公正的社会。”下列措施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兴办公共工程 B整顿财政金融C调整农业结构 D保障工人权利8美国学者路易斯哈克写道:“我们的国家已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就在昨天还是一个不干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普遍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D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9“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

13、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材料表明新政A无法彻底恢复美国经济B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C严重阻碍了美国的社会再生产D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10美国学者小福尔索姆认为:“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据此推断,作者认为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大萧条B政府支出扩大不利于结束危机C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D

14、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根据法案还确定由国家调节雇主同工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及签订集体合同事宜。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材料二: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

15、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复兴工业的主要措施,它反映美国资本主义发生了什么新变化?(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罗斯福签署工业复兴法的目的,而罗斯福力排众议敦促国会通过该法案则表明美国传统的行政权有何新变化?(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最高法院“裁定国家工

16、业复兴法违宪”的可能性理由有哪些?12亚当斯密一贯倡导:人类的利己行为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达到人类整体的福利。就是这个亚当斯密,在写作国富论的同时也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赞美人类的同情心和道德,从而引出了所谓的“斯密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非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所谓的新政,那将是摧毁美国制度的

17、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将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胡佛的竞选总统演说材料三:第1节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 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款项。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准许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并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4 900万美元第4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此批准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2 4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

18、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第5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特准从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起,拨予每一会计年度380万美元。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的理论根据是什么?(2)指出材料二、三在市场经济制度问题上的不同做法及其结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斯密问题”的理解。考点集训(四十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题号答案12345

19、678910一、选择题1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C“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2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针对过去过分注重需求而忽视供给的政策倾向,强调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发展停滞的问题,这一理论的实践有利于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B扩大工程建设,增加就业C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的积极性

20、D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3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A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B“美国总统”是指尼克松总统C“本身问题”主要是指“滞胀”问题D“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主要原因4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21、发展 B第三产业的兴起C“福利国家”的建立 D“新经济”的出现5右图是主题为“福利制度没用好”的漫画(图中酒瓶上的文字是“社会福利”,书本封面上的文字是“欧洲”)。对该漫画寓意理解正确的是,福利制度的实施A实现了社会公平 B造成了新的不公C抑制了贫富分化 D保障了充分就业6下图为某网站介绍当前欧洲经济形势文章的配图(图中文字有超前消费、债务危机、高福利)。该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有可能是A当前欧洲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经济困难B超前消费是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C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需要国际社会化解D福利国家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7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 1

22、966 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8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B减少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C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D增加了国有经

23、济的比重9下图是三种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从图二到图三变化的原因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C现代科技革命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10“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美国结束这种状态主要借助于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 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 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 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 801万。

24、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材料三:“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

25、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度蓬勃发展,其中美国扮演着关键性的主导角色,除了恢复国内经济之外,美国也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使其走出战争的阴霾。为了维持“世界警察”的形象,美国军费开始大幅扩张,1960年时已经超过五千亿美元。19611973年,美国派军投入越南战争,耗费一千五百亿美元,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美国的经济经过战后的迅猛发展,在70年代进入徘徊,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19691979年美国的GDP增幅仅为3.3

26、%,同期通胀率为11%;劳动生产率增幅1.3%,工人报酬增长率为2.7%,也就是说,企业获利水平长期低于工资上涨水平。19731974年,因为阿拉伯国家对阿以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提价和禁运,美国物价上涨,生产下降,失业激增,英国和日本也陷入经济不景气中。里根总统是一位旗帜鲜明的“节衣缩食主义者”,他在1980年上任后,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恢复国内石油的生产以稳定油价,减少货币供应,遏制物价的上升,实施大规模的削减赋税,以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里根政府还减少财政支出,缩减各项社会福利,开除公共部门参与罢工的员工,同时,大力扩充国防开支。一直以来,凯恩斯的“需求理论”被视为不容置疑的铁律

27、,但在八十年代,供应学派提出了相反的说法,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私人投资的增长和资本获利率的提高。里根减税主张和供应学派不谋而合,作为温和的保守主义者,他用供应学派来对付“停滞”,用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总量对付“通胀”,这些政策从1983年起开始收到成效,经济的复苏延续到90年代,但也激起反对的声浪。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主张也得到了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支持,她竭力提供有利于资本活动的环境,重视国防军事的发展,减少工会的权力,削减社会福利等公共支出,并坚持反共的政策。撒切尔夫人认为,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和不合情理的”。80年代的英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

28、接连在大选中获胜,她也成为20世纪英国执政时间最久的首相。在英美两国的带领下,欧洲与日本都在经济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经济的发展使各国有更多能力投入军事建设和相关科技研究,民生的富饶更是宣传利器,对当时的东欧和苏联造成了巨大压力,双方的实力差距越来越悬殊。摘编自台湾三民版历史、蒋亚平论里根的经济政策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的政策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的影响。考点集训(四十四)从“战时共产主义

29、”到“斯大林模式”题号答案12345678910一、选择题1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3“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

30、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C斯大林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5下列关于俄罗斯在19131925年经济发展情况表的分析不恰当的是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种植业(%)10064107畜

31、牧业(%)10072121工业总产值(%)10013.8108.1A.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是造成农业生产在1920年显著下降的原因之一B经济发展的曲折背后是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C国家工业化方针的实施促成苏联工业在1925年迅速发展D1920年工业生产的低谷与长期战争与社会动荡有关6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项目年份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招聘外国专家(人数)钢产量(万吨)1929年30.14564301932年55.71 919590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引进先

32、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D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7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上述材料表明 A苏联由封闭走向开放 B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失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8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

33、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9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10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

34、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

35、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

36、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20世纪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

37、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摘编自美苏交锋材料二: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旨在通过“联邦

38、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材料三: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们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

39、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是什么?(3)材料三中,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考点集训(四十五)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题号答案12345678910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的改革需要顾虑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挤压和

40、挑战,而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走的是“修正主义”道路。这导致赫鲁晓夫改革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部分保留B更加谨小慎微地慎重决策C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D实施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改革2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

41、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4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5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19531

42、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6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实行新体制的企业领导有权招聘或解雇职工,有权确定工人的劳动报酬形式以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有权处理上级拒收的多余物资,有权出售按调拨单销售不出去的超定额储备的产品”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

43、价格7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8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

44、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9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10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

45、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初衷是A全盘西化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放弃公有制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

46、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12站在21世纪的开头,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然

47、值得我们去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他的解决国家灾难的计划被称为新政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和农业补贴、保证最低工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联邦政府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了很久。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材料二:苏联局势的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严重影响到戈尔巴乔夫的声誉和威信。为了缓解危机,戈尔巴乔夫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强国上,指望从西方得到大量援助渡过目前的难关。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制,放弃国家干预

48、,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尽管七国首脑与戈尔巴乔夫达成了六项协议,但在对苏联财政援助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却搁置起来,使戈尔巴乔夫空手而归。陈思、杜正艾 两霸争雄材料三: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两大方案都是为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美国胡佛时期的大萧条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停滞而设计的。两大方案都是由不是来自下层、而是来自上层、来自国家上层的领导人领导进行的。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其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但却对足以保持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感兴趣。尽管他们的改革方案的目的是保守的,但这两位领导人都遭

49、到了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强烈反对;保守派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激进派要求施行社会外科手术而不是急救。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采取的重要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经济政策是怎样改变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知识,分析造成“苏联局势动荡和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戈尔巴乔夫为推动私有制改革在城市和农村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哈佛计划”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两者在实质上有何不同?【考点集训】(四十一)1D2.

50、A3.C4.B5.B6.C7.A8.C9.C10.B11(1)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2)经济思想:自由主义;遭遇困境: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非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动荡;异化:随后,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12(一)此观点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凭借强大的工业经济,在全球范围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主张通过自由贸易来打开或占领落后国家市场。亚非拉等落后国家不断沦为工业强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受到工业化强烈冲击,资源和财富不断外流,贫困化加剧。李斯特对英国自由贸易的批评,说明他认识到自

51、由贸易政策的实质,强调对民族经济的保护。李斯特认为落后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应该予以贸易保护,符合落后国家的利益要求。(二)此观点不正确。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进一步发展,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和市场,发达工业国则输出商品和资本。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贸易保护和壁垒容易导致国家间经济冲突和矛盾加剧,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李斯特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否定,带有狭隘的民族保护色彩,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全球化趋势相冲突。【考点集训

52、】(四十二)1A2.D3.C4.B5.A6.D7.D8.C9.A10.C11(1)措施:建立工业复兴局;调整企业关系(制订公平竞争规则);调整劳资关系。(回答其中两点即可)变化:国家干预经济。(2)目的:通过减少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缓解经济危机。新变化:行政权在某种程度上凌驾于立法权。(或联邦政府的权力获得了扩大)(3)工业复兴法具有垄断性企业联合的特征,违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是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行政权不能凌驾于立法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12(1)缺陷: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生活困苦(没有社会福利机制);缺乏政治诉求的渠道。不利影响:经济上贫富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不利

53、于技术革新运动;政治上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工人运动兴起。理论根据: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2)不同:材料二反对对市场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认为对市场的干预会产生专制。结果: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材料三用立法的形式,确保国家提供资金,对老人、失业者和妇女儿童进行救助。结果:在没有根本改变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保护了民主制度,缓解了经济危机。理解:斯密其实是主张资本家在利用自由市场牟取暴利的同时,还应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然,市场利益与社会责任都离不开国家、社会机制的形成与干预。【考点集训】(四十三)1B2.C3.C4.C5.B6.D7.A8.B9.C10.D11(1)变化:从公元前221年到公

54、元前206年,人口数量锐减。 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 变化:从公元前120年以后,人口数量增加。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趋势: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原因: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业问题的出现;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 (3)时间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 看法:人口数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程度等有密切联系,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人口政策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等。12(1)政策变化:从需求管理转向供应管理;从国家全面干预变成以自由市场为主

55、导。背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对美国的冲击;凯恩斯主义的过度实施造成的“滞胀”危机;里根政府试图重拾自由主义以缓和危机。(2)共同点: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公共开支;货币紧缩,控制货币总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压制劳方和工会;积极反共,加紧对苏联和东欧施压。影响:缓和“滞胀”,为九十年代的“新经济”打下基础;普通民众的利益受损,激化国内阶级矛盾,也造成国际形势的紧张。【考点集训】(四十四)1A2.C3.A4.C5.C6.C7.B8.C9.C10.D11(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56、,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3)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

57、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12(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苏联:20世纪20年代成功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2)措施:成立失业救济署;以工代赈,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

58、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考点集训】(四十五)1A2.B3.C4.C5.C6.B7.D8.B9.A10.D11(1)体制: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利弊:美国:利: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苏联: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弊:后期计划体制陷入僵化,导致效率低下。(2)努力:美国:国家加强经济干预,完善社会保障;主导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苏联:通过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力图打破斯大林体制束缚。12(1)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立法、提供就业和农业补贴、保证最低工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任意写出2点即可)改变:由自由放任政策改变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2)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停滞和美苏争霸。城市: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农村: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和建立家庭农场。不同: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变革。(3)相似:解决经济危机;国家上层的领导人推动(自上而下);维护本身的制度;改革遭到反对。不同:前者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者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