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653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一部分专题突破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抢分点八 小说探究题——紧扣主题与标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建议用时3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乔叶天上不会掉馅饼。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2004年秋天,我随河南作家代表团去西部采风。在等着导游买票的工夫,我站在入口处向里张望。“阿姨。”有人拽着我的衣襟。我皱皱眉,今天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很不耐脏的。一回头,我看见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眼窝,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噢,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摇摇手。“阿姨。”她又叫。“什么事?”我只好搭腔。“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她的普通话很生硬。“是。”“你是老师吗?”“我当过老师。”我有点惊诧,我有过

2、四年的乡村教书的经历,可她怎么能看出来?“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你很漂亮。”她继续进攻。我都有些替她着急了,心想干脆买一个。“你的东西怎么卖?”我问。她解了一个,递给我:“给你。”“多少钱?”“不要钱。”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地说:“真的不要钱。”“那我也不要。”我也很干脆地说。不要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就是最贵的,这么没谱儿的事情,我不做。导游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玩了两个多小时走出来,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小姑娘。她就在出口处站着呢,立马跟上了我。“给你。”她又来了。我仍然没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

3、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送我?为什么?”“因为你是老师,好人。”我笑。“我真的不要钱,真的。”她耐心地劝说着我,“我经常送东西给我喜欢的客人。”我接过那个铃铛,吊坠上刻着一只老鼠。我正好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着一个鼠头木制项链。这个鬼精灵!“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主意,上车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我和她合了影,答应把照片寄给她。然后我去买丝巾,她依然跟着我,告诉我说什么样的丝巾是好的导游开始催促上车,我上了车。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

4、,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出的灰尘扑上她的小脸,很快把她的泪痕遮盖起来。然而更多的泪又冲下去,她的脸上很快就变得模糊一片。司机把车停下来,全车的人都望着我,我艰难地把脸转向她。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铃铛威胁她,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写下了地址。从新疆回来,我洗好了照片,买了一套童话集和文具,想邮寄却发现地址找不到了。最后我还是寄了出去,地址一栏写的是“新疆

5、吐鲁番高昌故城哈提雅(收)”。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阿姨,谢谢你。听很多人告诉我说有我的包裹,跑了好多家才找到。我送了28个铃铛,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像我的汉族老师。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我很想她。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呆住了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哈提雅,请不要像我,还有我们你送礼物的这28个人。那27个人,都是怎么想的呢?都是怎么看待你的礼物的呢?在他们的意识里,大约也都认为自己是经遍世事的聪明人吧?平生第一次,我开始为自己一向得意

6、的所谓智慧和经验而自卑起来。我才发现:虽然我四处游历,但我心灵的嗅觉已经逐渐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如高昌故城。而她虽然守着高昌故城,但她小小的心啊,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草场。哈提雅,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第28个馅饼。(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3期)1下列对作品的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我随作家代表团去西部采风,在入口处张望,哈提雅主动向我打招呼,并猜测我是一个老师,说明她是一个有心机的孩子。B哈提雅几次拒绝了我想付给她的钱,是因为她经常送东西给她喜欢的客人,且从不收钱。C哈提雅收到我送的礼物,写了一封信给我。看完后我呆住了,我是被

7、哈提雅的内心震撼了,我为我的偏狭而感到惭愧。D哈提雅一共送出去28个铃铛,却只收到1个回赠礼物,暗示当下社会人心的冷漠,毫无同情心。E文章结尾通过作者的内心忏悔,看到了成人虽遍经世事,心灵的嗅觉却变得荒芜,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相较而言,哈提雅小小的内心却是一片纯美碧青的无垠的草场,从而让主题得以升华。解析:A项“她是一个有心机的孩子”错;B项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其实她也有她想要得到的礼物,那就是书和文具;D项“暗示当下社会人心的冷漠,毫无同情心”过于言重。答案:CE2标题为“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答: 解析:理解标题的含义,要注意表层与深层两个角度,表面上是哈提雅送出的第

8、28个馅饼,实际上是哈提雅纯真善良的内心,让我体会到人间真情的高贵。答案:哈提雅送出的第28个铃铛,即第28个礼物。这最美味的馅饼象征着哈提雅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3小说中是怎样塑造哈提雅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采用了正面描写和对比反衬的手法。文中有对哈提雅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也有通过“我”的言行的侧面描写和对比反衬,还有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使哈提雅这一形象真实、自然、感人。答案:正面描写(或细节描写)。通过哈提雅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侧面描写。通过我对哈提雅的情感态度的转变(从婉拒到不忍再到为之震撼)来塑造人物形

9、象。对比(或反衬)。通过与以“我”为代表的成人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智慧”和经验相比,表现哈提雅的纯洁善良美好的人物形象。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有利于表达对哈提雅的情感,有利于增强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二、(2016福建漳州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匆匆过客路遥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

10、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

11、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当售票员宣布

12、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儿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

13、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我猛地迈着

14、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有删节)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

15、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儿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E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解析:A项,“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错误,故事结局并非沉重和压抑的。B项,“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理解不准确,文中并没有细腻描写了男青年、

16、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C项,“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依据不充分,有委屈、感动的心理。答案:DE5小说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买票场景是小说的中心情节,作者以此为叙事写人的中心,可以从情节的紧凑、不同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的对比、营造紧张而繁忙的春运环境等角度分析。答案:使故事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把情节和人物集中在售票窗口展开和刻画,透过买票的情景,使情节单一集中;有助于发掘人物的深层心理、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我买票时的矛盾纠结心理及青年男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买票场景表现出来;影射出春运买票难的社会现实。售票窗

17、口人头攒动,排队买票的旅客中有人终于排到窗口却买不到票。(意思对即可)6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而内心善良的人,可以通过他买票的目的、与青年妇女的语言交流和最后对小女孩的轻轻一吻看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与我形成对比映衬,有助于凸显小说相互帮助、急人之困的主题。答案: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这一人物、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凸显主题。(意思对即可) (二)(建议用时35分钟)一、(2016豫南九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4个鸡蛋李

18、暖暖从家里跑了。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

19、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

20、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

21、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

22、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

23、0万赎身。”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

24、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解析:B项“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的理解有些牵强。D项“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的表述不恰当,是重要情节。E项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主要扣住青年在经历磨炼后,逐步成长成熟;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答案:AC2小说第五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是遥远、偏僻、泥泞难行。暗示了李

25、暖暖所在的学校离城市的遥远,所在地方的贫穷,为下文写李暖暖的形象做铺垫,也交代了李暖暖变得坚强、简朴、懂事的原因。答案: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做铺垫;(或:引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 解析:这是一道文本探究题,两种观点都有其相对正确的成分。作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选择一个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然后紧扣小说的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

26、等角度分析探究。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炼后的成长。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做事认真,顾及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的自尊;分食物像母亲。(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的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给老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得大哭。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他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

27、长都尊敬她。二、(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

28、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

29、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

30、。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刚走进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

31、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您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

32、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B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

33、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C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解析:A项“倒叙”应该是“插叙”。B项分析不全面,“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

34、一职业的原因”,应是“原因之一”,他不忍放弃的原因还有“希望转正”等其他因素。D项“后悔的心理”错,他不愿去也无能力去活动,所以说“后悔”是无根据的。答案:CE5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李茂的形象不难概括,通过文章中他的语言行为容易概括出“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疼爱妻子,正直、自尊”的特点,结合事件加以叙述。注意分条作答,完整规范。答案: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

35、,他赔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6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答: 解析:小说中设置某一情节(细节)的作用无非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结构上考虑,引文铺垫,前后照应,承上启下,总括全文等;内容上则有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的表达深化的作用,本题考查结尾的意蕴,注意结合文本,分条作答。答案: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人物形象塑造上,用

36、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过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三)(建议用时35分钟)一、(2016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庄稼地里有祖坟何晓“爹,李家的人每年给你多少钱?”桂花喂了猪出来,看见公公又坐在街沿上翻历书,就扯起喉咙问。天生老汉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眼镜,不开腔

37、。“翻、翻、翻,一本历书都遭你翻烂了。人家城里人出门不得看皇历,只看天气。”自从接到丈夫的电话,说他和儿子不回来过年,要在厂里挣双份工资,桂花的脸就扯长了再没复原,跟哪个说话都像吃了火药,“你以为我不晓得你在等李家的人啊?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等,今天都二十九了,人影子还没看到一个。哼,也不晓得是哪些个天王老子的坟,年年都这样劳烦人。就是请个守墓的,也未必有你这样尽心哦。”天生老汉听了这话,叹口气,偏过头对儿媳妇说:“我翻历书,是在看节气,和李家没有关系,你不晓得,就不要乱说。桂花,还是留点口德哟,莫要忘了那年秋天,你口里是咋生疮的。”桂花用木瓢把猪食盆子打得“砰砰”响,再还嘴,语调却低了三分:“

38、医生说了的,我那是病毒感染,和山弯地的坟没关系。”说着,忙慌慌地拐进了厨房。天生老汉笑笑,他晓得,这一下,屋里至少可以清净一袋烟的工夫。那年点麦子,天生老汉亲自去县城农科所买了良种回来,播到山弯地的时候,桂花不高兴,边撒种子边和天生老汉吵架,说年年李家的人回来点香祭祖,都要把地里的麦子踩得乱七八糟。天生老汉就解释:“人家赔了钱的。”桂花一听这话,更生气:“反正人家要赔,何必既花力气又花钱把庄稼种得这么好?喊你不种庄稼,在屋里耍,我也好和他们两爷子一起出去打工挣钱,你偏不准,守到几亩地,花牛大的力气,挣得到几个钱?” 天生老汉挥舞着旱烟锅子,骂道:“钱!钱!钱!你挣得到几个钱?都出去打工,把地荒

39、起?想都不要想!你们哪个出去打工、哪个留在家里我不管,我只管这些地要有人种。就是全社全村全乡的地都荒完了,我屋里的地也不准荒。”桂花放下手里的锄头,叉起腰杆立在地里,尖声叫道:“爹哟,你晓不晓得现在是啥年代哦?人家都看挂历了,只有你还在看老皇历。你吼我做啥子?你有本事,种了这么好的庄稼,就不要准人家来踩,几个烂土堆堆,像祸根一样,年年招人来”天生老汉不等桂花说完,几步跑拢,抓住桂花的袖子就往地中间的坟堆上拖,边拖边说:“人人都有祖先、家家都有祖坟,你个死女子,不怕报应哦?去,去磕头认个错!”桂花一掌把天生老汉推倒,转身就往地边上跑,一路还不停地咆哮:“我就要说就要说,烂土堆烂土堆,全是烂土堆!

40、” 天生老汉自己从地里爬起来,不知道是身上痛还是心里痛,反正就是痛得想哭,他独自流着泪往土里撒种子,撒一把说一句:“大人不记小人过,土里的先人,莫要跟那个蠢女子计较,就当她放了个屁,不是不是,就当刚才吹了一阵风”却不想第二天一早起来,桂花的嘴里嘴外就生了疮,肿得像猪拱嘴一样,吃了好久的药才好。从那以后,再到山弯地做活,桂花说话的声音都不敢太大了。只是年年到了李家来祭祖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要发几句牢骚。俩人正怄着气,后山上响起了喇叭声,有小车来了。天生老汉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坐在堂屋外面抽烟看历书。桂花却赶紧把手上的活做完,边掸着衣裳上的土,边尖起耳朵听响动。一会儿,来了一大群人,都穿得光鲜鲜的

41、,拉着天生老汉的手寒暄了一阵之后,就在天生老汉的带领下往山弯地走。桂花跟在后面数了数,男女老少总共有三十多个。桂花想:李家回来祭祖的人,一年比一年人多了。虽然都很小心,但人太多,大家还是在把麦子踩坏了好大一片之后,才全部集中到了麦地中间的坟堆旁。李家的人离开故土久了,祖上的事情没有天生老汉知道得多,天生老汉就把自己听来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很是投缘。话说完了,开始点香、磕头。当坟头上香烟缭绕的时候,太阳也偏西了,李家的人陆续离开祖坟往车上走。桂花赶紧站到天生老汉旁边。走在最后的人拿了钱出来,放进天生老汉的手里,说:“这麦子长得多好啊!”天生老汉推着不要,那人就把钱放进了天生

42、老汉的大衣口袋里。桂花看得明白,是好几张一百元的。 只等最后一辆车子转过山弯,桂花就赶忙对天生老汉说:“爹,我现在晓得你老人家为啥要喊我在家种地了。”天生老汉像没听到儿媳妇的话,他的目光还跟着那几辆小车和车里的人,他说:“出去几辈子了,还记得回来祭祖,还晓得哪样麦子长得好”桂花插嘴说:“这地里的麦子长得越好,人家给的钱就越多吧?” 天生老汉狠狠地剜了她一眼,说:“人家离开老家那么久了,心里都有庄稼、都有祖坟,你守在这里的,咋就看不到庄稼地里有祖坟呢?女子,这祖坟在庄稼地里,不管是哪家的,都是先人。这些先人在看着地里的庄稼,也看着种庄稼的后人哩。”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43、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描绘了桂花因为抱怨庄稼地里的祖坟而导致嘴里嘴外都生了疮的生动场景,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B天生老汉明知道李家人来祭祖会把地里的麦子踩坏,却还是花钱花力气把庄稼种得很好,这源于他对土地的尊重,更源于他知道李家人会赔偿他的损失。C桂花一掌把天生老汉推倒,天生老汉自己从地里爬起来,痛得想哭。他想哭不仅因为摔疼了,更是因为以儿媳妇为代表的年轻人对祭祖传统的不理解和轻视。D李家人来祭祖的汽车喇叭声响起的时候,天生老汉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坐在堂屋外面抽烟看历书。此时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激动的,只是故作姿态,等着李家人来请他。E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是写世态人情的艺术。这篇小

44、小说的情节就在天生老汉和儿媳妇的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虽然很淡但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解析:A项,小说采用的是插叙手法,“抱怨”与“生疮”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B项,“更源于他知道李家人会赔偿他的损失”,并不准确。D项,老汉的平静是自然的表现,在他的意识中,守护祖坟,哪怕是外姓人的祖坟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答案:CE2小说以“庄稼地里有祖坟”为标题,有何用意?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标题作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情节(一般是线索)、人物和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庄稼地里有祖坟”是小说的线索,串联了桂花和天生老汉两人对祖坟的不同态度,刻画了两代农民对“祖坟”这一

45、问题的不同态度,表现老一代农民对传统和土地的坚守。符合这个意思即可。答案: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情节围绕“庄稼地里有祖坟”展开,这样使小说情节更紧凑、集中。形象上,有利于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对“庄稼地里有祖坟”的不同态度,塑造了“天生老汉”和“桂花”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主旨上,体现主题,作者借贯穿全文的意象“祖坟”,表达了以“天生老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民对土地、对庄稼的热爱和尊重,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3小说主要借助“天生老汉”和“桂花”之间的对话来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对话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类题目也需要从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心理、表现

46、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分析对话,还要注意语言特色、地域文化色彩等特殊表现作用。答案: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祖坟”的来历到“桂花”遭“报应”肿了嘴再到“李家人”前来祭祖,情节的每一步发展都由对话描写连缀。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把“天生老汉”的淳朴和“桂花”的浮躁都表现得活灵活现。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农村生活气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社会环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邻居伊北老黎搬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来,开了门,大家才发现进门过道里有人半蹲着在炒菜,弄得整个房间乌烟瘴气。炒菜的人看见住户们回来了,尴尬地笑了笑,嘴里咕

47、咕哝哝地说了几句,大概是在跟大家打招呼。大家捂着鼻子过去了,他见没人理,便继续低头炒自己的菜。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我们都是外来客,我们买不起房子,但又不想住得太偏远,便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物理空间。在这所较高档小区的大房子里,足足住了十户人家。最大的一家占地面积十多平米,最小的一家则只有五六平米。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在这套房子里栖居。别看地方小,我们这所房子的住户最低学历也是大学本科,有工作的,有考研的,每个人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太需要一个家。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从第一眼看到老黎,大家就感到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他头发油脏,衣着邋

48、遢,他在公共走道里炒菜,电视声开得老大,他在水池边吸烟,他起得太早,而且每次都惊天动地;更糟的是,不久他那爱聒噪的老婆也跟着住了进来。在这套房子里,没人理老黎,人们自觉地避开他,即使是狭路相逢,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低眉装作没看见,各自走过。大都市特有的冷漠,每天都在我们这里上演。老黎心里似乎也明白,在这里,没人看得起他,他只是一个批发毛巾的,虽然有时候,他竭力想同周围的邻居说一两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可似乎谁也不肯给他这个机会。我们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也导致大家跟老黎实在搭不上,直到七号搬了进来。七号特指在七号房住的人。没人知道这对情侣从哪里来。从种种蛛丝马迹看,那女的大概是大专毕业,但同时又

49、是失业状态(因为她总待在房子里);男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工作,过着紧张的早出晚归的生活。谁也没想到,白天大段空余的时光,竟然促成了七号女主人和与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的友谊。在洗菜池,他们总是长时间地聊着,他们讨论做菜的方法、讨论北京的天气、讨论各自家乡的特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发展到后来,他们甚至开始拼桌子吃饭,俨然一家人。七号女主人怀孕了,出于对母子健康的考虑,他们决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七号搬家了,这在这座城市里,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可老黎却为这件事忙得不亦乐乎,又是帮他们找车,又是帮他们抬家具,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对年轻的夫妇。七号走了,老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中,他每天用意志抵抗着来

50、自其他邻居的冷漠,时时刻刻,我们似乎都在提醒他,他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他永远别想走进我们的社交圈。老黎是寂寞了。究竟谁可以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之,老黎是不行,他是标准的中国人,他似乎还不习惯孤独的生活。一天早晨,我打开门,准备走出去,转头间,看见老黎正抱着一个笨重的大箱子朝门外走,我连忙把门拉得很开,让老黎先行。老黎缓慢而吃力地从我身边走过,偏过头,脸上有一种尴尬的笑像刚来的时候那样随即说了声,谢谢啊。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种渴望。即便只是一个举手之劳,他都感谢万分,他太需要别人的接纳。我连忙说,没什么没什么,赶紧躲开了老黎的眼睛,到底没与他有更多的交流。在人情淡薄的都市里,我似乎已经

51、习惯了点到为止,习惯了自保,习惯了戴起面具过日子。一年后,老黎搬离了这儿,我再也没见到过他。后来听人说,老黎现在住在大杂院里。“那里才最适合他”,这是邻居们对于老黎的评判。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以“邻居”为题,但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最后选择搬离,这一冰冷事实使得文章的题目充满了讽刺意味。B文章中的“我”是串联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着力描写了老黎初来的情景和老黎搬离时的情景,“我”既是事件的观察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使作品读起来更加真实可感。C七号女主人能跟和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

52、与邻居相处。D七号女主人搬走时老黎的依依不舍,忙前忙后;七号女主人搬走后老黎最终也选择搬离。这种种做法和表现充分说明老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真诚理解、和谐相处的渴望,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E小说在最后写邻居们对老黎的评判,充分说明大家骨子里莫名的清高渐渐淡去,而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解析:A项,“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的说法过于绝对。小说中的老黎与后来的七号女主人有过短暂的融洽相处。C项,“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的说法曲解文意,直到小说结尾,也没写出老黎完全适应与邻居相处。E项,“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的说法无中生有,在人情冷漠的

53、环境中,老黎的搬离并未引发大家真正的反思。答案:BD5第段开头说:“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老黎的到来究竟有没有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老黎最后的搬离可以看出老黎的到来并未真正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回答“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原文提炼概括并做出适当的分析。答案:老黎的到来并未真正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因为除了后来的七号女主人外,几乎没有人接纳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习惯性的冷漠赶走了老黎。我们的生活可以概括为: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挤在一起,但我们的心却不能彼此真诚相待;我

54、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自我保护;每个人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大家冷漠地互不关心,交往只是点到为止。6本文为何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请简要探究其妙处。答: 解析:小说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的妙处,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考虑,便于多方面展示老黎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一面,深化了文章批评人情冷漠的主旨。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使用术语,要尽可能使用书面语作答。答案:从老黎的角度看:便于多方面展示老黎思想性格中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一面;为下文“七号”搬走时老黎依依不舍以及“七号”走后老黎更感失落寂寞最终也搬走的情节做

55、了铺垫。从邻居们的角度看:以“七号”与老黎的和谐相处与其他邻居对老黎的冷漠构成强烈对比,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冷漠态度的否定。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真诚理解、和谐相处的呼唤。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其实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交往沟通的渴望,只是忙碌紧张的都市生活使人丧失了自我,戴起面具过日子,人情淡薄。作者的矛头不仅指向邻居们清高冷漠的态度,更指向现代社会的病态根源。(四)(建议用时35分钟)一、(2016成都市高三二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连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

56、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七七抗战那一

57、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58、,所以老人天公地道的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的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祁老人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的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的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

59、字;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算命先生推奖的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对长孙媳妇,他本来无须这样,因为她识字并不多,而且一天到晚嘴中不是叫孩子,便是谈论油盐酱醋。不过,日久天长,他已养成了这个习惯,也就只好教孙媳妇多站一会儿了。小顺儿的妈长孙媳妇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

60、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的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的,她回答:“还够吃三个月的呢!”其实,家中的粮食并没有那么多。她不愿因说了实话,而惹起老人的啰嗦。对老人和儿童,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咸菜呢?”老人提出第二个重要事项来。她回答的更快当:“也够吃的!干疙瘩,老咸萝卜,全还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亲自点验,她也能马上去买些来。“好!”老人满意了。有了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就是天塌下来,祁家也会抵抗的。可是老人并不想就

61、这么结束了关切,他必须给长孙媳妇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哼!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是几个日本小鬼还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也过不去三个月!咱们可也别太粗心大胆,起码得有窝头和咸菜吃!”老人说一句,小顺儿的妈点一次头,或说一声“是”。老人的话,她已经听过起码有五十次,但是还当作新的听。(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作品的开篇,作者借祁老太爷的经历说明北京城刚刚遭遇八国联军的侵犯,又来了持续不断的内战,这也恰恰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B小

62、说借助祁家大院中的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作为一家之主的祁老太爷成了这一情节之中的线索性人物。C小说对祁老太爷的肖像描写集中在了老人的眼睛上,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此处描写之中可以见到祁老太爷为人和善的性格。D作者在对小顺儿的妈进行肖像描写时语言极其简约,但也刻意写到她的眼睛“又大又水灵”,与祁老太爷的眼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女性的独特之美。E祁老太爷特意给长孙媳妇讲道理,是怕年轻人不知道历史而又粗心大意,所以一再强调北平是块宝地,再大的乱子也不会超过三个月。可谓阅历丰富、用心良苦。解析:A项,“刚刚”不准确;D项,“强调了女性的独特之美”错;E项,强调“备足三个月的食物”更为妥帖。答案:B

63、C2小说中祁老太爷家的长孙媳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答: 解析: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会持家、好脾气而又生性善良的女性形象。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出有关长孙媳妇的情节,再从中整合出她的性格特点。答案:是小顺儿的娘,为祁家生儿育女,祁老太爷偏疼这个长孙媳妇;会持家,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差不多都由她一手操持;相貌一般,但懂得家族中的规矩,不像祁家二孙媳妇那样惹老人生气;很有耐心,老人说过多次的话还当作新的听;天生的好脾气,别人笑她没有擦好粉她也不会急;对老人孩子们充满善意,有时候对他们说了善意的谎言。3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

64、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赏析。答: 解析:结合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手法,很容易判断出这是细节描写。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可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着手。答案:细节描写。作用:刻画出祁老太爷在晚辈面前总想立下规矩,摆出长者的姿态;也想显示出自己很会思想,并且已经形成了习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卖厨刀刘明早晨有雾,淡淡的。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

65、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做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

66、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

67、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

68、手缩了回去。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

69、,桐庐镇优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作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

70、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不但“众人吓了个大跳”,就是读者也为之心惊。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析:A项原句说“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这里把傍水青山比作荷叶,将雾中古城比作露珠。B项“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错。原文没有此意。E项“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错,原文中语言描写不突出。答案:CD5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文中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桐庐镇“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

71、”的美,烘托黑袄汉子对自己的厨刀质量的自信及卖完厨刀的喜悦心情,同时表达了文章主旨,即对淳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从结构上看,与文首江溪交错、水傍青山、雾缭古城的桐庐镇美景呼应,结构圆合。答案:描绘出桐庐镇的古朴淡雅,烘托出黑袄汉子质朴内敛的人物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蕴含着作者对淳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或表达作者对喧嚣浮躁世风的一种否定);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的环境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6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答: 解析:小说塑造黑袄汉子的形象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时,要抓住“咔咔咔砍起铁丝”“嚓嚓嚓”刮胡须、“射出两道光来”的眸子、“瞪着瞪着”等精彩的刻画,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简要概括”。答案:寡言内敛;质朴沉稳;自尊心强;颇有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