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限时90分钟分值100分战报得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冰川作用B.海浪作用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解析】1选C,2选A。第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
2、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2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图1是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嘉峪关市社会实践时拍摄的照片(拍摄时间5月16日17时),图2是拍摄地附近的遥感图像。读图,回答3、4题。3.当地的地貌特点是()A.平坦开阔B.山河相间C.奇峰林立D.冰川广布4.与拍摄点所在地区地貌特点形成相关的作用力有()冰川侵蚀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A.B.C.D.【解析】3选A,4选D。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祁连山北侧,应为祁连山河流的冲积扇地区,该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欠发育,由于纬度及海拔均不是太高,不会有冰川广布。第4题,由材料可知,拍摄地点位
3、于河流冲积扇上,是流水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地形,由于位于西北地区,气候相对干旱,风力侵蚀强烈,而冰川活动较少。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状况分布图,完成5、6题。5.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A.干旱B.寒潮C.沙尘暴D.滑坡6.下列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冬季风是该自然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该自然灾害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的发育程度高地形是该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该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人为原因A.B.C.D.【解析】5选D,6选C。第5题,读图可知,该自然灾害极密集地区和密集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故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滑坡或泥石流。干旱、寒潮和沙尘暴一般发生在北方。第6
4、题,滑坡发生的原因中冬季风对它的影响很小;由图可知,该灾害西部比东部的发育程度高,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发育程度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所以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发生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图1为2014-201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图2为2014-201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7.云南滑坡和泥石流()A.西部多发与地势起伏有关B.东部次数少,因为处于喀斯特地貌区C.与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一致D.冬季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河流断流8.应对此类灾害,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植树造林,保护生
5、态环境加强监测和预警修建大型水库,调节径流规划穿山隧道,改善交通A.B.C.D.【解析】7选A,8选C。第7题,云南西部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和泥石流频发;东部地区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次数少,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时间与当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基本一致;冬季滑坡和泥石流少,主要是因为冬季降水少。第8题,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势起伏大、地表物质疏松、降水丰富、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所以应对滑坡和泥石流,应将危险地带的居民点搬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加强监测和预警。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此完成9、10题。9.形成“魔
6、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溶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10.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是()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解析】9选D,10选C。第9题,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0题,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该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大;该地区河流发育较差;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
7、少。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回答11、12题。11.图中经过P处的等值线的数值为()A.813米B.814米C.815米D.816米12.在岩壁上,可以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孔穴,远望犹如窗格和蜂窝,这种地貌被称为石窝。图中石窝最密集的地点是()A.B. C.D.【解析】11选C,12选C。第11题,图中等高距是1米,因该地貌是风蚀蘑菇,虚线等高线在下面,所以经过P处的等高线数值大于814米,应为815米。第12题,石窝是因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由图中风蚀蘑菇的形态,可知地点处等高线在四地点中最密集,说明坡度较大,风沙对岩石的侵蚀最严重,所
8、以形成的石窝最多。鄱阳湖地区的沙岭沙山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据此完成13、14题。13.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14.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13选D,14选C。第13题,鄱阳湖位于湿润地区,沙山的沙源是赣江携带沉积而成的。沙山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沙垄(脊),初步判断该地应该多西南风或东北风。鄱阳湖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但由于沙山北部赣
9、江河道呈东北西南走向,河道狭管效应导致该地多东北风。第14题,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作用,其沙源来自枯水期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15、16题。15.图中反映出()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风速的关系不明显16.由图可知,防治风沙危害的有效
10、措施是()A.合理利用水资源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C.设置沙障固沙D.小流域综合治理【解析】15选B,16选B。图中反映出植被覆盖率越高,输沙率相对越小,说明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因此在防治风沙危害中,保护和恢复植被、植树种草是有效措施。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7、18题。17.下列旅游景观与图示地貌类似的是()A.长江三峡B.桂林山水C.黄山怪石D.天涯海角18.从图中看,最有利于该地貌形成的条件是()A.植被覆盖率低B.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C.气候炎热干燥D.可溶性岩石广布【解析】17选B,18选D。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下和地表有大量
11、石灰岩且出现峰林、石林等地貌景观,故判断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长江三峡属于流水侵蚀地貌,桂林山水是典型的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黄山怪石主要是花岗岩岩体长期受内、外力作用,风化剥蚀形成,天涯海角属于海浪侵蚀地貌。第18题,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等沉积岩经过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具有可溶性石灰岩,二是气候温暖湿润。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19、20题。19.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A.石灰岩B.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20.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堆积B.流水堆积C.冰川堆积D.海浪堆积【解析
12、】19选C,20选B。第19题,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是石灰岩,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沉积岩。第20题,石灰岩在常温下与水汽、二氧化碳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到另一地点,又可能分解形成碳酸钙沉淀,形成钙华梯田景观。所以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21
13、23题。2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2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2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解析】21选D,22选A,23选B。第21题,a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形成的,b三角洲是由海浪堆积而成的。第22题,下层为沼泽沉积,向上为潟湖沉积、沙坝沉积,说明海平面相对于陆地是上升
14、的。第23题,若海平面显著下降,将使潟湖不再受外海涨潮时海水入侵,导致其盐度逐渐降低。如图为四川省第二高峰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海拔6 250米,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幺妹峰壁立千仞,多角峰、刃脊。据此完成24、25题。24.幺妹峰为()A.冰川地貌B.火山地貌C.喀斯特地貌D.丹霞地貌25.幺妹峰顶部角峰、刃脊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冰川堆积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解析】24选A,25选B。第24题,幺妹峰海拔6 250米,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多角峰、刃脊,这些是冰川侵蚀地貌。图中岩层层理构造明显,不是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
15、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此处流水作用较弱。丹霞地貌看上去呈红色,是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剥离以及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山峰和奇岩怪石的特殊地貌,此处位于高大山脉顶部,不是丹霞地貌。第25题,冰川堆积作用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冰川堆积作用在山顶较少出现。在地球重力作用下,高处的冰川会缓慢地向低处滑动,冰川的侵蚀力主要依赖于所挟的坚硬岩块,与冰川一起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下而表现出巨大的侵蚀作用,冰川强大的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顶部有现代山岳冰川,风力侵蚀、流水侵蚀较弱。二、非选择题(共
16、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洪积扇是河流侵蚀沟床、沟坡,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1)指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原因。(2)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原因。(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4)贺兰山以东的宁夏平原在唐代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当地更有“没有贺兰山,哪有宁夏川”之说。指出贺兰山在宁夏
17、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取。冲积扇的形态与区域河流分布、地形等有关。第(2)题,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这与河流流速、携带物成分等均有关。第(3)题,根据材料,除了甲地洪积扇外,其他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土层薄,耕地在洪积扇边缘。第(4)题,贺兰山在不同季节作用不同。冬季可以阻挡冷风、沙尘;夏季还可以抬升夏季风,带来降水,堪称该地的“守护神”。答案:(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河流、沟谷众多,流水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3)砾石多,土层浅薄(土壤贫瘠)。(4)阻挡(削
18、弱)冬季风、冷空气;阻挡沙尘侵袭;抬升夏季风,带来降水。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干流沿断裂带发育,泥石流灾害频繁,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图1)。2018年某地质队在小江干流某处选取横向剖面(图2),沿剖面自西向东选择甲、乙、丙、丁四地垂直向下钻探,获得了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的有关数据(下表)。该地质队考察中发现,当地人利用人工阶梯改造河床微地貌形态,使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形成“人工阶梯-深潭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地点甲乙丙丁海拔/米2 5001 5001 5002 500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米1 5007
19、5001 250(1)请在下图中标注甲、乙、丙、丁四个勘探点的位置,并绘制沉积岩层在地下的分布示意图。(2)解析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形和地质原因。(3)说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减少泥石流灾害的作用原理。【解析】第(1)题,该题绘制中需要注意四地的海拔以及四地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需要理解埋藏深度是该沉积岩层距离地表的深度),另外需要注意该河谷是 “沿断裂带发育”,因此在河谷两侧该沉积岩层并不连续,绘图如下:第(2)题,注意题干限定从“地形”和“地质”的角度回答。从地形的角度来看,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山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流域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从地质的角度来
20、看,根据材料可知,小江流域干流沿断裂带发育,所以地质不稳定,岩石较为破碎,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所以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第(3)题,读图可知,“人工阶梯深潭系统”使得原先平顺的河床出现了跳跃,其中人工阶梯降低了水流速度,一方面,减轻了流水对沟谷的侵蚀;另一方面,水速的降低使得被搬运的部分沙石沉积,可以阻挡和沉积沙石,从而使流水和沙石产生分离,从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注意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一是泥沙石块多,二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而该系统能对水沙进行有效分离,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答案:(1)绘图分值说明:甲、乙、丙、丁位置正确,对应沉积层位置正确,能够正确表明
21、断层。(2)小江流域地处山区,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3)该系统可降低水流速度,减轻流水对沟谷的侵蚀;阻挡、沉积沙石,使水沙(石)分离,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地貌景观。(1)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3)说出该景观的地貌类型名称并简述其形成过程。【解析】第(1)题,由图示景观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是沙丘。它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该
22、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第(3)题,这种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沙丘。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遇到阻挡或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的。答案:(1)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3)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干旱地区,在风力挟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沙丘。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第四纪大冰期,是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对欧洲地貌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斯堪的纳维
23、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形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侏罗山巨大的冰川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大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分布图和阿尔卑斯山角峰景观图。(1)说明欧洲第四纪大冰期冰川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2)现在的海岸线和第四纪大冰期的海岸线相比有何变化?说明原因。(3)试分析阿尔卑斯山角峰的形成过程。【解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冰川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地区和南部高山地区。影响冰川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南部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第(2)题,据图中海域分布变化可知,现在的海岸线和第四纪大冰期相比,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且更
24、加曲折。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原来的沿海低地被淹没,冰川的侵蚀使海岸线更加曲折。第(3)题,地貌的形成应考虑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角峰的形成,先是由内力作用形成山峰,然后受冰川侵蚀作用,变得更加险峻。答案:(1)欧洲第四纪大冰期冰川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部地区和南部山区。原因:欧洲北部纬度高,气温较低;欧洲南部山区海拔高,气温低。(2)现在的海岸线相比于第四纪大冰期,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海岸线更加曲折。原因:第四纪大冰期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冰川侵蚀使海岸线更加曲折。(3)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岩层褶皱隆起形成山峰,在冰川的侵蚀作用下,形成角峰。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