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士人的担当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外,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
2、活”的性质。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了。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中的“优”是优裕的意思,即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者,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则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
3、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因此,这里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尊称为梅先生。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为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为有担当。担当是广义的,包括“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此一条,即可无愧为“士”。但严格意义上的“士”,还得有
4、“天下之担当”。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但如果是“国士”,则“必须有”。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能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至于“无双国士”,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做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真正的诗人,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不是“担当”。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
5、下为己任。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正如纯粹的诗人,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选自易中天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士人读书做官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做官以后,也还是读书,有的还要写诗作赋,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B. 士人可以不耕,但不能不读,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读书传家,才是其命脉所系。C. 古代的士人原本
6、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他们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之外,除躬耕外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D. 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是如果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如果治学精力过剩,就做做官员,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2.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士人的担当”的一项是( )A.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南阳出山之后,南征北战,终其一生,为辅佐蜀主刘备、后主刘禅父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的大量质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C. 刘备寄居刘表时,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
7、问舍,言不可采”,徒有国士之名。D. 武松得知千方百计杀害自己的蒋门神和张都监之后,就直奔张府,怒杀狗官,蘸血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业以后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很难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B. 梅兰芳作为一名职业艺人,凭借艺术上的极高成就和在抗战时期传统士大夫精神气质的表现,被文化界普遍视为士人,备受尊重。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始终仁以为己任,这就是士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D. 真正的诗人和纯粹的学人应该与国家民族同呼吸
8、共命运,其诗歌创作和时评撰写,都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作品。【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表述不当,原文是“要求最严格的时候,士人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出题人设置的干扰项是以偏概全。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B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的大量质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这个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依据原文判断,陶渊明创造的诗歌只是他的隐逸生活的“反映”,不符合“士人的担当”的内容。故选B
9、。【3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张冠李戴,原文为“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而不是“担当”。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最终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约2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诗篇无数,天台就是诗路的目的地。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诗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了
10、唐诗“物化”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琼台仙谷光怪陆离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绘天台山风光的诗句将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区为核心,天台“云端唐诗小镇”呼之欲出;天台以西,唐代诗僧寒山子曾隐居70余年,著寒山集,依托寒岩、明岩、寒山寺等景区集中的资源优势,“寒山小镇”跃然纸上。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书院、制作创意产品,该县通过多种方式,使“诗路文化”在特色小镇中再现。(摘自“诗与远方”犹在 随唐诗游天台,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材料二: 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特色小镇分类很多,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受到欢迎。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是以江南六大古镇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
11、为代表的古城古镇,这个时期对古城古镇以观光为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无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风俗文化的体验都可以在文旅小镇享受的。(摘编自文旅特色小镇发展及开发模式分析)材料三: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
12、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材料四: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
13、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浙江天台县建设“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等特色小镇是将唐诗“物化”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凸显了“诗路文化”的特点。B. 从“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看,我国国家级特色小镇功能类型多样,发展态势良好,而且比例分配均匀。C.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4、重要载体,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D. 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浙江天台县在唐诗上做文章,其特色小镇的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等活动都融入了唐诗元素。B. 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到文旅特色小镇旅游,由最初对古城古镇的观光游升级为休闲度假游。C. 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准“产业生态位”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D. 四则材料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建设文化特
15、色小镇这一中心,分别谈到它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发展意义,并介绍了国外成功的经验。6. 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B 5. A 6. (1)立足区域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特色小镇。(2)适应大众需求,不断创新升级。(3)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4)建设特色小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5)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不合文意,“而且比例分配均匀”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饼图可知,文化
16、旅游类特色小镇站62.8%,而民族聚居型只占3.2%,比例悬殊,特色小镇分类占比不均匀,文旅特色小镇占比较大,因此各项比例分配并不均匀。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B项,以偏概全,“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可知,选项只涉及一个方面;C项,说法绝对,“只要找准产业生态位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错误,根据原文材料四第段“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可知,“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但都围绕建设
17、文化特色小镇这一中心”错误,综观全文可知,四则材料谈论的中心是特色小镇而不是文化特色小镇。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寒山小镇”的例子可得出要建设特色小镇,必须立足区域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出自己独特风格;根据材料二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统计表以及开发模式分析,以及文中相关语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无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风俗文化的体验都可以在文旅小镇享受的”,可得出建设特色小镇要适应大众需求,不断升级,走创新之路;根据材料三“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
18、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可得出,建设特色小镇要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根据材料三“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可得出建设特色小镇要以新理念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材料四“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可总结出建设特色小镇要找准“产业生态位”。(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19、列小题。石魂杨建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
20、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
21、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
22、,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
23、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
24、上。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B. 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C. 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D. 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
25、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8.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答案】7. D 8. “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将六爷给人凿石、痛心石器被弃被卖、为自己凿石像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紧凑。“我”是六爷人生际遇的的见证者,“我”的叙述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我”的见闻、感受,烘托六爷精湛的技艺和淳朴高尚的品质,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9. 小说结尾通过写“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震撼,来表现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小说结尾六爷
26、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心无旁骛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凸显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著。结尾未完成的石雕体现作者对传承传统工艺的呼唤,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小说的主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表现了六爷个性偏执、难以亲近的性格特点”错误。结合“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我看着看着就咕
27、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等分析,主要是表现了六爷高贵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故选D。【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小说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常见的思考角度有: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结合我和六爷的对话,以及文末我见证的六爷的石雕等分析,“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串联文本的故事情节,使行文更紧凑。结合“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
28、?六爷不理睬我”“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使您的手藝嘛!六爷还是不理睬”“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等分析,以我和六爷的对话,表现六爷的淳朴和对石头雕刻的痴迷,精益求精等。结合“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外,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我看了这架式,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我上山看到那凸凹不平
29、的石场里,六爷正在夕阳的余辉下,神情肃穆地在挥锤凿石。六爷赤着上身,那古铜色的皮肤在夕阳下油亮油亮的”“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刻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等分析,“我”见证石刻手艺的衰落,见证了六爷的失落,“我”看见那尊“六爷”石雕,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联系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
30、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结合“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分析,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是六爷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结合开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及标题“石魂”分析,照应开头及标题,使文章结构紧凑。结合文本后半部分内容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石雕技艺一步步在消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六爷以这样的形式走完自己的人生,引发人们的思考,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如传承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手艺人等。“他在夕阳余辉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作者呼吁传承保护传统工艺的心声。【点睛】文学类
31、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
32、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下列各小题。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
33、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阎谏鲁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
34、后委质,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候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候。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选自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B.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C. 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D. 鲁尽将家
35、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牧:“管理”之意,为古代各州的最高统治者或行政长官。B. 中郎将:古代官员名称。秦时开始设置,后朝沿用,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C. 太祖:先祖称谓,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谥号,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等级森严,不同地位的人死去用词不同。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鲁占据汉中以后,以事奉鬼的宗教“五斗米道”教化百姓,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宗教的组织形式是一致的。B. 张鲁
36、占据汉中,没有设置官吏,都用祭酒来治理,统治有方,在汉中称雄割据将近三十年。C. 汉朝末年,朝廷无力征服他,就尊封他为镇民中郎将,担任汉宁太守,只不过进奉贡品罢了。D. 太祖率大军入蜀征讨张鲁,张鲁兄弟联手抵抗,但兵败,逃奔南山进入巴中躲避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2)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答案】10. A 11. C 12. D 13. 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杀了张鲁母亲一家。有从地里得到玉印的百姓(上交玉印),部下打算尊奉张鲁为汉宁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
37、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意为:张鲁率全家出来,太祖迎接他并任命他为镇南将军,用客人的礼节款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从句意和语法结构上看,“鲁尽将家出”中,“鲁”作主语,“将”“出”作谓语,“家”作宾语,结构完整,应断开;“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中,“太祖”作主语,“逆拜”是谓语动词,“鲁”是宾语,“镇南将军”作为对“鲁”的结果补充,句意结构完整,应断开;排除B、C。“待以客礼”中,应是“以客礼待”的倒装,句意结构完整,应断开;“封阆中侯”与“邑
38、万户”形成并列,表述对张鲁的奖赏内容,意为“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句意完整,应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谥号”错误。太祖为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开国帝王的谥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张鲁兄弟联手抵抗”
39、错误。根据原文“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可知,张鲁打算投降,张卫主张抵抗。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以,因为;不顺,不顺从;尽,全部。(2)民有地中得玉印者,定语后置句,有地中得玉印之民;群下,部下;尊,尊奉。【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
40、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参考译文: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其祖父张陵,客居蜀地,在山中修道学鹤叫,造符书来迷惑百姓,跟他学道的人要出米五斗,所以世称“米贼”。益州长官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另外一司马张修带兵共同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袭杀张,夺其兵马。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杀了张鲁母亲一家。张鲁于是割据汉中,以鬼道教化人民,自称为“师君”。那些来学道的人,最初都叫做“鬼卒”。接受其道并深信不疑的人叫做“祭酒”。他们各自率领部众,部众多的人称作“治头大祭酒”。张鲁没有设置官吏,都用祭酒来治理,汉人和少数民族都感到快乐和满意。张鲁在巴郡、汉中称雄
41、割据将近三十年。 汉朝末年,朝廷无力征服他,就尊封他为镇民中郎将,担任汉宁太守,只不过进奉贡品罢了。有百姓从地里得到玉印,部下打算尊奉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进谏张鲁说:“汉中的民众,户数超过十万,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四面地势险要;向上辅佐天子,可以成为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人物,其次也比得上窦融,可以终身富贵。现在接受皇帝设置官员,势力足以专断一方,不必急着称王。希望暂且不要称王,不要成为祸首。”张鲁采纳了他的话。韩遂、马超叛乱,关西百姓从子午谷投奔张鲁的有几万家。建安二十年,太祖从散关经过武都征讨张鲁,到达阳平关,张鲁想献出汉中投降,他的弟弟张卫不肯,率领几万人在关口坚守。太祖攻破了阳平
42、关,进入蜀地。张鲁听说阳平关已经被攻陷,将要磕头归降,阎圃又说:“现在被迫前往,功劳一定很小。不如依附杜濩和投奔朴胡共同抗拒,然后再投降,功劳一定大。”于是奔向南山进入巴中。身边的人想把宝物、财货、仓库全都烧了,张鲁说:“我本要投降朝廷,但是意愿没有实现。现在出走,避开对方军队的锋头,并没有恶意。宝物、财货、仓库,是归国家所有的。”于是封好仓库离去了。太祖进入南郑,十分赞赏张鲁。又因为张鲁本来是有善意的,派人进行安慰说服。张鲁率全家出来,太祖迎接他并任命他为镇南将军,用客人的礼节款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都为列侯。为自己的儿子彭祖迎娶张鲁的女儿。张鲁死后,谥号
43、为原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4.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 “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D. “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
44、、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15. 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4. C 15. 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
45、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误,从诗中来看,“归帆天际看”,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故选C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46、”,然后分析首联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意思是“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
47、之情,不免油然而生,且首联中的“寒”不但是自然之寒冷,还是内心之悲凉,这就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且与诗歌最后一句“平海夕漫漫”相呼应。【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
48、妙用。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
49、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
50、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名句默写。(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阐述了宋荣子对待赞誉和责难的态度。 (2)李密 陈情表 中表现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 “_,_。”(3)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 若夫乘天地之正 (6). 而御六气之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1)“宋荣子对待赞誉和责难的态度”是提示,注意
51、“沮”的书写;(2)“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是提示,注意“期”“僮”的书写;(3)“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提示,注意“辩”的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 。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
52、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 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
53、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A. 层出不穷 无可非议 脍炙人口 亦步亦趋B. 不一而足 无可非议 妙语连珠 人云亦云C. 层出不穷 无可厚非 脍炙人口 人云亦云D. 不一而足 无可厚非 妙语连珠 亦步亦趋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再造和重现。B.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重现甚至再造。C. 翻拍本身是再造经典和重现经典的过程。D. 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
54、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B.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C.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D.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17. A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此类
55、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第一空修饰对象为“各类翻拍剧”,应该用“层出不穷”。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第二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翻拍本身没有错”,因此应该选“无可非议”。脍炙人口: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称赞。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这里
56、修饰的“原作”指经典影视作品,用“脍炙人口”更合适。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强调做事。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强调说话。原文语境为“翻拍 束缚,指做事。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补写的句子位于第一段结尾,上文话题是“翻拍”,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补写句子陈述主体为“翻拍”,排除A、B项,“重现”“再造”为递进关系,排除C。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57、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判断,考生平时应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A、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创作者”前,应排除;D项,“一条”“方法”搭配不当,应排除。故选C。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一般来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食用品质,包括外观、颜色、口感、味道等。_,生产实践中大多以微生物指标作为判断其卫生品质的依据,保质期内的食物,不应出现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我们国内经常将食物的安全期限当作“保质期”,认
58、为食物只要过了这个安全期限就是危险的。事实上,国外所提的“保质期”,指的是食物具有最佳食用品质的最后日期或者商家售卖该种食物的最后日期,超过这个天数,_,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候的食物卫生品质有问题,已经不能食用了。_,国外的表述更加客观合理,预留的想象空间较小。【答案】 (1). 另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卫生品质 (2). 食物的食用品质就变差了 (3). 相对于我国“保质期”的提法【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由前文“一般来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可知,是在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
59、面考虑,讲了其中一方面,所以要填的句子应该是“另一方面”,由后文考虑以“其卫生品质”为判断的依据,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另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卫生品质”。由后文“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候的食物卫生品质有问题,已经不能食用了”可知,食物还能食用,由前文“食物具有最佳食用品质的最后日期”可知,只是食物不再具有最佳的食用品质了,即“食用品质就变差了”,所以此空应该填“食物的食用品质就变差了”。由后文句子中的“国外”和“更”可知,此处是在比较“保质期”的说法,前文说了我国的“保质期”和国外的“保质期”的标准,此处是一个总结比较,所以应该填的句子为“相对于我国保质期的提法”。【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
60、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21. 下面是一则由筹备组某组长撰写的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符合语言得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同学们,一别三十载,共叙同学情。受筹备组交代,特向大家发布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相关事宜。时间:2018年10月2日上午9时,地点:某某中学会议室。要求同学们能放下繁忙的工作,抽空莅临母校,期待我
61、们再次相逢。在此我谨代表筹备组发出诚挚的邀请,同学们务必准时参加。【答案】“交代”改为“委托”“莅临”改为“重返”“要求”改为“希望”“发布”改为“公布”“务必”改为“尽量”【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要判断是否得体,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还有自己和对方的身份,说自己时就应该用谦辞,说别人时就应使用敬辞。词语得体,主要指词语的运用要适合语境要求的范围、程度、感情色彩等,还有词语音节和谐协调等要求;语体适合,即要符合书面语和谈话语体;语气恰当,不单指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还侧重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不同身份、辈分、地位、文化修养,而使用的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的
62、说话的语气。本题,“交代”语体与邀请函不符,应改为“委托”;“莅临”是敬辞,此次应改为“重返”。“要求”语言生硬,不够礼貌,不符合邀请函语体,应改为“希望”;“发布”一般是上级部门做的事情,这里应改为“公布”;“务必”语言生硬,不够礼貌,应改为“尽量”。【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写作(60分)22.
6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要。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而花石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人际交往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你在与人交往中有怎样的困惑与收获?你对人际交往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4、答案】例文:怀疑与信任信任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有了信任,所以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因为有了信任,所以国家和国家对对方开放经济、文化、政治大门。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坐在窗台上,他的爸爸鼓励他往下跳,他的爸爸用强壮的臂膀接住了他。第二次,孩子虽然有点害怕,但不像第一次那么害怕了,跟上次一样他的爸爸依然接住了他,可是第三次的时候,他已毫不犹豫的往下跳,可是这一次他的爸爸却没有接住他。第二个故事是一位父亲给他孩子讲完第一个故事后,让孩子从树下往下跳,以便让孩子记住这个故事。刚开始,孩子不愿意往下跳,可是在爸爸的一再要求下,孩子一咬牙便从树上跳了下来,可是结果没有像第一个故事中那样,父
65、亲把他紧紧的抱入怀中,并且对他说,孩子,有时候应该学会信任,何况我还是你的父亲?前面的故事教会了孩子怀疑,而后面的故事则教会了孩子的信任。把目光拉回现实生活,不难发现在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让人心寒,更让人的信任的目光慢慢地变成了怀疑的目光。例如在两千零三年的时候,当时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帮助山区儿童的募捐活动,而举牌未捐的企业高达十几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凉的事情。再说一件更小的事,在大街小巷总是会有数量不少的行乞人,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假乞丐被媒体曝光,所以当行人走过那些人时,眼中总带着少许怀疑的目光,甚至是愤怒的目光。曾有人感慨这个社会中信任的眼光越来越少,那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做过的事
66、,值得被别人信任吗?诚信的流失是信任这种感情减少的主要原因。没有了信任,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与人会不会把自己由里到外全副武装起来?像套中人一样,不再与人交流,不再敞开心扉?那么,交易困难,战争不断,物价飞涨等一系列的问题恐怕也会接踵而来。这种局面真是不堪设想。我们要学会信任,要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事物,要知道信任的目光是对诚信的最好鼓励,信任的目光也是对行骗者最好的手术。劝君能多用信任的目光去投向这个社会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
67、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审题】这则材料作文题不仅仅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更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可能遇到的
68、尴尬。我们可用因果追溯法审题。小男孩辗转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就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追溯小男孩的怀疑,小女孩充满信任的原因,可发现小男孩的私心即“心计”以及小女孩的纯朴天真,由此可想到“心计与童真”。在交往中看似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可以引出“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中,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由此反思: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
69、个辗转难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使得人性的底线不断遭到践踏。“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立意】1.怀疑与信任;2.心计与童真;3.得到与失去。【素材】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不过受到的感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
70、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46 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于北大,在语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即使在病房中,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
71、衍那,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智者乐,仁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小泽征尔,著名音乐指挥家,在一次比赛中 ,反复停下三次重奏乐谱,最后他坚决地,亢不卑地大声喊出:“这谱子一定错了。”是敢于怀疑精神,让他获得全场的掌声,是敢于相信自己的精神让他名垂后世。他没有过度相信权威,也没有过度怀疑自己,而是让自己珍珠般耀眼光芒闪烁在沙滩上。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你完全相信的,也没有什么会让你全盘
72、怀疑。人生的冒险之途总是充满陷阱,怀疑是你看穿把戏的眼睛。但它依然四处美景,需要你的相信去感受它灵魂的极致之美。【结构】例文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然后具体例举现实中令人心寒失去信任的例子,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发出呼吁:能多用信任的目光去投向这个社会。【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