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逍遥游 庄子 1.了解庄子其人,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2.理解本文应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想象奇特怪诞,通篇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哲学家、思想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生活贫穷困顿,他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
2、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2.文学家。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的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
3、子作品特有的艺术世界。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和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学的作品。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那么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
4、歌逍遥游。1.文章第1段中列举了哪些事物?论述了什么观点?自我核对作者列举了鹏、野马、尘埃、蜩、学鸠等事物,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2.第2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1段有何联系?自我核对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通过对比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这段文字说明在万物“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3.作者在第3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自我核对本段中,作者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
5、大年”,进而说明虽有“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认为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译文:(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译文:(3)奚以知其然也?译文:(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译文:(5)此亦飞之至也。译文:(6)此小大之辩也。译文:这只鹏鸟,海动风起就要赶往南海。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
6、样的呢?可是彭祖到如今以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啊!这也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yn w mngtio tunf hu g zhshu kn chnlng抟 ()蜩 ()北冥()鲲鹏()蟪蛄()泠然()斥安鸟()大椿()数数然()恶乎待哉()知效一官()穷发之北()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师徒 迁徙 教诲 晦朔 坳堂 执拗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冥,通“溟”,大海。邪,通“耶”,疑问语气词。反,通“返”,返回。知,通“智”,智慧。辩,通“辨”,区别。辩,通“变”,变化。(1)北冥有鱼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三餐而反,
7、腹犹果然 (4)小知不及大知 (5)此小大之辩也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4.解释下列多义词。气息,这里指风;停止;呼吸;休息;繁衍。记载;标记;志向;记忆。(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君子以自强不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休养生息 (2)志齐谐者,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遂迷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博闻强志(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隳名城,杀豪杰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适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处分适兄意 少无适俗韵 适得府君书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名
8、字;命名;著名的;名声;说出;说明;名望;出名。到去;顺从;适合;恰好;享受。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自我核对(1)怒:古义,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今义,发怒。(2)野马:古义,春天山林沼泽间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3)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指与事实相符。(4)春秋:古义,指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5)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6)无功:古义,无所为,故无功利;今义,没有功劳。(7)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8)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头上长的角。(9)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
9、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4)蟪蛄不知春秋 (5)虽然,犹有未树也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8)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9)海运则将徙于南冥6.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彼于致福者 (2)而后乃今将图南自我核对(1)致,使动用法,使来。(2)南,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南飞。自我核对(1)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2)介宾结构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宾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宾语前置句。(7)省略句,省略“于”。(8)省略句,省略“于”。7.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1)齐谐者,志怪者
10、也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4)之二虫又何知 (5)彼且奚适也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翱翔蓬蒿之间 (8)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8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鹏程万里(2)扶摇直上自我核对(1)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2)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旋风。形容上升很快。1.逍遥游是庄子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与你交流】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这样一种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
11、境界。这种境界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现在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但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愿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人进步的。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与你交流】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
12、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隐藏着作者难言的心情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3.作者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与你交流】作者在讲述了奇妙瑰丽的寓言之后,转而对现实社会中的四种人作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仍然仅仅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从人生境界的角度看,他们也仅仅如斥安鸟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而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犹有所待”,还是要依赖于风。这两个人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
13、仍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作者通过以上论述,说明了如果不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在个人修养上不能做到“无己”,对外物“无所待”,就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4.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与你交流】(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安鸟,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
14、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非常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显得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似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其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5.文中有蜩、学鸠和斥安鸟对鲲鹏的两次“笑”。有人认为庄子对这两次笑持否定态度,也有人认为他对这两次笑持肯定态度。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请阐明理由。【与你交流】(1)赞成否定说。作者在文
15、中两次写到大鹏的形象,浓墨重彩,不惜笔墨。显然,作者对大鹏高举远飞的行为是赞赏的,肯定的;大鹏冲天而飞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楚与悲哀。而蜩、学鸠和斥安鸟的笑,体现了它们对飞翔鄙陋浅近的理解。它们认为,飞翔不过是“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或“翱翔蓬蒿之间”,大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行为实在是难以理解。它们的这种认识与后文“知效一官”等四种人有相近之处满足于自己所达到的目标,对有着高远理想与追求的人不能理解。作者以“之二虫又何知”明确地表达了对它们的否定。(2)赞成肯定说。虽然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大”和“小”两类事物,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
16、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庄子说:“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彭祖以长寿而著名,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而蜩、学鸠和斥安鸟则不然,即使是“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在它们看来也不屑一顾,它们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因此,这里的“笑”就可以看成是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安鸟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庄子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可见,庄子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他认为只有消除区别和对立,人才能达到“无”的境界。托物以寄寓,言此而意彼 谈
17、古代散文中的寓言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或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是有故事情节,二是有比喻的性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使得抽象或深奥的道理从具体而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中国,寓言萌芽于春秋末年,成形于战国初期,在先秦时代便臻于成熟,并广为先秦诸子散文所采用,成为先秦诸子论谈雄辩、陈辞说理的重要手段。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由寓言成就的哲学大师。先秦散文里,庄子是一部寓言迭出、幻化无方的奇书。庄子的寓言想象奇特怪诞,或借用动物如井蛙、海鳖、大鹏、学鸠、螳螂、独脚兽、多足虫等,或借用神话中的神灵,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通过它们的对话和活动来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
18、逍遥游一文,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并非只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而是巧用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后来,寓言发展到韩非子的时代,荒诞的成分就大为减少,其所寄寓的思想变得更富于政治色彩。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韩非子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有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等在自己的散文中也大量使用寓言。柳宗元的寓言故事结构和情节复杂而清晰,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他善于体情察物,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象和夸张,
19、创造生动的形象。如三戒蝜蝂传黔之驴等。总之,寓言的特点是篇幅大多简短;其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寓说可以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创作中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迁徙(x)尘埃(i)坳堂(o)抟扶摇(chun)B.万仞(rn)夭阏(yn)蓬蒿(ho)学鸠(ji)C.齐谐(xi)泠然(lng)决起(ju)宿舂粮(chng)D.草芥(ji)榆枋(fng)蜩虫(tio)数数然(shu)答案D(A抟“tun”,B阏“”,C决“xu”)答案 B(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
20、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B.怒而飞 怒:发怒、动气 C.适莽苍者 适:往 D.则芥为之舟 芥:小草 答案 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3.下列各句中,与“则芥为之舟”中“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其名为鲲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以五百岁为春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组是()。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之积也不厚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鹏之徙于南冥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 众人匹之 之二虫又何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B./C./D./答案 B(是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是人称代词,“他”;是指示代词,“此”;是动词,“到”)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例句:彼且恶乎待哉A.之二虫又何知B.而莫之夭阏者C.去以六月息者也D.奚以知其然也 答案C(例句为宾语前置句,C为介词结构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