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508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试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以父死子继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西周A. 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 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C. 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D. 宗族关系开始成为政治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朝王位继承多是兄弟之间传承,容易出现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的现象,故出现17代30位王,西周时期宗法制进一步完善,最突出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保持了王权传承的稳定性,有利于西周政局的稳定,故选C;商代

2、和西周继承方式的不同和变化不能说稳定性和延续性,A错误;材料体现王位世袭制,只是继承方式的不同,不能说是崭新的政治风格,B错误;宗族关系开始成为政治关系是从夏朝开始的,D错误。2.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此说法意在强调A. 恢复周王的高度集权B. 统一集权可以结束动乱C. 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D. 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吕氏春秋认为如果没有天子,容易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由此可以推断出,吕氏春秋的作者赞成集权,即统一集权可以结束动乱,B正确;西周并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A排除;题干强调的是没有天子导致天下大乱而非战争导致

3、社会灾难,C脱离主旨,排除;D是对现象的描述,未能凸显出吕氏春秋作者的意图,排除。3.乾隆帝曾述及“自皇祖、皇考(康熙、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反映清朝国家政治的特点是A. 决策高效B. 皇权独断C. 政治黑暗D. 政治清明【答案】B【解析】【详解】“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意味着皇帝独揽大权,这是清朝国家政治中皇权独断的特点,B正确;决策高效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政治黑暗主要指的是文字狱、严刑酷法之类,题干未涉及,排除C;政治清明与“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无关,排除D。4.一位晚清重臣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4、并强调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而后他作为西征统帅,维护了国家主权。他是A. 曾国藩B. 丁汝昌C. 左宗棠D. 李鸿章【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列人物主张海防和塞防并重,认为西北边防应当得到重视,结合“西征统帅,维护了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人物是左宗棠,其在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C正确;曾国藩、丁汝昌、李鸿章并未担任西征统帅,排除A、B、D。5.“自由宪法被搁置起来,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各省的军事统领与乡村贵族联起手来,成为中国残忍无情的主人。”材料描述的应是A. 晚清时期B. 北洋军阀时期C.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5、“自由宪法被搁置起来”说明此时已经是宪政时期,而“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各省的军事统领与乡村贵族联起手来”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都不是处于无政府状态,排除CD项。6.1927年3月,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此文旨在说明A. 中共必须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B. 国共合作是革命胜利的保证C. 辛亥革命因缺乏社会基础而失败D.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面对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年毛泽东强调

6、农村变动的必要性和意义,旨在说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要强调中共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共合作是革命胜利的保证,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C项错误。7.1937年8月15日,日本在一份形势判断中指出,日中已呈现全面抗战状态,为避免全面战争,必须进行华北会战,迅速对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央军以毁灭性打击,使南京政府在失败感下不得已而屈服,由此造成结束战局的机会。随后日军发动了A 九一八事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淞沪会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37年8月15日,以及日军计划发动会战的地区华北,结合所学知识可

7、知,这一时期日本发动了太原会战,B正确;九一八事变时间是在1931年,排除A;徐州会战、淞沪会战地点不在华北,排除C、D。8.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道: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日本军用物质。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谈话标志着美国租借法的出台B. 美国援助中国促使太平洋战争爆发C.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D. 中国坚持抗战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

8、巨大的贡献,排除C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不是其标志,排除A项;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不是美国的援助,排除B项;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排除D项。9.1945年10月24日大公报发有一文为浙江人民呼吁:这一带的无数万百姓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该文反映出A. 浙江是日本侵略的重灾区B. 报刊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武器C. 国共内战带来地区动荡D. 国民党政府让民众痛苦失望【答案】D【解析】【详解】1945年10月抗战已经结束,但是浙江百姓却“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抗战后国民党为发动内战,在经济上搜刮百姓,贪腐横行,因此江浙一带百姓对国民党政府较为失望,D正确;1945年10月日本已经投降,排除A、B;1945年10月内战尚未爆发,排除C。10.历次党章修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下列修改要点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争取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和实行土地革命 党的任务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将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是中共五大提出的,时间是1927年4月到5月之间;是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的;是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按照时间

10、顺序排列,D正确,排除ABC。11.少数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体现了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中的智慧,下列关于两者的共同点表述有误的是A. 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B. 都依照宪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权C. 都有利于祖国的统一D. 都体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自治区不享有高度自治权,B错误,符合题意;ACD关于两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描述属于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12.1982年廖承志写信给台湾主政者蒋经国:“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对此理解

11、正确的是A. 实现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 率先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C. 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终于打破D. 国共合作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廖承志的信件提出“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认为国共两党合作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即希望两岸实现统一,实现民族复兴,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廖承志是第一个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人,排除B;廖承志的信件是写给蒋经国的,不属于民间交流,排除C;D表述绝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3.古代罗马私法注重调节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常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模范,下列关于罗马私法表述正确的是A. 公民法

12、阶段没有私法规范B. 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私法产生C. 私法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D. 罗马私法主要来源于外邦人法规【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私法包含人法、物法和诉讼程序法,私法注重调节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C正确;私法注重调节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在公民法阶段存在对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调节的法律,排除A;私法产生时间在于罗马帝国,排除B;罗马公民法注重程序,其也属于私法范畴,D中的“主要”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4.1714年,德意志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时期。1914年,英国朝野反德情绪激昂,迫使汉诺威王朝更名为温莎王朝。下列对这段英国历史解读

13、正确的是乔治一世的继位符合王位继承法乔治一世在位时国王已“统而不治”汉诺威王朝时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霸主王室的更名和英德矛盾激化有关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说明正确;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完善,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错误;英国逐步成为世界霸主是在18世纪,根据材料1714年建立汉诺威王朝,到1914年改名为温莎王朝,说明一直都是汉诺威王朝统治。说法正确;乔治一世本来是德国人,汉诺威是德国的封号,因为和德国的矛盾激化,才要求王室把德国名称改过来,正确。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5.下表为“191

14、31940年欧美诸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表”,下列解读正确是国别城市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年均增长率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年均增长率俄国(苏联)2.31.45.1美国0.71.10.4德国0.31.00.9英国0.20.1法国0.70.71.6A. 俄国和美国逐渐成为世界超级大国B. 欧洲完全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C. 十月革命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D. 战争使得资本主义家发展倒退【答案】C【解析】【详解】1913年至1940年,俄国(苏联)的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以及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年均增长率都是最快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十月革命后,经过列宁、斯大林对社会

15、主义建设的探索,加快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使得俄国(苏联)成为强国,C正确;1913年至1940年美俄两国尚不是超级大国,排除A;B表述不符合史实,一战后欧洲依然是政治世界中心,排除;欧美诸国发展速度慢于俄国,不等于其倒退,排除D。16.“全世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必须加强团结,斯拉夫人必须在以俄国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旗帜下联合起来,德国人必须学会大日耳曼主义思维。”一战前的这种思维反映出当时A. 巴尔干成为火药桶B. 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 极端民族主义盛行D.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必须加强团结”“斯拉夫人必须在以俄国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旗

16、帜下联合起来”“大日耳曼主义思维”可知,这些旗号带有明显的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民族主义在一战前大行其道,促成了一战的爆发,C正确;题干未涉及巴尔干地区,排除A;题干不仅提到了英国和德国,也提到了俄国,同时题干也未强调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通过题干所述内容无法判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17.20世纪初,为了制约迅速崛起的德国,英国调整了原有的“亲疏有度”的治国策略,下列属于这种调整表现的有缔结英日同盟 与法、俄签订协约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支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1902年英国和日本缔结同盟,限制

17、德国在亚洲扩张。20世纪初,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加入了法俄同盟一方,19041907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相对峙,C正确;德国和英国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因此这一事件中,英国并未制约德国。巴黎和会上,英国支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属于调整的表现。因此ABD排除。故选C。18.1918年,一种致命的流感横行。很多忙于战争的国家担心披露疫情会扰乱军心,故以战时新闻审查机制阻碍疫情的早期报告,而一个战争中立国却把舆论聚焦在流感疫情,后来这场大流感

18、以该国名字冠名,这个国家应该是A. 美国B. 德国C. 意大利D. 西班牙【答案】D【解析】【详解】1918年的西班牙是中立国,当时的流感又被成为西班牙大流感,D正确;美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当时不是中立国,排除A、B、C。19.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该协定的内容应该是A. 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B. 德国吞并奥地利C.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 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涉及的时间1938年和人物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可知,这

19、一历史事件是慕尼黑阴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关于苏台德地区,即将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让德国侵吞苏台德地区,A正确;德国吞并奥地利时间是在1938年3月,排除B;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间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的几个月,排除C;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的时间是1939年4月7日4月12日,排除D。20.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自由法国领袖戴高乐评论称:“从此时起人们都已经知道它的结局,因为这是一场工业战争。”12月8日他宣布加入“华盛顿事业”,对日本宣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的工业实力是战胜法西斯的根本保证B. 太平洋战争爆发推动了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C. 法国与美

20、国结成了共同反纳粹的军事同盟D. 日本的扩张激化了与美国法国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法国认识到日本必然失败,对日宣战,加入“华盛顿事业”,目的就是与美国一起共同反抗德意日法西斯,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故选B;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才是战胜法西斯的根本保证,A错误;法国没有和美国结成军事同盟,C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D排除。21.观察漫画向东推进,作者用诙谐方式表达了A.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推进B. 德意联军在阿拉曼的失败C. 德军闪电战在莫斯科破产D.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

21、军投降【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漫画中的军人着装可以判断这是纳粹德国军队,从英文字母、守卫军人以及自然环境来看,其背景是苏联,从德军军官军装上的文字“失败元帅保罗斯”可知,这里描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投降,D正确;德军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军侵略苏联的代号,这一计划中德军指挥官不是保罗斯,排除A;阿拉曼位于非洲,与漫画中的地理环境不符,排除B;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并没有大规模的投降,排除C。22.博物馆是一本特殊的历史书,下列国家与博物馆(纪念馆)对应错误的是A. 奥地利萨拉热窝一战纪念博物馆B. 塞内加尔戈雷岛海上博物馆C. 波兰奥斯维辛殉难者纪念馆D. 德国纽伦堡审判法庭纪念馆【答案】A【解

22、析】【详解】萨拉热窝一战纪念博物馆位于萨拉热窝,属于今天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而非奥地利,A符合题意,正确;戈雷岛海上博物馆是关于殖民贸易的博物馆,位于塞内加尔,B不符合题意,排除;奥斯维辛殉难者纪念馆纪念的是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位于波兰,C不符合题意,排除;纽伦堡法庭审判中,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其地点位于德国,D不符合题意,排除。23.古代释名一书对于汉字“宅”的由来解释为:“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下列遗产的建造不能体现这一解释的是A. 长城修筑于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B. 布达拉宫矗立于海拔极高的红山顶上C. 宏村枕山、环水、

23、面屏,仿牛型而建D.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宛如山林【答案】A【解析】【详解】长城位于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相对恶劣,与题干中“择吉处而营之也”不符,A符合题意;布达拉宫位于高点,符合吉处设定,不符合题意,排除B;宏村枕山、环水、面屏,符合吉处设定,不符合题意,排除C;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宛如山林,风景秀丽,符合吉处设定,不符合题意,排除D。24.长城的修筑历经两千多年,对长城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有多元的历史解释,例如有人认为“长城是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下列解释与此种说法最接近的是A. “长城是对外开拓进取的桥头堡”B. “长城是帝王家的超级院墙”C.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

24、慧结晶”D. “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答案】B【解析】【详解】长城修筑历时两千多年,其主要作用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四合院”带有私有性,即将长城作为保护私有财产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尤其是秦朝以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产,因此“长城是帝王家的超级院墙”与“长城是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相符,B正确;四合院意味着保守,桥头堡意味着开拓,A与题干说法不符,排除;C将长城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不具备私有属性,排除C;D强调了长城的历史性、文化的绵延,与题干中“四合院”的私有属性不符,排除。25.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忌湿怕火。太和殿的“三台”,皖南古

25、村落的马头墙,都是针对这一缺陷的智慧设计。下列对这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B. 都遵循了古代建筑的传统礼制C. 都能形成疏朗雄伟气势磅礴的建筑效果D. 都能体现明清民居建筑的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太和殿的“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皖南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

26、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马头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座头”(“马头”),非常美观。太和殿的“三台”和皖南的马头墙起到排水防火的作用,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三台”和马头墙遵循古代建筑的传统礼制,B错误;C主要是说太和殿的,不是共同点,排除;太和殿不是民居建筑,D错误。26.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证据,下列藏于布达拉宫的是A. “唐蕃会盟碑”B. “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C. 理藩院喇嘛管理档案D. 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答

27、案】B【解析】【详解】布达拉宫萨松朗杰佛堂供奉的清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御赐)的牌位(长生牌位),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九个金字),证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正确;“唐蕃会盟碑”位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排除A;理藩院喇嘛管理档案位于理藩院,即在北京而非西藏,排除C;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供奉于小昭寺,后移奉于大昭寺,D排除。27.廊柱是希腊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多立克柱高与直径比约为6:1,是一个完美的男性人体范本,爱奥尼柱高与直径比为8:1至9:1,表现了纤长的女性之美,比例与之相似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更加华丽,象征少女的妩媚。据此可知希腊的建筑文化A. 表

28、达了对力量和公正的崇拜B. 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C. 奠定了西方建筑艺术的法则D. 见证了民主政治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希腊建筑中的廊柱,以科学的比例呈现男性人体范本、纤长的女性之美和少女的妩媚,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B项正确;廊柱为代表的希腊建筑文化并未表达对“公正”的崇拜,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希腊建筑文化奠定了“西方建筑艺术的法则”,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希腊建筑文化见证了“民主政治的确立”,D项错误。28.古代西方早期庙宇艺术表现注重建筑的实体部分,建筑的空间艺术表现力相形见绌,而这个穹顶打破了这种偏向,其直径和其顶端距地面高度同为43.3米,且无任何支撑物,构成了一个非

29、常完美的空间造型。该建筑应是A. 万神殿B. 西斯廷小教堂C. 圣彼得大教堂D.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的万神殿因穹顶的直径和穹顶顶端距地面高度同为43.3米,无任何支撑物,号称罗马奇观, A项正确;以壁画闻名的西斯廷小教堂的屋顶是平坦的圆顶,不是巨大的穹顶,B项错误;以露天广场闻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中心穹顶直径42米,顶高约138米,C项错误;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不具备直径和顶端距地面高度同为43.3米的特点,D项错误。29.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历经一百多年,这也是人文主义者和教会两种世界观碰撞的时期。工程开始没多久就停顿了二十多年,1534年

30、才得以重新开工。导致工程停顿的主要时代因素是A. 主持者米开朗基罗的去世B. 教会与世俗不可调和的对立C. 赎罪券引发宗教改革运动D. 文艺复兴运动中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程开始没多久就停顿了二十多年,1534年才得以重新开工”计算可知,圣彼得堡大教堂停工时间在16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随后波及欧洲,因此使得教堂停工,C正确;米开朗琪罗去世时间是15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表述绝对,而且教会和世俗的对立一直存在,因此其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但是其载体多是宗教题材,因此其与圣彼

31、得大教堂停工无关,排除D。30.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历史研究“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时代转型决定了历史研究的方向B. 普通人的历史比特殊人物的历史更加真实C. 常人常事构成了社会变迁的全部D. 历史研究须关注社会的渐进与社会的突变【答案】D【解析】【详解】用“风化”(量变)比喻常人常事,“山崩”(质变)比喻特殊的人、事,强调历史研究中“常人常事”和特殊的人、事同样重要,吕思勉这句话旨在说明历史研究须关注社会的渐进与社会的

32、突变,D项正确;“时代转型决定历史研究方向”与材料中风化和山崩都是变化的类比不符,A项错误;“普通人的历史比特殊人物的历史更加真实”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构成社会变迁全部的,并非仅有“常人常事”,C项错误。试卷: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

33、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2)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

34、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答案】(1)变化: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升降融合;儒学为代表的上层文化和小说戏剧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相杂融合。原因: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无法应付士人阶层增长的需求。(2)贡献:魏良辅融合南北曲,形成水磨腔,使昆曲具备了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首次运用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作用:士大夫文人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将词曲与以戏文为基础的戏曲相结合;追求曲体、曲唱、曲辞的优美婉转动听;规范、发展剧本结构、脚色体制;推动昆曲成为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中国舞台艺术。【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

35、了”,“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可知,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升降融合;根据“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可知,儒学为代表的上层文化和小说戏剧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相杂融合。原因:根据“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可知,科举制无法应付士人阶层增长的需求。(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良辅融合南北曲,形成水磨腔,使昆曲具备了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首次运用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作用:根据材料二中“(

36、水磨腔)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结合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和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文人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将词曲与以戏文为基础的戏曲相结合;追求曲体、曲唱、曲辞的优美婉转动听;规范、发展剧本结构、脚色体制;推动昆曲成为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中国舞台艺术。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与亚太地区形势图(局部)”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于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召开。军备和远东关系在平行的小组会上讨论。中国代表施肇基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他保证各条约国在中国工商业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但要求所有有关中国的协定必须公布,签约时

37、必须有中国参加,有指定的期限,并作出有利于授与者的严格解释。剑桥中华民国史(1)材料一地图中两种界限是华盛顿会议的重要协调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界限所代表的区域,并说明其条约依据和对日本的影响。(2)中国是列强远东关系平衡的焦点,概括材料二中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诉求与实际结果的差异。【答案】(1)区域:是指不得新建海军基地和要塞的区域界限;依据:五国条约;影响:英美丧失了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2)诉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差异: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只是声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对

38、华政策的基本准则,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解析】【详解】(1)区域: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指不得新建海军基地和要塞的区域界限;依据:根据所学可知五国条约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有的岛屿的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海军基地或新的要塞;影响:根据所学从英美丧失了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进行分析回答。(2)诉求:根据材料二“中国代表施肇基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可知诉求是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差异:根据所学可知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只是声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是实际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对华政策的基本准则,中

39、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些事实摆在你们面前。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铁幕”演说材料二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领导人科尔详细列出了他的路线图:两个德国要从“合作伙伴”到“联盟”,再成为“联邦”。十二个

40、成员国把关系框架转变成为了欧洲联盟。在许多犹豫之后,让超过十个曾经被铁幕分开的国家加入了它们的圈子。吕克范米德拉尔通向欧洲之路材料三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战后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通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1)概括材料一中丘吉尔对欧洲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演说的意图。(2)战后德国

41、历史与欧洲形势演变息息相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战后德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3)二战后德国重新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对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有两种视角可供选择讨论: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简述德国“置身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德国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彻底反省历史。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简述德国人是如何反省历史的。【答案】(1)认识:苏联对东欧进行强权控制;东欧和西欧被政治分割;意图:联合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2)进程:美苏冷战加剧,被分区占领的德国未能达成统一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

42、联的分别支持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德国分裂;1961年,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1990年,德国重归统一。(3)选择进程:1951年4月,法德等六国签署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欧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93年马约生效(1991年马约签订),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发展成为共同执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欧盟;欧盟成员国不断扩大,包括一些东欧国家;1999年欧元诞生(2002年流通);努力构建欧洲独立防务体系。选择:承认全面承担战争责任;反思战争的危害,走和平崛起道路;1970年联邦德国

43、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1995年统一后的德国总理科尔再次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重申德国的道歉。【解析】【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一“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对东欧进行强权控制;东欧和西欧被政治分割;意图: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丘吉尔“铁幕”演说的目的是联合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2)根据材料二“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可知分分合合的过程。

44、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分别支持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德国分裂;1961年,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1990年,德国重归统一。(3)本题首先要做一个选择,确定后结合材料进行回答。如选择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注意视角是欧洲一体化,即欧洲联合经历欧共体形成到欧盟成立,因此叙述时就把德国如何一步步加入欧盟的过程写出即可。首先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欧原子能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建成欧共体;1993年马约生效,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发展成为共同执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欧盟;1999年欧元诞生(2002年流通);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努力构建欧洲独立防务体系。- 1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