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396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级秩序瓦解,这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贵族、高官出奔逃亡与社会道德水准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秦汉以后,忠君伦理观成熟,对于统治阶级出奔逃亡,舆论多加贬斥,故C正确;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取代了贵族政治,这与舆论对贵族出奔逃亡的态度无关,故D错误。故选C。2. 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

2、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答案】D【解析】“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说明行省决策存在着制衡的机制,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省效率低下信息,故A错误;行省重大事情上报中央,故B错误;行省有地方管理和决策权,故C错误。3.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

3、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B项;A 项中“遏止”、C 项中“有效”、D项中“严密”等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4.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白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

4、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C.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D.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将篆书等演变赋予其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并非突出“天人感应”,排除A;三种字体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自身,排除B,选D;中国古代重道轻器,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排除C。5.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5、反映了当时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说明当时农业种植逐渐通过市场来平衡,说明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故B正确;A和C都是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D中全国性市场并没有形成。6.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因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 深化思想启家以促进国家革新 B. 辛亥革命没有带米社会变化C.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6、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从材料信息“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表明作者认为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对国家和人民进行改造,故A正确。 B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说法错误,排除。项中的“导致”说法不对,应该说辛亥革命没有挽救社会道德沦丧,革命没有阻止列强势力,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思想。7.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

7、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指的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用的游击战,罗斯福亲信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战术的一种肯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是1938年,此时并未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错误,罗斯福亲信赞扬的是战略战术并不是民族意识;D选项说法错

8、误,没有弄清楚“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的真正内涵。8.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务和机构,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A. 清朝的官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清朝建立起了办理外交事务的部门C. 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答案】C【解析】清朝后期出现的“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机构都是和外国交往密切相关的,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也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D项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无法体现历史发展趋势,排除。9.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

9、提出。世界不再仪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此说法说明当时A.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 已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C. 欣盟势力迅速提高 D. 日本成为政治经济大国【答案】B10. 下表是美国政府开文文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可以看出美国70年代后呈現出减少社会公共开支,扩大社会福利保障支出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 受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出现“滞涨” B.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C.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D.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效果削弱【答案】A 11. 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

10、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現在A.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l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重点强调重工业,“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说明主要学习苏联,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为了改变我国重工业落后面貌,向苏联学习,优先发展

11、重工业,因此材料现象出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排除A;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不符合材料“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排除B;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材料注重发展重工业不相符,排除D。12. 2018年6月,将在青岛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关于上海合作组织说法正确的是A. 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产物 B. 它主要以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为宗旨C. 它是一个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 D. 它实施单边和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以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为宗旨,B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

12、是经济区域组织,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产物,AC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实施单边和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不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排除D。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时代特点初等教育代表人物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1.学校: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培根弥尔顿洛克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1870年福尔特法案:成立免

13、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斯宾塞 赫胥黎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1918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

14、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1

15、)英国: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思想家的倡导与推动;工业革命推动。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创建共和国;西学乐渐,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2)相同点:都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实施了义务教育普及;都是政府立法推动;都确立初等教育管理制度;都重视素质教育。关系: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改革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和中国近代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英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可以根据材料涉及到的时间段(1719世纪),联系教材所学,从这一时期重

16、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来回答,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可以根据材料限定的民国时期,联系所学,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重大历史事件、外来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可以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比较得出。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教育改革的反作用来辩证分析。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内容说明盗“盗”是指窃取财货贼“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捕“捕”

17、即“捕兴”,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杂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具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标题主要内容备注第三表:执行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第四表家长权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第五表:继承和监护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债权占有等规定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第七表土地和房屋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第八表私犯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第十条宗教法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

18、的规定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论题: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阶级目的。阐述:法经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是通过统治者自身政治变革形成的,必然要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以君主为代表的阶级利益;从内容看,法经将“盗”“贼”放在法典之首,杂法中亦有诸多有关“逾制”罪名的规定,显现出法经积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等级秩序。而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它既反映贵族的意志,实质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必然反映了一些平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同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之上

19、,必然要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保护私有财产及债权人的利益。总之,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阶级目的。示例二:论题: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影响了不同的价值取向。阐述:二者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对于公私法内容的比重安排不同。法经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更注重于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维护,因而公法的比重远大于私法,而十二铜表法由于建立在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上,私法的比重远大于公法。二者的文化传统不同,影响法律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是强制性和义务性要求,体现法礼结合的理念。而罗马法往重保护私有财产及债权人的利益,尊重个人,更加体现自然法的精神。总之,不同

20、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影响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据表格“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格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阶级目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基础、新兴地主的阶级利益;罗马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基础、奴隶主阶级和平民的利益诉求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史论结合。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应该紧扣题干关键词“提取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及战国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史实特征,即可从经济基础、阶级利益等方面进行阐述。15

2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

22、。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国户籍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答案】(1)特点:设专门机构管理;每年定时核查;核查登记严格;中央加强对地方检查;引诱流民入籍。(2)作用: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保障政府赋役征收;限制民众流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1)从“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可以看出设专门机构管理;每年定时核查。从“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

23、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可以得出核查登记严格。从“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检查。从“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得出引诱流民入籍。(2)结合第一问的内容来看,汉代的这一举措在经济、政治上都有所影响,具体来说经济上: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保障政府赋役征收;政治上:限制民众流动,稳定统治秩序。这些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点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的内容提取出来的,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慢慢提取关键信息,之后一一总结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答案,注意条理清楚,言简意赅。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24、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对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摘编自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地球上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它造成的损失累计起来人员伤亡达到千万,财产损失数万亿美元,比世界大战毫不逊色。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争取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力量,在较长时期内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成为当今世界主

25、要的战争形态。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摘编自杨恕世界局部战争12种典型类型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在这两场战争中对抗形式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持续不断的原因。【答案】(1)差异:朝鲜战争中突出了“抗美”,中国组织志愿军赴朝作战,中美两国两军直接交战;;越南战争突出了“援越”,中国提供物资援助和军事指导,中美军队没有直接交战。(2)原因:长期压抑的民族、领土等矛盾爆发;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平衡力量缺失;美国试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解析】(1)差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抗美援朝

26、”和“援越抗美”的不同表述并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中突出了“抗美”,中国组织志愿军赴朝作战,中美两国两军直接交战;越南战争突出了“援越”,中国提供物资援助和军事指导,中美军队没有直接交战。(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战争形态”在结合所学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可以得出,原因有:长期压抑的民族、领上等矛盾爆发;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平衡力量缺失;美国试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点睛:这一题的题目要求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也是高考试题如今命题的常规形式,用

27、的最多,考查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考生既需要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还要根据所学知识与题目要求迁移已学过的合适的知识或者相应的思维能力来回答,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答案做得完美。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担任校长一职之后,蔡元培便警告他们,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并不是升官发财的快捷方式。他根据三项原则管理:(1)大学应该是研究机构不独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2)大学教育不是旧时科举考试的替代品;(3)容许绝对的学术自由,保证不同理论与观点的自由表达,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在蔡元培的指导下,北大成为令人振奋的高等教育

28、机构,教师中有不同政治理念的教授自由主义的、激进的、社会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反动的。北大以数量众多的著作与思想生活而闻名,国内许多重要和前程远大的学者纷纷加入教师队伍中。材料二胡适是科学思维、实用主义和白话文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因为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胡适创见的主要来源是不可知论和实用主义,这也是他评价传统伦理和理念的主要方法在胡适眼中,儒家与近代世界中的现实毫不相干。他的追随者则疾呼打倒孔家店。如果说胡适反对儒家,那么他所提倡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科学和民主。从实用主义出发,他提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实验和解决。逐步地改造社会。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因为两个先

29、生都来自西方,因此他提倡完全西化,到西方去是他的要旨。以上材料均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胡适的文化思想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筒述蔡元培和胡适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具体贡献。【答案】(1)相同点:都提倡自由、科学、民主思想。不同点:蔡元培主张“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论古今中外新旧;胡适主张彻底清算旧文化。提倡完全西化。(2)贡献:蔡元培: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大从“官僚养成所”变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0、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解析】(1)相同点:根据“容许绝对的学术自由”“他所提倡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科学和民主”,和蔡元培、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分析得出都提倡自由、科学、民主思想。不同点:根据“容许绝对的学术自由,保证不同理论与观点的自由表达,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得出蔡元培主张“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论古今中外新旧;根据“在胡适眼中,儒家与近代世界中的现实毫不相干”“因此他提倡完全西化”得出胡适主张彻底清算旧文化,提倡完全西化。(2)贡献:蔡元培:根据“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并不是升官发财的快捷方式”“在蔡元培的指导下,北大成为令人振奋的高等教育机构”分析得出: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大从“官僚养成所”一变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根据“胡适是科学思维、实用主义和白话文写作的积极倡导者”结合胡适提倡新文学的成就分析得出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