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 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C. 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 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干预各诸侯国内部事务,各诸侯国共同奉周天子为共主,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所以A 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点评: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
2、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 分散的自然经济B.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C.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 王室日益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
3、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故答案为B项。西周时期属于集体耕作的方式,尚未出现分散的小农经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有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室日益腐败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D项错误。【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 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
4、评价:“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神权统治B. 等级森严C. 家国同构D. 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一国无二君”指的是分封制,而宗法制度下一庙无二祭主,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具有共同性,体现了家国同构的原则,C正确;神权统治与题干无关,排除A;等级森严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B;西周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4. 秦统一后,设南海等郡,赵佗任南海郡尉,任嚣为龙川县令。赵佗、任嚣应A. 定期朝觐B. 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 受秦始皇任命D. 协助皇帝处理中央政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题
5、目中涉及的是郡县制,在该政治制度下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所以正确的是C项,排除ABD。5.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图所示)。这一体制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 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度,又实行分封制,所以A项错误。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所以BD两项错误。汉朝的郡国并行下王
6、国相对独立,威胁了专制皇权,故答案选择C项。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 元朝时设置了行中书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旨是中国历代政治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设置了行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有强化的趋势,不能体现作者观点,故选D;而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体现了作者观点,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7.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
7、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B项错误;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C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
8、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8.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刺史 都察院 御史台 参知政事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的提刑官是中央派遣到地方负责监察刑狱的官员,具有监察职能,和刺史、都察院、御史台职能相近,选项A正确;参知政事负责行政,因此错误,选项B、C、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提刑官具有监察职能。9. 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
9、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 禁锢了人们思想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答案】C【解析】材料讲的是很多出身贫穷的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的命运,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答案选C。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排除A;B材料没体现,排除;科举考试凭借的是考试成绩,排除D。10.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 世官制度B. 察
10、举制度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指的是科举制。世官制度,官位世袭,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察举制以考察、推荐为选官办法,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声望为选官依据,故排除C。11.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
11、任的主要原因是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 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D两项明显错误,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揣摩到皇帝的心思),排除;B项说明了皇帝的想法,属于本质问题,即服务于加强皇权专制,正确;C项说法属于表象,明显错误,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12. 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
12、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尚书省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以六部为主体”可知,权直接归六部,没有了三省制。反映出这一时期已经废除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在明清时期,废丞相,另设内阁、军机处,符合题干要求,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3. 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
13、情景是A. 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B. 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C. 军机大臣跪见皇上D. 地方大员密折奏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行省制度始于元朝,行省官员要向皇帝述职,清代沿用,排除A;明太祖起就废除了宰相,故清代不可能有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故选B;清代雍正皇帝在位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旨意,排除C;清代地方大员密折奏事,排除D。14. 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A. 分封制度B.
14、 郡县制度C. 行省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A结束于秦朝,B出现于战国时期,C出现于元朝,但BC都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故D最为全面。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详解】15. 一个美国人曾发表文章抨击说“中国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广州,是一个帝国对外垄断贸易的港口;行商是地方的垄断者”西方打破这一状况始于A. 16世纪初期B. 18世纪晚期C. 19世纪中期D. 20世纪初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15、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西方打破这一状况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鉴定,其中协定关税中称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应同英国商定,打开了中国大门。所以C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6.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虎门条约【答案】A【解析】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进出口税收要和英国商量,体现出新的贸易规则,开辟通商口岸促使贸易组织发生变化,故A正确;B主要是外国人在内地游历;C主要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D
16、是南京条约附件。17. 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杆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杆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这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A. 中断了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B. 激发农民群众奋起扫荡王朝秩序C. 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D. 导致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点。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本题选C项。A项是在
17、南京条约后;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D项是辛亥革命。考点:马关条约的影响点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18. 身居清政府二品大员的廷雍在保定和另两位官员被联军斩首示众。从当时联军的一份布告中可知,罪名是“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联军此暴行的依据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丑条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要求各省官员必须
18、保护外国人安全。所以联军此暴行的依据是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无关,故排除A、B、C项。故选D。19.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D. 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地排外体现了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义和团抗击
19、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并没有起到促进历史转折作用,排除B项。材料不是从义和团运动性质角度阐述,故D项错误。20.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C.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D.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解析】从题中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
20、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使人们对清政府态度转变,而没有体现出对帝国主义侵华方针的影响,故A项排除;戊戌变法就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故B项排除;D项是指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点睛: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中可以得出材料中认为的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然后从四个选项中得出正确答案。21. 1
2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从中共中央的政策变动中可以看出A. 中共形成全面抗战的思想路线B. 中共“左”倾关门主义更加严重C.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1935年12月25日”,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
22、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问题,D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22. 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指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工、农、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这说明A. 国民党开始积极抗日B. 国共两党抗战路线一致C. 国民党代表人民利益D. 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38年可知,日本已经
23、开始全面侵华,国民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强调发动群众共同抗日,这是其全面抗战的表现,故D正确;积极抗战更强调的是其军事方面的主动性,而材料突出的是国民党动员的广泛性、全面性,故A错误;据所学可知,国民党奉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B说法错误;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级的利益,C说法错误。23.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
24、西方学习,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对促进清王朝向西方学习,士大夫觉醒,李鸿章等汉族官僚进入清王朝政治权力中心产生了重大影响,A正确;义和团运动爆发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B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无关,C错误;五四运动与材料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无关,D错误。24. 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B.
25、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C.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D.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持续发展;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5.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
26、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临时政府与正式政府相对,根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需要国民大会讨论通过,而当时中国尚未统一,无法举行国民大会,所以总统和政府都是临时的,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B正确;据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夺取权力,维护民主共和,A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孙中山的品质,C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的支持内容,D错误。26.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
27、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A.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 清政府灭亡的内在原因C. 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答案】B【解析】材料明确说明各地的“民变”是由于清政府的压迫造成的,材料中的时期是清政府新政时期,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这是清政府灭亡的内在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C选项错误,武昌起义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D选项错误,材料与此无关,并没有资产阶级的问题。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弄清楚材料强调是清政府
28、自身内部的因素,而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采取排除法,将外部因素排除,由此得出正确选项。27.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A.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C. 确立国共合作方针D. 掀起国民革命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后,逐渐从半殖民地半封
29、建的国情出发,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共二大颁布。因此选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民主革命纲领28.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 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 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以看出此次革命运动的目标是打到列强,除军阀。结
30、合所学知识,这是国民大革命运动的目标,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故C正确。A项是武昌起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29. 方强回忆,“长征期间打来打去、绕来绕去,我们总也摆脱不了敌人。虽然先后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同时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危急关头,红军突然另辟路径,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把满盘皆输的局势缓和下来。”这一“另辟新径”A.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危为安B. 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C. 从路线上纠正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错误D.
31、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危急关头,红军突然另辟路径,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把满盘皆输的局势缓和下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C正确;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危为安是“四渡赤水”,A错误;据材料“把满盘皆输的局势缓和下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遵义会议所起的作用,B错误;D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D与材料不符。30. 1932年,中共中央开始对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共产国际对此并不反对,但明确反对中共中央撤销毛泽东职务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当时中
32、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B. 毛泽东是中共中央事实上的领导核心C. 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存在尖锐矛盾D.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完全正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当时毛泽东的正确战略被错误地认为是“右倾机会主义”而进行批判;B与史实不符,应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CD两项说法夸大其词,与史实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十年对峙城市与农村道路的斗争31.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3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
33、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中时间“1921-1935年”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15年,中共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而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国成熟的标志,D正确;五四风雷是1919年开始的,抗日烽火是1937年194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错误;星星之火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时,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错误;国共对峙,走向抗战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C错误。32.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 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
34、遗址北京故宫B. 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C.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注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由此分析备选项,A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因为其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B“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不合题意;C“圆明园遗址”不合题意;D均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程33.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18941961年)曾经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了第一届
3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年他A. 52岁B. 55岁C. 60岁D. 62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错误。34. 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C.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文革破坏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治,要想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就要加强民
36、主和法治建设。故D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B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制度,C错误。35. “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主要是指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材料评价的是中
37、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由“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可知,材料说的是政党关系,排除AC两项;由“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可知,材料说的是建国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排除D项。36. 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B. 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C. 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D. 目的是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
38、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王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显然是毛泽东对独立自主方针的阐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故本题选择D。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考点:新中国的外交点评:毛泽东的表述比较生动,要能明确是外交辞令37. 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 “一边倒”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另起炉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项指的是清除国民党的残余;B项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原则;
39、D“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符合“另起炉灶”的内涵。故选D。38. 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一边倒”政策的实施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D.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是指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应撇开分歧,团结合作,共同发展,这种政策导致题干局面的出现,B项正确;分析题干,这
40、些国家来自各个大洲,并且社会性质不一定与中国相同,这种新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应该是A项,B排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C排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是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D排除。3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列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向黎巴嫩派驻维和部队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向黎巴嫩派驻维和部队 是在联合国的领导下向第三方派遣的维和部队,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地
41、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故 与材料不符;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成立于上海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与材料不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是一项旨在禁止所有缔约国在任何地方进行任何核爆炸,以求有效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条约,1996年9月10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均不符题意。40.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 参与联合国的行动B. 创立亚太经和组织C. 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可知,材
42、料强调的是多边外交,即我国与邻国的外交关系,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初期是为了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后致力于区域睦邻友好及经济合作,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故A、B、C排除。41. 1688年,英国发生了“女婿接替岳父王位”的历史事件。该事件的意义是A. 推翻了英国的君主统治B. 确立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C. 改变了国王权力的来源D. 结束了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表明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其推翻了复辟的封建王朝统治,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A
43、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B表述错误;D克伦威尔于1658年去世。故选C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光荣革命42. 1832年的改革法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主要方面,根据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新城镇和工业选区的中产阶级当选议员的机会增大了。这次改革A. 使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择权B. 使工人阶级获得选举资格并分享权力C. 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普选权和政治参与D. 使中产阶级立即获得政治上的控制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832年的改革法”“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新城镇和工业选区的中产阶级当
44、选议员的机会增大了”反映了工业革命后,1832年的议会改革法案使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择权。所以答案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43. 2010年初,奥巴马上台后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但其后有26个州反对该法案,提请违宪诉讼。201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医改法案大部分条款合乎宪法。这反映了美国A. 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国会和总统B. 各州的权力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C. 国会与总统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D. 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分权与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2010年初,奥
45、巴马上台后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2012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体现了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分权与制衡。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弊端和实质的识记。只要按照课本内容回答即可,对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有一定考查,启示学生对所学的原理要熟练掌握,该题对能力要求不高,难度不大。44. 有学者认为: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
46、共和国”。这部宪法是()A. 法国1875年宪法B. 美国1787年宪法C. 英国权利法案D. 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法国1875年宪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国的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实现了“一票共和”,体现的是君主立宪派和共和派之间的妥协,故A正确;美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不存在“妥协的共和国”一说,故B错误;英国不存在君主立宪派与共和派,故C错误;德意志确立的是君
47、主立宪制政体,与题干“妥协的共和国”不符,故D错误。45. 议会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显著特征。下列对近代西方议会的解读,正确的是A.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B.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负责C. 法国总统有权解散参、众两院D. 德意志帝国皇帝主宰议会【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考查近代各国的议会制度。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前,议会制就已经出现,故A项说法错误;美国总统是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美国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故B项说法错误;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故C项说法错误;德国的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在行使权力时受到皇帝的干涉和制约,故D项说法正确。46.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
48、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引来各式各样的解读、批评和修正。”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 共产党宣言问世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B. 马克思主义战胜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C. 马克思的学说影响至今,众说纷纭D. 马克思学说已经被西方学者广泛接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得知马克思学说提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他的学说不可能被西方广泛接受,是不正确的,根据题意要求选择理解不正确的,故正确答案为D。“他那里程碑式的著作即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理解正确。由“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哲学最终
49、战胜了欧洲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可知,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故B项理解正确。由“直到今天依然引来各式各样的解读批评和修正”可知马克思的学说至今仍众说纷纭,故C项理解正确。【点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历史条件:(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固有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3)思想基础:徳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済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理论来源。(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深人工人群众,总结工运经验,致力于理论研究,广泛汲取优秀思想成果。47.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是具有
50、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B. 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C. 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起义的重要原因D. 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选项排查:普法战争法国失败是巴黎公社的背景之一,这是对“自发性、偶然性”的正确解释,A项排除;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说法是错误的,选B项;国内阶级矛盾尖
51、锐是巴黎公社的背景之一,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都是对“自发性、偶然性”的正确理解,排除C、D项。48. 民国六年七月,孙中山在黄埔欢迎会上发表演说:“然今竟一旦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此俄罗斯之政变,为世界之一大事件,人人所知也。”孙中山此番言论针对的是A. 武昌起义B. 十月革命C. 七月流血事件D. 二月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民国六年七月”可推断,孙中山所说的“俄罗斯之政变”是发生在1917年7月之前的事件,即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故选D;武昌起义于1911年爆发于中国,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1917年7月,十月革命尚未发生
52、,故排除B;七月流血事件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人民的镇压事件,而非“俄罗斯之政变”,故排除C。49.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A.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B.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C. 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D.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指出,二战结束后初期这个“演讲”,会导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据此可判断该演讲为丘吉
53、尔的“铁幕演说”,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在C项的影响下发生的;朝鲜战争则直接导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紧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50. 下列三件事反映出的主题是欧共体首脑会议 不结盟会议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A. 多极化的趋势B. 美苏冷战C. 第三世界兴起D. 欧洲复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不结盟运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三个事件,反映了当时两极格局下的多个政治力量的出现和崛起,有力地促进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A;欧共体、不结盟运动、新中国复联合国合法席,三者不能
54、体现美苏冷战,故排除B;欧共体不属于第三世界,故排除C;不结盟运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欧洲复兴无关,故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51. 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
55、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认识。【答案】(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
56、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务,共同对皇帝负责。(2)理解: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约,提高行政效率。(如回答“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也可得分)(3)“其专在下”: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君主专制。认识:正确处理好君主与臣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一“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即可概括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具体措施。理解: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结合秦朝中央官制,可知秦始皇创立的制度用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务,三者共同对皇帝负责,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民主制
57、衡不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2)理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指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约,提高行政效率,从而使得“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3)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势过大。 “其专在上”指君主专制。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问题,从古代政治文明经验教训指出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国家须处理好君主与臣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5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
58、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五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六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俞可平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
59、位?(2)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文献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3)据材料四、五,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4)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为保障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搭建了哪些“基本的制度框架”?【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开辟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抗战时期,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配合,
60、共同抗击日军。(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金田起义百年起义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据材料二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据材料三“中共一大上海会议地址”及“农村根据地形势图”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开辟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并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抗击日军。(4)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为保障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制度。- 2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