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训练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晚清时期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有一篇文章宣扬说,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下列对于该文章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对西装的作用有夸大之嫌反映了革命党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凸显了服饰的社会功能A BC D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踔厉,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根性,穿了它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云云”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以及革命党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凸显了服饰
2、的社会功能,正确;但材料也夸大了西服的作用,正确。故选D项。2(2019河南联考)下图为1904年大公报上的一则报道。这说明()A传统饮食走向衰落 B商业广告较为流行C西式饮料受到关注 D报纸注重民众生活答案C解析材料中1904年大公报上关于汽水的这则报道表明,晚清时期,汽水引进中国,西式饮料受到国人关注,故C项正确。A、B、D三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均排除。3(2019内蒙古月考)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
3、筑影响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知,近代中国的建筑在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代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排除C项;根据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可知,西方建筑并非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项。4(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20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认识是()A辫子问题
4、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B有无辫子成为了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C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D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留辫子是社会习俗的体现,“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可知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则是政治斗争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剪掉辫子或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或是政治立场的体现,排除;“辫子问题”只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一个表现,无法由此推断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排除C项;仅剪辫无法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排除D项。5(2019浙江温州联考)20世纪30年
5、代,“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全盘西化 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知是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根据材料“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可知河南政府限制西方服饰,倡导传统服饰。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新旧杂陈,D项正确。全盘西化与材料中河南官方的态度不符,排
6、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习俗变迁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是强调新旧杂陈,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上海流行的生活方式不符,排除。6(2020河北衡水摸底)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
7、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谊舞源于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B项表述太过绝对,传统儒家思想没有被完全抛弃;D项表述错误,国人生活没有全盘西化,排除。7(2019山西太原二模)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
8、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可见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8(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大众报业 B交通业C电报业 D互联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福建茶叶
9、市场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主要反映了信息传播速度快,结合所学可知,电报业可以将茶叶价格变动的信息及时地传向各地,故C项正确。报纸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不如电报业,故A项错误;交通业的传播速度也要慢于电报业,故B项错误;互联网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2019广西模拟)“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
10、熟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娱乐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10(2019四川成都七中期末)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C富国强兵已成为社会共识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答案B解析材
11、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故排除A项;申报的连续报道引起人们对中法战争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说明报纸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所接受,故选B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申报对中法战争的报道无法说明“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排除D项。11(2019浙江模拟)下图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网上外卖和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及使用率意图。该图呈现的变化反映出()A传统产业正在焕发生机 B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C网络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D信息化社会已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网上外卖和手机网上外卖用户
12、规模及使用率都迅速上升,这表明互联网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餐饮业的盈利状况,故体现不出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排除A项;B、D两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12(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1928年,申报出现了一个新专栏“咖啡座”,当时的编辑明确表示,这个专栏就如现实中的咖啡座,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地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这从侧面反映出()A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B大众传媒发展助推思想文化传播C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的浓厚D西方文化传入改变人们休闲方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咖啡座”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化传播,故选B项。申报里的“咖啡座”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
13、咖啡座,因而不能得出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故排除A项;自由地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并不等于民主政治发达,而且缺乏比较,得不出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浓厚的结论,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吉林长春3月质量监测)1882年,沪上富商张叔和在上海购得一地,将其命名为“张园”。张叔和仿照西洋园林风格筑园,在园内设茶室、戏台,并设一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不久,张园成为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这说明张园()A促进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体现了西方文化已占据主流地位C满足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D引发了近代中西合璧的风俗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张园”的建筑
14、风格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其后来成为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这说明其适应了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中“张园”出现于1882年,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仍“在园内设茶室、戏台,并设一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说明西方文化并未占据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社会风俗的中西结合,故D项错误。14(2019安徽皖江联考)下图为1898年申报刊登的“新式脚踏车”广告。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答案B解析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式脚踏车”广告的刊登远
15、远无法说明封建自然经济瓦解,故排除A项;脚踏车是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受到了近代化的冲击,故选B项;新式脚踏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它的出现不能说明传统农耕文明衰微,故排除C项;虽然刊登了新式脚踏车的广告,但并不能说明其在百姓中得到普及,也就无法说明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故排除D项。15(2019江西吉安质检)根据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服者有16人,穿中山装(包括企领文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传统服饰文化逐渐在消亡B服饰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C革命党人积极倡导新服饰D服饰文化
16、正走向中西合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革命党人的穿着既有新式的西装、中山装、军装以及和服,还有旧式的长袍马褂,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服饰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新旧服饰同时存在的特点,并未体现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消亡;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党人积极倡导新服饰;体现中西合璧特征的中国近代服饰是中山装和旗袍,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题组三高考小题16(2017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
17、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艾罗补脑汁”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等,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17(2017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
18、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喜字纱灯”“演奏钢琴曲”“着蓝袍黑褂”“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习俗的变化,无法体现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表述过于绝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18(2014全国卷)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
19、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正确。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长袍马褂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19(2019江苏高考)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中废
20、止缠足的诏令虽已颁布,但是仍然有卖脚带这一行当,而且“四乡八镇销场远”,说明女子缠足的现象在当时仍然普遍存在,C项正确。诏令颁布后,仍有卖脚带这个行当,说明脚带并不是无人问津,A项错误;妇女普遍解放不符合清末的社会现实,B项错误;废止缠足只是当时一部分人的主张,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D项错误。20(2019浙江4月选考)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 B C D答案A解析题图中两个男人仍然穿着长袍马褂,故正确;“知识女性”由材料不能得出,故在材料没有体现;材
21、料服装不能明显反映等级身份,故不正确,排除;左图反映了服饰趋向短袍窄袖的时代特征,故正确,故选A项。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福建厦门期末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般认为,始于唐代的“古代报纸”邸报,由朝廷直接管理并统一发布,有清一代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清初,衙门中的一些低级胥吏将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这些报纸主要刊载宫门抄、谕旨、章奏三部分,因而也被混称为邸报。直至乾隆初年,获准公开发行邸报的仅限于提塘官及其所设报房。清代民间报房的盛行,大体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所刊内容基本为官报的翻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邸报等传统报纸逐渐走向消亡。摘编自方汉奇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和京
22、报材料二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当时报与刊不分)由英国人在马六甲出版。到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几十种中文报刊,如第一份以“新闻”命名的报纸天下新闻、开中文报纸刊登广告先河的遐迩贯珍等。五六十年代,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如中外新报昭文新报等。这些报刊“传述各国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尽情议论”。90年代中后期,上百种报刊先后创办,“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这一时期的报刊以上海为最,遍及各主要城市。20世纪初,近代中文报刊再掀高潮。据统计,仅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刊就增至700余种,大致有政权机关报、政党报、实业性和社会性报刊等,“共和
23、”“民主”“民国”等字样在民初报刊名称上十分突出。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清代传统报纸与晚清近代报刊在刊载内容、办报环境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报刊演进的积极作用。答案(1)差异:内容:传统报纸以朝政信息为主;近代刊物内容多元,涉及中外新闻报道、商业信息广告和时政评论等。环境:传统报纸受朝廷严格控制;近代办报相对自由,开放度大为提高。原因:传统报纸:专制皇权加强;农耕时代信息闭塞;思想文化专制。近代报刊:清朝统治衰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西学东渐,受西人办报
24、影响;时代变革,社会进步,教育水平提高,民众信息需求增长。(2)作用: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晚清的腐朽统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民主思想传播和社会政治运动发展;开阔国人视野,提升民众的近代国家、民族意识;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经济商业化、科学普及化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内容上看,根据材料一“这些报纸主要刊载宫门抄、谕旨、章奏三部分”“所刊内容基本为官报的翻版”可知,传统报纸以朝政信息为主;根据材料二“开中文报纸刊登广告先河的遐迩贯珍”“传述各国之事”“大致有政权机关报、政党报、实业性和社会性报刊等,共和民主民国等字样在民初报刊名称上十分
25、突出”可知,近代刊物内容多元,涉及商业信息广告、中外新闻报道、时政评论等。从环境看,根据材料一“由朝廷直接管理并统一发布”“直至乾隆初年,获准公开发行邸报的仅限于提塘官及其所设报房”可知,传统报纸受朝廷严格控制;根据材料二“到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几十种中文报刊”“五六十年代,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90年代中后期,上百种报刊先后创办”“20世纪初,近代中文报刊再掀高潮”可知,近代办报相对自由,开放度大为提高。第二小问,注意分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近代报刊发展快还与民众文化水平提高,信息需求增长有关。第(2)问,作用由小及大展开论述,首先推
26、动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应有之义);根据材料二“这些报刊传述各国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尽情议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晚清的腐朽统治;根据材料二“大致有政权机关报、政党报、实业性和社会性报刊等,共和民主民国等字样在民初报刊名称上十分突出”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民主思想传播和社会政治运动发展,开阔国人视野,提升民众的近代国家、民族意识;根据材料二“中文报纸刊登广告”“传述各国之事”“共和民主民国等字样在民初报刊名称上十分突出”可知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年夜饭的变迁央视网新闻频道(2
27、018年11月)比较上面四幅图片,从图中内容提取新中国年夜饭变化的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答案(示例)变化(信息):年夜饭食材(内容/种类)及形式发生了变化。说明:1978年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缺乏生产积极性),物资匮乏(经济困难),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的食材和餐具相对简单。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全球化(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加强了饮食与世界的联系(交流)。体现在年夜饭上,八九十年代
28、,食材丰富,肉、蛋、鱼俱备,进入二十一世纪,年夜饭的食材更丰富、清淡有营养,菜品的样式也更讲究,注重艺术性。结论:年夜饭的变迁体现了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年夜饭在变迁中传承、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解析本题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人们餐桌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变迁。可根据材料拟定论题为“年夜饭食材及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根据具体的材料并结合所学展开论述。也可谈到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人们的年夜饭,并阐述相关的联系即可。题组三高考大题23(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节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解析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节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