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288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7页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课件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共67张PPT)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考历史(课标2专用)考点一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五年高考 答案A 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

2、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命题探究 教育近代化的考查视角教育的近代化在高考试题中偶有出现,表面上看这是在考查中国近代的教育,实际上则是考查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或者是教育的特色所折射出的时代风貌。因此,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准确链接与所考查问题相关的历史背景。2.(2013课标,29,

3、4分,0.570)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知识拓展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

4、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于与西方交往逐渐密切,清朝在中央设立正式管理外交的机构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朝的内政大权归军机处,一切涉外事务则归总理衙门,故其被称为“洋务内阁”。总理衙门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国传统宗藩对外关系体制的终结和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3.(2016课标,4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

5、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可从清末自开商埠趋势角度提取信息,可从区域分布角度提取信息,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角度论证说明。如从所给的地图材料“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中可以提取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

6、地区这一信息,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不偏离主题,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解题方法 提取并分析信息类的主观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解题关键是信息提取要准确。在提取信息时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就是一定要提取那些你认为最为熟悉的信息,也就是你在说明时证据最充分的那个信息。在分析时一定要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切忌泛泛而谈。1.(2017天津文综,5,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

7、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至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相左。2.(2017江苏单科,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

8、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答案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信息看,耆英认为,官吏因“欺压良善”,而“自命为能员”,这是不能抵御外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折射出清政府吏治败坏,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3.(2016江苏单科,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

9、.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其受农民起义中“均贫富”思想的影响,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土地分配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这是受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想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受“大同”思想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与题干中“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的信息不符,D项符合题意。4.(2016江苏单科

10、,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答案A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

11、经济侵略的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评析 本题从18941914年列强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数据切入,考查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经济的危害。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数据信息的准确解读。5.(2015江苏单科,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12、()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 从材料中“天京陷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难度中等。6.(2015山东文综,15,4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13、.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西方相互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模式,C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强调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D项错误。7.(2014重庆文综,6,4分)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14、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答案D 由题干中英国的要求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可看出,李鸿章是要拖延重庆的对外通商,D项正确。8.(2017江苏单科,22,12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

15、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 答

16、案要点:(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2)略。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日印三国面对西方侵略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及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识。第(1)问,据材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印度所走的不同道路;结合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扩张指出共同背景。第(2)问,据材料及所学,按照小论文的格式,提出观点。结合中国19世纪中期后的沉沦、抗争与探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9.(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

17、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

18、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答案 答案要点:(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

19、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2)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3)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1.(2015安徽文综,15,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

20、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B 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误。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故B项正确。2.(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

21、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D 由图中美国星条旗、英国米字旗等列强旗帜及列强占领的建筑物,可以判断此次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A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2015重庆文综,6,4分)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自

22、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答案D“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等信息,说明曾国藩认为官吏贪暴腐败严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故选D项。A、C两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但与题中曾国藩所言不符,排除;“粤盗益复猖獗几无一尺净土”说明社会治安混乱,但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的社会现象,B项错误。4.(2015上海单科,19,2分)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A.夷场 B.冒险家的乐园C.文明的窗口 D.外人居留地答案D 将上海租界称为“夷场”“冒险家的乐

23、园”“文明的窗口”分别体现了对外国的鄙视、西方的冒险精神、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等价值判断。而将上海租界称为“外人居留地”,是对当时现实的描述,不含有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故D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在中国建租界的历史影响及历史认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辨别及论证能力。5.(2014江苏单科,5,3分)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B 由清道光帝谕旨中“准其贸易”“赏借”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仍有体现,故B项正确。由谕旨中通商

24、口岸的名称及题干中“道光帝”可知,A项错误;由谕旨内容可知,南京条约尚未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由“香港仍坚持赏借”可以看出D项错误。6.(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答案D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评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近代重要条约的影响。7.(2013浙江文综,17,4分)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答案B 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指的是“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8.(2013北京文综,17,4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

26、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D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故D项正确。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A项错误。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9.(2013大纲全国,18,4分)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这表明()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

27、.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答案A 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协定关税”条款,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及其推行的措施,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A项正确,B项错误。洋务运动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时即已开始,排除C项;题干所述事件不足以证明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排除D项。10.(2012北京文综,15,4分)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

28、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答案B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打开中国的市场,西方列强认为获得的政治经济权益不够,所以对中国提出“修约”的要求,故B项正确。当时西方国家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已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错误。清政府基本遵守了南京条约的规定,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时总理衙门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11.(2012重庆文综,16,4分)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

29、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主张对中国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体现这一要求的是辛丑条约中“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的条款,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所述条约均不涉及对中国进行军事占领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和区别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2.(2012大纲全国,17,4分)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30、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该条款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导致中国无法单独决定自己的关税,因此选A项。13.(2012海南单科,14,2分)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答案B

3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教案频发”和教堂作恶的传言盛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民族矛盾加剧导致的,故B项正确。“教案频发”、教堂作恶的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不是清政府允许传教,而是列强侵华加剧,故A项错误。民众受教育程度低与“教案频发”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已在1864年失败,与“1870年”不符,故D项错误。14.(2015浙江文综,38,7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

32、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7分)答案(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解析(1)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一的中心思想即可,注意关键信息“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15.(2015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

33、、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摘编自

34、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屈辱的服从地位。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为座位次序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反映了清朝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第三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因此其在与中国的外交中采取了较强硬的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

35、交使团的礼仪要求”“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知中国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时间信息“1901年”分析即可。考点二 辛亥革命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6课标,29,4分)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 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

36、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A项错误类型为时空错位。1903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因此洋务派抵制的不再是维新思潮而是革命思潮。2.(2013课标,29,4分,0.72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 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活动,A、D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

37、时期中国屈辱历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选B项。3.(2016课标,40,1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到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

38、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万3 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答案(2)特点:中国大规模

39、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共17分)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有关亚洲人口迁移的信息,对比材料二中中国海外移民的几个阶段归纳特点;对应相关历史阶段,迁移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特征分析归纳其形成的原因;第二小问,回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华侨华人活动的历史事件说明其贡献。1.(2016北京文综,17,4分)一种名为“人造自

40、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1 图2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B.C.D.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答案C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正

41、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故本题选C项。2.(2015北京文综,16,4分)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未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更没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两项;剪辫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D项。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3.(2015

42、浙江文综,19,4分)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答案B 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防止帝制的复辟。A项中传统社会指封建社会,与题干不符。C项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正确。评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刘邦的主张与孙中山的主张进行比较。4.(2017天津文综

43、,13,8分)(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答案(1)参考西方法律编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

44、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归纳;第二小问,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是“直接原因”,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5.(2015广东文综,38,13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45、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答案(3)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分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4分)评分说明 第(3)问,要求考生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合理联系,并围绕问题进行准确的、逻辑清晰的解读。解析 第(3

46、)问从表格内容出发进行分析说明。1.(2015北京文综,17,4分)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C组 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C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时期的能力。根据材料“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可知当时废除了科举、设立了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这是清朝预备立宪的重要表现,故正确选项为C。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没有设立“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可排除A、B;

47、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说明当时仍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可排除D。2.(2014广东文综,16,4分)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B 材料显示民国初年山西某些地方官员出身科举,并且仍行清代官僚之礼仪,说明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扫清封建传统习俗,故B项符合题意。1917年维新变法运动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现象,并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1917年国民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评析 本题以民国时期某官员的日记作为背景材料,

48、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合理解读的能力,难度偏大。本题可先根据时间信息排除部分错误选项,降低难度,然后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3.(2013广东文综,15,4分)“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答案B“辫子”是清王朝的象征。从材料信息看,民众剪掉辫子以示反清,即反对“鞑子”统治中国。这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D项。4.(2

49、012福建文综,16,4分)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 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结果的理解。解答此题需抓住题干中的“空壳”“革命成果象征”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最终结局是失败的,但是作为辛亥革命成果的象征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保留下来,据此分析D项是最符合题意的。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们都不是辛亥革命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故可排除A、B、C三项。5.(2012北京文综,17,4分)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

50、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答案C 本题考查清末“预备立宪”的骗局,同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与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面对清末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不得不在表面上迎合资产阶级的要求,效仿西方君主立宪的形式,故此玩弄起“预备立宪”的把戏,据此分析C项正确。A项利用义和团和B项颁布明定国是诏不符合题干中“消灭革命党人”的要求;D项南北和谈发生于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那时已名存实亡,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6.(2012安徽文综,17,4分)右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A.袁世

51、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答案C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的本质内涵。从漫画中“万岁”“民国六年”可判断该历史事件发生在1917年,且与封建帝制复辟有关,而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排除A项;1917年时溥仪还未成年,而画中人物是中年人,排除D项;段祺瑞并未复辟帝制,排除B项。漫画反映了1917年张勋复辟最终失败,答案为C项。7.(2012重庆文综,37,10分)(节选)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

52、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3)根据材料三,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4分)答案(3)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历史;投身民主革命斗争;著革命军。为以后革命军的兴起制造了舆论;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思想准备。解析 第(3)问

53、第一小问归纳材料要点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思想舆论这一角度进行分析。8.(2012浙江文综,39,9分)(节选)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屈勒味林英国史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中国

54、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日本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印度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阿拉伯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伊朗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据辞海等整理答案(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

55、革命中没有流很多的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 第(3)问既要依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既要看到辛亥革命的国内意义,又要看到其国际意义,在国内意义方面要从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三年模拟 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10分钟 分值:24分)1.(2017东北三校联考,29)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56、()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答案C 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清政府“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而对司法权等国家主权的认识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并非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故D项错误。2.(2017陕西咸阳检测,28)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

57、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答案D 清政府认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有损天朝上国的尊严,因此极力反对这一条款,说明当时清政府仍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故D项正确。3.(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29)“华人铁路华人修,不可外人来资助。民间股本集多年,竭尽脂膏为何故。英、日、美、法,四面低头求外处。各洋何肯复相资,瓜分主义公然露。未知政府是何心,利令智昏终不悟。”这首修铁路歌抨击的“政府”应是()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答案A 根据材料“民间股本集多年”“英、日、美、法,四面低头求外处

58、”,可知该歌讲述的是四川保路运动的相关内容,当时为清政府统治时期,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于1912年,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存在的时间是19121928年,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D项错误。4.(2016辽宁锦州质检,28)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分乎。”其意在说明()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C.吸食鸦片者占国人中的大多数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贸易竞争答案B 材料没有探讨中英战争爆发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

59、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分乎”,可知其意在强调吸食和走私鸦片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吸食鸦片者占国人中的大多数,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充市场、寻找殖民地而向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所进行的武力压迫,D项说法本身错误,且鸦片战争的实质与题干主旨无关。5.(2016甘宁青部分高中高三联考,28)下面是对某一政府部门职权范围的描述:“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聘飨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与此政府部门设立有关的是()

60、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 根据题干中“掌各国盟约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可知此政府部门是总理衙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设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引发中国有识之士发动戊戌变法,与总理衙门的设立无关,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与总理衙门的设立无关,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总理衙门上升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故D项错误。6.(2016新疆乌鲁木齐调研,28)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

61、、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 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答案D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平天国的科考并没有改变传统科考的方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得出太平天国的科考赢得的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支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可得出太平天国的科考选拔各类人才做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上来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D项正确。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B组 2

6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20分钟 分值:49分)1.(2017吉林五校联考,29)1850年,上海英商林赛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D.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答案B 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63、,故D项错误。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错误原因在于忽略了1850年中国的阶段特征,此时清政府尚未完全屈服于列强,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才成为列强的傀儡。2.(2017贵州黔东南调研,29)史料载:“旅顺陷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该史料认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是()A.巨炮轰击 B.部下掣肘 C.隐匿不战 D.敌强我弱答案B 史料中的关键信息为“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由此可知,部下掣肘,贻误战机,是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重

64、要原因,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但并非史料所认为的“重要原因”。解题思路 阅读史料时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进行把握。在史料所述的过程中,丁汝昌部下戴宗骞对于战役的失败要负有重大责任。3.(2017辽宁大连质检,29)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与行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A.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 B.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C.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 D.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答案B 材料无法体现出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

65、与行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自治受到了西方民主宪政的影响,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1908年时,清政府尚未放弃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D项确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只要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问题所在。清政府在1908年依然坚持君主专制,并没有放弃专制统治。4.(2016辽宁锦州质检,28)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

66、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答案B“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刘坤一等人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的要求。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由“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可知,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确实强调了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巨大危害,但这不是整段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体现在材料的后半部分,即强调不能和日本签订屈辱的

67、和约。5.(2015吉林长春质测,28)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答案D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政体”而非“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政体缺乏相应的社会及群众基础,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名师指导 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软弱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68、,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6.(2015吉林实验中学期末,13)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欲杀则杀,欲捕则捕,欲搜查则搜查。不必有证,不必有供,不必有法”,“政府官吏之对于我人民,可谓侵削生命权之甚矣”。由此浙江巡抚声名狼藉,被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B.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D.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答案B 据材料信息可知舆论关注的是政府如何处置秋瑾,并没有涉及对革命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官吏之对于我人民,可谓侵削生命权之

69、甚矣”等说明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故B项正确;徇私枉法即为了私情、私利而做不合法的事,材料中的巡抚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私情、私利,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故D项错误。知识拓展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清王朝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7.(2016东北三校联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造成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那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

70、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唯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李泰国(额尔金的助手)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

71、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二、非选择题(共25分)材料三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与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12分)(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

72、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13分)答案(1)目的:解决与中国通商困难的问题;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因:文化传统差异:英国主张主权国家平等,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维;社会经济差异: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需求不大。(2)特点: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的朝贡外交到融入世界体系的近代外交。评述: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等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的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

73、,根据材料一中“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造成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唯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可以看出其目的是解决与中国通商困难的问题;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当时的阶段特征方面考虑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进行简要评述即可。C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创新题组 非选择题(2017甘肃诊断,40)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关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两个观点。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以明

74、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期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

75、是把中国当作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与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8分)(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8分)(3)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案(1)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前者依据:政治:唐代科举制打破社会等级和贵族门阀制度。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群体兴起;海外贸易繁荣;租佃制弱化人身依附关系。文化:文艺世俗化趋向。后者依据:明中叶出现资

76、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明清进步思潮,冲击传统思想体系;早期西学东渐。(2)角度:徐中约: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全球化角度。观点: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观点:同意费正清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列强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3)言之成理即可。如答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容易判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徐中约认

77、为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第二小问,分别回答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表现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二中徐中约的看法可知,徐中约从民族主义角度来认识,“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说明费正清从全球化角度来认识;第二小问,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第三小问,赞同徐中约的观点,主要论述列强入侵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赞同费正清的观点,主要论述列强入侵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3)问,回答时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而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解题技法 解读材料的一般要求是: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地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