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2286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 王国维认为,若依商朝人的继统法,武王死后,周公理应为王,但他拥立武王之子成王;自此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由此可知,最符合材料的是作者A. 盛赞了周公的伟大人格B. 认可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C. 认为商周继统出现制度性变革D. 反思了殷商继统法政治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如果按照商朝制度,武王死了之后,周公可以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王位,但是周公拥立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继承王位,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此后嫡长子继承制稳定下来,由此可知,作者认可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商代也存在父死子继的情况,而且题干本身强调的是嫡

2、长子继承制被沿用,而非商周制度更替,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2. 汉书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夏天,迁徙郡、国中的豪杰及货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位于今西安附近)。”汉朝政府这样做A. 有利于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局面B. 有利于拱卫都城长安C.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迁徙郡,国中的豪杰及贷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于中央附近,这有利于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人口分布不均的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汉武帝政策的目的不是拱卫都城,而是控制地方势力,排除B;材料中政策的目的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3、,排除C。3. “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A. 派遣金城公主入藏B. 重用原太子旧部魏征C. 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D. 大封东突厥归顺的各部酋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太宗封东突厥归顺的各部酋长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D正确;派遣金城公主入藏的是唐中宗,A排除;B涉及的是用人,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C涉及的是宗教政策,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4. 下表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户兵比例表

4、镇别户数兵数户:兵兵数出处魏博74498700001.1:1旧唐书卷一二七洪经纶传成德63604500001.3:1旧唐书卷一四四阳惠元传武宁37251300001.2:1全唐文卷七一六使院新修石幢记泽潞26059200001.3:1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抱真传淮西12867500000.3:1旧唐书卷二一四吴元济传由表可以推知,唐代中后期A. 藩镇拥兵自重脱离中央控制B. 战事多导致军事参与率较高C. 朝廷军队征兵标准日趋严格D. 呈现出北强南弱的战略态势【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户兵比例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剧烈,藩镇之间和中央与藩镇之

5、间的战争频发,导致军事参与率较高,士兵征发较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并非所有的藩镇拥兵自重脱离中央控制,结合所学可知,即使是割据的魏博、成德等河朔藩镇也并未完全脱离中央;C选项错误,材料中唐代中后期部分藩镇户兵比例较高,其征兵标准较低;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南北方藩镇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

6、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翰林院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原本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反映了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翰林院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发展,A项错误;直接导致唐朝后期政局动荡的是安史之乱,并不是翰林院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不是对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而是冲击,C项错误。6. 北宋一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富的朝代,也是最穷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军队最多的朝代,也是最软弱的朝代。下列关于北宋的叙述,正确的是通过设枢密院、三司以分宰相的军权

7、和财权在公元11世纪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改革家通过岁币方式获得边境的和平强化中央集权导致了宦官专权现象的出现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是宋初加强皇权分化相权的措施,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指北宋用送岁币的方式与辽、西夏的求和行为,都符合北宋的史实,B正确;不符合北宋的史实,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排除,排除A、C、D。7. 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 科举制的不断完善B. 宋代中央集权政

8、治的进一步强化C. 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D. 理学被统治者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体现了北宋选拔了大批文官,“出将入相”体现了对文官的重视,故C正确。材料没体现科举制不断完善的措施,排除A。材料没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排除B。宋初,统治者还没有推崇儒学,程朱理学提出后,儒学才受统治者推崇,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把握,抓住关键词“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出将入相”就是重视文官的作用。8. 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

9、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这反映出两宋时期A. “家天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 制度建设预防措施执行较好C. 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相对制衡D. 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得以重建【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宋代的政治主要特色就是重文轻武,他的目的就是避免政治动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此种现象没有关系;C选项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与材料的含义相反;D选项与此无关。9.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

10、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从“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到“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答案为A项。B项,“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的说法不符合材料

11、主旨,排除;C项,“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的表述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的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0.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A.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B. 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权利C. 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体制重大变革D. 初步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答案】C【解析】【详解】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排除A;分封制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权利

12、,排除B;据材料信息“具有双重性”“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等可以看出,“它”是行省制,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故选C;行省制没有改变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排除D。11. 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这一变化A. 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B. 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C. 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D. 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北宋田猎因“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受到争议

13、,这是由于受到当时理学的影响。又因“澶渊之盟”而逐渐消解,直至废除,“澶渊之盟”之后宋辽长期和平,对其他政权强调“主和”,故“逐渐消解,直至废除”,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B项正确;宋代理学发达,礼制是强化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C项;理学在这时已经产生,且材料与理学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12.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文臣高锡上疏称南朝武将王僧辩另立君主,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这反映出A. 重文轻武之风盛行B. 当时政治文化取向C. 宋代中央集权

14、加强D. 儒家礼制观念淡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对吴起杀降卒及南朝武将暴戾叛君的行径大加贬斥,体现了宋代爱将忠君、君臣同心的政治取向,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之风,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忠君观念,有利于强化儒家礼制观念,排除。13. 明清县级政府中领取俸禄的朝廷命官人数有限,不领取俸禄或只领取少量津贴的辅助人员众多。这些人员包括国家明确设立的书吏和差役,正印官自行雇佣的幕友和长随。这反映了A. 乡绅阶层主导县级治理B. 县级政府管理人浮于事C. 国家治理权力向县下延伸D. 中央对县的控制渐趋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

15、】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地方乡绅人数不断扩大,县级政府雇佣了他们作为辅助人员,这与当时地方治理的复杂有关,也表明对地方治理的加强,故选C。材料显示乡绅阶层作为辅助人员,而不是主导县级治理,A错误。材料表明政府中不拿俸禄或领取少量津贴的辅助人员多,但是并没有说明人浮于事,B错误。材料意思是加强了中央对县的控制,D错误。14.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C.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D. 地方政府掌

16、握了行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来看,说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这一变化冲击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对官员任命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政府本来就掌握行政权,排除D项。15. 后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永初年间,曾两次调动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这反映出A. 江南农业得到一定发展B. 北方的农业产量持续下滑C. 长途贸易取得长足发展D. 南北经济呈

17、现互补的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东汉从江南一带调粮食赈济河南地区,说明江南地区农业获得了发展,因此才能支援河南地区。A正确;赈济河南等地不代表北方的农业产量持续下滑,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调用,不是长途商业贸易,C错误;材料只提到南方赈济北方,没有涉及经济的互补,D错误。故选A。16. 宋代设立了管理景德镇瓷务的衙门“博易务”。全国百姓哪怕是买卖一些极为普通的日用品,也都要在朝廷设立的“市易务”(后改称“市易司”)进行交易。这说明宋代A. 政府严格管制工商业B. 社会经济平稳有序运行C. 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D.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极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设立了管

18、理景德镇瓷务的衙门博易务”,百姓的所有交易活动都要在朝廷设立市易务交易,成立专门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对工商业进行管理,A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宋代社会经济运行情况是否平稳,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政府严格管制工商业,不能说明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排除C;材料未直接体现工商业社会地位,排除D。17.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因素是A. 土地私有制度B. 土地兼并严重C. 圈地运动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说明土地兼并严重,而土地兼

19、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度,故A正确;土地兼并严重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导致材料状况的根本因素,故排除B;宋朝没有实行圈地运动,排除C;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导致材料中的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联系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弊端分析解答。18. 水经注记载,新野有个“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樊宏是东汉光武帝的舅父,像樊氏这样的豪族大地主的田庄都不能长久地保有,其他地主的田庄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A. 源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B.

20、表明土地集中现象日益严重C. 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弱化D. 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兼并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就在根本上为地主、商人购买土地、兼并土地提供了条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兼并现象,但不能得出其日益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D选项错误,土地兼并与政局动荡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9. 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

21、因是西汉唐宋清中叶人均耕地9.677.965.53.3亩产量110125183296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粮食亩产量提高体现了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自唐朝后,农业生产工具创新较少,排除A。农业高产作物引进于明中后期,这不能说明以前亩产量的提高,排除B。土地开垦只能增加土地面积,并不能提高单位亩产量,排除D。20. 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

22、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A. 两税法B. 初税亩C. 租调制D. 租庸调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唐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拿绢和布代替,叫做“庸”,故D正确;两税法是指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与材料不符,A错误;初税亩是指春秋时期的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与材料不符,B错误;租调制是北魏实行的,但其没有“力役之征”,与材料不符,C错误。21. 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

23、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 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 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 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并没有反映政府减少赋税,故A错误;根据题干“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

24、租”表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显然政府并不是进一步把佃户束缚在土地上,故B错误;根据题干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表明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租佃契约关系,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可见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与宋朝这一时间不符,故D错误.22.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10亿亩41亿A. 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B. 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C. 一条鞭法减轻

25、了农民赋税负担D. 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故人口比明初增加,故B项正确;大量耕地开垦不属于政策因素,故A项错误;一条鞭法是明朝的政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无法解释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设问词“政策因素”,学生应该正确理解“政策”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摊丁入亩政策的作用出发,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3. 下面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

26、论是当时南方地区商税户数户均北方3633392贯5676606640文南方4114751贯10893968377文全国7748143贯16570474467文A. 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 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C. 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D. 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显示北宋熙宁十年南方的商税比北方低,说明南方商业环境较为优越,故B项正确;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商业税收信息,不是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人口数较多,不能说明人口增长率的提高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

27、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逐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24. 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宋代书院分布情况(单位:个)地区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数量3411292017宋代宰相籍贯分布情况(单位:人)北宋南宋河南183浙江420 从中可以得出,宋代A. 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B. 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C.

28、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D. 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宋代书院数量及两宋宰相籍贯分布情况可知,北宋至南宋期间,作为古代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书院分布较少,南方书院分布较多,而从宰相的籍贯分布上来看,南宋时期南方远远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南移,国家的文化中心不断偏向南方,中原的文化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科举录取人数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反映思想文化的地域色彩,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学术内容,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

29、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5. 日本学者内田直作说:“无论如何,明代的朝贡贸易,不论是贸易政策上或财政政策上,都没有重大价值,只举扬所谓朝贡礼的服从关系而已。”这一看法A. 掩盖日本对华侵略的野心B. 旨在要求平等的对外交往C. 揭示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D. 体现了明朝对海关的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直田内作认为明代的朝贡贸易在经济上没有实际价值,只是政治上服从关系的体现,这一看法揭示了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故选C项;掩盖对华侵略野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直田内

30、作主要就明代朝贡贸易发表了看法,与平等交往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政策,而非海关管理,排除D。故选C。26.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A. 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B. 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C. 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D.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到“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说明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与此同时,政府由此得到的补贴地方财政的税收也会大大增加

31、,故选A;材料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但不能说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B错误;材料中提到的直航贸易的税收属于商业税收的一部分,也没有说明商业税收在财政中的比重,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直航贸易的发达,没有说明海外贸易更为发达,排除D。27.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 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B.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C. 手工业作坊增多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项中的现象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工

32、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三项。28. 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 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B. 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C. 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电影D. 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答案】A【解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属于清朝前期,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中国缓慢发展,所以作为早期资本家的机户和作为工人的机工是有可能发生纠纷,而到衙门打官司的,故A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所以选A;蒸汽机发明的时间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于1765年,1760年蒸汽机还没有发明,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33、电影是1895年才开始出现,而1896年在中国的上海首次放映,所以1760年还没有电影,故C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760年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英国的国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所以不会再发生英王解散议会的事情,故排除D。29. 韩愈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其所指的道统是A. 中国的传统文化B. 孔孟的仁义道德C. 魏晋玄学风盛行D. 隋唐时三教合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可知,韩愈所指的道统是孔

34、孟的仁义道德,故B正确;A太笼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道、法等思想,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三教合流,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联系所学儒家思想及代表人物分析解答。30. 朱元璋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下列句子,被删掉的应该是A.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D.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学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

35、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言论与此不符。本题应选A项。31. 吕氏春秋应同中称“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样乎下民。”淮南 子天文认为“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杆法令则多重螟。”这些言 论突出体现了A. 王权的神秘色彩B. “君权神授”理论C. 古代的自然崇拜D. “天人感应”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帝王统治的根本在于民。后半部分说明君主和上天是相同的,君主的暴政和法律的严苛会导致灾害,显然是“天人感应”思想,D正确;王权神话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和B错误;自然崇拜属于图腾一种,不符合材料“天人感应”思想,排除C。32. “与李

36、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董仲舒的这种“文化形态”特点是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三教合一”“春秋一统”D. “尊儒尚法”“天人合一”【答案】D【解析】A项是董仲舒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体现法家思想,儒生董仲舒没有鼓吹“以吏为师”,故B项错误;董仲舒提出没有“三教合一”,故C项错误。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学、法家思想等形成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神化封建君主政体,从而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故D项正确。33. 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

37、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B. 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 新兴市民阶层崛起D. 宗法制度重新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为人处世的天理”“扬善惩恶”“规范族人言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开始把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与理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权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新兴市民阶层,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是理学强化宗族观念的体现

38、,故D不符合题意。34. 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仪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A. 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B. 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 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 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张载主张通过推行井田制达到均贫富的目标;朱熹均田产的主张,在本质上是先秦两汉思想家“制民之产”、“限民名田”的思想主张的翻版,其目的是通过堵塞兼并之路,解决贫困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

39、有涉及“强化伦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这些主张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排除D项。35. 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

40、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36. 黄宗羲指出:“古今无不事功之仁义,也无不本仁义之事功。”事功与仁义合一之学,正是黄宗羲的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之所在。据此可知,黄宗羲这一观点旨在A. 说明“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 倡导儒学应该因时因势而革新C. 指责科举考试丧失了选才功能D. 批判明清时期的空谈不实之风【答案】D【解析】【详解】“古今无不事功之仁义,也无不本仁义之事功”表明黄宗羲强调事功与仁义是一体的,而事功更多的是要求人们行动,带有经世致用的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社会上盛行空谈之风,因此黄宗

41、羲的思想意在批判明清时期的空谈不实之风,D正确;题干未批判君主专制,排除A;黄宗羲并没有提出儒学需要改革,排除B;题干未批判科举制,排除C。37. 李贽在评价藏书时说:“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这表明藏书A. 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B. 因离经叛道在民间广为流传C. 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D. 以讽刺程朱理学为思想主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信息可知,李贽认为自己的藏书叙述的是治平之事和用人之方,希望此书成为经筵

42、讲读和科举取士的内容,这表明李贽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其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藏书被明清封建统治者搜查烧毁,并未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B选项错误,藏书是禁书,并未在民间广泛流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藏书讽刺程朱理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8.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答案】A【解析】

43、【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从根本上说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和西学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步解体,故D项错误。39. 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 标志着西欧近代化的开端B. 推动了文艺复兴向西欧的扩展C.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D. 诱发了英国工业

44、革命的兴起【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分别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开辟新航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系列事件共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衰落。正确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四大发明【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0. 2010年初始,地球忽然狂躁不安起来。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月27日,8.8级智利大地震发生;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积极救灾。而在古代中国,有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测报地震的仪器,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这

45、种仪器是A. 僧一行的黄道游仪B. 张衡的地动仪C. 张衡的浑象仪D. 郭守敬的简仪【答案】B【解析】张衡的地动仪主要是测量地震,B正确;A、C和D均属于天文学成就,排除。41. 我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B. 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C. 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D. 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答案】B【解析】宋代理学出现,格物致知有利于科技研究系统化,故B项正确;民族融合有利于文化交流,故A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体现的是医学领域的系统化、体系化建设不符,故C项

46、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合理解释,故D项错误。42.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化以明清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民间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A. 文人画、小说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B. 民间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C. 民间文化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D. 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繁荣有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调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可知,民间文化给当时明清时期不同阶级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效果,反映了其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47、故选C项;而A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43. 从本质上看,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A. 使鸦片贸易走私合法化B.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C. 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D. 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答案】C【解析】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夺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答案选C。AD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但不是本质;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也不是本质。44.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

48、;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A. 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B.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 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D.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答案】C【解析】【详解】南京条约中关于中英之间的来往规定明显受到西方外交的影响,有利于打破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促进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C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对中国的歧视,A排除;南京条约本身就是不平等条约,B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南京条约的屈辱性,D排除。故选C。45.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

49、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A.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 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C.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D. 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可以看出,清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实际上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本题选择A项;B中民族观念没有体现;C与材料中意思相反;中没有提及维护主权问题。【名师点睛】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割地割九龙司地方一

50、区给英国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开埠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增开天津为商埠其他权利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承认天津条约有效46.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C. 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D. 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

51、贸易,因此广州的贸易量减少,A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40年代下半旗,这一时期战争已经结束,而且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并未直接参与侵略,因此B无法解释美国商船数量的减少,排除; C无法解释战争结束后贸易量减少现象,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口岸,已经难以限制广州对外贸易,排除D。47.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A. 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B. 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 停止了外国领

52、事的司法裁判权D. 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内容、时间1858年、地点天津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应出自天津条约内容。依据材料“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可以看出,中国外交体制改变了过去“贵华夏,贱夷狄”传统观念,逐渐解体,A正确;B项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涉及的严惩对象是中国人而非外国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并未废除领事裁判权,排除C;D是辛丑条约内容,排除。48. 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此联充分说明: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

53、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联含义:上联表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下联“龙飞九五”体现了对皇权的追求,符合;实现民主不符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史实,排除;对联体现不出反侵略的内容,排除。故选C。49.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这样评论某书:“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该是A. 天演论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篇D. 海国图志【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

54、看,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认为此书为“贼人”所做,而“贼人”应指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且又“效法西人”,故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符合题意,故C正确;天演论是维新派严复的作品,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作海国图志,严复、魏源不符合材料所说的“贼人”,排除A、D;天朝田亩制度目的是建立小农经济的社会,不符合“皆是效法西人所为”,排除B。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这样评论”“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则贼中不为无人”,联系所学可知此书应该是资政新篇。50.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A.

55、 不能维护民族权益B. 农民阶级落后于时代的小农的封闭意识C. 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手D. 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题干“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也就是他们自身这个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二.主观题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南京条约中文本第十款规定: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物、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英文本该款为“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

56、hina agrees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Ports.a fair and regular Tariff of Export and Import Customs and other Dues,which Tariff shall be publicly notified and promulgated for general information”(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方代表提出增加补充条款,英方乘机诱骗。在随后签订的补充条约中

57、,26类160余中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了下来,清政府也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实际税率在5%左右,为当时世界最低)的权力。中西关系时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南京条约中哪一个条款?该条款的表述是否同材料一致?说明理由?(2)材料二反映中国的哪一主权遭到破坏?分析该主权遭破坏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答案】(1)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不一致。条约文本显示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

58、2)关税自主权。影响: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经济侵略),中国日益的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加速其解体。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条件。【解析】【详解】(1)条款:根据材料“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物、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可知,材料反映的条款是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不一致。根据材料“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可知,条约文本显示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2)主权:根据材料“26类160余中货物

59、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了下来,清政府也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实际税率在5%左右,为当时世界最低)的权力”可知,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破坏。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掌握了中国的关税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经济侵略),中国日益的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加速其解体。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条件。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上(圣人)中中(仁人)中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

60、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例一】班固按等级评价人物,儒家思想影响重大。分析:材料将历史人物分为九等,标准多样,儒家思想是重要标准之一。例如,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其“功但在位施行暴政,民怨载道,班固把他列于第六品,相对汉朝的皇帝,同样功过参半的,在古今人表中就可以暗示出来,反映出班固把这(些)皇帝列于何等。这种撰述方法,既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同时避免政治上的压力。看法一表中人物按善恶贤愚划分等级,说明一儒家思想在汉代居主流地位。

61、【例二】古今人表体现了班固的历史价值观,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东汉史学家班固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寓意其中。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体现了班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如班固把孔子的地位和影响与开天辟地的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说明儒家思想以取得正统地位;把秦始皇列于六品,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灭六国,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是其“功”,但实行暴政,造成秦二世而亡,亦有其过。夏桀,商纣皆为残暴荒淫,误国误民之人,分列下中,下下。由此看出,作者褒贬人物,劝诫后人,微言大义的思想。总之古今

62、人表体现的历史人物观,势必和当时儒家思想的社会正统地位密不可分,也是班固受自身封建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后世史学研究和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例三】中国古代推崇三代时期的明君及孔子,孟子等儒家的代表人物,这说明对如家“仁”的思想的传承和对民本思想的重视。对于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群体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如范蠡的等。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诸子百家及建立专制统治的秦始皇也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对于实行暴政,不注重民本的统治者诸如夏桀,商纣,则将其列为末等,充分说明了作者传承儒家核心理念的主张,这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综上所述,作者站在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儒学的发

63、展及其影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发现,班固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相应的等级分类,一共九个等级,以德、智、功为依据,并加以品第,而且表格中只有古人,没有今人(汉代人),明显,他的目的是要章显所表之人的“善”“恶”,以“劝诫后人”。有以同类的古人为准,暗示出“今人”该列何等的目的。据此可知观点有:班固按等级评价人物,儒家思想影响重大。例如,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人物,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其“功但在位施行暴政,民怨载道,班固把他列于第六品,相对汉朝的皇帝,同样功过参半的,在古今人表中就可以暗示出来,反映出班固把这(些)皇帝列于何等。这种撰述方法,既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同时避免政治上的压力。再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后,由此提出看法;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说明,也就是写出原因。如,看法一表中人物按善恶贤愚划分等级,说明一儒家思想在汉代居主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