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训练17现代中国的外交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吃够在大国势力夹缝中受气苦头的中共十分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偏不倚地介乎于美苏之间,特别是如果与它们的关系都搞僵了的话,中共的新政权就不会被承认,更谈不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为此,新中国推行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获得承认和支持,中共只能在美苏之间选择向谁靠拢。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加入社会主义阵营,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思想,不涉及中国和美苏关系,排
2、除D项。2(2019陕西咸阳模拟)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因为其()A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D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同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原因,故排除。3(
3、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了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英、法”“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故A项正确。B项内容为亚非会议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内容
4、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4(2019浙江模拟)1956至1964年,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周恩来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正式友好访问。为此局面奠定基础的外交事件是()A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积极作用B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成功C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中美两国之间打破长期隔绝状态答案B解析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把会议推向高潮,会议圆满成功。会后,更多的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为后来周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涉
5、及的是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国逐渐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错误;D项是中美关系缓和的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5(2019江西抚州联考)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时间记录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1955年1月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A调整政策
6、全面发展睦邻外交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答案D解析材料“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苏联”,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6(2019贵州贵阳二中模拟)下列关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
7、中的合法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是()A提案是由英国等26国提出的B是美国支持的结果C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D中国同意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益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而美英等国则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最终以失败告终,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2019山西晋城一模)1972年2月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绝大部分西欧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这一时期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A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B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缓和C中国外
8、交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D中国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各种关系,中国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故D项正确。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A项错误;当时处于冷战时期,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并未缓和,B项错误;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中美尚未建交,中国外交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C项错误。8(2020广东茂名摸底)下表是1969年到1971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时间1969年1970年1971年比例71.4317.243.13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9、B中日两国实现了建交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已根除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日报抨击联合国的文章的比例不断下降,由所学可知,当时联合国的政策多由美国主导,故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也于1971年重返联合国,故选D项。第三世界未控制联合国,排除A项;中日建交是1972年,B项错误;此时中国国内“左”倾思想没有根除,C项错误。9(2019福建泉州单科质检)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A联美抗苏 B和平共处C“一边倒” D不结盟答
10、案A解析1973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根据材料“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可知为联美抗苏,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C项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D项错误。10(2019新疆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谋全局”“谋万世”,从不依据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外政策。这说明我国()A以稳定世界的局势为首要任务B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以综合国力增强为外交独立的前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不依据任何一个
11、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外政策”可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项正确。发展经济是我国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与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无关,排除B项;国家、民族独立是外交独立的前提,排除D项。11(2019浙江杭州模拟)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这一组织的特征有()结伴而不结盟安全先行互利协作政治经济合作实体A B C D答案C解析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包括:结伴而不结盟、安全先行、互利合作。正确,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政治经济合作实体,错误。12(2019广西百色二调)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走向成熟。与史实
12、对应的阶段外交政策特点不相符的是()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B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新时期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团结是外交政策的立足点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外交事件,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表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B项符合题目要求。其他三项时间是改革开放以后,与题意不符,排除。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四川攀枝花一模)如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这反映了50年代()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有所缓和B中西方间交
13、流频繁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知,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以后,中国的外交环境趋于改善,故A项正确。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中西方间交流不可能频繁,故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C项错误;仅从图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无法判断三大改造是否完成,故D项错误。14(2019江苏泰州期末)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理念写入决议,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这说明()A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B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C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D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答案B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限于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故A项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故B项正确;C、D两项与现实不符,排除。15(2019福建福州质量抽测)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在苏联斡旋下的美越和谈,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表示积极支持越南抗战到底。而1971年周恩来则向越南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现在我要向你们学习”。这表明中国外交()A从“一边倒”
15、到和平共处B从中美敌对到中美建交C从区域对抗到全球合作D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支持越南体现了中国外交受意识形态的影响,1971年周恩来提出向越南学习,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这体现了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的转变,故D项正确。A项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并未出现全球合作,故C项错误。题组三高考小题16(2018全国卷)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
16、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的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同苏联等17国建交,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17(2019江苏高考
17、)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当时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及第三世界兴起,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并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A项错误;中美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存在差异和矛盾,并未“基本消除”,B项错误;当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之下,中国并不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D项错误。18(2017江苏高考
18、)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承认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9(2016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
19、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越南、停战、法军撤出等信息可知,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和平和朝鲜问题,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20(2015上海高考)“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有着共同的遭遇与
20、追求“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在这一点上,亚非国家应该团结合作,“互相了解同情和支持”,此即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故选C项。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保世界的持
21、久和平。”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二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
22、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原因:国际上出现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意义: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影响:使中美两国外交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23、欧洲国家的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策是“一边倒”;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美国的政策、中苏关系以及中国的目的等角度分析;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孤立政策、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可知重大变化是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根据
24、材料信息“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与西欧国家关系缓和、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角度分析。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湖北武汉四月调研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它们走进西方人的日常生活,融入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
25、西方的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55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
26、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提高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7、(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答案(1)特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双向交流;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仅限于表层。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2)变化:对外访问的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3)趋势: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和交融;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
28、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立足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知,以商业活动为依托;根据材料一“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接受”可知,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根据材料一“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浅尝辄止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可知,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仅限于表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
29、同行接受”可知,文化上丰富了中国文化,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55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可知,中国对外访问的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
30、家、新兴民主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范围从以东欧为主扩大到世界范围。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可知,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第(3)问,根据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提高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可知,东亚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根据材料三“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可知,立足于
31、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借鉴和交融。题组三高考大题23(2019浙江4月选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
32、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摘自孙大力
33、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答案(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34、区一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根据材料“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等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也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由材料“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9月中日建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第二小问是外延式问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