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预习作业随堂作业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基础训练预习作业一、背景1经济上:1 _和 2 _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2思想上(1)传统的 3 _受到猛烈冲击。(2)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促进了 4 _的觉醒。铁器牛耕礼法秩序文化二、表现1儒家2.墨家(1)思想 24 _:称为“仁”,是没有 25 _的爱,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26 _:反 对 27 _的 兼 并 战 争,主张 各 国 28_。29 _: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30 _、“节葬”:反对 31 _铺张浪费。“兼爱”等级差别“非攻”不义和平相处“尚力”“节用”统治者(2)地位代表下层劳动
2、群众,特别是 32 _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33 _以后,便不受人们重视了。手工业者战国3道家(1)思想哲学观:提出 34 _观点。人生观:35 _的人生态度。天命观:天与人 36 _,人必须顺应自然。(2)影响:在思想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很大建树。“齐物”“逍遥”“不相胜”4法家(1)思想政治:主张 37 _、术、38 _相结合,建立 39_的中央集权国家。哲学:反对儒家 40 _,主张 41 _。(2)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 42 _政治体制的需要。与 43 _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 44_。法势君主专制“是古非今”变法革新中央集权儒家理论
3、基础5兵家(1)孙膑其人:45 _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受 46_影响,并广泛吸收 47 _和其他各家的思想。(2)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48 _。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 49 _。重视 50 _的作用。战国孙子兵法法家规律形势人三、影响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51 _和 52 _。(2)道家学说构成了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 53 _。(3)法家思想中的 54 _,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 55 _。2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 56 _的基本精神。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变革
4、精神理论武器传统文化基础训练随堂作业一、选择题1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宣扬复古守礼 B肯定汤武革命C追求仁政德治D主张重构秩序D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D 项正确;A 项只符合孔子维护政治秩序的理念,排除;B、C 两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2春秋战国时期,
5、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 A 项正确;B、C、D 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政,必先从鳏寡孤独开始。由此可知体现的是孟
6、子的“仁政”思想。4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B解析:“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的思想,提倡社会平等,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5墨子曾提出:“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意在说明()A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B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C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D金属生产工具迅速普
7、及B解析:“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意在说明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6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A居于百家一言B地位日趋稳固C成为主流学说D融合佛道思想A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如今)圣王不出现,诸侯放纵恣肆,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一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孟子的言论反映了当时的儒家学说居于百家一言的地位,A 项正确;地位日趋稳固,不符合材
8、料“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等信息,排除 B 项;儒学成为主流学说是在汉代,C项排除;融合佛道思想是指唐朝以后的三教合一,D 项错误。7韩非的老师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C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D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了民本思想,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8某年国家大专辩论会大决赛的主题是“人性本善”。正方:台湾大学队。反方:复旦大学队。复旦大学队所持观点来源于下列
9、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老子B孟子C荀子D孔子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复旦大学队的观点是人性本恶,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三项排除。9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结合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有利于思想的活跃,促进各国变法的进行,即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故 D 项正确;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不利
10、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故 A 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是“百家争鸣”的背景,故 B 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与打破“学在官府”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10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是法家代表,排除 A 项;从材料可知,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也融合了儒家思想,是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
11、统治者的思想,主要反映的是荀子思想的发展特征,排除 C 项;材料是指荀子思想中兼有儒家和法家思想,并没有体现出法家和儒家思想已经融为一体,排除 D 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羡林说和谐人生材料二: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材料四:
1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3)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答案:(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2)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其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