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兴市第一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二政治 试题卷 满分300分 ,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部分(共140分)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回答13题.24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 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25.庄子认为,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
2、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庄子客观唯心主义,荀子是主观唯心主义B.庄子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D.庄子强调要顺从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命令自然26右边漫画“心中有笼便有笼,心中无笼 便无笼” 的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 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27“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这幅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认识自然先于改造自然 认识以实证和猜测为基础 真理具有客观
3、性和条件性A B C D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人口众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回答2829题。28早在1957年马寅初就预见到人口众多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这说明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意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复制”29当年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
4、卫星成功发射,开始了月球之旅。26日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了降轨控制,卫星成功进入了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试验轨道,27日开始对月球虹湾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回答3031题。 30. 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嫦娥奔月”便演绎了一则美妙的神话。“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A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B它的内容不是客观存在C它来源于文学家的创作灵感 D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31. 从“万户飞天”到嫦娥卫星奔月跨越近六个世纪,“人类探索月球的步子越走越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的改造世界 B实践是
5、社会历史性的活动C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是无限的从上世纪90年代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七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国强民更富”。回答3233题。32党对我国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的探讨历程表明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C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33从认识论角度看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
6、事求是A B C D 34. 2010年10月10日,嘉兴市的婚姻登记处被新人们挤爆,他们送给自己的爱情婚姻“十全十美”的祝福。其实,将爱情婚姻的命运同登记日期相联系是不足取的,其哲学依据是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35.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蕴含的哲理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真理具有客观性 人的认
7、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 B C D非选择题部分(共160分)40(36分)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正式通车运营。沪杭高铁正线全长160公里,全线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是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建成的一条城际高铁。材料一:晓丹今年刚去上海上大学,获知沪杭高铁正式通车运营的消息后提前好几天买票,一定要体验一把。下面是晓丹在博客上留给一中学弟学妹的高铁体验,请你跟帖,指出其相应的哲学道理。 (1)(12分)高铁体验哲学道理坐世界上运营铁路最高速度的高铁去上海,我激动的手心直冒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列车运行平稳,如果不注意窗外唰唰远去的村镇田野,根本没感觉我是在地上飞。感谢高铁建设者,是他们的行动
8、让高铁技术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材料二:时速350公里的沪杭高铁是如何炼成的,沪杭高铁设计、建设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控制沉降。杭嘉湖平原,地表水丰富,土质松软,地面沉降是沿线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沪杭高铁软基地段“以桥代路”,桥梁占线路长度的90。领先世界的创新。沪杭高铁在固定、移动设备,软、硬件系统等设计都有领先世界的创新,我国最新研制的高速动车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速列车。无砟(zh)轨道施工技术,“一根钢轨铺到底”, 依赖于无数根无缝钢轨,通过焊接连成整体,道床没有枕木,也没有道砟。沪杭高铁采用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道岔板技术,解决了列
9、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变换轨道的世界级难题。此外,为保证动车安全运行,沪杭高铁是国内第一条实现安全保护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高速铁路,警务区、逃生通道、防抛网、安全监控设施等一次建成,体现了高铁建设的最新成果。沪杭高铁使上海、嘉兴的旅行时间压缩到最快20分钟。嘉兴、上海、杭州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沪杭高铁促使上海、嘉兴出现双城同城的效应。(2)沪杭高铁建设是怎样理好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12分)(3)结合材料二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角度分析说明上海、嘉兴同城效应的形成。(12分)41(16分)嘉兴是个水网密布、河道众多的地方,市区范围内就有大大小小的河道212条,总长
10、达到204公里。嘉兴河道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由于片面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水污染严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河道多年未进行大规模整治,形成不少“盲肠段”河道,河内淤泥、垃圾堆积严重,水体黑臭,水质恶化,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为完善河道循环功能、改善水体质量,嘉兴市已启动大规模河道整治行动,今年内计划对几十公里的河道实施全面清淤,加大“水都绿城”生态建设力度,以此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16分)嘉兴市第一中学2011学年度第一学
11、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文科政治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CCCCADABCCAD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共52分)13.(1)高铁体验哲学道理坐世界上运营铁路最高速度的高铁去上海,我激动的手心直冒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意识有能动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精神状态具有调节作用(4分)列车运行平稳,如果不注意窗外唰唰远去的村镇田野,根本没感觉我是在地上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分)感谢高铁建设者,是他们的行动让高铁技术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4分)(2)规律
12、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沪杭高铁建设根据杭嘉湖平原的地质特点,软基地段“以桥代路”控制沉降,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一根钢轨铺到底”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破解世界级难题。(6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达到预期的目的。沪杭高铁建设研发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高铁道岔板技术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世界的创新,建设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铁,充分体现了发挥意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6分)(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
13、客观的,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杭高铁建设采用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高铁道岔板技术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世界的创新,使上海到嘉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到最快20分钟,上海、嘉兴的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6分)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各种具体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沪杭高铁建设具体分析杭嘉湖平原的地质特点和高速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采用“以桥代路” 控制沉降、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动车组,使上海、嘉兴的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6分)14. 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的是在实践中实现的。(4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征服自然”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了实践。(4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是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6分)这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过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