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民国建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是谈及服饰变化的一个现象,不存在崇洋媚外,排除A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中西方服饰的比较,排除D项。答案:C
2、2马叙伦回忆说:“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给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A满清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B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C辫子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D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解析:题干中孙江东出的罪辫文的时间是1911年夏,材料中“本朝”被孙江东嫌弃改成“贼清”,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给此时清朝统治极大冲击,故选C项;根据材料中的“本朝”可知清朝还未推翻,排除A项;题干中马叙伦当时是学生,在完成教员孙江东的罪辫文的作业,排除B项;教员是对学生作文中的“本朝”一词不认同而已,不是政见差异,排除D项
3、。答案:C3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解析: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反满的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D项。答案:D4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
4、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全盘西化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解析: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项;河南较为保守,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排除B项;上海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排除C项。答案:D5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D女性的社会地
5、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解析: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而追求平等,故选C项;报纸产生于19世纪中期,排除A项;“已经成为时代风尚”不符合1903年社会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习俗的变化而非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排除D项。答案:C6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做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解析: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
6、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 C项;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成分的构成,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不是经济组成,排除 A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B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排除D项。答案:C7李鸿章重金聘请英国人督修的唐胥铁路,时人戏称为“马车铁路”。缘由是朝廷认为“(蒸汽)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运输工人遂只能用驴马拉着车厢在铁道上行走。“马车铁路”的出现说明()A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落后势力的羁绊B民营经济的运营遭到封建政府的阻碍C外国企业的侵略遭到民族主义的痛击D官僚资本
7、的扩张遭到工人阶级的反对解析:先进的交通工具受到落后观念的阻碍,体现封建势力的抵制,故选A项;唐胥铁路是清政府修建的,排除B项;唐胥铁路不是外国企业,排除C项;反对的是守旧势力,不是工人阶级,排除D项。答案:A8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解析:据材料“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说明民国政府注重交通建设,故A项错误;依所学,电车具有迅速、安
8、全等特点,故B项错误;据材料“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京师总商会对于电车的认识存在误解,而不是商会维护民众的利益,故C项错误;据材料“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可知近代化的进程困难重重,故D项正确。答案:D9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
9、需要解析: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又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是海关试办邮政而不是关税,排除A项;“建立”的说法不对,可以说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排除B项;材料是试办邮政而不是中国近代外交,排除C项。答案:D10英敛之在创立大公报时说:“不敢存自足之心,刚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悦,颠倒是非,总期有益国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学术尤望海内有道,时加训诲,匡其不逮,以光我报章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这反映其办报宗旨是()A文明开化 B伸达民隐C抨击权贵 D讥评时政解析:“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体现办报宗旨是文明开化,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
10、答案:A11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A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B要紧跟时代步伐C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D要坚持行业自信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选A项。答案:A12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11、赠送苏联精神总动员赠送 热血忠魂赠送 新加坡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解析:据材料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争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
12、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他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摘编自金
13、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 800 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
14、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解析:第(1)问,从资金筹集、铁路管理上分析差异所在;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从国家计划、国际援助、统筹兼顾等方面概括其特点;从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制度优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19世纪末:富商集资商办与借款举办;20世纪初:利用列强,以中资为基础,允许外资入股,突出政府管理。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政府财政困难;洋务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铁路建设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激发了开明
15、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热情。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政府出于缓和国内各阶层矛盾的需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政府出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的需要;铁路建设关系到国防、民生,政府需要加强对列强修建铁路的限制。(2)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政府指令,计划实施;与时俱进,利用军队建设铁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苏联的援助。意义: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和国防的巩固;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时间情况1
16、8901920年19501970年1978年至今代表刊物、创办人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主要内容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内容更加丰富,但政治宣传方面依旧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17、据。)解析:根据题目的设问“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可知其意在让考生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归纳出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然后用史实进行阐述。答案:参考示例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阐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民众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和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