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928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谷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实战演练文综试卷 历史试题24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娇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25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 中国古代制瓷业非常的兴盛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

2、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26宋朝时, “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27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 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 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C.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 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

3、8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 目的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C. 体现了人力扶植民营企业 D.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29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 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

4、西融合 D. 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30“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31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

5、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 )A.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 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C. 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32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 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 公民大会徒具形式C. 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D. 各个环节权责分明3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

6、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 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34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 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B. 工业革命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D.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35下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根据该图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

7、是( )A. 导致阶段A军费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冷战下出现了“热战”朝鲜战争B. 阶段B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和对抗状态C. 阶段C军费开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危机下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D. 阶段D中美逐渐结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意愿,人从善端出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途径,最终达到内圣成仁的目标。这种以尊崇道德为主导的礼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逐渐内化于整个民众的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为政之德首推廉以洁己,以身率人融廉政和勤政于一身,以廉政立身,以勤政安民。与中国

8、传统的儒家文化相反,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传统的西方文化把人的欲望视为人的本性,强调对人的本性的邪恶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美国著名政治家麦迪逊曾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因此要做到廉政,就要让监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不仅针对贪官监督,还要对好官监督,否则好官也会在权力面前学会贪腐。材料二 他律性监督和自律性监督是对权力监督的双保险。过分倚重他律性监督,政治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自我免疫力,免疫力过弱了,政治体系会丧失自我更新能力;过分倚重自律性监督,监督视角过于狭窄,监督本身容易落难于更高的权力的掌控中,当政治生态系统所遭遇的外来的强势的负面影响无法清除时,自律性监督就会显示出弱势。上

9、述材料均摘编自江伟汲取中外廉政文化精华助力反腐斗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中外廉政理念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思想根源。(12分)(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评价中国古代和西方近现代的廉政实践,并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工作提几条建议。(13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与其说制度是经济进程及其各种变动的决定因素,不如说是它们的衍生物;制度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决定经济进程及其变动。也就是说,制度是经济进程衍生的适应性工具,而不是经济进程的原因或社会温床。因此,制度并非起着一种根本原因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运动是由基本的经济力量“首要的动力机制”推动的,制度通过“次要

10、的机制”对这些力量做出反应,而不是推动这些力量。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也可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度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

11、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于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

12、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

13、起了新高潮。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概括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7分)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

14、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孟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l)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7分)实战演练历史答案24.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

15、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故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故选B。25.A【解析】据材料“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磁法选矿的作用,不是古代制瓷业非常的兴盛,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故C选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故D选项错误。故选A。26. B【解析】材料

16、中提到宋朝及明清时期南方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提到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往中的作用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长途贩运问题,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27.B【解析】贞节旌表制度指由朝廷公开表扬奖励守节不再嫁或拒受污辱而自杀的妇女(即节妇与烈女),以试图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的制度。理学纲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开

17、始于宋代,排除A;材料中妇女地位的提高是因为贞节旌表制度,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贞节旌表制度,和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由材料“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排除D。故选B。28.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战败,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体现了这一政策,故D选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是为了扩大税源,不是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故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的目的是扩大税源,不是大力扶植民营企业,故C选项错误。故选D。29.B【解析】据

18、材料“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得出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不合题意,故A项排除,B项正确;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3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

19、命沉重的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故B项错误;C项不是这一时期的;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31.B【解析】材料中主要阐述的是新中国的建设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没有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题干中强调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没有能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影响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新中国工业化成本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而不是应该发展轻工业,故D项排除。32.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领袖的信息,故A项错误;“荣

20、誉归于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将追究”表明公民大会不是徒具形式,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的意思,公民大会对公民的提案有审批权、享受荣誉权、追究责任权,显然其中有着明显的不合理,大会的审批和对个人的追究都是维护了公民大会的利益,而忽略了公民大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介绍了公民大会关于公民提案的规定,不足以得出整个城邦政治各环节权责分明的结论,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3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文主义者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提出人性,故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矛盾,排除。B项错在“摧毁了”,是抨击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排除B。人文主义者推崇古

21、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排除C。所以选D。34.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成堆难题,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管理机构等方式进行解决,体现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故D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政府针对工业革命的问题的职能的完善,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故A选项错误;19世纪中叶,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B选项错误;材料不仅仅涉及立法,还有机构的建立,故C选项错误。故选D。35.D【解析】根据曲线图,阶段D的起点时间是1975年,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说法错误。说法正确,故

22、答案为A项,排除含有的BCD项。40.(25分)(1)不同:中国:强调道德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强调内在的自我约束。西方:强调外在手段的约束,诉诸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6分)思想根源: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性善论和道德礼学渗入民众的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西方认为人性是恶的,重视限制和改造人性,强调权力制衡。(6分)(2)评价:中国古代廉政建设注重自律性监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澄清史治,保障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但本质上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效果有限。西方近现代廉政建设强调他律性监督,尤其是民众时政府的监督,有利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体现出了民主政治的优势,但对政治体系的自我

23、更新有一定的负面作用。(10分)(言之有理即可)建议:从中外廉政建设厉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渐完善当前的廉政工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他律性监督和自律性监督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过分倚重某一方法。(3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为政之德首推廉以洁己,以身率人融廉政和勤政于一身,以廉政立身,以勤政安民”可以看出中国的廉政在于廉洁自己,也就是个人道德的约束。从“要做到廉政,就要让监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可以看出,西方的廉政制度在于外界的监督与约束。对于思想根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廉政理念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材料中引用儒家经典就可以明显看出。西方的廉政特点是受

24、到他们人性本恶的学说的影响,因此强调权力制衡。(2)评价:对于两种不同的廉政方式我们要从它们各自的特点出发,首先分析它们廉政的特点对双方廉政的实践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廉政实践体现着个人修养对社会政治清明的影响,而西方则体现为法律与制度对社会状况的影响。其次我们从双方制度的本质出发,中国廉政制度实质上是为封建制度服务,西方的廉政则是为了民主政治体系而服务。建议:我们可以从东西方的廉政实践出发,吸收双方在廉政实践中的积极一面,将自律与法制相结合,不偏不倚,做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点睛:回答本题关键要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找出材料所要传达的核心内涵。如中国的廉政思想就抓住儒家思想对其的影

25、响,西方的廉政思想紧扣性恶论。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比分析东西方存在差异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找寻问题的本质,便于解题。41.示例一:观点:材料观点认为,适宜的制度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但并非决定性力量。(2分)态度:我认为材料观点是正确的。(1分)论证: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适宜的制度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例如:1978年底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化的发展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进步奠定重要基础。反之,不适宜的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例

26、如: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加之后来的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动乱;自由主义思想的僵化是导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苏联社会经济比例不协调,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总结:综上所述,制度对社会经济进程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结合自身国情,坚持正确经济政策的指导,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9分)示例二:观点:经济进程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因素决定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分)态度:我认为该观点正确。(1分)论证: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推动西方国家建立资本

27、主义民主制度;工业革命进程的发展推动了自由市场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推进了混合经济的出现。中国的小农经济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苏联建立之初,落后的工业发展状况及国情,推动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其他例子,言之有理亦可)总结:制度是经济进程发展及衍生的适应性工具,经济进程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制度的产生及发展。(9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主要论述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者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分析经济基础

28、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下手,既可以分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可以分析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从哪一个角度分析都可以,只是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言之有物。44.(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6分)(2)特点:内容上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导方向;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教育管理开始制度化;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出现;教育体系初具规模。(6分,一、二点必答,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培养了反清的力量。(3分)【解析】(1)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教材所学

29、,从当时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阶级矛盾、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2)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可以通过对材料“1901年,清廷请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等信息的分析归纳来回答。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本题考查晚清的教育改革,要联系教材内容,从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改革的背景及带来的影响。45.(1)特点:中国共产竟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城广泛,波及全国

30、范围;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多种形式;有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广泛参与;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8分,4点即可)(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唤起民众觉醒,促进民众奋与抗日救亡运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7分)【解析】(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材料说明运动涉及地域广泛,波及全国范围;根据材料“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可以看出,除了武装斗争之外,还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多种形式;根据材料“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可以看出两点

31、,一是国民政府的不作为,二是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的广泛参与。(2)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影响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示威游行罢工等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共产党的宣传号召唤起民众觉醒,促使民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另外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也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46.(1)原因:唐初佛教盛行,印度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唐初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续;玄奘不畏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8分)(2)意义: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留下研究唐朝与西域、中亚、南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史料;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

32、素材。(7分)【解析】(1)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依据材料“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佛教盛行,而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和中心;依据“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玄奘选择了北路”,可分析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续为玄奘西行取经提供了交通条件;依据“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可回答玄奘不为艰险、探求真理的精神;结合所学还可以回答唐初奉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利于玄奘西行取经。(2)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依据材料中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回国后将梵文佛经翻译为汉文,还将汉语著作翻译为梵文,可分析出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依据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可分析出玄奘西行取经留下了研究唐朝与西域、中亚、南亚地区交往的重要史料;依据“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可分析出玄奘西行取经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