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014.11.27第卷 选择题(共46分)一、选择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营建陪都洛邑没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C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D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营建陪都洛邑拱卫了都城镐京,故A项错误;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在黄河流域,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故B项正确;利用商代贵族可以更好地管理商代遗民,有利于稳定西周政局,故C项错误
2、;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拱卫都城镐京,故D项错误。【答案】B2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的收入 B控制地方官吏C显示国王的权威 D更好地考核官吏【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萌芽 【解析】上计制度的实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上计制度的实施直接体现出战国时期
3、中央集权的萌芽,与专制主义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考核官吏只是手段,故D项错误。【答案】B3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代地方行政区划改革 【解析】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
4、项错误。【答案】C4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解析】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A项错误;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C项错误;六科辅助皇帝
5、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利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D项正确。【答案】D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这些法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法院另有100名候补陪审法官)。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A能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 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 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考点】雅典民主政治陪审法庭【解析】陪审员人数众多,监督法官,有利于预防受贿的危险性,故A项正确;陪审员人数众多,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
6、故B项错误;让众多公民参入审判,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是影响而不是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让众多公民参入审判,也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是影响而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6古罗马的西塞罗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习惯法 B公民法 C十二铜表法 D万民法【考点】罗马法万民法 【解析】习惯法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手中,有可能用来压迫平民,不符合“正常理智”,故A项错误;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与“一切人中”不符合,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也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C项错误;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故D项正确。【答案
7、】D7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A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 B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受国会制约C英国首相不受议会制约 D英国首相的权力比内阁小【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内阁由总统提名产生,“不必为内阁所困扰”,故A项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的权力受国会制约,故B项错误;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故C项错误;英国首相的权力居内阁之首,故D项错误。【答案】A81
8、791年9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但却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不符合财产规定的消极公民都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A法国等级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B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C法国客观上存在着公民财产多寡的区别D制宪议会由资产阶级主导【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1791年宪法) 【解析】1791年宪法中的人权宣言宣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关于公民的划分,没有反映出法国实行的政体,故B项错误;法国客观上存在着公民财产多寡的区别,但这不必然导致政治权利划分的不公
9、平,故C项错误;这部宪法是大资产阶级制定的,公民政治权利有财产的限制,维护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答案】D9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这种判断是基于()A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 B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C清政府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 D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A项有可能导致战火再起,但不是必然原因,故A项错误;B项有可能矛盾再次激化,但不是必然原因,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没有完全屈服,仍然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列强目的未达到,战
10、争重起不可避免,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与战争双方矛盾激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0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武昌起义后第六天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运动(按:指武昌起义)进行的方式有条不紊以及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使得它同以前所有此类起事区别开来,并且在中国人中间获得了对它的一定程度的同情,而满清朝廷再也不能声称享有这种同情了。”这说明()A辛亥革命不具备反帝性质 B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C列强已经找到了新的代理人 D革命派对列强抱有幻想【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间接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前清政府已经陷于政治孤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
11、反映出列强寻找新的代理人,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对外国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尊重”,表明他们对列强抱有幻想,故D项正确。【答案】D11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解析】国民党“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企图要求中共交出领导的人民武装,故A项正确;“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目
12、的是拖延时间布置内战,而不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国民党意图以中共交出军队换取政治民主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共的军事威胁,故D项错误。【答案】A12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这说明巴黎公社()A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经验B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范畴C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D是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源头【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巴黎公社由公职人员管理,属于间接民主,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政权掌握在无产者手中,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故B项错误;巴黎
13、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不成功的实践,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源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故D项错误。【答案】C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
14、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代表来源不仅有工农,如三三制下还有资产阶级、抗日的地主等,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就借鉴俄国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不具有独创性,故B项错误;建国以前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吸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是人大制度的萌芽,故C项正确;政协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C14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A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
15、未真正形成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C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解析】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英法两国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故B项正确;英国承认新中国是受到均势外交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上仍然依靠美国,故C项错误;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冲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可能被各国接受,故D项错误。【答案】B15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
16、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A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 B援助西欧复兴经济C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 D奠定建立北约组织的基础【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目的“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 即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但最终目的是控制利用西欧,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有助于赢得西欧民众的好感,但也不是最终目的,故C项错误;北约是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组织,与马歇尔计划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16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
17、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缓解C租佃关系发展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租佃制 【解析】“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导致社会贫富不均,秩序不安定,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没有缓解,故B项错误;随着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宋太宗对井田表现出无限的羡慕,并不能说明井田制度得到恢复,故D项错误。【答案】C17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苏州米价低于其它地区C江西与
18、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 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材料中无法推测出“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的原因是浙西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故A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反映出各地米价的对比,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浙西与江西、湖广之间米粮贸易的兴盛,故C项错误;江西、湖广出现农作物的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趋势,产量大幅度提高,故D项正确。【答案】D18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19、)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汉武帝时期才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项错误;鲁国大夫从商受到斥责,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无关,故C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D项正确。【答案】D19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缓和
20、了国内阶级矛盾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 【解析】西班牙商人从海外获得的财富用来购买地产和贵族头衔,并没有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故A项错误;西班牙商人的举动与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无关,故B项错误;西班牙商人的财富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因此西班牙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在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答案】C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
21、,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英国在世界贸易再的地位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的挑战,故A项错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上升,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整体上的发展,表明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故D项错误。【答案】C211878年开始筹备,后设厂于杨树浦的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93年不慎发生火灾,租界内的外国消防队拒
22、绝前往救火。这从根本上反映出()A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有弊端 B洋务派民用企业危及到列强利益C列强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D外国消防队受制于租界章程规定【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民用企业) 【解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派民用企业,该企业的火灾与“中体西用”思想弊端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消防队拒绝救火,原因在于利益的冲突,故B项正确;企业间利益的冲突与政府矛盾激化无关,故C项错误;外国消防队拒绝救火与租界章程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2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项目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公私
23、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425765539297108801340113358指数100154218255315314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435759286801784872226878指数100136156180166158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C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解析】从表格中私营工业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还没有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无法推测出经济恢复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三大
24、改造的方式,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私营工业,表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存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答案】D23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不缠足 【解析】缠足不是满族习俗,与清政府强制推行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传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推动社会习俗变革,不是文化侵略,
25、故B项错误;虽然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缠足仍然屡禁不止,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C第卷 非选择题(共54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20分,共54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不要写在试题卷上。)2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垂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
26、题的“部议”相区别。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摘编自林乾论
27、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于民也。”使英公使薛福成说:“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
28、咨议局章程:“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 摘编自魏源集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6分)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有识之士对于言路与决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新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新认识。(3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廷议制度(2)“师夷长技”思想;维新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时间上看,廷议制度周朝已经存在,历史悠久;从西汉、东汉以来廷议参加者看,有众多高级官员参加;从
29、明朝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可见它仍然为专制皇权服务。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明朝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概括即得。(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清末有识之士认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令士民公举”,引入社会舆论参与重大决策。第二小问从背景看,革命形势的发展迫使清政府改革;从影响看,广开言路,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答案】(1)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
30、极作用。(6分)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4分)(2)变化:认为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应向西方学习,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3分)评价: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2分)实现条件:在晚清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难以实现。(1分)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时主要农具是来、耘,“三人拓(赌)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癣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倾,收皆亩一锤,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性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果百五十石。”中华
31、文明史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香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童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遥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T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
32、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材料三 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率财政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率社会消费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956295245%053248%185103%19797781412%135666%630425%1993445387%1868544%9251363%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
33、因。(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考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赫鲁晓夫改革(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1)第一小问战国时期“关中为沃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可见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第二小问依据新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确立,以及水
34、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使得更适合当地的农作物被“排挤”,而且“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更加严重的是“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生态环境恶化;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时间,回答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从生存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分)(2)影响:
35、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3分)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分)(3)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阶段。(2分)因素:改进劳动工具以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州工商公
36、所部分董事功名、职街来源(注:工商公所为地方政府机构,职衔为实职。) 比例 类别由科举由捐纳总计人数53237百分比14%86%100%苏州商公(第三届)绅商功名、职衔来源所部分董事功名、职街来源(注:商会是民间组织,职街为虚职。)比例 类别由科举由捐纳总计人数116273百分比15%85%100%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赛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
37、大绅商;18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坤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材料二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
38、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执、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和形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
39、条件。(6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绅商阶层形成的积极作用或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6分,要求只回答其中一个问题)【考点】(1)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士商相混”分析清末绅商阶层的来源;第二小问“由绅而商”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由商而绅”目的是提高社会地位,寻求政治保护。(2)一方面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廉价
40、劳动力需求增加,同时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城市舒适生活的吸引力也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3)第一小问绅商阶层的形成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小问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城乡差距在缩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都会影响并阻断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答案】(1)由商而绅;由绅而商。(2分)成因: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绅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人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
41、条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一时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民工吃苦耐劳,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满足企业对低技术工种的用人需求;农民务农收人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收人;我国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共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3)作用: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和身份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并能满足士绅合理追求财富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工商业的社会地位,形成“工商皆本”的共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既贵且富成为新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6分,其它答案言
42、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意志的形成等)或原因: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农民工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产生的等)湖北省孝感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选择题(2 x 23 = 46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BBCDADADCDAC题号131415161718192
43、0212223答案CBACDDCCBDC二、非选择题(16分+18分+20分=54分)24(16分)(1)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6分)发展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4分)(2)新变化:认为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应向西方学习,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3分)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2分)实现条件:在晚清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难以实现。(1分)25(18分)(1)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
44、生产得到发展。(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私)的确立。(3分)(2)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3分)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分)(3)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阶段。(2分
45、)主要因素:改进劳动工具以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26(20分)(1)由商而绅;由绅而商。(2分)成因: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绅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人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社会条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一时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民工吃苦耐劳,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满足企业对低技术工种的用人需求;农民务农收人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收人;我国东西部
46、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共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3)或答绅商阶层形成的积极作用: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和身份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并能满足士绅合理追求财富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工商业的社会地位,形成“工商皆本”的共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既贵且富成为新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6分,其它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意志的形成等)或答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据即可得分,如答农民工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产生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