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884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7: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1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意在表明()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 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2、()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

3、的是()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6“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A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

4、通商B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战争8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9清末,国史馆对

5、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对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总理衙门政治地位低下B清政府拒绝外来文明C近代中国变革阻力重重D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10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11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 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 D对世界

6、全面开放12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ABCD1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

7、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15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中国由局部学习西方转向全盘西化16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

8、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17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18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

9、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19危机中的变革书中说:“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面对“基本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A突破了封建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B中华民族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20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

10、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文化大革命21“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22美国学者罗素说:“我相信,中国人

11、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向“两个极端”的是()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3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这表明作者()A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B认为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C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D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24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

12、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2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2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

13、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27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28“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9他们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他们的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与天王,第二条便是孝顺父母。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反对封建礼教的

14、决心与勇气B具有了近代民主平等意识C是农民阶层学习西方的救国探索D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30下图是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的描述,对此概括正确的是() A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B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影响31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定国是诏D海国图志32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

15、,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33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B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C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D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34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从经济学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

16、体制变革主张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35“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36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

17、近代化的主流因素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37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共和观念风行B帝制基础尽除C传统文化皆废D民权高度发达38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

18、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39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A政治上日趋成熟但具有软弱性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C足以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40“被民族危饥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

19、,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41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42孙中山领导推翻满清统治,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

20、,但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迫地迫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但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也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B孙中山的思想根本转变C中华民族危机加深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43有学者认为1912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A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B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C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4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下列对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的评述有误的是()A同盟会成立确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B武昌起义爆

21、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结束D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宣告中华民国成立45民国初年,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党,出现了“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说明()A政党政治确立B利益驱动下的政党乱象C政党政治活跃D灵活机制下的党派合作46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22、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47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秉承临时约法“人民有信教之自由”的含义,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这一举措()A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C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D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48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C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D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

23、为缓和49(34分)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

24、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文明的碰撞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 “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探究主题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

25、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探究主题一的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 (2)依据探究主题二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3)阅读探究主题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11分) (4)探究主题四的材料

26、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9分)50(26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

27、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8分)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近

28、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4分)考点7: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1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意在表明()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中国的封闭被英国暴力打破,没有涉及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故A项错误;

29、取代封建君主制的未必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马克思的主要意思是在说明英国在暴力侵略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观破坏与客观推动是同时的,材料没有体现主观暴力破坏的延续性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C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

30、材料中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标志是戊戌变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再到“南洋通商大臣”说明中国外事机构随着外国侵略而改变,体现了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答案】C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

31、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根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体现不出清政府对列强条约的全面回绝,只是体现出了其对待条约的态度,故A项错误;清政府遵守条约并不能说明其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由对条约的不遵守到最终恪守条约,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故C项正确;最初清政府不遵守条约体现不出其通过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故D项错误。【答案】C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32、。”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但同时也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体现出殖民扩张的破坏性和建设性,故A项正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只体现出殖民扩张的破坏性,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只体现出殖民扩张的破坏性,故C项错误;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只体现出殖民扩张的破坏性,故D项错误。【答案】A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

33、,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对原来广州的唯一外贸口岸地位形成冲击,导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故A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与“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不可能

34、“加强限制”,故D项错误。6“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A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而不是始于被迫开埠通商,故A项错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从材料“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

35、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可知,这段话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战争【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体现出中国天朝上国的“天下观”的价值倾向,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8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

36、,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故A项正确;“清政府派出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具备近代外交的形式,故B项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闭关锁国状态,而当时是“1877年”,故C项错误;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殖民利益,故D项错误。【答案】A9清末,国史馆对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对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37、)A总理衙门政治地位低下B清政府拒绝外来文明C近代中国变革阻力重重D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总理衙门政治地位低下是不符合史实的,故A项错误;清政府拒绝外来文明与总理衙门的设置是矛盾的,故B项错误;由“而对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对政治机构的改革是遇到了阻力的,故C项正确;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不符合“本质”这一说法,故D项错误。【答案】C10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考

38、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鸦片战争涉及的条约中没有“夷人”“驻京”的条款,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有“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桂良为了说服皇帝接受该条款,想当然地编造说夷使一旦驻节北京或将不欲久呆,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马关条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辛丑条约都没有“夷人”“驻京”的条款,故C.D项错误。【答案】B11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

39、半封建社会,没有独立之言,故A项错误;列强对中国不可能和平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理衙门,英国设立使馆,设立外务部”体现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对世界全面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C12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ABCD【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从五口通商到十一口通商,逐渐从

40、沿海深入到内陆,故正确;通商口岸不断增加,中国逐渐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故正确;重庆的开设与日本甲午战争的侵略路线无关,汉口的开设与英法联军侵华的路线无关,故错误;列强侵略中国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开设的通商口岸基本位于沿江沿海,交通方面,便于把中国变成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

41、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南京条约开始五口通商,外国刚刚开始外贸渗透,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但未涉及“投资”,故B项错误;抓住关键信息“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马关条约规定外国可在华设厂,外国渗透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未涉及投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14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

42、斗争【解析】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与日本有关,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与日本有关,义和团与反帝反侵略有关,资料都围绕这反帝反侵略的主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5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中国由局部学习西方转向全盘西化【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

43、后就开始了,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故B项错误;“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马关条约规定了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国人开始思考制度的变革,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开始主张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答案】C16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

44、权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末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结合所学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天津条约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对华投资设厂,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可知主要是彰显中国政体的落后,没有强调领土主权的丧失,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清政体的腐败,并未要求向日本学习,故D项错误。【答案】B17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

45、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据材料“京畿东南各属遍设神坛可判断应该是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扩大,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扶保清政府,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出义和团对外反侵略的诉求,与对内近代化的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故D项正确。【答案】D18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

46、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海军舰队并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避战求和,故B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落后,故C项错误;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如果是腐朽无能,贪生怕死,那么他们怎么会殉国呢,故D项正确。【答案】D19

47、危机中的变革书中说:“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面对“基本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A突破了封建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B中华民族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甲午战争前的运动只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甲午战争后的运动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故A项正确;中华民族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始于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自然经

48、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答案】A20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文化大革命【考点】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解析】禁烟运动没有“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灭洋”是反抗侵略的正义的运动,但“扶清”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最终被它利用,故

49、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是被四人帮利用而错误发动的一场内乱,不是“正义的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B21“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考点】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

50、史观【解析】革命史观或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其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时,义和团的反抗被赞美,符合革命史观中关于阶级斗争的内容,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时,义和团的毁坏行为遭到谴责,符合近代化史观的观点,选择C项符合题意

51、。【答案】C22美国学者罗素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向“两个极端”的是()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新文化运动【解析】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效法日本,力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而展开的斗争,与材料“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义

52、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主张全面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3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这表明作者()A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B认为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C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D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考点】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事件、经历和神

53、话”并非全盘质疑,故A项错误;题干只介绍了有三种视角,并未具体介绍“神话化的义和团”,故B项错误;作者从事件、经历和神话三个视角和途径研究问题,故C项正确;题干只介绍了有三种视角,并未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的,故D项错误。【答案】C24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各部之

54、首、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项错误。【答案】A2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

55、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答案】B2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解析】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并未开始全面的近代化历程,全面

56、近代化应在甲午中日战后,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实施自救运动摆脱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应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所建政权,洋务运动是封建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故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27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的各原因如上海开埠、南

57、京条约签订、英国海军控制广东一带海域和基督教在广东流行实际上都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关,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与阶级矛盾有关,但是此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此材料与自然灾害无关,故C项错误;此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8“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材料中不是从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评价的是近代化,不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58、,故B项错误;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属于材料中否定成分,故C项错误;材料中“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是指从近代化的视角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29他们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他们的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与天王,第二条便是孝顺父母。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反对封建礼教的决心与勇气B具有了近代民主平等意识C是农民阶层学习西方的救国探索D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虽“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

59、上下森然”,故B项错误;虽有“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但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深刻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根据“敬畏天王”、“孝顺父母”、“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中国传统特点鲜明,故D项正确。【答案】D30下图是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的描述,对此概括正确的是() A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B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影响【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材料体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都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阶级斗争属于国内矛盾,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上海开埠”、“南京条约签订”、“英国海军控制广东海域”、“基督教在广东流行”的原因,故B项正确

60、;自然灾害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不是对材料反映内容的总体表述,故D项错误。【答案】B31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定国是诏D海国图志【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天朝田亩制度系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定国是诏是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改革纲领,与太平天国无关,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

61、时期魏源编写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专著,故D项错误。【答案】B32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虎门销烟不是内战,也不在长江沿岸,故A项错误;规定“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的“英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天津条约,“长江沿岸的内战”、“英国要居中镇压叛乱”都是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故B项正确;英国虽镇压

62、义和团,但不在长江沿岸,故C项错误;“长江沿岸的内战”干扰性强,应注意到,列强虽然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但没有直接“镇压叛乱”,故D项错误。【答案】B33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B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C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D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依据材料“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的现象可知其并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行为,因

63、此说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真正目的是要借助外来宗教建立人间天国,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不能反映其实质目的,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虽然引入了外来宗教,但真正目的是利用其思想进行革命,故材料中所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可以判断出并非是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故D项错误。【答案】C34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B变土地私人

64、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天朝田亩制度中未提出政治体制变革主张,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中“天下人同耕”,实际上是恢复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一种私有制,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中没有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故D项正确。【答案】D35“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不能承

65、担民主革命重任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材料中说“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说明此观点的重点不在于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不能承担民主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刺激了其他有识之士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并未分析它本身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找到题干的关键词“生死竞争”“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意思是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D项正确。【答案】D36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

66、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1862年英国人的报纸,代表当时英国与清镇府勾结,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立场。材料未提及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太平军“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带来痛苦与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未肯

67、定太平军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故C项错误;材料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不是否定其反帝爱国的一面,故D项错误。【答案】B37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共和观念风行B帝制基础尽除C传统文化皆废D民权高度发达【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中“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君主专制,但帝制基础并没有尽除,故B项错误;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近代社会,故C项错误;民权在辛亥革命后只为上层所有,普通民众影响较小,故

68、D项错误。【答案】A38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民却竭力保存顺民象征的辫子”的内容可判断辛亥革命后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农村地区依然保留封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并不

69、能体现兴化农民对清政府统治的怀念,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39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A政治上日趋成熟但具有软弱性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C足以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考点】辛亥革命【解析】题中不能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日趋成熟,故A项错误;“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体现了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故B项正确;“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

70、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不能体现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故C项错误;“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故D项错误。【答案】B40“被民族危饥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在太平天国

71、运动时期就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和早期维新派及维新派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在辛亥革命前的维新思想已经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答案】A41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考点

72、】辛亥革命【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教育问题,故A项错误;“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说明作者对列强持反对态度,故B项错误;该乡村知识分子并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作者认为“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说明其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42孙中山领导推翻满清统治,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但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迫地迫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但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也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B孙中山的思想根本转变

73、C中华民族危机加深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士人转而支持革命。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思想由改良到革命的根本转变,也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士人寻找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结构还未发生根本变化,封建地主阶级仍然是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C43有学者认为1912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A为资本主

74、义发展创造了条件B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C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故A项错误;据材料“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不能说明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故C项错误;仅据材料“1912年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足以说明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故D项错误。【答案】B4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下列对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的评述有误的是()A同盟会成立确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B武昌

75、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结束D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同盟会纲领中提出“建立民国”口号,确立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昌起义爆发促使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结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元月,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是1912年3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45民国初年,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党,出现了“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

76、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说明()A政党政治确立B利益驱动下的政党乱象C政党政治活跃D灵活机制下的党派合作【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反映民国初年的政党数量多,党员重复跨党者甚众,不能说明政党政治确立,故A项错误;因利益驱动下出现党员重复跨党现象,这是政党乱象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党政治的乱象,不是活跃,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党派合作,故D项错误。【答案】B46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宣告了清朝统治

77、的结束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考点】辛亥革命【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黄帝是“华夏始祖”,使用黄帝纪年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体现推翻满清统治的色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国使用阳历可体现出中国效仿西方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改历改元是从历法上结束了满清政府统治,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47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秉承临时约法“人民有信教之自由”的含义,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

78、,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这一举措()A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C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D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与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可以分析出此举措是有利于民主与自由的,故B项正确;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与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不符合,故C项错误;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到了彻底批判的,故D项错误。【答案】B48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

79、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C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D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缓和【考点】辛亥革命【解析】由“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故A项正确;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与材料的主旨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缓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A49(

80、34分)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

81、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文明的碰撞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 “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探究主题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

82、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探究主题一的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 (2)依据探究主题二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3)阅读探究主题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11分) (4)探究主题四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应

83、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9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辛亥革命;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文明交流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在于,中国政治文明代表东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希腊代表西方的民主制度。第二小问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从材料一中自然环境、经济结构、血缘关系等方面归纳,古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而中国发祥地是中原地区,“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 (2)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入,直接带来

84、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产品结构的改变;从长远看,缓和了“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第一小问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文化的变化,逐步深入。第二小问分析原因,从外部西学东渐、民族危机的加深,内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式教育的推动、重要事件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概括影响,围绕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分析。 (4)第一小问材料四中介绍了对待中西文化出现的两种极端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第二小问评析“两种极端的倾向”,如果选择“保存国粹”,以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例,分析其对传播西学和

85、推动工业化的贡献,同时指出其对政治改革的阻碍;如果选择“醉心欧化”,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肯定其对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作用,同时指出其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答案】(1)差异: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4分)。 原因: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势并存,而中国则是精工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到破坏。(4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 (3)特点:全

86、面学习西方文明,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思想文化。(3分) 原因: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6分,任意答三点3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分,如答出具体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面近代化也可以给2分) (4)观点:辩证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2分) 评价:“保存国粹”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3分)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西方科学技

87、术的学习,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行,从而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2分)但障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后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分) 评价:“醉心欧化”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3分)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2分)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2分)50(26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8、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

89、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8分)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4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体西用思想

90、;新文化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一“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这一信息,从中国的传统宗法观念和传统的伦理思想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这一信息,结合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以及读书与做官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这一信息,结合“过渡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是否具有“过渡人”特征,结合洋务派特征分析即可;第三小问说明理由,结合洋务派的主要思想主张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

91、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的信息,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排斥西方文明和倡导西方文明的历史事件作答即可。 (4)从原因、特征和影响三个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即可。【答案】(1)说明: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4分) 原因:封建王朝通过考试(科举制或察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正统(儒学)经典。(4分) (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经济因素产生;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4分,任答两点即可) 具有。(1分) 理由: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3分) (3)反应: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排斥西方文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否定传统文化。(6分,答辛亥革命可酌情给分) (4)认识:从原因上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特征上看,由保守逐渐转向开放;从影响上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