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826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单元提能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共34张PPT)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导学设计与素养培优第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单元提能/自主学习课单元总结高效整合专题归纳知识纵横学科素养特色培优单元总结高效整合宏观思维 系统整合专题归纳知识纵横单元拓展 线索发散1 史识系统理解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学发展的阶段特点与主要表现 二、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历程1第一阶段: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导致古典主义盛行。2第二阶段:19 世纪 30 年代前后,随着法国大革命失败和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理性,开始追求人类的

2、内心感情,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3第三阶段: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出现了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4第四阶段:20 世纪以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社会也更加动荡。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使世界更加不平静,在西方世界,人们心灵越来越空虚和迷惘,以反对传统和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流派开始出现。2 类比中外关联中西美术的差异1东方艺术是重表现,西方艺术重再现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

3、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它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科学法则。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公元前 18 世纪7 世纪)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像。中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方绘画是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2“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天啊”在中国人在偶然遇到突发事件时,时常有这种感叹!“上帝啊”西方人在偶然遇到突发事件时,时常有这种感叹!不同的惯用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倾向,中国美

4、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的差异。前者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后者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3线的节奏、笔情墨趣与光影韵律、丰富色彩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它们同样要讲究骨力。西方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所以中国画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音乐性的美感。4诗书画印、画中有诗和“诗画分界”、以戏入画中国画灵活变化的空间形式能够包容题识,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中的一部分,使画面的构图韵律、线条节奏、笔墨韵味更加响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内在形式上诗画相济。中国

5、画的题识是随文人画的出现而出现的。苏轼推崇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画家文同在自己画上常叫苏轼来题诗文。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说,他指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因此绘画不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诗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曾说,诗人是富于想象的人,善于感受的人,雕刻家和画家只能表现自然界的事物,诗能表现“可能是”,画只能表现“就是”。西方美学是戏剧美学,早期文学样式主要是戏剧和史诗,以后是小说,长于叙事,不长于抒情。西文戏、画两方面的特点,使西方

6、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点。在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画中有戏,以戏剧性的情节、动作作为画面内在的构架,是艺术上的普遍现象。西方画家把故事性、叙事性的绘画抬到很高的地位上,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巡回画派等等深受文学戏剧性影响把故事性和情节性发展到了极致。总之,如果说中国美术尚意,那么西方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这种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学科素养特色培优史学素养 题型技法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题型:比较类选择题题

7、型解读(1)命题形式:比较类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形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形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2)命题类型: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3)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判断历史现象及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

8、。(1)审读题目类型:首先弄清题意是“求同型”还是“识异型”,运用不同解答思路解答。一般说来,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也称排除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2)明确比较对象:找准比较角度,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3)运用原理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练习 1“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9、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与以上描述属于同一文学流派的是()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B雨果的巴黎圣母院C贝克特的等待戈多D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解析 题干中的引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人间喜剧和安娜卡列尼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选 B项。答案 B()题型:概念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

10、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2)命题特点: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3)考查能力:主要是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的能力。(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对历

11、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练习 2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曾谈到他的创作时说:“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为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其创作风格属于()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理性主义D现代主义解析 作者所述“无路可循”“路是彷徨”,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中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这是典型的现代主义

12、文学的艺术特征,故 A、B、C 三项错误,D 项正确。答案 D()题型:评价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命题形式:一种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备选项给出对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一种是题干给出评价,判断备选项得出与该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2)命题特点:大多与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以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以新的思维角度设置新问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基本原则。(3)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1)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备选

13、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2)信息简化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并运用历史知识和语文阅读能力对信息进行简化处理,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答案。(3)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的理论和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该主体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个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练习 3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 年出版)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有人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批评,指责作者并没有让林道静“得到彻底的

14、改造”,说“书中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这些人对青春之歌的评价()A说明当时双百方针在文艺创作中没有得到贯彻B说明当时“左”的观念影响严重C说明当时青春之歌的创作脱离当时时代主题D说明当时杨沫在当时是“反动学术权威”解析 材料中的“有人”在“左”的观念支配下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作者并没有让林道静“得到彻底的改造”“书中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故选 B 项。答案 B练习 4 有学者指出:“关于事实评价,有证据辨其真伪即可。然而对于价值评价却和当前人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需要有关。”下列评价最符合作者价值取向和需

15、要的是()A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B麦克哈特: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新教的产生。”C严复: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发展“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杨凤城:新中国“大体上到 1956 年前后文化转型初步告成。”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题实际上考查史学理论与研究相关内容历史认识的方法。抓住题干“价值取向和需要”分析、判断可知,A 项,马克思的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他的价值取向;B 项,麦克哈特和宗教改革以及新教产生没有直接联系,谈不上“价值取向”;D 项,文化转型代表的是当时共和国政府的价值观,而不是作者杨

16、凤城本人的价值观;C 项,严复的主张代表了他的价值取向和需求,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答案 C非选择题解题规范指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 31 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 15 篇,其余 16 篇记叙文中,有 13 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 6 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 2 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 4 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材料二 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和

17、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 21 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解答规范第一步:审清设问第二步:获取信息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乡土教材”概括其内容特点。第二小问,须依据“大跃进”“大发展”“大炼钢铁”得出其所属时代20 世纪 50 年代中

18、后期,然后结合这一时期的经济史实进行回答。第三步:规范作答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一步:审清设问第二步:获取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走近经济”“外国选文”“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须抓住“2004 年”得出其所处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然后结合这一时期的经济、教育方面的史实进行回答。第三步:规范作答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一步:审清设问第二步:获取信息首先应分析教材内容的共同点,即都涉及经济活动,说明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其次分析不同点,教材内容因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教育反映了时代发展。第三步:规范作答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