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向绍荣 段桂林 韩雪红 审题:廖银权 李琪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
2、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
3、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
4、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
5、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
6、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
7、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8、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 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 整个魏晋南北朝
9、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 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 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
10、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3分)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伤逝涓生的手记鲁迅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
11、,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12、。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
13、看,果然,印着的就是:奉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秘书处十月九号启。我知道这一定是有人添了些谣言,去报告了局长的。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抄写,或者教读,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我很踌蹰,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
14、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
15、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虛!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
16、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我要离开吉兆胡同,不得已去拜访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吧,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吧,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我惊得没有话。“真的?”“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四周是广大的空虛,还有死的寂静。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
17、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礼,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洁的事。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君是一个敢于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并具有独立意识
18、的女性形象。B子君一定要卖掉首饰帮我购置新家具,既说明了她当时处境的拮据,也表现了她的固执。C子君与家人决裂、涓生被朋友世交冷落等情节,表明了自由恋爱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D社会环境的逼迫和经济的窘迫是导致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悲剧结局的两个方面的原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线句运用神态描写,展现了子君瞬间震惊、企求安慰、茫然无助的复杂心理。B小说在叙事中穿插抒情与议论,展现了人物深广的内心世界,增强了小说的深刻性。C父亲烈日般的“严威”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表现当时人们对子君的误解。D开头、结尾“为子君,为自己”,首尾照应,使用反复手法,营造了浓郁的
19、抒情氛围。8随着情节的展开,涓生对待子君的情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9小说采用手记这种方式来叙事,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
20、赵午等皆自杀。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 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
21、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B. 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C会
22、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D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迁,官职调动,多指升迁。“左迁”指提升官职,“右迁”指降低官职。B. 景帝,这是用谥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庙号、年号等来指称。 C. 上,指君主、帝王,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不同。 D. 若,你,你的。此处用法与师说中的“彼与彼年相若也”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田叔为人率直,清廉公正。他以严谨廉
23、洁为乐,喜欢与人交游,被层层推荐给赵王张敖,任职郎中,因德行突出而被赵王看重。 B. 田叔忠诚侠义,不惧死亡。高祖傲慢无礼,赵王臣属密谋刺杀却被发觉,赵王被逮捕后,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危险,装扮成家奴追随赵王。C. 田叔才能出众,善于理事。他被赵王张敖推荐给高祖时,才能受到肯定而被授予官职;后来又为景帝处理棘手的案件。 D. 田叔处事圆通,柔中带刚。田叔刻意公开袒护鲁王,从而使鲁王羞愧而自愿偿还百姓财物;又故意在馆舍休息,以此来讽劝鲁王不要大肆游猎。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4分)(2) 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4分)14
24、田叔替景帝处理袁盎被刺杀一案,景帝为何“大贤之”?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本题共2小题,9分)临江仙柳絮 曹雪芹(清)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注】临江仙柳絮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薛宝钗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为五首柳絮词之一。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白玉堂”形容贾府的富丽堂皇,也形
25、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写出柳絮被春风吹散,翩翩起舞的情态。 B“蜂围蝶阵乱纷纷”运用了借代和双关的手法,既指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也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里纷乱情景的象征。C“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是对柳絮品格的赞颂,承上启下,为全词定下一个乐观的基调,也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D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借此体现出薛宝钗乐观向上、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品性,也借柳絮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意愿和理想。16. 红楼梦中林黛玉等人也写了柳絮词,多为悲调。薛宝钗反其道而行之:“众人所写的词终不免过于丧败。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本词写柳
26、絮“不落俗套”的具体体现。(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登高一诗中,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 , ” 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心中苦闷跃然纸上。(2) 劝学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 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 , 。 ”(3)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精神交游方式。以 “酒”入诗在高一所学古诗文中寻常可见,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
27、0题。这条路的历史( )。自从村子里最早那座茅棚在这里扎下,庄稼人到田里去刨食吃,去播种、栽秧、锄地、浇水,再把收割了的庄稼拉回。去去来来,很快,清风一吹,一条亮带子就在美丽的梁邹平原上飘起来了。梁邹平原这一带古时候是退海之地,海水虽被黄河赶走,沉下的泥沙却饱浸着盐分,捧一捧湿土闻一闻,咸腥味刺鼻。春天盐碱泛上来,一圈圈一圈圈的“绒花”盛开,地里白茫茫,如同下了一场雪。在我每年一定回故乡居住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我都要踏上这条路,( )。每次来我都( )不住激动。我走得很慢,我在以脚掌为手轻轻抚摸它。我走到南边去看( )、生长茂盛的庄稼,从起伏的绿浪里捕捉那黑豚一样窜动的脊背;再回首凝望一会儿被雾
28、霭笼罩的村庄,那若隐若现的红瓦白墙,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仔细分辨着那里混杂在一起的狗吠、鸡鸣和孩子的哭叫。这时候,挨近地平线的夕阳吸引我侧过脸,这一瞬的夕阳是最美的,一泓熔金似的鲜亮,又丹柿一样柔和,它低低地悬着,平原愈加平坦、辽阔。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修长 恋恋不舍 控制 一望无际B修长 流连忘返 控制 漫无边际C悠长 流连忘返 抑制 一望无际D悠长 恋恋不舍 抑制 漫无边际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绒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B至如梁、柱、枋、
29、檩、门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庄稼人到田里去谋生,他们辛勤付出,精耕细作,再把收割了的庄稼载回。”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西药的名称往往比较生涩拗口, ,比如阿奇霉素、诺氟沙星。 ,中药名称特征鲜明,耐人寻味
30、,易读易记,比如车前草、白丁香。即使是不了解中医的人,也不能不敬佩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文采,惊叹中药名称的典雅与恰切。事实上,中药名称常常蕴含着传统文化信息。给中药命名的,既有本草专家,也有民间医生、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受中医学、哲学、文学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根据药物功效和性能命名是中药命名的主要方式。许多中药,人们观其名就知其功效。其次,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和药材采集的时节命名。如夏枯草,因生长到夏至果穗干枯而得名。再次,自然界五彩斑斓、形态万千,为中药命名提供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此外,还可以根据文献传说和传统理念命名。( ),不仅体现了汉语言的精妙深邃,更是充分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1、,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21. 下列填人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药名称的丰富意趣B. 中药名称的丰富意趣,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C. 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意趣丰富的中药名称D. 意趣丰富的中药名称,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一百年前,面对摇摇欲坠的旧中国, 一大批中国青年为民族觉醒而振臂呐喊,为国家存亡、人民尊严而
32、战;七十年前,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一大批中国青年为改天换日而隐姓埋名,为国家安危、百姓安居而战;四十年前,面对亟待发展的新中国, 一大批中国青年为改革开放而拼搏创业,为国强民富、经济腾飞而战。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青春答卷。当下的青年一代,应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兴华中学要举行“青春的答卷”的演讲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场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答案】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
33、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故选A。2.【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进行
34、判断的能力。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A.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4. 【答案
35、】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
36、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
37、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 【答案】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看
38、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9、,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6【答案】B 【解析】B.“固执”错。应该是表现子君的男女平等意识。7【答案】C 【解析】“误解”错。这是当时人
40、们的思想观念所致。8【答案】相识时的钦佩欣赏。同居后的失望厌倦。子君死后的悔恨和悲哀。9【答案】增强真实性。使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增强抒情色彩。在叙述中运用议论、抒情等方式,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增强批判性。借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自剖,表达了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突出主题。10. D(根据文意断句。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高祖前去诛讨他,途经赵国,赵王张敖亲自端食 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骂他。) 11. A(“左迁”指降低官职,“右迁”指提升官职。)12. D(解析:“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田叔常常坐在
41、苑囿外面,等待鲁王。)13.(1)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审查梁孝王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回复)。 (“案”“具”各 1 分,“具”翻译成“全部”“详细”均可;省略句 1分,大意 1 分) (2) 君王自己抢夺百姓财物,让国相偿还给他们,这是君王做坏事(坏人)而丞相做好事(好人)。 (“偿”“是”“为”各 1 分,大意 1 分)14.田叔查清了案件的事实,认定梁王有罪责; 田叔建议景帝不过问案件,使景帝避免陷入维护国法和不使太后悲戚的两难境地; 田叔既办案得力,又善于为君王解忧,所以景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对他大加赞赏。 (解析及评分标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田叔办
42、案得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田叔不畏强权, 查清梁王的犯罪事实;一是田叔“情商高”,体谅景帝的难处,要求皇帝回避此案。前两条阐述田叔能干 的表现,第三条对“大贤之”进行总结。每条 1 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田叔为人严正清白,并以此自得,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国丞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他恳切率直、清廉公平,赵王认为他贤能,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高祖前去诛讨他,途经赵国, 赵王张敖亲自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骂他。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
43、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现在他竟如此对待您,我们请求作乱。”于是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这 时汉朝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自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赵王张敖得以出狱,就进言推荐田 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原来的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审查梁孝王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案件的全
44、部事实,回朝报告(回复)。汉景帝说: “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田叔回答说:“有这件事!”皇帝说:“证据在哪里?”田叔说:“皇上不 要过问梁王的事。”皇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如果没有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法律不 能施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认为他非常贤能, 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田叔刚刚到任,百姓自发地向丞相上言,有一百多人状告鲁王夺取财物。田叔抓住 他们中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二十,对他们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 吗?你们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府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给他们。
45、田叔说:“君王自己抢夺百姓财物,让国相偿还给他们,这是君王做坏事(坏人)而丞相做好事(好人),丞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出来,常常坐在苑囿外面,置身烈日之下,等待鲁王。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 他终究不肯去休息,说:“我们大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鲁王因为这个缘故不大出 外游猎了。几年后,田叔在鲁国丞相的任上死去。太史公说:孔子用称赞口气说“住到这个国家一定要参与它的政务”,这样的话说的就是田叔吧15B(运用了“双关”“比喻”“象征”的手法,没有借代。)16首句不落入描写柳絮随风乱舞
46、的俗套,而是写出了柳絮的美丽姿态。“春解舞”把柳絮的零落看成美丽的舞蹈;“东风卷得均匀”不怨东风无情,却说“卷得均匀”。中间不落入悲柳叹柳的俗套,而抒发对柳絮坚守自我品格的赞美。柳絮不曾“随流水”,又不曾“委芳尘”,不甘心同流合污;柳絮“终不改”,保持不改本色。结尾不落入借柳絮抒发个人悲愁的俗套,而是表达了乐观向上的品性。柳絮虽然“本无根”,但凭借“好风”仍然可以“上青云”,体现作者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品性。 (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并结合诗歌内容恰当分析即可得6分)【诗词鉴赏】 临江仙柳絮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人物薛宝钗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为五首柳絮词之一。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
47、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薛宝钗写了这首临江仙柳絮,体现出她乐观向上、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特点。 在薛宝钗之前的几人填的词里,多为悲调,所以薛宝钗反其道而行,“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因此这第一句就异于众人,把柳絮的零落看成是美丽的舞蹈。不怨东风吹落,却说卷得均匀,也暗示着命运对于每个人的安排都是公平的,既然无法改变,不如乐观对待。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勉励。宝钗把别人眼中摧花折柳的“东风”、足以引发愁怅的伤心地“白玉堂”,反过来看成战胜苦难、磨练意志的机缘。故湘云特别赞其云:“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蜂围”二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有人以
48、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在东风之下,无论蜂团蝶阵都狂乱起来,而柳絮何曾随流水逝去,又何曾委身于花香泥土之中?这一句是赞颂柳絮的品格,劝人在纷乱的世事面前,不必自暴自弃。一般的词牌分上下阕,上阕为所见,下阕为所思。这几句为全词开了一个乐观的基调,也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在东风之中,尽管柳絮被吹得零落,但始终都是千丝万缕的形状。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品质,而
49、不随波逐流。此句是言其志坚也。不论盛衰离合,我都不会改变我的出世理想。如脂砚斋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最后三句:韶华,美好的时光,一般指春光。青云,高天,借嵇康、陶渊明之典,这里是坚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之意。世人呵,请不要嘲笑我的理想轻薄无根、不切实际;大观园冉冉上升的青春活力,将把我送到一片高旷豁达的境界中去!正因为宝钗词表达了理想追求者的高瞻远瞩,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与气节,所以众人方为之“拍案叫绝”,并奉此为尊。17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对酒当歌
50、,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8 C (悠长:长;漫长。修长:细长。形容“历史”,第一空应该用“悠长”。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根据句意,第二空应该用“流连忘返”。抑制:压下去;控制。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与“激动”搭配,第三空应该用“抑制”。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漫无边际:非常广阔,一眼
51、望不到边。形容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根据语境,第四空应该用“一望无际”。 故选C。)19 B (B项的引号和文段中“绒花”的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使用了比喻义。A项表示突出、强调。C项两处引号均表示反语。D项表示引用。故选B。)20 原文再现了劳动的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庄稼人的辛劳;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解答此类题,要有语段整体感知的意识,即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来分析,切忌割裂理解。从描写上看,改写后的文字“辛勤付出,精耕细作”是概括性描写,不如原文“播种、栽秧、锄地、浇水”生动形象。从语体风格看,改句是书面语;原句口语化,和整段文风更协调。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21. A22.不便记忆相比较而言 中药的命名方式有很多23、立意参考:当代青年要立大志、担大任来书写青春答卷。当年青年的青春答卷应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结合起来。当年青年的青春答卷就是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当年青年应赓续先辈精神,接力青春答卷。等等。 没有扣住“青春答卷”的按偏题处理,不是写当下青年一代的降一类给分。注意行文内容总体要积极向上,尽量格调要高,不能过于阴暗灰色,否则三类以下给分(36 分以下)。严厉打击诋毁先烈和辱国言论,可判 0 分。 不符合演讲稿格式的视情况扣 1-2 分,不写题目扣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