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三周日测试(2016-5-29)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小题。 战国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推行“书同文”以统一全国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制订与之相类似的“言同声”的政策。为什么?同声难,同文易。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较强的通约性,比较有利于跨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流。而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字符系统,却很难具备这一优势。因此,不论发音差异多大,只要识别出汉字字形,就可能领悟其意义。北方人到广东、香港或者闽
2、南、台湾,用方言与当地人交流很困难,然而只要写出字形,就基本没有障碍了。汉字可以记录言语,却又超越言语乃至时空,极有助于以文化育天下的伟业。我国方言众多,然而地无分南北,时不论古今,文化主脉,千秋一系,沛然而下,浩浩如江河,至今不衰,汉字之功可谓大矣!立形见意,其“形”必然复杂:点画种类以十计,部首数量以百计,单字总数以万计。但复杂而不紊乱,殷商时期的数千单字就已基本形成体系。此后绵延几千年,历经多次变化,最终凝定为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其中有古(篆)、今(隶、草、行、楷)之分,又有主流字体(篆、隶、楷)和辅助字体(草、行)之别。古今、主辅之间,看似差异很大,却保持了体系的延续性,大多数
3、单字都可以理性地解析其形义渊源及演变理路。今文字中,隶、楷、行虽然已失去“视而可识”等直接摹写自然而来的形体特点,但大多数合体字仍保持以部首统领事物类别等方式,存在“察而见意”的可能。许多部首如“水(氵)”、“手(扌)”、“草(艹)”等所属之字,读者即使无法确知其音、义,只要知道部首的意义,仍可大致判断其物类归属。即使是形体变异最多的草书(特别是狂草),许多常用部首和字形也还是有迹可循的,因而历代流传至今的草书字迹,大多数都可以识读。立形见意使汉字成为方块字,一字一形,所占空间比较规则,为汉语文学的一些独特体裁和手法奠定了基础。以骈文、对联等体裁创作的文学作品,语句对称,不仅音美、义美,而且排
4、列形式也非常美观,至今很难找到相应的外文表现形式。一些具体的文学创作技巧,更是直接依托于汉字字形,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都以“火、金、水、土、木”为部首,“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将“破”“枯”拆解为“石皮”“古木”。立形见意,使得汉字造字方法(特别是形声)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字形体系以满足生活的需要。现在普遍使用的人称代词“她”以及许多化学元素的汉语名称,都是古代所无而近人创造出来的。当然,造新字要求谨慎,这是另一个问题了。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字的主要呈现方式无非是刻、铸或写等,以写为主。汉字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汉字在视觉形式上具有两个潜在的特点:一是基本合乎右
5、手书写的生理习惯;二是可塑性强。前者利于实用,后者利于创造,巧妙集于一身,再加上毛笔等特殊工具,于是形成了文字书写中的一个“例外”书法艺术。这是汉字在记录言语和传播信息的功能之外滋养出的一朵极其绚烂的艺术之花,不仅与诗、画等一同成为国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更堪称世界艺术之林中独一无二的奇葩。(节选自叶培贵智通天地道洽人文汉字之美与书法之魅)1下列对汉字“立形见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推行“书同文”和“言同声”的政策,因为汉字“立形见意”,有利于文化育天下的伟业。B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
6、较强的通约性,比较有利于跨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流。C汉字“立形见意”,北方人到广东、香港或闽南、台湾,用方言交流困难,只有识别出汉字字形,才可能领悟其中的意义。D汉字“立形见意”,是记录语音为主的字符系统,可以记录语言,却又超越语言乃至时空,使我国文化主脉,千秋一系,至今不衰。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绵延几千年,历经多次变化,却保持了体系的延续性,都可以理性地解析其形义渊源以及演变理路。B立形见意使汉字成为方块字,一字一形,所占空间比较规则,使汉语的文字作品,语句对称,音美、义美、排列形式美。C立形见意使汉字造字方法具有强大的创造力,现在普遍使用的人称代词“她”以及许多化
7、学元素的汉语名称,都是近人创造出来的。D汉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合乎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利于实用;二是可塑性强,利于审美。这两个特点加上毛笔等特殊的书写工具,形成了文字书写中独特的书法艺术。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的汉字,尽管已失去“视而可识”的形体特点,但多数合体字仍有“察而见意”的可能。B汉字许多部首的所属之字,即使无法确知其音、义,也可以由部首的意义来大致判断其类属。C就创作技巧而言,“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依托于汉字字形,而,“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则是依托于字义。D汉字书法是由汉字视觉上的两个潜在特点和毛笔等特殊工具共同形成的,它堪称艺术奇葩。二、古代诗文阅读(
8、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
9、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
10、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补充注释:福王:朱由崧(16071646)即南明弘光帝。明神宗孙、福王朱常洵长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袭福王。次年李自成克北京,乃南逃淮安,由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至南京,先称监国,旋即称帝,建元弘光。昏庸腐朽,追逐声色,任用非人,置国事于不问。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占南京,遂走芜湖依黄得功。旋被俘送北京,次年被杀。懋
11、第衰绖入都门:此时明朝首都北京已被清兵占领,左懋第身穿孝服回到北京,原本想要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崇祯帝,但没有得到允许。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
12、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被采纳。 B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
13、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
14、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8.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答: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5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 , 。(2)李白在其蜀道难一诗中用“ , ”这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曲折、迂回的情形。(3)屈原离骚中的“ , ”两句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追求,诗
15、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乙 选考题(11、12题任选其一,2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特别通行证 魏永贵新落成的车站。闹哄哄的候车大厅入口。一位安检员把一个老人拦住了,微笑着说:“老大爷,请您从这里走。”安检员说的“这里”,是一个黑色金属做的拱形门。负责安检的是两个年轻姑娘。老大爷伸手摸了一把,说:“新鲜,咋竖个空门框在这里?”安检员说:“大爷,这是安检门,从这个月开始实行安检。”大爷耳背:“安全门?哦,从这里走安全?大白天的,哪里不安全,好,我听你的,我走。”老大爷就要通过,安检员又拦住了:“大爷,您等一下,我们要对您检查一下。”老大
16、爷有些疑惑了:“啥?检查?俺来坐车又不是进医院,检查啥?再说,你看看,俺结实着呢。”大爷顺势拍了一下胸膛。排队进站的人长龙一样等着过安检门。安检员来不及多解释,笑着说:“大爷,您老人家只需要在这里站一下。”说罢,急忙用探测仪在大爷身体的外侧上下扫了一下,然后说:“大爷,请您把手举起来,转过身去!”老大爷侧着耳朵凑过去,似乎没听明白:“你说啥?”安检员示范了一下:“这样,把双手举起来。”举起来?老大爷比划了一下,突然火了,把才举到半截的手落下来,有些激动地责问笑眯眯的安检员:什么,你让俺举起来?要俺投降?俺当了几十年的兵,从来不知道啥叫双手举起来!小毛孩子,你怎么能让俺转过身子投降呢!安检员有些
17、着急了:“不是,大爷,我们是按规定对您进行检查,看看您身上有没有携带违禁品?请您配合一下。”老大爷说:“俺明白你们的意思,俺也可以让你们检查,可你们怎么能让俺举起双手呢!当年俺老连长说过,一个兵,不能举手,也不能下跪,宁死不能举手投降。你们竟然要俺投降!”另一个安检员对这个有些为难的安检员说:“算了,别耽误时间,你赶快扫一下让他走,真倔。”安检员撅着嘴才扫了一下老大爷的腋下,金属探测仪迫不及待嗞嗞叫起来了。老大爷也吓了一跳。安检员说:“大爷,您这里有东西,请拿出来。”安检员指了老人腋下接近胸口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口袋。“东西?哪有什么东西。”老大爷咕哝着,一边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口袋里除了一张用
18、布包着的老照片,什么也没有。安检员又一次伸过去检测金属探测仪再一次嗞嗞叫了起来。另一个安检员走过来,笑着说:“大爷,你衣服里面估计有金属之类的东西,您再仔细找一找。”老大爷把上衣的几个扣子解了,露出赤红色的有些瘦却结实的胸膛。胸膛上,斜趴着半条蜈蚣一样的刀口。安检员看见,老大爷衣服里面,的确什么也没有。安检员有些疑惑。后面等着安检的人嚷嚷起来说快点。安检员再一次把探测仪贴到老大爷身上,金属探测仪还是响。老大爷突然呵呵笑了,指了指安检员手里的探测仪:“呵呵,俺明白了,你这个东西就像俺当年用过的探雷器,碰着带铁的就响,呵呵,是不是?”老大爷一拍胸脯:“实话告诉你们,俺这里,有炸弹!”老大爷话音刚落
19、,周围的人紧张了,两个安检员立马扭头就跑。很快,一个负责安全的中年人过来了,身后是那两个脸色有些苍白的女安检员。中年人很谨慎地问:“大爷,怎么个情况?你说你这光光的身子骨里有炸弹?”老大爷冲着两个安检员笑了:“呵呵,看把俩闺女吓的,俺是说俺这里面有弹片。大爷俺当年跟日本人干,冒着炮火往前冲,俺往一个碉堡扔了一捆手榴弹,醒来就在担架上了,才知道俺身上也有炸弹片,后来,没等取完,俺又偷着上战场了这不,这是俺的红本本。”老人颤巍巍掏出来一个有些陈旧的红色小本本。上面有一行醒目的字:“革命伤残军人证。”啊!两个安检员都捂着了嘴。中年人牵起了老人的手:“大爷,您跟我来!”老大爷说:“怎么,不检查了?”“
20、大爷,您通过了我们的检查。您身上留下的弹片,就是最特别的通行证!我也是一个退伍兵,您是我的前辈,我送您上车!”临上车,中年人问:“大爷,您这是去哪儿?”老大爷说:“去看一个老伙计。”中年人说:“哦,我明白,去看战友,他在哪里?你都电话联系好了吗?”“电话?”老大爷哈哈笑了,“他那里不通电话老大爷叹了口气,我已经看了他几十年,我的老伙计,睡在那片他倒下的地方了”老人眼望着远方。中年人把大爷送上了车。车走了很远,中年人还站在那里,他双脚并拢,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19期)(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老大爷过车站安检
21、门为中心事件,前半部分写老人由于耳背和对新事物缺乏了解而闹出的一系列误会,与后文气氛的庄重严肃形成了对照。 B.老大爷在安检员要求他双手举起来进行安检时,认为她们是要他投降,因而情绪激动,严词拒绝,这是为了表现他脾气倔强的特点。 C.“胸膛上,斜趴着半条蜈蚣一样的刀口”属于细节描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老大爷自述当年英勇炸碉堡而受伤的故事。 D.中年人是文中非常重要的线索人物,他出现后,老人伤残军人的身份才被揭晓。送走老大爷后,车子走了很远,他还站在那里敬礼,表达他对老大爷深深的敬意。 E.文中用了对比写法,来表现安检员和中年人对老大爷的不同态度,表明了作者对年青一代
22、不尊重老人、不尊重革命军人的行为的否定与批判。(2)小说中老大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 (3)画横线句子“实话告诉你们,俺这里,有炸弹!”在文中起什么魔作用?(6分)答: (4)有人认为,小说交代完老大爷身上的单片就是特别通行证后就可以结尾了,文末最后六段有些多余,属于画蛇添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潘光旦的人文情怀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来源:Zxxk.Com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
23、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
24、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对待学生运动,身为教务长的潘光旦,
25、虽然同情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但不得不考虑学校当局对家长负有学生安全与读书之责,深恐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惨案。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联手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
26、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来源:Zxxk.Com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1957年
27、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
28、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
29、“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2)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潘光旦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有何作用?(6分) 答: (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8分)答: 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项是A北京、上海等地的地铁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均出现不止一次的安全事故,包括隧道变形过大、冒水坍塌、地面塌陷等,造成人身
30、乃至国家财产难以挽回的损失。B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道德楷模层出不穷,而丑陋现象毕竟是极少数,因而投必要大肆渲染“老人摔倒”事件,这样做实际上只能起到人人自危的副作用。C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自认为读过的最好的书,文字表达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近乎完美,多字是狗尾续貂,少字又言犹未尽,这样的奇文亘古少有。D屠呦呦的话贝尔获奖,也给冗谜于“纯理论研宄”的科技工作看个警醒:只有“实用性研宄”才能造福人类,才能为科技革命推波助澜,不然往往都是纸上谈兵。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地下暗河水流的流速是科学考察必须观测的项目之一。科学家史蒂夫介绍说:地面降水量的多少,以及地下河道的坡度大小,都会直接影响地
31、下暗河水流的速度。 B. 现代社会,有些人的智商真是不可思议的低,网络诈骗分子仅仅凭借退回税款、建立安全账户为手段,就能轻易骗走他们原本紧握在手中的钱。 C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D各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薄弱环节的整改,切实防止各类重大事故。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来源:学_科_网Z_X_X_K富春江是水袖长卷,是袅袅幽香,是万种风情,她把激荡的浪花涌向了这片土地上繁衍的子民,像美妙的音符叮当作响,
32、相伴左右。富春江的款款江水像一条蓝幽幽的飘带,缠绕山间林舍之间,流淌、闪烁、移转、歌舞: ,隐隐绰绰,如梦如幻,宛如西子,婀娜中有矜持,蕴藉间现动人。A而淡淡的雾霾把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笼罩起来,映入于宽阔的江水中B而淡淡的雾霾笼罩了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C而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为淡淡雾霭所笼罩,遂映入宽阔的江水之中D而被淡淡的雾蔼笼罩的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很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 ,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
33、,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 ,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答: 17下面甲、乙两幅漫画都表现环保主题,你更喜欢哪一幅?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
34、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B 试题分析:A没有推行 “言同声”的政策。C“只有识别出汉字字形,才可
35、能领悟其中的意义”说法绝对化。D应该是 “可塑性强,利于审美”。2.C 试题分析:A“都”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大多数单字都”。 B “汉语的文字作品” 扩大了范围,原文的相应范围是“以骈文、对联等体裁创作的文学作品”。 D原文说“汉字在视觉形式上具有两个潜在的特点”,“后者利于创造”。3.C 试题分析:C“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是直接依托于汉字字形的典型例子。4.C解析左懋第陈述的是“四弊”,所以应断为“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令”是让,不能和“策”连用。5.答案B解析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6.【答案】B【解析】原文“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
36、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意思是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选项把顺序弄颠倒了。7(10分)(1)(5分)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2)(5分)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出使。8.视听结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每点2分)9.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
37、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10.(1)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2)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3)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11.(1)选C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D、E不给分。(B项,“这是为了表现他脾气倔强的特点”分析不准确、不全面,主要是表现老大爷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D项,“线索人物”不对,中年人并没有贯穿小说始终。E项,“对比”手法不恰当,“表明了作者对年青一代不尊重老人、不尊重革命军人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的概括也不对,安检员由开始的不了解老人到后来重新认识、理解并尊重老人,小说表达的主旨应该是呼唤人们铭记抗战英雄,向抗战英雄致敬。)(2)是个朴实、淳朴的老人:由
38、于年纪大,他对安检门、安检等新鲜事物完全不了解、不熟悉,以为检查就是进医院,举双手检查就是投降。是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当年与日本人打仗时冒着炮火往前冲,中弹受伤后没等炸弹片取完就又偷着上战场了;直到现在还牢记老连长说过的“宁死也不能举手投降”这句话。是重情重义的战友:几十年如一日看望自己去世的战友,这次去车站也是准备坐车去那里。(每点2分,共6分)(3)承上启下,既交代了上文安检员手中的探测仪反复响起的原因,也为后文两名安检员扭头就跑并请来负责安全的中年人的情节做铺垫。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使文章陡生波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句话表达了老大爷对自身抗战经历的骄傲之情,表现出他的质朴
39、,丰富了人物形象。(每点2分,共6分)(4)示例一:不同意,我认为最后六段不仅不多余,反而非常有必要。情节安排上,交代了老大爷到车站坐车的目的地,使整个故事情节更连贯、完整。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老大爷对逝去了的战友的重情重义,又表现了中年人对老大爷的尊重和敬意,丰富了人物形象。主题表达上,从表现重新认识、理解、尊敬抗战英雄升华到还要铭记抗战英雄、向抗战英雄致敬的层面,深化了小说主题。示例二:同意,我也认为最后六段是多余的。从情节上看,老人进车站,过安检门,到老人因“特别通行证”通过检查,到此为止,整个情节十分连贯集中。文章标题是“特别通行证”,到这里就已经交代清了这个“特别通行证”就是老人年轻
40、时抗战留下的弹片,如在此处结尾,既是对标题的照应,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重新认识、理解并尊敬抗战英雄的主题,非常集中。(表明观点2分,陈述理由要求能答出3点,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2.(1)(5分)A B (2) (6分)为人处世方面:潘光旦是仁者,己宽以待人。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 他爱校如家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亦师亦友。忧国忧民,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答出任何2点即可)做学问方面:
41、新人文史观,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答出2点即可)(3)(6分)侧面烘托(1分)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如闻一多,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说明对他十分敬佩;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说明他知识渊博,成就卓著。(3分)增强传记文学的可信性,真实性。使作品生动,增强文章感人力量。(2分)如用钱伟长的话再现史实,费孝通费“将他拥入怀中对传主坎坷命运的惋惜,表现朋友真挚情谊,(1分)(4)(8分)他牢牢记住,衷心信服孔
42、子的中庸之道,即尚调和,不走极端,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体现出温良谦让的君子美德。(2分)“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联手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有时还为政府说话,缓和政府与学生的矛盾,实质是一种保护和爱。(2分)1957年的反右,他虽被打为右派,蒙不白之冤,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2分)看法: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格,又应控制自己,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过激,不怯懦,寻求个人的恰当定位和发展之路。(2分,根据表述情况酌情给分)13(3分)C(A,乃至,表示程度的加大加深,与本句不符,改作“国家财产乃至人身”为妥。B,大肆,指
43、毫无顾忌,含贬义,但从本句语境来看,并没有贬义色彩,且不合词义;宜改“大肆”为“大事”。D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事)的声势和发展,使扩大影响,本句不合色彩。)14A【解析】B.句式杂糅,“凭借为手段”;C.语序不当,应为“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D.成分残缺,“要”后加“以”。15(3分)D(从句式的选用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知识去思考,ABC三项都有问题,AB两项的主语与下文的主语不一致,C略显文言句式,语体不合,且选项内部分句的关系不合逻辑)16.不同的竹子开花周期会有不同(2分)开花、结果需消耗大量养料(2分)恶劣的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或“外部环境对竹子生长产生重
44、要影响”)(2分)17.【答案】(示例)我更喜欢漫画甲。这幅漫画借用了大家熟悉的西游记故事,经历过干难万险的唐僧竟然被眼前的臭水沟熏昏过去了,可见水污染多么严重!漫画画面生动活泼,人物刻画细致传神,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环保的主题。相比之下,漫画乙表现形式过于严肃,主题体现不直观,生活气息不浓。我更喜欢漫画乙。在这幅漫画上,地球上的树木已被人类彻底伐光,两只鸟儿只好把月亮当成了它们最后的鸟巢”。作名用夸张手法,简洁大方的构图,展现了人类生存环境极度恶化后的可怕情景,从而突出了环保的主题。相比之下,漫画甲的表现形式不够新颖,对主题的体现缺少深度。18.审题立意聚焦老建筑的拆与不拆。这是当下社会中的人事
45、现象,富有时代感,且并非个案,因此,对于此现象的思考与探讨,有着超越于校园之外书桌之上的现实意义。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老建筑,教学楼,是一个聚落文化积淀的符号与象征,更凝聚着代代学子青春岁月的记忆与情感。而这个历经沧桑风雨的古建筑,却在当下时代里遭遇了尴尬。正如诸多的文物古迹一般,未能发挥实际功用价值,却要耗费人力物资去修缮维护。何去何从?此为时代之普遍现象,引人忧心更应引人深思。如何在过度现代化、“唯物质至上主义”的社会里,厘定“价值”一词的内涵,审视“功用”一词的所指,诚需写作者仔细思量。可以对拆除教学楼肯定支持,亦可否定质疑。但均需言之有据、自圆其说。而更深的立意,则应窥斑见豹,透过教学楼拆
46、除与否的个案,看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文化情感价值与实际功用价值间的矛盾冲突,进而思忖价值之辩与解决之道。例文示范给校长的一封信来源:学科网ZXXK尊敬的校长: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此封信件,聆听我这个已在母校历三载春秋、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学子心底最真挚的声音。想来近几日,您,一定也被那幢老教学楼拆迁与否的问题,困扰的有些焦头烂额吧?一方是毕业校友们高声疾呼要保留教学楼这个他们当年曾驰骋青春、挥洒热血的场所;另一方是校园规划用地不足、老城区寸土寸金、维护修缮老教学楼还需物资人力的凝重现实。何去何从?真的没有万全之策么?作为在这所中学里长养起的学子,我深切地理解学长学姐们之于母校的深情厚谊
47、。每日迎着朝晖步入老教学楼,听闻书声琅琅;每夜沐着星辉走出老教学楼,回看灯火通明。窗明几净的教室,整洁有序的桌椅,鳞次栉比的班级,一草一木间仿佛都刻着我们花季雨季的分秒韶华。人生最美丽的年岁,记忆和故事,都留在了这里。情之所系,需要物的承载。故而才有了“睹物思人”的掌故轶事。试想百十年后,旧友可能故去,自己亦会白头,而何处觅那翩翩少年时的芳华影踪?唯有旧日影像,方可慰藉相思。教学楼,便是这样一处去所。它让昨日重现;让耄耋老人,有了心的归途、梦的原乡。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中,这座老教学楼里,走出了一批批精英之人、栋梁之才。他们而今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他们与教学楼有着共同的情缘,才会
48、在大厦将倾的关头,重回母校,奔走呼告,想要挽狂澜于既倒。也许,您会责怪他们不谙学校发展规划与校园用地不足的难处,但眼前的此情此景,是否也会让您想到一个甲子之前的北京城?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民族,期待着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于是乎,承载着数个王朝背影的诸多历史遗迹,仿佛是一张张横亘在创立与革新面前的多米诺骨牌,终被“前进”的话语裹挟,而纷纷倒下。城门不在,府邸不存,胡同颓败坍圮,宫墙化为废墟。老北平独一无二的街景风貌,敌不过发展与拆除的浪潮,并最终让位于而今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摩天大楼与水泥森林。彼时爱国志士也曾声嘶力竭地呐喊,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在保留旧城、另造新城的权宜之法,却最终化为
49、泡影。今人歆羡于莱茵河畔尚存着诸多旧迹,慨叹于它们为其各自的城市平添的独特气质与别样风姿;今人看到布达佩斯双城的完好相容,过去与当下交相辉映;却寻不到四合院落、四方天井的一丝影踪。这是时代共有之世相,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传统与现代必然邂逅激烈的碰撞,文化情感价值与实际功用价值间的矛盾冲突,需要我们仔细思量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的真谛。历史总是如此,稍纵即逝,一经破碎,便不复昔日的圆满。建筑如此,何况还是诞生过许多知名人士、有纪念意义的古迹?善待历史的遗存,便是善待后人与明日。想来他年他月,那些走出去的孩子们,重归故里,若还能见到当年求学的楼宇,该会是何等的欣然与快乐吧?然则学校要发展,新生要授课,
50、新的校舍向哪里建?不若步近些年大学城之后尘。由政府牵头,科学规划片区功能,统一建造新兴学区,既不颠覆旧区容貌,又能带动新区发展。一箭双雕,何乐不为?愿校长能审慎思量我们的建议。愿触目皆是的拆除重建的悲剧,不要在我们的校园里上演。来源:学科网 此致敬礼 小林2016.5.26【参考译文】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被授予韩城知县,有突出的政绩。遇到父亲去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升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
51、的用户出粮充军粮。又请求严禁将士劫掠,官府剥削百姓。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我从静海走到临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米一石值二十四两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过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消除贼寇的策略,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
52、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对派谁去感到为难。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懋第临行之前上书说“:我这次出使生死难料。请让我以告别京城的身份说一句话吧。我希望陛下把先帝的深仇大耻记在心上,看到高皇帝的弓箭时,就想想成祖以下各位圣主的陵墓今在何方;招抚长江沿线残存的黎民时,就想想黄河以北、山东的赤子谁来抚恤?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朝让他住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二年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懋第说“:这个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