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四、五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易)、2(中)、3(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易)、5(中)、6(中)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7(中)、8(中)、9(中)、10(中)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1(中)、12(中)、13(易)、14(中)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5(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6(易)、17(中)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8(中)、19(中)大众传媒的变迁20(中)综合21(中)、22(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143144页)1.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
2、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原因是()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解析:D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所以应选D项。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 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解析:C注意抓住数字,这两个企业创办后,外轮收入减少,
3、同时进口的洋布也减少,这充分说明这两个企业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这在客观上反映出()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C.外资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D.受西方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早期民族企业之所以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方受到西方入侵的时间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深,从而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4.(2012年长沙一模)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
4、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社会进步观念是()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解析:A状元实业家张謇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是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故选A。5.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4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从中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是()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A.B.C.D.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荣氏兄弟先后投资
5、的都是面粉厂或纱厂,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可知正确。由题中时间、地点等信息,结合教材知识,可知符合史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2012年湖州期末)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了封建官僚以各种借口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为C。
6、7.阅读1952年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简表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 60013 10098布(亿米)38.350.532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的基本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解析:A1952年至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都增长,但以重工业增幅最大,结合时间和主要产品的增幅数据可知是一五计划的基本完成。其他各项不符合这一时间段。8.如图刻舟称瓜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幅美术作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B.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C.反思了“大跃
7、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D.表达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刻舟称瓜”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但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故选D项。9.(2012年湖州期末)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革”时期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浮夸风的真实写照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跃进”的理解。从民谣中分析得出是“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
8、10.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47.3%-16.3%104%对以上统计表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C.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D.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干表格中显示的时间是19571960年间中国的农、轻、重增长率。当时中国正进行“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所以A、B两项错误
9、。由增长率看,农业、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项正确。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11.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联系时间1980年可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但土地仍归国家所有,因此A错误,符合题意。12.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
10、誉为“开国的绝唱”。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B.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C.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但C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13.(2012年潍坊期末)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
11、”“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解析: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打破了“所有制崇拜”。14.(2012年杭州一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12、。”这一时期 “好路”的“路标”是()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析:C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选C。15.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解析:C深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借深圳的发展来带动内地的发展。1
13、6.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B.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C.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D.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服饰的变化解析:B审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再由引文中的“旗装改汉装”“短衣裳”“脚”“六寸长”等信息,结合教材可知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改革和不缠足运动,所以A项正确。B项错在“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为当时农村仍处在封闭、落后状态,服饰改革并未得到迅速推广,再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后”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
14、命的推动,C、D两项正确。故选B。17.(2012年厦门期末)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解析:D从题干材料看咸丰、同治时期的嘉善县社会风俗受到了上海等地风俗、服饰西化的影响, 这种表现在城镇较为明显。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18.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是津沪之间()A.有线电报的开通B.无线电报的开通C.有线电话的开通D.无线电话的开通
15、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诗中“地角天涯连一线”判断通信工具是有线通信。而有线电话开通是在1882年,所以排除C项。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省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A项符合要求。19.(2012年宁波期末)1876年6月10日,英商怡和洋行投资兴建的上海吴淞铁路通车运营。8月3日,因火车压死了人,清政府用28.5万两白银赎回该铁路后拆除。根据这段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由英商在华投资兴建铁路可知,当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B.由吴淞铁路兴建的时间可知,当时该机车的动力系统主要应用的是瓦特的发明C.由在华投资铁路的是外商可知,当时中国
16、尚未产生民族资产阶级D.由火车压死人而被拆除可知,当时政府排斥铁路的主因是火车技术有重大缺陷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A、C两项错误,而清政府排斥铁路主要是封建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B项项正确。20.(2012年莱芜期末)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到:“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目的是()A.报道重大时事B.评价社会风气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D本题考查报纸的功能。题干信息“商贾贸易”“信息流
17、通”说明其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21.(2012年潍坊期末)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材料二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材料三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
18、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明清时期,关键信息“压迫商人阶层”,联系教材内容可知中国和西方的政策差别的表现。对中国的影响应从经济方面回答;对西方的影响应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回答。第(2)问注意关键信息“洋鬼子”“小火轮船”“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第(3)问审图时应注意图表中的时间、工业资本,根据轻、重工业资本的数值比较可知特点,根据时间可知原因。答案:(1)差别:中国:重农抑商;海禁。西方:鼓励商
19、业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5分)影响: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脱离世界。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分)(2)现象:自然经济受到冲击。(3分)原因: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分)(3)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因素:列强侵略(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4分)22.(2012年泰安期末)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
20、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4分)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4分)(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数值变化情况看,农业就业人数比例减少、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增加,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因可根据图表中时间的提示联系工业革命作答。第(2)问,观察图片可分析出两种新现象:一是生产方式是机器生产,二是两类企业:洋务企业(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生纱厂)。第(3
21、)问,根据图表,19521956年是一次变化,19782006年是一次变化,第一次变化的原因可从内、外因两方面思考;第二次变化的原因要紧扣时间分析这一时期内的重大史实作答。答案:(1)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 (2)新气象: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4分)原因:列强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引起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抵抗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4分) (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成。(2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22、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2分)第二次变化的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共“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补偿训练一、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166167页)1.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C.洋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分
23、析理解能力。地方绅士阻挠近代企业的正常发展,说明了在近代中国,封建束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2.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差距有所缩小B.民族工业产生早于外国人所办工业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两类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D.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压制,发展十分缓慢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与18721894年相比,18951913年期间的商办及外国人办工业资本都在上升,且由柱状图比较可看出,两者差距有所缩小。B项叙述与史实不符,且无法从图中获取信息。C项错在两类资本差距扩大。D项比较两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与发展十分缓慢的表述不符。3.某校开展“创作历
24、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如图)。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A.它描绘的历史情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D.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解析: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种铁质工具用来冶铁炼钢,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4.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年份(年)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长-9.6%-4.2%9.2%11.9%“文革”初期,国
25、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A. B. C. D.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表格数据变化很容易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1973年、19741975年分别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使经济回升,而非“文革”走上正轨,“文革”渗透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遭到空前劫难。5.“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利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A.火车B.轮
26、船C.电报D.邮政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其实是指通信最为便捷的工具。分析四个选项,应是电报最为便捷迅速。6.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工具所取代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B.C.D.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的时间是1937年,而此时人力车、自行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
27、具均已在中国出现,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但中国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通铁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167页)7.根据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材料二2008年7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全线试运行,天津客运段服务人员进行实战演练。试运行时,由北京南站和天津站3对共
28、6列列车对开,列车往返速度达每小时300公里。京沪高速铁路已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1)依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建设有何特点?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2)对比材料一、二,新中国在铁路发展史上有何变化?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内容分析铁路主权问题并加以归纳概括。其影响可结合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既要看到铁路修筑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要看到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2)问较为开放,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受外国控制,铁路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状况,促进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便利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变化:旧中国由于封建势力、外国侵略势力等的阻挠,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迅速,形成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真正实现交通运输为国计民生的发展目的。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