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665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新教材》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下列属于商鞅变法背景的是(填写正确序号)。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实力最为强大。(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意义。内容意义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

2、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填写正确序号)。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实行爵制改革。(3)作用: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

3、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措施:大力

4、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核心概念】1.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2.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

5、增加财政收入。【图解识记】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情境思考】据记载,万历十年,帝国国库里的存粮可以满足9年的需要,太仓里的存银有600万两,太寺仆存银400万两,帝国留都南京的国库里存银250万两。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史料实证)提示:张居正改革。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6、(2)概况: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诏令。(3)结果: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4)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7、。3.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思考:清末新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民族危机加深;维护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的实施。【情境思考】戊戌维新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历史影响是什么?(历史解释)提示: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8、,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1)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1)改革过程(请正确连线)。(2)内容。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

10、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意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图解识记】过渡时期的经济工作【核心概念】1.“一带一路”(1)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

11、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1)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2)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3)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情境思考】思考: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

12、了怎样的变化?(唯物史观)提示: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明显占优势地位到私有制经济基本消失,公有制经济取得绝对的主体地位,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改革认识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改革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

13、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特别提醒】也可以换一种角度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一、必要性,必要性可以获得广泛的认同,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无必要改革;二、合理性,合理的改革就会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走向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三、方向性,任何改革在实施之前都要明确方向,即要达到怎样的预期,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试一步;四、确定性,目标、方向和步骤一经确定,它就必须是存在的和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不能继续下去。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1.相同点:(1)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2)内容

14、: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都触犯旧势力的利益。(3)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而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教材有如下表述:“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B.实行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废除世卿世禄制【解析】选D。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15、,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故选D。1.获取信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情境】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发现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2.论证观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情境】按三经新义,亦为当时及后世攻击荆公(王安石)

16、之一大口实。考荆公平日言论,多以一学术为正人心之本,则史说云云,谅非诬辞,此实荆公政术之最陋者也。考荆公当时,亦非于新义之外,悉禁异说,不过大学以此为教耳。夫既设学校,则必有教者,教者必有所主张之说。盖使荆公而禁异说,则为戕贼思想之自由,然公固未尝禁之,不过提倡己之说主张而已。选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王安石认为,控制文人的思想更属必要。现代精神病学家可以把他列为妄想狂。显出他的“妄想狂性格”,使一切史学家和批评家公认为不可原谅的倒不是他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作风,而是他把自己当做经书的唯一的评注家。试卷通常都引用古文,考生和解释必须统一。他立下这个新标准,国内的读书人都必须研读王安石的每一方面的意见,苏

17、东坡出京之后,有一次监考乡试,曾写诗说,他对考生思想的统一和贫乏非常痛心。选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和林语堂观点的不同之处。你认为“人物传记”对史学研究有何价值?(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不同: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并没有禁绝其他学说,只是提倡自己的主张。林语堂认为王安石控制了文人的思想,应予以完全否定。价值: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使得史学研究更加丰富多元。主题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改革一、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

18、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课本中有如下表述:“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下列措施能直接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派遣留学生B.编练新军C.预备立宪

19、D.奖励实业【解析】选D。奖励实业能引导一部分人投资实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A、B、C分别是文化、军事、政治方面的措施。二、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1.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只有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证观点:清末新政是“假维新中有真改革”【情境】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

20、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

21、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发现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能实现自强。真改革: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促进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取信息: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情境】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

22、都有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不必革命废皇帝,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他实在没有看清楚,光绪连自保的力量都没有,康有为等竟误把他当做政治权力的核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发现问题: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实行连坐法【解析】选D。材料中“令他恐惧的法令”是关键信息,对比选项内容可知连坐法最符合题意,故选D。【

23、补偿训练】商鞅变法把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的政治路线之一,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民众开放。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政治路线的是()A.什伍连坐制B.燔诗书,明法令C.统一度量衡D.军功爵制【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特权,与材料中“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民众开放”相符,故选D;什伍连坐制是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商鞅自魏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A.秦孝公

24、下决心要变法图强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商鞅入秦宣讲法家理论从而被秦孝公重用,说明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商鞅的变法主张迎合了秦国的现实需要,故C正确。3.当代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是因为这次改革()A.结束了分裂状态B.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基C.促进了民族交融D.改变了国家贫弱局面【解析】选C。材料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结合改革措施可知原因在于其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C;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没有结束当时中国分裂的状态,A错误;B、D与“统一”并无关联,排除

25、。4.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解析】选D。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间民族差距的缩小,并且孝文帝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D符合题意;三长制是北魏基层管理组织,与题干无关,排除A;说汉话,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汉化,但不符合“士人与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

26、,排除B;题干信息未涉及整顿吏治问题,排除C。5.“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解析】选D。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选D。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6.(2020北京高二检测)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

27、,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解析】选A。“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故选A。7.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A.对普通民众有利B.推动社会转型C.得到统治者支持D.能够富国强兵【解析】选B。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王安石变法只是封建体制内的一次自我完善,故选B;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等措施与商鞅变法推行土地私有制等都有利于普通民众,排除

28、A;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在一定时期内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D。8.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D.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解析】选A。张居正改革主要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触动了官僚地主利益,因而死后家族遭遇灾难,故A正确;改革与宦官联系不大,故B错误;内阁参政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故C错误;明神宗对待张居正前后不一,

29、故D错误。9.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

30、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错误。10.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解析】选C。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的改革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的,所以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商品化生产,故A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B错误;材料中“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故C正确;市场

31、经济体制开始确立于中共十四大,故D错误。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

32、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认识。(12分)【解析】第(1)题,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材料二中的“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等信息分析得出。第(2)题,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材料二中的“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戊戌变法的影响等内容来回答。答案:(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

33、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点。(2)认识: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备选习题】1.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速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A.为革命派提供经验B.领导阶级

34、未实现联合C.促进变法队伍分裂D.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戊戌变法加速了政治两极分化,而康有为等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最终扼杀了“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等人激进的变法措施激化了保守派和维新派的矛盾,最终导致变法失败,D正确;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是改良,后者是暴力革命,两者方式不同,排除A;康梁和光绪帝是联合在一起的,排除B;题干指的是政治势力的两极分化,而非维新派内部的分化,排除C。2.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能加强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