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县二中高二级历史周测试卷(一)一、选择题(20*3=60分)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独尊2.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作用3.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
2、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4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说明 ()A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 B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D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5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3、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家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6.汉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的诏书中引易诗之文,令有司议赏功诏中引孔子言政之事。后汉书祭祀志上记载:“据经依传,庶无咎悔。”这是因为汉代()A.独尊儒术的制度环境 B.祭祀与经学关系紧密C.儒学变得更具诡辩性 D.政治沦为儒学的附庸7.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两者的思想都()A.代表人民的利益 B.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抑制土地兼并 D.得到统治者认同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
4、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9.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A.人定胜天 B.天人感应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克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
5、明当时()A.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状态 B.儒家失去了其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受到知识分子追捧 D.“三教合一”趋势加强11.朱子家训中有“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这体现了()A.宋代士人的道德观念增强 B.人臣为君父的“忠”的理学思想C.朱子强调社会责任感 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对读书人的科举态度有所影响12.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A.“知行合一” 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 D.“工
6、商皆本”13.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据此可知,王阳明()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B.主张知行合一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D.认为人性本善14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A重视人的内在完美 B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C强调对物理的探究 D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15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
7、所用”。据此,王阳明()A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16.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A. 理学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生活 B.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C. 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D. 传统文化价值观被屏弃17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 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C批判道家
8、学说的欺骗性 D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18.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A. 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 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1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据此分析,顾炎武主张()A.经世致用,反对专制 B.弘扬道德,规范天子言行C.淡化君权,实行民主 D.劝导君主,关注百姓民生20.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
9、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A. 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
10、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摘编自管子材料二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官员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子
11、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黄宗羲对传统抑末思想的认识?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传。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已经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推行,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 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为国家培养官吏。这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官方的教
12、育制度。至于教育内容,根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情况,由“五经”、“三史”、三国志、晋春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由此可知,当时官方推行的是儒学的教育。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扃堂”(扃jing本义: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教授平民子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读书,至于衙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
13、的壬辰卫国战争,加之北方女真族的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内外矛盾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于是,以柳馨远、李瀷、丁若镛、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崔汉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启蒙思想及实证的考据学的影响,并借助于欧洲科技典籍,积极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儒学中“经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远虚文近实用,学以致用,以变革社会,救国救民。于是形成了朝鲜儒学中打破朱子学传统的重要学术思潮实学思想。(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2)依
1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朝鲜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
15、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 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
16、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高二级历史周测(一)答题卡 班级 姓名 一、 选择题(3*20=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 材料解析21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3)根
17、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黄宗羲对传统抑末思想的认识?22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朝鲜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23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周测试卷(一)参考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孔子赋予“儒”新含义的目的不是巩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是孔子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
18、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孔子的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可知,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要意思;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二者都把身和家与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
19、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根据题意,题目强调的是兵家对于战争和用兵的思想,并未提到对不义战争的看法,故A项错误;题目中提到的是先秦时期兵家的思想,并未进行比较或看出此时的军事理论趋于成熟,故B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兵家思想,并未提到此时的社会背景,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明主虑之,良将修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得出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5解析根据题目中汉代的教育系统,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项正确;儒家已经垄断学校教
20、育的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官学、私学相得益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均很完善,下移趋势并未看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中央太学并未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故D项错误。答案A6.解析根据“诏书中引易诗之文”“据经依传,庶无咎悔”可知,儒家经典地位很高,这和汉代独尊儒术的制度环境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祭祀以经学为依据,反映了经学地位崇高,故B项错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不能说明儒学的诡辩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儒学为政治服务,沦为政治的附庸,故D项错误。答案A7.解析“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小农的稳定和发展,“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也有利于
21、小农的稳定,故B项正确。答案B8解析“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这一点仅根据材料无从获得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很明显,董仲舒的理论是对孔子君臣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非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董仲舒的理论明显是对孟子君臣论的一种颠覆而非继承,故C项错误;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D项正确。答案D9.解析材料中将天象和统治者统治相关联,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提出天命对统治者的约束,故A项错误;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相生相克是朴素辩证法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材料没
22、有体现出儒学丧失了其正统地位,B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一些人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不能体现出道家思想受到知识分子追捧,C项错误;当时并未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项错误。故本题选A。答案A11.解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答案C12.解析材料强调功利之说盛行,人们表面和实践的不统一。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强调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目内容相吻合,故A项正确。答案A13.解析王阳明认为,孔孟思想是“圣人之学”,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良知与实践的关系,故B项错
23、误;材料“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体现出心学道统思想,“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符合心学“致良知”思想,因此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性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据材料“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可知,宋代理学家重视人的内在完美,故A项正确;材料“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反映了宋代理学家在面对困境时注重内在的修养,但并不是反对外在物欲,故B项错误;材料“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强调内修而不是探究外在物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不符,且与史实不符,宋代
24、理学家注重道德教化,故D项错误。答案A15解析 根据材料“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学习经书等儒家经典的目的就在于“致良知”,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故B项错误;“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实践”问题题干材料并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A16.解析 由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与汉唐时代明显不同,侧重追求“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等,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与追求“静寂典雅、精致内敛”不符,B项错误;“门阀士族”决定世风与宋明的史实不符, C项错误;宋明时期,传统文化价
25、值观并没有被摒弃,D项错误。答案A17解析据材料“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可知李贽的主要用意在于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故A项正确;B项是李贽的观点但不是其主要用意,故B项错误;材料“乃道学之口实”不是指道家学说,而是指封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李贽在诗文写作方面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8.解析 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提出制约君权的办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强调的是对君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停留在对君主制的批判,不属于民
26、主思想,未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D选项排除。答案B19.解析材料中阐述了顾炎武对君主和百姓关系的认识,可排除A项。顾炎武在材料中指出,统治者为百姓所立,为百姓办事获取报酬,由此可知他强调关注民生,并非弘扬道德,排除B项。由于时代局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并未提出民主的思想,可排除C项。故选D。答案D20.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错误;B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想,正确;D选项属于李贽的异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
27、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21(1)主张:城市布局因地制宜,不必方正、横平竖直;城市功能分区;农本思想。背景:礼制等级思想遭到破坏;铁器牛耕推广,农业与商业发展;各国变法图强。(2)主张:重视民生;通商利于国计民生。工商皆本思想;士农工商地位平等,手工业可以丰富商品,商业便于货物流通。作用:否定了重农抑末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利于提高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改变“人欲”观念。(3)认识:黄宗羲认识到商业关之民用的实质意义;否定后人不识时务地简单肯定或否定传统思想,而应区别对待不同性质商业的作用。22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和“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
28、相对较早”“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民间普遍设立扃堂”“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和“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朝鲜李朝后期他们深受考据学的影响”和“经世致用”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态度分析,应结合时间段来看待朝鲜对待儒家文化态度。答案:(1)特点:从汉朝开始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国家建立儒学教育体系(国家太学,民间扃学),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中国传统儒学在朝鲜教授近两千年。(2)评价:对先进的中国文化完整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为朝鲜社会、文化奠基并推动社会发展,对朝鲜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朝鲜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代表。随
29、着时代的发展,并结合朝鲜国情,朝鲜能积极主动改造儒家文化,创造自己特色的“实学思想”,体现了朝鲜文化的与时俱进。2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中国太学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一所给定的时间为西汉时期,加之材料中涉及的汉代选官制度的弊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思考这个时期的背景还有经济方面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第二小问西方大学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其产生受到了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和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分别从太学和西方大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培养目标、与政治关系和对
30、科学的态度角度考虑;第二小问差异,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而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发展。答案:(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4分)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差异: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