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三年级历史月考试卷(二)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材料强调自然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故A正确;BC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2、“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不存在一个相对正确的观点,他们可以论证任何观点的正确性;而柏拉图认为,只有寻求智慧的人,即哲学家才有能力进行统治。这些观念A. 为古罗马法治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B. 可能导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C. 对专制主义思想从根源上进行了批判D. 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理论指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及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学者过于强调个人智慧,因此可能导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因为罗马法观念产生的基础是
3、自然法,与古希腊无关,故A错误。而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思想从根源上进行了批判,故C错误。而雅典民主制度改革在智者学派之前,此时雅典民主制度已走向衰败,故D错误。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思想的危害【名师点睛】关于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学生要认识到它会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社会道德沦丧。正是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故而他反对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治国。3.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表明A. 雅典物产丰富人民富足B.
4、雅典海外贸易非常发达C. 雅典是当时地中海霸主D. 雅典人充当了海盗角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题干的分析能力。作为一个雅典人,能够享用世界各地的物品,充分体现出当时雅典海外贸易的发达,也充分体现出雅典是区别于农业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的商业文明,故选B。C项是错误的说法。A和D项都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名师点睛】古代雅典濒临海洋,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强烈。4. “七十九年前的今天,白山黑水踏入倭寇的铁蹄,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哀鸿雨泣!” 这首诗
5、是描写哪一次历史事件? ( )A. 七七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八一三事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白山黑水踏入倭寇的铁蹄,东北沦陷”等可以看出是日军占领了东北,1931年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故选C 。七七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一二八事变1931年后侵犯上海;八一三事变为七七事变后侵犯上海。都与“白山黑水无关”考点:九一八事变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细读材料找关键词,白山黑水、占领东北等都能给出想要的信息。涉及到日军侵华的史实的如七七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等发生的时间背景也需要掌握。5.如图是经济大危机后,美国流浪者居住的窝棚,美国人把这种窝棚
6、戏称“胡佛小屋”,把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称为“胡佛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经济大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B. 因为经济危机发生在胡佛总统在位期间C. 因为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恶化,社会矛盾尖锐D. 因为胡佛政府对经济危机不采取任何措施,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现象是人们对胡佛政府的政策不满,进行讽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揭示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也不是强调经济危机的时间,故AB不符合题意;实际上,胡佛政府对经济危机采取过有限干预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6.
7、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男耕女织B. 精耕细作C. 分工协作D. 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都江堰属于灌溉工程,牛耕和曲辕犁属于耕地工具,农书属于农业技术总结,四者均属于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正确;A属于农业经营模式;C中分工协作,材料没有体现;D属于农业政策,材料没有反映。7.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意图是A. 中国妨碍日本侵略朝鲜B. 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C. 满足日本资产阶级的需要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D.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主要意图应从日本方面入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由于国内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
8、场狭小,国内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为满足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欲望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日本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故C符合题意;中国妨碍日本侵略朝鲜是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借口,故A不符合题意;日俄战争是日本要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故B不符合题意;D是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国际形势而非主要意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 政府试图缓解
9、民族工业困境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其实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不能通过企业合并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没落。而且“开始”一说也有错误。【考点定位】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
10、发展特点9.伯里克利死后,雅典民主盛极而衰,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政治上主张A. 治国人才必需受过良好教育B. 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C. 否认绝对权威D. “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伯利克里死后,雅典民主盛极而衰,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不是所有公民都能参政,要“有思想力”的人才能胜任民主政治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能使人发现自己内在的灵魂,经过良好的教育才有能力参与政治。故选A。材料所涉及的是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B项是思想方面,排除。雅典是民主政治,不存在绝对
11、权威,C错误。D项也不是政治主张,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本题需结合材料,抓住题意,得出苏格拉底对雅典直接民主的不满。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学生还要注意题目设问是“政治主张”,以此排除干扰项。10.清政府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强学会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 一些爱国官员希望变法图强强学会在光绪帝支持下建立 守旧官僚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强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维新派的重要的政治团体,宗旨是“求中国自强之学”。清政府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该会说明他们希望变法图强,守旧官僚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并不支持变法,强学会并不是在光绪帝支
12、持下建立的,故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11. 民国九年,潍县南关小学的国语语文有郑成功收复台湾、说自由、缠足之害、开矿、葡萄酿酒、瓦特发明蒸汽机、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等。材料说明当时的学校教育注重提倡科学,中体西用 培养学生自由平等思想 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传播经世致用思想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郑成功收复台湾、说自由、缠足之害、开矿、葡萄酿酒、瓦特发明蒸汽机、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反映了当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平等思想、宣传实业救国思想、传播经世致用思想等,符合题意,是洋务运动
13、的指导思想,与题干时间不合,故选D。考点:思想解放潮流走向共和民国初期的教育12.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如表是1955年和1976年美国、西欧、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50至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B. 经济发展助推日本成为政治大国C. 欧洲联合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冲击D.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西欧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的提高来看,欧洲联合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冲击。故答案为C项。表格给出的是所占
14、比例,数据变小不能说明经济衰退,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3.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种植时节和耕种方式的改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农民的生活状
15、态和传统文化的状况,故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4.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A. 主要作用不同B. 实施群体不同C. 社会制度不同D. 享受权利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略【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族自治区位于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属于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二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作用类似,实施群体都是中国人,享有的权利类似,都不是最主要的区别,排除ABD项。15.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
16、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口口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口口)分别是指( )A. 启蒙思想家、理性B. 人文主义者、人性C. 启蒙思想家、科学D. 人文主义者、理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牛顿对后世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人受牛顿万有引力的影响,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探索社会内在规律的这些哲人就是启蒙思想家,探索到的自然法则就是“理性”。 理性是启蒙思想的核心,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作为检验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故选A。考点:启蒙运动。点评: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
17、、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16. 自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是逐渐放松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置刺史等机构以监督地方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以后中国地方行政的管理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严格控制地方权限,为此往往分散地方管理权力和设置刺史等机构以监督地方,所以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项是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故答案选D,A B C三项组合错误。考点:古
18、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强化17.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的见面会上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下列制度、法令中,既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是世卿世禄制均田制九品中正制募役法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设问“既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可知,世卿世禄制又称为世官制,它将血缘关系作为选拔官吏依据,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时代承袭祖上的权位,不能彰显社会公平正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均田制按照人口分配土
19、地,公开授田,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护政权的稳定,项符合题意,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首先由地方行政部门设置的“中正”按照德才和出身负责评定当地人物的等级,“中正”所评定的等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后期被世家大族所垄断,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况,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募役法废除了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因此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项符合题意,正
20、确;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是由政府出资兴建公共工程,为失业工人提供劳动机会,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项符合题意,正确。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解不正确的是A. 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 国民一律平等C. 言论自由,财产公有D. 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但由于是资产阶级政权,主张财产私有制,故排除B,C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
21、民全体,从宪法上否定了主权在君,故A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从200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被普遍视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如今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那些曾经认为将会消失的贫富差距竟然卷土重来,当前贫富分化程度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历史高点”。这启示我们( )A. 经济危机是反复的,周而复始,要做好经济复苏工作B. 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加剧贫富差距,加强社会福利建设C.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则直接孕育着它的对立面即社
22、会主义的复兴D. 改良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使本国经济万古长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特别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贫富分化程度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历史高点,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则直接孕育着它的对立面即社会主义的复兴。故选C项。考点:罗斯福行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自由放任”的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20. 下图是网友绘制的民国军阀割据形势图(民国21年),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B. 国民大革命中北伐战争所向披靡C. 农村革命根据地遍布
23、全国D. 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统一”下的中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图片左上角信息,该图反映的是1932年民国形式示意图,可以排除A、B两项,图示为军阀割据示意图,与农村革命根据地无关所以C项错误;由此为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局面下,军阀割据情况,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21.宋淳熙二年六月,朱熹和陆九渊在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A. 世界本原和认识“理”的途径B.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定位C. 宋代以来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D. “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答案】A【解析】
24、【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鹅湖之会”是南宋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故二者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本原和认识“理”的途径,故A符合题意;“鹅湖之会”实质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争论,故B不符合题意;“鹅湖之会”之时,理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鹅湖之会”突
25、出了“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区别,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2.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
26、,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2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其目的是为了恢复经济、立国安邦;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开始独尊儒术,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由此可知,这
27、一变化实际上适应了现实的变化与需要,故B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但这不是文化政策变化的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道学理论的缺陷,故C项错误;D项同样不符合文化政策变化的实质,故错误。24.“(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实现自由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B. 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 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古
28、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故选D。材料论述的是商业平等影响了民主政治,不是说明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错误;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不是材料中体现出的主旨思想,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商业发展影响了政治理念,不是说明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错误。二分析说明题 25.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随着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
29、)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大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达伽马、哥伦布。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解析】(1)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麦哲伦由欧洲往西航行到达美洲,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
30、开始出现。(2)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联系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回答。【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第(1)问,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回答。第(2)问,根据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回答。(3)联系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相关知识回答。三材料分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半殖民地的中国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洪区”。为了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使得中国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外贸出口更加萎缩。危机,国际贸易出口值总指数下降,如1929年指
31、数为100,1933年则降为35.5另一方面,各国则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到1935年,中国工业品市场上的汽车、汽油、五金等大部分是由美国输入的,美货的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美祸”。材料二 1929年机爆发后,(中国)农产品进口量大增。大米,1929年为1082万担,1932年、1933年都超过2000万担为加速向中国倾销商品,美国政府向国民党政府巨额贷款并指定贷款专为购买美国过剩农产品之用,如1931年“美麦借款”900多万美元,规定要购买美国小麦45万吨。材料三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世界银价跌落,1931年、1932年跌到最低点。美国于1933年12月公布“银购入法”。1934年6月公布
32、的“购银法案”,实行白银固有、禁止白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高价收购白银使银价上涨引起中国白银的大批外流,造成金融恐慌,旧中国市场资金周转和商业活动中一刻也不能离开银元,白银大批外流使银元极度缺乏,银款无法筹集,影响了正常的商业和金融活动。材料四 为了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摆脱经济危机,日本于1931年9月突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实际上等于掠夺了当时中国资源中煤的30%、铁的71%、石油的99%、发电量的23%、森林的37%、铁路的41%。1932年,上海棉纱对东北销量几乎等于零。请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19291933年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向中国转嫁经济危
33、机的?(2)依据材料,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的影响。(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借鉴?【答案】(1)倾销商品,套购白银;发动战争,掠夺资源。(2)经济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打击了民族经济,使这些国家陷入经济困境之中;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通过倾销商品、掠夺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上: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国家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动荡,加重了这些国家的民族危机。(3)民族强大,国家振兴,可以对本民族经济起保护作用。发展民族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加强预防经济危机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利用国
34、际经济规则,发挥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解析】【详解】(1)由材料“另一方面,各国则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可得出倾销商品;由材料“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高价收购白银使银价上涨”,可得出套购白银;由材料“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可得出发动战争;由材料“掠夺了当时中国资源中煤的30%、铁的71%”,可得出掠夺资源。(2)可以从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由材料“影响了正常的商业和金融活动”“美货的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美祸”“1932年,上海棉纱对东北销量几乎等于零”,可得出打击了民族经济,使这些国家陷入经济困境之中;对资本主义
35、列强而言,由材料“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另一方面,各国则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可得出通过倾销商品、掠夺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上:,由材料“日本于1931年9月突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可得出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国家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动荡,加重了这些国家的民族危机。(3)本问是放式题目,只要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可以从保护民族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等方面归纳。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
36、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首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原,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反驳材料三中对孝文帝的指责。(3
37、)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答案】(1)衰落原因: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李唐一族“崛兴”原因:胡汉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使中原文化富有活力,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评判角度: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立足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2)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3)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要善于吸收借鉴彼此的文化以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解析】【详解】(1)关于“衰落的原因”,根据“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可得出急于汉化,矫枉过正;由材料“宗文鄙武,六镇
38、兵卒,多摈弃之”,可得出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关于“崛兴的原因”,根据“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可得出胡汉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使中原文化富有活力,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关于“不同”,由材料“魏之衰弱,实肇于此”“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别创空前之世局”,可得出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立足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2)由材料“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可得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3)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中观点,从民族融合发展的角度论述作答,既要突出民族融合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又要突出把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 1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