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366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泊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社会发生巨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儒家思想形成正统地位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利益于社会发生巨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故D项正确。2. 确切地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A. 文化革命活动B. 社会革命活动C. 学术交流活动D. 思想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各个学派争鸣,故D正确。3. 孔子、孟子的共同主张是A. 用“仁政”治国安邦B. 唯物主义观点

2、C. 重视百姓的疾苦D. 实行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都重视百姓的疾苦,故答案为C项;孟子提出“仁政”,排除A项;二者的思想均不能体现唯物主义观点,排除B项;二者都没有主张实行民主政治,排除D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

3、选出正确答案。4.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中,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无为” “仁政” “法治”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仁政”和“法治”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推动社会发展,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老子的“无为”思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不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排除含有的B、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A项。5. 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A. 儒家“民重君轻”思想的影响B. 抗清斗争的高涨C.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4、,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答案为D项;明清时期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与儒家“民贵君轻”思想无关,排除A项;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著书立说时,抗清斗争已经失败,排除B项;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传入,排除C项。【点睛】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从经济方面来看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政治方面包括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思想文化方面是程朱理学自身僵化,禁锢士人的思想。6. 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A.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C. 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D. 春

5、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批判继承儒学,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因此选D。考点:中国古代思想点评:本专题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7.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意义是A. 反对私有制B. 反对君主专制C. 倡导民主自由D. 反对

6、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意为天下为公,反对君主专制集权,反对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反对私有制和中央集权、没有体现倡导民主自由,排除A、C、D项。8.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理念的根本原因是A. 总结欧美列强的成功经验B. 明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民众普遍重视工商业D.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成长【答案】D【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理念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体现,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和成长,故D项正确。欧美列强的成功经验是外部原因,明清推行

7、重农抑商政策是政治原因,民众普遍重视工商业是思想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故ABC错误。点睛: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关于根本原因,一定要紧密围绕生产力和经济进行思考。9. 下面是某电影中唐太宗卧室的场景,其中合乎历史真实的是( )。他用毛笔书写诏令 墙上挂着宝剑和火枪墙角放着一个古色古香的青铜器真品 桌上摆着翻开的三国演义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唐太宗是处于唐朝初期,不对,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不对,三国演义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因此可以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

8、就明清小说10.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依据古代科技史知识判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中国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先进文明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C. 阿拉伯人、法兰克人照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D. 西方近代科学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发明创造,如四大发明等领先世界的先进文明,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法兰克

9、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不是照搬,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西方近代科学在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11. 与绘画艺术无关的成语是A. 杯弓蛇影B. 胸有成竹C. 双管齐下D. 得心应手【答案】A【解析】【详解】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与绘画艺术无关,故答案为A项;胸有成竹是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双管齐下是指双手执笔同时作画;得心应手是指绘画功夫到家,技艺成熟,做起来很顺手,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12. 要从诗经中更多地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

10、,最好阅读其中的A. 风B. 大雅C. 小雅D. 颂【答案】A【解析】【详解】诗经中的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反映了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故答案为A项;诗经中的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颂是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排除B、C、D项。【点睛】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13.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11、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的风格上看,该词属于A. 婉约派B. 田园派C. 豪放派D. 花间派【答案】C【解析】从材料“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中可以看出,这首词豪放激愤,气势雄伟,符合豪放派的特征,故C项正确;婉约派作品大多是写凄婉哀愁,故A项排除;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故B项排除;花间派辞藻华美,多为艳词,故D项排除。14.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把这份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予了A. 水浒传B. 西游记C. 聊斋志异D 儒林外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12、,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聊斋志异的内容特点,故C正确。水浒传,不符合“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故A排除。西游记,不符合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故B排除。儒林外史,不符合“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聊斋志异15.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仁爱”思想B. 墨家“兼爱”思想C. 儒家“礼治”思想D. 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思想。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

13、己的身体。这样内外就没有了分别,这反映了“兼爱”的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16.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 不以人助天B. 制天命而用之C.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不以人助天”,出自庄子,就是不要以人为之心越俎代庖,去干预自然的进程,符合题意,A正确。“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排除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与题干中的崇尚无为没有关系,

14、排除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与题意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思想。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各选项中语句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百家争鸣中各思想流派的思想主张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7.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

15、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考点:战国百家思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18.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答案】C【解析】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19. 有人

16、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荀子、董仲舒B. 荀子、孟子C. 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涉及的两个时间及学派“先秦法家”“ 汉朝儒生”,荀子属于先秦儒家而非法家,因此AB错误;C不对,孟子属于先秦儒家而不是在汉代;因此只有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法家、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点评:注意题干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等限定词。20.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7、”【答案】C【解析】【详解】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C项符合题意。21.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信息反映的是理学和心学的论争,即历史上有名的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从细小和琐碎处逐渐积累经验已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在心学看

18、来过于繁琐,而心学则将一切事物和现象均简单的归为心中天理的体现,这在理学看来过于简单,所以据上所述可看出甲方属于心学派,而发明本心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22.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心外无物”B. “天地为万物之本”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B、C、D三项均突出了“天地”或“万物”这一“形”的存在。A项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

19、想相对立。23.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 格物致知B. 尊崇道统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2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为根本C. 天下为公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

20、制的思想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所以选C。25.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

21、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26.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

22、益兴起【答案】C【解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 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程朱理学。27.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

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28.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

24、有效管理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29.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

25、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宋人邢昺年幼时,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学生学习很不方便,效果不好;后来,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真是儒生的幸事。由此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选C。其他各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考点:印刷术点评:印刷术属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成就的发明和传播的情况也需要了解。30.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

26、,其中最合理的是A.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史料价值,所以可以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 传说远古时期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D. 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专著,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答案】B【解析】【详解】茶赋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提供绝对可靠的历史信息,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即记载准确的历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A项错误;传说不可以作为信史,需要有其他有力材料的佐证,因此无法仅根据神农氏的传说确定茶的起源。C项错误; 茶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

27、西晋,比唐代茶经更早。茶经不能确定在唐朝以前是否已经出现茶,只能确定茶至少在唐朝时已出现。D项错误。31.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 李煜B. 李清照C. 陆游D. 辛弃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士词”词风是豪放派,而辛弃疾的词风也属于豪放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李煜属于婉约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李清照也属于婉约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陆游属于诗人而非词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

28、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词风32. 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平假名A. 王羲之B. 颜真卿C. 柳公权D. 怀素【答案】D【解析】【详解】平假名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片假名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怀素是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故选D;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擅长楷书,排除ABC。33.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 顾恺之洛神赋图B.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 王祯农书D. 李贽焚书【答案】C【

29、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的迁移能力。根据题干所说的是元代,故分析答案可知A是魏晋时期;B是唐朝时期;C是元代;D是明清时期;故选择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朝的农书34. “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A. 南方经济的影响B. 统治集团的更替C. 北方文化的衰落D. 民族融合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可采用逐一排除法。A项错误,当时南方经济落后北方;C项错误,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文化处于领先地位;D项迷惑性很大,刘邦得天下和原楚怀王都是汉人统治,民族融合应该是两个或者几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所以D不对。刘邦得

30、天下后因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所以:“楚歌”得以流行天下。故B正确。35.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 楚辞、汉赋、唐诗B. 楚辞、唐诗、宋词C. 宋词、唐诗、楚辞D. 唐诗、宋词、元曲【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中的文学词句对应的分别是宋词、唐诗和楚辞,故选C;ABD对应不正确,排除。故选C。36. 下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A. 挑战正统,提倡个性B. 批判专制,否定帝权C. 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D.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

31、化主导的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的内容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故选D。ABC项都是明末清初批判思潮的主要内容,都是正确的。考点:明清批判思潮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的原因。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明清进步思潮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37. 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这

32、体现了孔子A. 以人为本的思想B. 无为的思想C. 以理服人的思想D.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孔子对“人”的关心,体现的是孔子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无为的思想是老子的而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不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38.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

33、必准备的材料是A. 诗经B. 春秋C. 韩非子D. 礼记【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设置太学,当时儒学成为正统,儒家经典是教科书,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C符合题意;A、B、C都是儒家经典,是投考太学必备材料,排除。39. 下列有关诗经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B.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C. 雅是宫廷诗歌D. 楚辞是其中的重要体裁【答案】D【解析】【详解】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以南方民歌为基础的新的诗歌体裁,诗经是春秋末年出现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楚辞与诗经无关,故答案为D项;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歌,雅是宫廷诗歌,颂是是宗庙祭祀的歌辞

34、,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40.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清朝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A. 具有强烈社会批判精神B. 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D

35、.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A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出现在19世纪中叶,它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不是封建社会,B不正确;因为中国当时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C项不正确;红楼梦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代表,不能反映理性主义的内容,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近代文学代表,能反映人的解放的内容,D不正确。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

36、成就红楼梦;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人间喜剧【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与掌握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产生了对现实的失望情绪,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批判现实主义。此外,对浪漫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现代荒诞派文学也需要掌握。学生要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此,通过分析该时代的阶段特点即可判断出该阶段内文学作品的特点。41. 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这

37、表明倪瓒的绘画追求A. 平实浓郁的生活情趣B. 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C. 注重写实的工笔风格D. 注重意境的文人画风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书画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表明倪瓒的绘画追求是追求一种意境而非写实,即注重意境的文人画风格,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注重意境就不会追求平实浓郁的生活情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注重意境而非雅俗共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注重意境而非写实,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

38、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42.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可知:项“对仗工稳,句式齐整”属

39、于唐诗的特点,明显错误,故,排除含有的选项。进一步可知,体现了宋词“节奏感强、形式自由、市民气息和变革创新”的四个基本特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宋词及其特点43. 南宋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A. 地理大发现B. 文化发展进程加速C. 欧洲的社会转型D. 欧洲的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由“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反映南宋时期已经在航海上使用指南针,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A正确;B是印刷术

40、的影响,C是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排除;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D时间不符合题意。44.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A正确;材

41、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故B排除;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故D排除。45.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答案】C【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

42、较片面;B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46. 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 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 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 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 皇权源于宗教祭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帝”字的含义经历了祭祀最高天神(动词)到天帝(名词)再到人间最高统治者(名词)的演变,可见汉字往往能够反映中国文明的特征,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

43、神共治并不能体现在“帝”字的含义演变中,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中国特有;C选项错误,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的思想,不是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选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祭祀。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47.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A. 商品经济发展B. 社会思潮变化C. 传统文化影响D. 社会上层倡导【答案】A【解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所以也就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的气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明上河图未体现社会思潮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明上河图未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4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非社会上层的倡导才出现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8.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 建立“一家之法”B. 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法治D. 建立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可知,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天下之法”,强调法治,故C正确;A项与黄宗羲的主张相反,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黄宗羲没有君主立宪的主张,排除D项。49. 顾颉刚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糅合儒家精神改造的某一学

45、说“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在此,顾颉刚先生认为A. 孟子自然主义观点极具功利性B. 董仲舒新儒学的消极影响极其严重C. 朱熹理学思想阻碍了社会变革D. 王阳明心学致使民族性格走向封闭【答案】B【解析】某一学说指的是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它有极顽固的势力”则说明该新儒学的消极影响是极其严重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孟子自然主义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朱熹理学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王阳明心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5

46、0.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 儒学地位上升B.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 官立学校出现D.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故A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故C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二、材料题

47、51.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今日者

48、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2)据材料二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答案】(1)核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2)学风:经世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析】【分析】【详解】(1)核心:根据“存天理,灭人欲”得出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根据“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

49、识”得出格物致知。(2)学风:根据“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结合所学得出经世致用。时代责任感:根据“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睛】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导航技术的演变。据李莹导航技术及其发展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导航技术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发展。阐述:古代传统科技日益进步,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导航依赖经验向依靠仪器转变;罗盘的发明及改进,计时工具精度的提高,使导航更加精确。近现代物理学

50、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导航设备和技术不断现代化。总之,导航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结果。【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以导航技术的演变为切入点,以科学技术素养立意,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查学生阐述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题目要求以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首先要结合材料“指南针导航”“卫星导航”等信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确定论题为导航技术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发展。然后围绕论题,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指南针用于航海、计时工具促进导航发展、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等方面阐述即可。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充分论证,要注意逻辑严谨。最后,进行适当的总结,不能是论题的简单照抄,应该前后照应,有一定的理论升华。【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