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283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9.11)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高一上学期语文周测2016-9-11姓名 班级 学号 命题人:靳保华 校对人:刁春秀课题:必修一第卷 阅读题(共50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

2、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

3、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

4、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

5、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来源:D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新修订的老年法规定“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着实有些多余。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

6、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文天祥字宋瑞,

7、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

8、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4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9、分)(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对答B万里素奇天祥志节 素:向来C天祥夜亡入真州 夜:在夜晚D天祥临刑殊从容 殊:不同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C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D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10、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1)庶天下忠臣

11、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4分)(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8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9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12、?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述而)(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 ,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

13、、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

14、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

15、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

16、,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

17、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

18、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

19、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

20、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6分)(3)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 (7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A部队整齐,旗

21、帜鲜明,平买平卖,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交口称赞。B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非议。C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D6月8日,波兰和希腊将上演揭幕战,拉开欧洲杯的大幕,为了看球赛的实况转播,小赵早早就打开电视,目不交睫地盯着荧屏。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B建设部要求,各地要重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C“2013年全国

22、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D随着光彩工程的实施,现代科技的运用,现在的重庆夜景,更加璀璨夺目,已成为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1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最连贯的一组是()(2分)为了达到一种万众跟随奥运火种的神圣感,国际奥委会对火种和火炬接力的要求十分严格。国际奥委会相信这种纯净的火种能够代表奥运会所倡导的和平、友谊、团结和进步。如果火炬熄灭,也只能用火种灯里的火种点燃。而在火炬接力过程中,只能有一个传递队伍,一条路线。火种必须是在奥林匹亚山脚下用凸透镜采集的太阳光。A B C D15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发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从2

23、016年起,将语文分值从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分值从150分降低到100分。另外,英语一年两次考试,考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有效,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这个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以下是某校师生的一段对话,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连贯。(4分)生甲:为英语降低到100分叫好,有利于我们学习减负。生乙: ?即使英语只考50分,竞争一样会很激烈。生甲: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是回归理性的时候了。生乙:也是, 。老师:这次高考改革不是简单的分值增减,而是国人开始重视母语的学习,更理性地

24、看待外语学习的体现。五、作文(6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对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学生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学生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学生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

25、,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日测试9.111D 2 A3C4D5B6C7(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3)略(4)略8“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

26、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9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10. 【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1. 【答案】(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2)赞赏齐白石画作及艺术见解,三邀出身低微的齐

27、白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为扩大齐白石的影响,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出版了齐白石画集,亲自编辑并写序评价;携带齐白石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齐白石及其作品。(3)画中扶杖老人是齐白石自况,诗中说的徐熙以其姓徐暗喻徐悲鸿,以此表明了两人的知己关系;齐白石通过画和诗,表达了对徐悲鸿“三顾茅庐”的感激和他们再难相聚的伤感;诗后附字含蓄表达了对“知己”徐悲鸿南下境遇的忧虑,诗画及附字表现力二人深厚的友情。(4)答案示例:观点一:大学应当“兼容并包”,大学讲堂也应有“通俗”的一席之地。大学不是象牙塔,它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胆魄和兼收并蓄的胸襟,始终与大众同行,与时代同步。学

28、术、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俗流行文化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校园增添一种新鲜与活力。今日通俗的东西,也许就是未来的艺术珍品,大学应有阔达的胸襟和独特的眼光,包容和接纳它们,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观点二:大学讲堂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还是远离通俗的东西为好。大学应该坚守其精神和价值观的独立性和神圣性,远离通俗流行的东西能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通俗流行文化大多无深刻内涵,缺少长久生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文化的洗礼。通俗流行文化登上大学讲堂可能冲击学术研究,会破坏严谨之风,助长浮躁之气。12. D13. A14. D15. 【答案】英语分值的下降就能减负了吗?很多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却学无所用,而母语却没学好。(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作答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