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259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3年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背景: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的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必要性)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可能性)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可能性)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抛弃 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

2、路线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组织路线“左”倾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通过了,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确立了,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工作重心由转移到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含义:2、前提:3、目的:4、内容:5、目标:6、实质: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

3、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原因 历史原因:现实原因:1978年,_、_(省)一些农村,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问题探究2:结合P57学习延伸中的材料,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四川 安徽省凤阳县,文革时每人每天口粮8两,不够吃,就用瓜

4、代替。有人遍凤阳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大增产,三年三大步。有人遍到“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材料一 材料二 凤阳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思考:凤阳县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

5、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2)主要内容经营方式:管理体制:(3)意义1)调动农民积极性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促进城市的改革 中心环节: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作用:内容:时间:1984年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国内:国际: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1)提出:(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3)基本框架确立:(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4)理论进一步完善:2、过程 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中共十五大21世纪初 问题探究: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改革开放后,有人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

6、。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两平”指的是哪两位人物?为什么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邓小平、袁隆平。原因: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启示:体制创新(或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调查报告:1、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2、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7、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3、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据材料思考农村为什么要改革?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今日凤阳县小岗村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目前,年均家庭收入在2500元以上,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