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生 物 试 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B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演替成森林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
2、确叙述是( )A“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4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B 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C 桑毛虫和暴猎蝽构成了一条有两个营养级的食物链D 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5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B该地区的所有天鹅构成了生物群落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
3、率大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C标志重捕时部分标志物的脱落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7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B 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种
4、群迁入新的环境初期可能呈“J”型增长,两种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D 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8 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出生率如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9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B实线呈“Z”型增长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J”型
5、曲线(Nt=N0 t),其中1D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捕获其种群数量的1/210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青霉菌与其他细菌);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A B C D11下列与群落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整过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C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有关D群落中各种群的数量越大,该群落丰富度越高12右图示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捕食, 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B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C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化起抑制作
6、用D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共同进化13下表为某地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种子等的保留有关14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
7、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1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可直接数出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16对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森
8、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 B C D17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草原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B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利用D在生物群落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 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
9、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B 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C 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D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20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下面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A乙图中过程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10、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21 从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采用的下列方法中不能使农作物增加产量的是()A使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 B使用农药消灭害虫 C温室种植时,降低夜间的温度 D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22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
11、的t2 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23下表表示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测定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a)。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57%C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D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未增加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态系统的能量最
12、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D 生态系统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25下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B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C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26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
13、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 兔 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28右图是我国南方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杂草所固定的能量总和是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建立该生态系统目的是实现系统内物质的循环再生并提高系统内的能量传递效率C人工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弃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植物秸秆经预处理后,需利用微生物A产生的相关酶水解并转化成发酵所需的葡萄糖29如图为某一生态系
14、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 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E1 代表的能量多于E2 代表的能量B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C和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D到的能量传递效率一定不超过20%30右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非选择题(共40分)31(每空1分,共10分)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
15、态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kg降到02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如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生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曲线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法_。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若曲线表示太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当
16、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若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c点之后引起酵母菌下降的主要因素是_。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模型.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下列对图中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 B C D 32 (每空1分,共11分)如图所示图1是某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
17、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 图1 图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能够直接影响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有_、_。图1种群甲在0t1 时间段的年龄结构为_,种群乙在0t1时间段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在研究过程中,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种群甲的种群密度是_只/hm2 。若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图2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
18、,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 、_实现(写出两种措施)。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 。 33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13分)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其有机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生物类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分解者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1400161092217呼吸消耗的能量(K
19、J)5012791132051926(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及信息传递。(2)图中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为_(填字母);D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KJ;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3)若该草原受重金属污染,则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是种群_。(4)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中的能量。(5)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物质循环的特点_,能量流动的特点_。 (6)若人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开辟了一个农场,种有10000kg玉米,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最初人的食物比例为 1
20、/3 来自鸡,2/3直接来自玉米。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现调整人的食物比例为1/6来自鸡,5/6来自玉米。若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现在养活的人口约是原来的_倍。34(每空1分,共6分)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两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案例: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设计思路:组别对照组实验组处理情况不做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进行过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的塑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 cm深的土壤中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_处理,尽可能排除_的作用。案例: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步骤: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
21、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_。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天后,从A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 mL;从B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mL;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_,并进行_处理。观察各试管的_,记录实验结果。答案15 CCBBB 610 CCCDA 1115 BCCBA1620 CCCAC 2125 DCDCB 2630 BCBAD31(每空1分,共10分)(1) 样方法(2)演替(次生演替)(3)f(4)营养物质的减少 抽样检测(血细胞计
22、数板法)数学(5) 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6 ) C32 (每空1分,共11分)(1)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2)衰退型 J(3)60 偏高(4)第40 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任写两条) 逐渐增强33(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13分)(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B和C 04 (含碳)有机物(3)D(4)115% 草食动物(A)的粪便(5)全球性、循环性(2分)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分)(5)1634 (每空1分,共6分)(1) 灭菌 土壤微生物 (2) 30 mL(等量)蒸馏水(无菌水) (等量的)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