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923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1.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 陈独秀说:“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

2、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材料主要体现了陈独秀文学革命的( )A. 激进色彩B. 理性精神C. 民主思想D. 革新意识3.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 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B. 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C. 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D. 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4. 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

3、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 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 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 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5.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 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B. 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C. 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D. 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6. 1916年,陈独秀发表文章

4、:“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由此表明他( )A. 否定党派运动B. 主张国共合作C. 倡导国民运动D. 厌恶政权更迭7. 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 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 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 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8. 针

5、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B. 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C. 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D.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9.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6、问题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0.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B.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11. 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主要意图是()A. 宣扬科学精神B. 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 推翻儒学地位D. 倡导西方普世价值12. 1903年,梁启

7、超在文章中称“麦喀什(社会主义之鼻祖,德国人,著书甚多)之学理,实为变私财以作共财之一的阶梯而颂扬之”;1904年,梁启超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到“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者也”。这些言论说明当时A. 维新派接触到了马克思理论B. 马克思主义成为国人救国武器C. 梁启超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D.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华广泛传播13. 1919年12月,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指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就是适应人类一体的道德、世界一家的社会之道德。这表明当时()A. 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的探索 B. 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了

8、先进的国人C. 唯物史观逐渐成为了国人的共识 D. 新文化运动推崇的道德观渐入人心14. 1791年,法国人民大规模纪念伏尔泰,将其灵柩请入先贤祠;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两者说明了( )A. 社会变革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B. 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C. 专制统治扼杀启蒙思想的萌发D. 革命是思想解放的必要前提15. 1839年9月1日,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种认识( )A. 没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B. 反映了夷兵作战能力的缺陷C. 益于形成制敌的有效策略D. 客观分析了中英之

9、间的差距16.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这一言论反映了( )A. 三权分立B. 天赋人权C. 社会契约D. 君主立宪17.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材料A. 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 主张真正实行民主共和C. 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D.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18. 1920年5月以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等刊物,劳动音的创

10、刊宗旨中指出“要排除那帮不劳动而食的人,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知识,研究些方法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的进行,以解决这不公平的事情,改良社会的组织”这些刊物的创办说明A. 五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 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变革C.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 中共成立的条件已成熟19. 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胡适也说:“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二人思想的共同特征是A. 为民主共和彻底扫清道路B. 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C. 把一切反动势力都归于孔教D. 将民主启蒙与批孔联系在一起20. 学者傅斯年曾指出:“从(191

1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材料中“文化的觉悟”A. 延续了“中体西用”的陈旧观念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C. 加快了清朝统治走向覆灭的进程D. 动摇了传统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21.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A. 民报、时务报B. 民报、天演论C. 天演论、时务报D. 海国图志、天演论22.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

12、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23.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 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 国民党在农

13、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24.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 武装夺取政权B. 走十月革命道路C. 建立责任内阁D. 实行“新三民主义”25. 对比下表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A.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有了质的飞跃B.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发生了根

14、本改变C. 旧三民主义的革命目标已经实现D. 社会性质的改变促使新三民主义提出26.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C.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产物D.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27.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

15、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其意在( )A. 强调反专制实现共和的迫切性B. 说明暴力推翻北洋军阀的必要性C. 完善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理论D. 调整革命目标以适应时局的变化28. 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强调普遍平等民权B. 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C. 主张推翻专制帝制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29.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

16、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A. 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B. 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结构的分析和把握C. 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D. 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30. 孙中山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为此他提出了( )A. 民族平等B. 节制资本C. 创立民国D. 废除私有制31. 下表是

17、根据萧一山清代史纲整理而成。据此可知三民主义是( )主义精神解喻哲学背景历史背景世界思潮民族自由民有内诸夏天地会反清运动民族自决民权平等民治民为贵明遗民的经世学说宪政运动民生博爱民享患不均太平军共产制度社会主义A. 借鉴西方民主制度B. 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的思想C.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D.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32. 下图是邓小平在品尝“傻子瓜子”。改革开放之后,安徽“傻子瓜子”引发了大规模的“个体户到底雇几个人算是剥削”的争论。邓小平知道后说:“那个雇工问题呀,大家担心的不得了。那会影响我们的大局吗?伤害了社会主义吗?”这段内容反映了( )A. 改革开放是比较顺利的B. 邓小平不反对资本主义C

18、. 邓小平否认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经济形态D. 邓小平不反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33. 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C. 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D. 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34.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孙中山明确规定:国家权力必须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19、即农民、工人、商人及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享有自由及权利”。“一大”后,孙中山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和农民部,对于广州开设工人运动讲习所及农民自卫军的举动,孙中山都积极给予了支持。上述信息表明,当时的孙中山( )A. 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B. 实现了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C. 领导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35. 1935年底和1936年初,苏共真理报和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发表专文向全世界介绍毛泽东,称毛泽东为“中国人民传奇式的领袖”“在党、红军和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毛泽东A. 完全贯彻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导 B. 开辟了符合中国

20、国情的革命新道路C. 领导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 D. 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36. 1905年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表明孙中山A. 认为中国的社会危机异常严重B. 意识到革命具有阶段性C. 对革命前景有高瞻远瞩的规划D. 认为民族革命已经完成37. 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交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体现了孙中山的A. 民主主义B. 民族

21、主义C. 民权主义D. 民生主义38.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他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 都反映了社会现实B. 各自具有片面性C. 都是为了发展经济D. 从根本上是对立的39. 1935年底和1936年初,苏共真理报和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发表专文向全世界介绍毛泽东,称毛泽东为“中国人民传奇式的领袖”“在党、红军和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毛泽东()A. 完全贯彻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导B. 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C.

22、 领导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D. 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40.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教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B. 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C. 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 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41. 阅读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材料一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害者 ,

23、君而已矣”,君和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实行“众治”。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三

24、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2) 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的主张在美国的实践表现。(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42.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25、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民族雏形夏。西周后期,北方民族戎狄内迁,南方自称“蛮夷”的楚国强大起来,威胁诸夏,夏民族意识高涨,于是改族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以孔子为代

26、表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本主张。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发挥“夷夏之辨”中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19世纪末,维新派考证了“夷夏之辨”的本义,提出诸国平等的观念。梁启超是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于1901年提出:“民族主义者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将“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确立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摘编自耿云志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等(1)根据材料

27、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做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族观相比,中国近代民族观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民族观。高二历史第十一次考练【答案】1. D2. A3. B4. B5. B6. C7. B8. A9. A10. A11. A12. A13. B14. A15. A16. C17. D18. C19. D20. D21. A22. C23. A24. D25. A26. D27. D28. D29. B30. B31. C32. C33. D34. A35. B36. C37. D38. A39. B4

28、0. A41. (1) 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背景: 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禁锢。(任答其中一点即可)(2)孟德斯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任答其中一点即可)表现: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3)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12个关键词,彼此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国家富强是全民追求的目标。民主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因为专制政权具有很大的危害。文明体现了人类群体的整体素养。和谐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状态。自由也是与专制相对的,没有自由,就无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的关键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权利人

29、人平等,这与公正法治有很大的关联。没有公正与法治,也就不可能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自由。另外,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是富强文明的国家的国民,普遍所具有的素质。42. (1)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2)变化:扬弃“夷夏之辨”,主张学习西方;宣扬国内与国外各民族平等;反对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原因:西方列强的侵入,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政治运动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西方近代民

30、族观对中国的影响。(3)坚持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凝聚力;坚持民族自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坚持开放进取,认清自身不足,学习他人所长。【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关,故A错误。B.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不是导致“新青年”转变为“进步青年”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C.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错误。D.“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是

31、新文化运动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提倡男女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的根本改造,使人民获得解放,故D正确。故选D。2. 材料“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体现了陈独秀坚信文学革命的正确性,不容讨论、不容纠正,体现陈独秀文学革命激进色彩,故选A项。3. 陈独秀言论指出了由于人们在思想上迷信和尊崇君主,才导致君主能够专制,针对这样的现象,他进一步提出了要破除君主专制,就要使国民在思想上“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即要求民众不要盲

32、目迷信君主,而是要追寻真理,以真理为判断标准,故选B项;A项表述错误,君主专制统治在1912年已经结束;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错误;D项指的是五四运动的作用,故排除。4. 钱玄同要求“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这些主张明显具有过激性,主张彻底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陈独秀并不认同钱玄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说明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理性思考的一面,并不主张全盘否定,故选B项;A项表述不合史实,陈独秀对传统儒学有批判的一面;C项中的马克思主义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题干未提及西洋文明,故D项错误。5. 陈独秀的言论指出了由于人们在思想上迷信和尊崇君主,才导致君主能

33、够专制,针对这样的现象,他进一步提出了要破除君主专制,就要使国民在思想上“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即要求民众不要盲目迷信君主,而是要追寻真理,以真理为判断标准,故本题选B项。A项表述错误,君主专制统治在1912年已经结束。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错误。D项指的是五四运动的作用,故排除。6. 材料说明国民对于党派之争,不再关心,因此,此时的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并未充分动员民众,由此可知他主张发动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故选C项。7. 钱玄同的主张,体现了他要彻底废除中国传统文化,但是陈独秀对此并不支持和赞同,这说明了陈独秀理性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A项

34、错在“继续维护”,表述错误。题干信息体现不出要引用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而不是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故D项错误。8.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主张“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即全盘否定中学,完全肯定西学,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学者态度较为偏激,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故A项正确。9. 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陈独秀演讲的内容推理出陈独秀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觉悟计分两步”的,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陈独秀发表演讲时中共尚未诞生,B项错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分别对应C、D两项,与材料不存在对应关

35、系,排除。10. 略11.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根据题干“反对专制争取民主”“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要求人们理性对待,反对绝对权威,树立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故A符合题意。B.题干未涉及封建礼教,故排除B。C.题干未具体指向儒家思想的地位,故排除C。D.题干只是倡导理性、自由、科学,未涉及倡导西方普世价值,故排除D。故选A。12. 【分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文章中的“麦喀什”即是马克思,从材料中的“变私财以作共财”“少数人掠夺多数

36、人之土地”等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的维新派已经接触到了马克思理论,故A正确。B.1903年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成为国人的救国武器,故排除B。C.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排除C。D.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故排除D。故选A。13.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开始”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B.根据题干“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劳工神圣”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内容,再结合“ 1919年12月这一时间,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到了像李

37、大钊这样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故 B正确。C.“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故C错误。D.题干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推崇的道德观是什么,故D错误。故选B。14. 材料中伏尔泰的思想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出现,都是受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故选A项;法国1791年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排除B项;当时在专制的背景下出现了思想的启蒙,排除C项;革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条件的,排除D项。15. 【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对西方的认知,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林则徐作为当时比较开明的高官,对西方的认识仍很肤浅,误认为英军(他称之为“夷兵”)士兵在陆地上不能正常灵活地行走。可见他仍然受传统“夷夏观

38、念”的束缚。故A正确。BCD.“夷兵作战能力的缺陷”(英军不懂在陆地作战,清军有机会取胜)完全是林则徐的错误判断,故排除BCD。故选A。16. 【分析】本题考查谭嗣同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谭嗣同的意思是,在古代早期,本没有君主,因为需要,民众才推举出君主。这说明两点,一是君主的权力,来自于民众的授予;第二就是民众有权废除掉他们不满意的君主。这是典型的社会契约观念(社会和国家政权的形成,是民众根据现实的需要,在契约的基础上成立的。不遵守契约的统治者,应该被废黜)。故C正确。ABD.均与本题无关。故选C17. 略18. 略19. 略20.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9、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中的表述可以判断,“文化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动摇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故D正确。A.“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错误。B.此项是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影响,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错误。C.清王朝于1912年已被推翻,与题干中“1919年”不符,故C错误。故选D。21. 材料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的信息体现的是三民主义思想,应该出自民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是维新派梁启超的思想,应该出自时务报,故A正确; 天演论介

40、绍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故BC错误; 海国图志是魏源著作的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的书籍,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梁启超的文章文笔犀利,饱含激情,通俗新颖,富有哲理性。宣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

41、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可操纵国民生计)。22.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过程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揭开序幕;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C项正确。A.遵义会议是1935年召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2、出现在1930年,故A项错误。B.中共“七大”是1945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是1927年;敌后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D.遵义会议是1935年;井冈山道路是1927年;论持久战是1938年,故D项错误。故选C。23.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中“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说明当时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体现口号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符合他们的利益要求,故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故不选B。C.项中工农武装割据是大革命失败后才出现,时间不符,故不选C。D

43、.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没有变化,故不选D。故选A。24. 【分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C.武装夺取政权、建立责任内阁是在1924年之前已经实施,但是根据题干“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可知,选项A、C在孙中山看来均不属于办法,故不选AC。B.孙中山是资产阶级,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道路,故不选B。D.根据题干时间1924年可知,这一时期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因此这里的办法指的是实行新三民主义,故D正确。故选D。25.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解答】A.由表格信息可知,孙中山对

44、民族、民主、民生都进行了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故A正确。B.资产阶级的革命任务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B错误。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A。26.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重要的理论成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A项错误。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于2002年写进党章,是21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故B项错误。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不是民主革命的产物,故C项错误。D.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

45、学发展观都是从国情出发,为解决不同时期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D项正确。答案选D。27.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依据“1924年”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从题干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反帝和修改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这体现了孙中山为适应时局,对中国的革命目标进行调整,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的要求,故D正确。AB.均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AB。C.本题是关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而不是民权主义,故C错误。故选D。28.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信息是关于民族主义的,而非民权问题

46、,故排除A。BC.根据“自欧战告终”,可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也就是1918年以后。而反清排满和推翻专制帝制,在1912年已经完成。故排除BC。D.依据“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可知孙中山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列强的压迫,追求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故D符合题意。故选D。29.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其主要原因应该从其主观原因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抓住了中国的国情,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结构,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属于主观原因,故排除。30.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

47、新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体现了孙中山希望节制资本,使社会财富可以均衡地分配。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选B。31. 【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解答】C.根据表中信息可知,三民主义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故C正确。ABD.说法均不准确。故选C。32. 【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邓小平否认了公有制是

48、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经济形态,故C正确。A.改革开放曾引发很多争论和质疑,阻力并不小,故A错误。B.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故B错误。D.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D。故选C。33.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理解掌握相关史实。【解答】D.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于井冈山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代表作品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毛泽东思想成熟于延安时期,作品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毛泽东思想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故D正确。A.毛泽东的形成于井冈山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道路的形成,成熟

49、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阶段的文章,故A错误。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时毛泽东思想尚未成形,故B错误。C.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思想发展阶段的文章,故C错误。故选D。34.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孙中山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和农民部,支持工人运动讲习所及农民自卫军,可见他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倾向,故A正确。B.“实现了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不符合史实和本题的主旨,故排除B。C.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而孙中山已于北伐开始的前一年(1925年)去世,故

50、排除C。D.“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与孙中山无关,故排除D。故选A。35.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完全贯彻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导”的表述明显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的特点,故A错误。B.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苏共真理报和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对此持肯定态度,故B正确。C.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是1936年10月,题干时间是1935年底和1936年初,故排除C。D.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不符合,故排除D。故选B。36.

51、【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强调的是欧洲贫富差距的严重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影响,该项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A。B.孙中山并未提出革命分多少个阶段的思想,故排除B。C.从“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发展本国民生事业,避免重蹈西方老路,表明孙中山对革命前景有高瞻远瞩的规划,故C项正确。D.“已经完成”的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C。37. 略38.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应,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义利观认识的不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故A项正确;各自具有片面性说法错

52、误,两者都是从不同情况出发得出的结论,排除B项;毛泽东的义利观是为了革命,故C项错误;二者观点本质目的一样,故D项错误。39.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完全贯彻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导”的表述明显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的特点,故A错误。B.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苏共真理报和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对此持肯定态度,故B正确。C.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是1936年10月,题干时间是1935年底和1936年初,故排除C。D.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

53、不符合,故排除D。故选B。40. 由材料中“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的信息可知,此时孙中山认为要挽救民族危机,就要利用中国传统的家族和宗族观念,故选A项。B项错在“倒退”,不合题意。此时民族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故C项错误。D项曲解题干主旨。41. (1)本题考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反对君主的“独治”(专制),建议实行“众治”(民主决策)。王夫之认为天下不是帝王的私产,可见他不认为君主是国家的唯一主人。综上,可知明末清初的这三位思想

54、家,都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新思想理念,主要是因为明朝空前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显露出严重的弊病。君主加大了对思想言论的禁锢,也会激起正值有识之士的反抗。另外就是社会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因素。(2)本题考查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 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可知,这是孟德斯鸠关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思想主张,后发展为美国的三权分立的体制(1787年宪法)。根据“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可知这是卢梭的著名的社会契约论

55、和人民主权说,强调君主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根据需要订立社会契约,组建了国家政权,他们才是主人。(3)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结合所学来分析相关的概念。论述这个问题,可联系历史与现实,且一定要强调12个关键词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给出具体的阐释。42. (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概括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信息“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可知王韬思想是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根据材料二信息“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

56、;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可知,孙中山的思想为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根据材料一、二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共同思想为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四信息并结合做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观的新变化主要从对传统民族观念的扬弃,中国近代面临的民族危机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注意结合好材料信息进行根据。关于原因分析,主要从内因、外因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区分好层次,把材料三、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注意中国近代时代背景。(3)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观,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我们应该坚持的民族观,主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我国目前民族建设的形势,主要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学习进取等方面进行论述即可,坚持我国的正确民族政策原则、观念,防止出现偏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