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
2、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2.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此制度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 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制度能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但不能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
3、意,排除;三法司会审和君主专制强化没有直接的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法司会审能减少失误也就能提高监察部门行政效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司会审制能够减少失误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3.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
4、述正确的是A. 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B. 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C. 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 D. 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答案】D【解析】据材料“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愤怒的群众不是奴隶,是公民,故A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也不等于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故B项错误;公民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罗马废除债务奴隶,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故选D。4. 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
5、化C. 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D. 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答案】B【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反映的主题无关,故A项排除;依据表格中“18371864”等信息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应该是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导致政府需要大量汉族人员担任地方官员,且在政府的地位逐渐上升,说明了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汉族人员人数增加,与“地方机构半殖民地”无关,故C项排除;在当时地方并没有对朝廷对抗,故D项排除。5. 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
6、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A. 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 B. 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C. 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 D. 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答案】C 6. 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7、。”由此表明当时:A. 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B. 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C. 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 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粤女学生的着装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公报和广东教育司则批判粤女学生的着装,体现了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B项正确。教育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而是强调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排除C。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7. 1938年10月31日,将介石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军民书中说,“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
8、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北西南之建设。盖唯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材料表明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是:A. 迟滞敌人以空间换时间,建设后方支持前线抗战B. 保存实力,消耗敌军,争取英美的支持和援助C. 以联合中共实行持久抗战,并大力准备长沙会战D. 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发西北,西南地区【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空间换时间而非保存实力,消耗敌军,争取英美的支持和援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联合中共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抗战之前,材料
9、反映的也不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8. 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这些教育举措:A.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 直接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C. 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条件 D. 牢固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C【解析】材料“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0、这是周恩来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作的政府报告,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为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9.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的做法,都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
11、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的停火,排除AC。20世纪80年代,才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排除B。10.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论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该论点实质上反映出古代雅典:A.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B. 公民大会行政效率低下C. 民众的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D.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明显【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雅典一年召开次,人几小时制定政策的做法感到怀疑,实质上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局
12、限性,故正确;和均不是材料中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材料中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意识的高涨,故错误。11. 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20年代,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率税,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表明: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C.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答案】B【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关税降低、取消禁令,废止限制措施,都是因为自由贸易思想
13、盛行原因,故B项正确;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C中生产效率材料无从体现;此时英国依靠的是商品侵略,不是殖民掠夺,故D错误。12. 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C. 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答案】B【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材料中时间为1922年,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据取消,故A项排除;依据表格中信息可判断应该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而“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
14、涨,导致工人不满”“农产品收购危机”等信息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步履维艰,故B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的提出是在1927年,与题意时间信息不合,故C项排除;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题意时间信息不合,故D项排除。13. 敦刻尔克撤退指二战初期34万英法军队在德军包围下撤退到英国的奇迹。1938年武汉沦陷后,在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指挥下,大批来自全国的航空、兵器及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被紧急抢运入川,建立起了大后方军工和民用的工业区。这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其准确含义在于这一壮举A. 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
15、心 B. 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C.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 D. 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字“1938年武汉沦陷后”“大批机器设备被紧急抢运入川,建立起了大后方军工和民用的工业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壮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14. 1958年8月,毛泽东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
16、运动的目的是A.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B. 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C. 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D. 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人民公社”“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取消私有制,实现单一的公有制,故答案选B。题干强调的是所有制的问题,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B.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
17、熟C. 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D.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迈进。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6.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二者的不同表明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B. 经济理论
18、服务于现实需要C.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 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答案】B【解析】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体现了作为工业革命起源地的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德意志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贸易保护”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转型,因此二者的不同表明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需要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出英国与德国经济理论不同的原因。二、材料解析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9、“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
20、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材料三 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得历史进步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2)材料
21、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答案】 (1)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承认人们有权追求个人利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2)观点:主张法治(王在法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地人享有与本地人相同的法律赋予的权利)。 作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有利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提倡重商主义,有利于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或者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肯定天赋人权,维护个人利益,有利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
22、治。 (3)特点:提倡个人本位主义,追求人权自由主义;将人权学说与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等信息并结合黄宗羲的主张从“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以及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归纳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的信息归纳要点;第二
23、小问结合材料一并从所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有利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归纳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的信息从“提倡个人本位主义,追求人权自由主义;将人权学说与社会主义学说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回答。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18. 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
24、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人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
25、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1)“两种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了资本积累。 (2)9分论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一等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
26、满足这一需求;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注: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2点。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到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按点给分。三等论点偏颇按点给分。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按点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企业主方面,他们
27、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再联系所学知识,得出“两种需要”是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和资本积累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2)(9分)论点方面(2分)论据方面(6分)论证方面一等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1分)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1分)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分)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注: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论点
28、”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2点。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1分)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1分)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1分)二等论证过程中提到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1分)按点给分。三等论点偏颇(0分)按点给分。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按点给分。19. 住房保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1)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
29、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2)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3)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 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4)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
30、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 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政期间“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指出它们“政府财政支持”的主要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推行住房保
31、障政策的历史作用。【答案】(1)表现:建立房贷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公共资金和低息贷款;加强住房管理。 特点: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干预;特别关注下层民众。(2)原因:战争的破坏;战后初期社会矛盾激化;(条件: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表现:低息贷款;利息补贴;租金补贴。(3)作用: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可概括为建立房贷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根据材料“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
32、的购房贷款”可概括为提供公共资金和低息贷款;根据材料“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可概括为加强住房管理。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可从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干预、关注下层民众等方面概括其特点即可。(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战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战争的破坏、社会矛盾激化等方面概括原因。第二小问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分析条件即可。第三小问表现,根据材料 “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概括表现即可。(3)关于西方国家推行住房保障政策
33、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巩固统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表现、特点”“原因、条件、表现”“作用”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 “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
34、补贴的办法”“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等。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等相关内容第四步,提炼答案,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的结果。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地区作者书籍记载的地理范围或评述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前1世纪中国司马迁史记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14世纪伊斯兰伊本赫勒敦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18世纪
35、法国伏尔泰风教通义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19世纪德国朗克世界历史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1840年前后中国中国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根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 变化:历史研究视野的变化。16世纪以前的研究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以后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研究才是真正的世界史。16世纪以前,因古代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促进各地经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由孤立到连成一体;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政治需要。认识:研究世界历史视野的变化,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改变了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研究。 示例二 变化:历史研究范围的变化。论证的相关史实见示例一。其它的变化信息也可以。但要论证合理、通顺。从材料“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可以总结出答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