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在校园 心系家国 视野5 感动250万人的照片没有感动我有一张拍自纽约的照片,父亲在雨中为了给儿子撑伞,完全不顾及自己浑身湿透,一大一小、一湿一干漫步在街道上。父爱在强烈的对比中立即升华。据说照片在13个小时内就传遍大洋两岸,“250万人深受感动”:有的想到父母之恩,在床上对着手机里的照片痛哭流涕;有的在洗手间涕泗横流;有的赶紧拿起电话向父母问好;更多的人立即转发照片,并附上自己对“父爱如山”的感悟就这张“感动了250万人”的照片来说,强烈的对比让任何人一眼看去都会心有所动,感念到父母之爱。但从照片上看,父子俩对面走来的几个人,没有一个人打伞,而且看上去也不狼狈,可见这时雨不是很大。既然雨
2、不大,父亲是否还有必要奋不顾身地为孩子打伞,以至于感动了几百万人,让人痛哭流涕?而且,这样舍己为儿,固然是一种父爱的本能体现,但无意中已经暴露出溺爱的成分。有网民在发表感言时说,父亲可以撑伞保护你,但人生的路你要自己走啊!试问,溺爱之心一起,愈演愈烈,到时候孩子想走自己的路,父母大人可能还要积极干涉呢!话虽然这么说,用朋友的话说,“华人的父母都是这样”还是有道理的,所以相信更多的华人父亲华人儿子看到这张照片,还是要非常感动的。如果是所谓的传统美国式父亲,大概不会如此。大部分美国家长,对待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比中国父母包括在美的华人父母,要放手很多,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磨练和自由。很少看到小孩
3、摔一跤父母立即赶过来搀扶,很少看到孩子一跑动父母就跟在后面担惊受怕地叫。更有意思的是,天气寒冷之日,美国的家长们很喜欢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大部分孩子却穿得很少,甚至上面一件毛衣,下面还是短裤这和华人正好相反。是美国的父母不爱孩子吗?当然不是,在爱孩子、重视孩子教育、希望孩子成才等方面,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更注重的是“放手”,是力所能及地给孩子创造条件后,让他们更自由地发挥,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呵护。所以从这方面看,在照片里的这场雨中,美国式父亲可能不会舍身为孩子撑伞,而是要不两人都不打伞,要不自己打伞,让小孩子在微雨中漫步。或许是想到这些,所以我没有被这张照片感动得流泪。城市建设一定要
4、跟树过不去吗 大阳沟30号砍伐了200多株水杉、江艺路移植近100株香樟、湖南路两侧及云南北路移植140株法桐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南京移走、砍伐约1000株树。南京市园林局相关人士回应,主要是因为道路拓宽、地铁建设以及正常的商业性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安全消险问题。城里的树早已成了城市一景,深深植根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并在漫长的岁月淘洗中遮风蔽雨,也形塑着这个城市的气质。无论是梧桐、水杉、香樟,在与人的亲密接触中,逐步形成了撕扯不断的血肉关联。树木在城市上空摇曳,市民在树下走动、纳凉,并感知与自然的亲近。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任何粗暴的砍树、移树行为,均应受到严格约束,
5、不能以城市建设的名义,随随便便大动斧斤。无论是道路拓宽,还是修建地铁,抑或商业开发,都不应该无节制地以牺牲绿荫为代价。不排除这些城市发展具有某种公共利益的性质,但当城市发展与城里已经大规模成片成行的树发生冲突时,还是该寻找更和谐的成行替代方案以求调和。城市管理者应该以动态眼光与态度看待整个城市,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活泼、宜居,而不是滥用手中决策权。砍树令固然好下,而嗣后的培植则没有那么简单。城市林木的蔚然深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多少年的接力努力。在商业开发中,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多有存在。维护城市既有生态环境,必须以强力的行政监管,彻底杜绝开发商动辄打砍树算盘的冲动。这是政府的责
6、任所在,也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和保障。一个绿意盎然的城市环境,应该将所有商业活动限定在一定的红线范围内,而不是可以为了某种现实利益为所欲为。南京方面一再表示,树木以移栽为主。大树移栽的成活率很低;再则,城市里的树并不是只有生长在植物园、公园里才是有生命的,树应该与人和谐相处。作为一个有名的山水城市,南京理应格外珍爱城里摇曳生姿的大树,悉心呵护那优美的风景。那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力重构城市环境的绝佳标本。如果总是嫌那些树碍手碍脚,到头来,只能剩下一个单调、乏味、冰冷的水泥森林。抗战记忆不能因“噪音”而模糊历史是一面镜子,既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对很多人来说,我们都是抗战的“非亲历者”。但在媒
7、介化社会日益推进的今天,人们认识和反思抗战历史、形塑抗战记忆,离不开媒体对抗战的“纪念式报道”。纪念报道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还原”抗战的历史事件、人物与细节,提供记忆抗战的素材;二是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人;三是剖析抗战爆发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四是阐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总体上看,这些报道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抗战历史,追思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更加珍视和平与发展。不过,在主流媒体正面积极地纪念报道抗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解构和戏谑”抗战的声音。例如,质疑8年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击毙的日军人数,等等。这些抗战报道的“噪音”,是新的“抗战谣言”,是伪信息。它们不惜歪曲历史
8、事实,以新奇、猎奇的惯用手法吸引眼球,消解人们的抗战记忆。这些伪信息的社会危害不容忽视,它关系到我们怎样认识历史,怎样对待当下的生活,以怎样的文化姿态走向未来,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从本质上讲,在历史真相与伪信息的“较量”中,需要更多媒体通过纪念报道,让历史真相“出场”,来“证伪”和击退伪信息。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要守住不传播不信任信息的“底线”,更不要去捏造伪信息。从朴素的爱国主义出发,认识抗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与发展,这是我们基本的情感,也是在信息洪流中应有的一种姿态。70年,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已进入“老人的行列”。但是,对于抗战来说,我们的记忆从来都不应该“苍老”,更不应受到“噪音”和伪信息的影响而变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