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0751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汾阳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 (60分)1、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以及犹太四大文明在哲学上有重大发展,影响深远。这些影响可分为:参悟生死问题,确认神人关系,探索人的理性,安排人伦次序。上述四大文明的影响分别相对应是A .犹太、 印度 、中国、 希腊 B.印度 、 犹太 、希腊、中国C.印度、 希腊 、犹太、 中国 D.犹太 、 中国、 希腊 、印度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证的

2、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3、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4、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

3、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5、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4、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7、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8、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下列选项与温总理所强调的理学的意义最相近的是A.经世致用 由需致时 B.存天理 灭人欲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天下兴亡,匹

5、夫有责9、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10、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知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

6、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段对话的双方最有可能是A.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B.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C.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D.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11、伏尔泰认为:“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规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所说的“永恒的定律”是指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C.达尔文的进化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2、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A民主政治、蒙昧主义 B人文主义、因行称

7、义C人文主义、因信称义 D城邦文明、因信称义13、“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做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14、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 “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A.日心说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经典力学15、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及遗传方面的认识。与其持相近观点的欧洲科学家是A哈维 B拉瓦锡 C道尔顿 D拉马

8、克16、对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7、日本学者说:“幕府末期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学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下列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中的主要思想是A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B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C改

9、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师夷长技以制夷18、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9、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20、一百年

10、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2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这段话的理解正确是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阐明了对现实的关注 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22.培根曾经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

11、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C.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23. 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分别是A确立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文艺复兴C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启蒙运动24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

12、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25、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求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不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天下为主,君为客”C以“众治”取代“独治” D“存天理,灭人欲”26、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有

13、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你认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27.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材料表明鲁迅先生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B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号召发动群众革命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A坚

14、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29、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写道:“人并未记牢历史;人总是在构造它他没有把过去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象北冰洋冷藏住百万年之久的猛犸似的。他从现在出发,他总是通过自己来认识和理解过去。”从史学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作者认为 A应当从现在与过去的不同视角来考察历史 B文字史料因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性而不可靠 C历史学只有从现在出发才能正确地理解过去 D历史学应让史料自己说话,不能构造302009年10月8日,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

15、了失业人群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评审委员会评述的文学特点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A西风颂 B唐璜 C巴黎圣母院 D战争与和平二、材料题 (40分)(一)材料一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

16、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 图1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2 汉人胡食图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

17、什么?你如何评价?(5分)(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3分)(4)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二)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米)食不利 ,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疫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方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

18、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布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4分)(三)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教之”,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即发现、选

19、拔人才。“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材料二: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

20、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以上材料摘编自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归纳王安石人才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是怎样实行他的人才观。 (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4分)(3)据上述材料与问题,谈谈你在人才方面的认识。(6分)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5: B C C D B 6-10 : C A D C D1115: B C D C

21、 D 1520: C D A C A2125 : A A D C D26-30 : B B D A D二【答案】(3分)(4)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3分)材料二(1)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这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材料三(1)特点:全面,系统;提出教养结合,从财、礼、法三方面鼓励和约束人才;强调德才兼备(答出两点即可)(4分)实践:改革科举制度,改组太学,修订教材,培养改革人才(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